本發(fā)明屬于電子設備技術領域,具體地講,涉及一種只能手機或手表的機械結構優(yōu)化。
背景技術:
目前,金屬機身的手機及智能手表幾乎是目前行業(yè)的必備,因為采用金屬機身的手機不僅擁有優(yōu)越的可靠應而且可以獲得絢麗的外觀效果。
這些智能的電子設備最重要的構建就是觸摸屏(TP),TP的品質以及與其他組件的組裝結構直接影響到整個電子產(chǎn)品的性能。傳統(tǒng)技術應用點膠或者粘貼背膠來粘貼TP組件與金屬前殼,如圖1所示,這樣在TP的玻璃上蓋20與金屬邊框10之間就會有間隙,即便點膠工序做到很好的管控間隙也會有0~0.2mm。而且用點膠或貼雙面膠的方式很難做到防水的要求,外界的水分容易進入玻璃上蓋20與金屬邊框10圍合所形成的容置空間30內(nèi)。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子設備,能夠摒棄傳統(tǒng)技術中點膠工序,并能實現(xiàn)電子設備的防水要求。
本發(fā)明的這種電子設備,其包括金屬前殼以及透明上蓋,所述金屬前殼和所述透明上蓋圍合成用于電子元件組裝的容置空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前殼與所述透明上蓋之間的接合區(qū)域還插置一彈性件,用于防止外環(huán)境水分進入所述容置空間。
其中,所述彈性件的材質為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橡膠。
其中,所述彈性件平行短軸方向的截面的寬度為0.36~0.45mm,高度為0.7~0.9mm。
其中,所述彈性件位于對角線上的兩個對角形成倒角。
其中,所述金屬前殼包括:
底板;
所述底板朝所述透明上蓋方向延伸一側壁,所述側壁與所述透明上蓋側部之間留有間隙,用于所述彈性件的插置;
所述側壁朝所述容置空間延伸一擱臺,用于所述透明上蓋的放置;
沿所述擱臺表面往所述側壁方向凹設一彈性部,用于使所述側壁在所述彈性件插置過程中發(fā)生彈性形變。
其中,所訴彈性部包括:
緩沖臺,其緊鄰所述側壁內(nèi)側、設置于所述擱臺表面;
設置于所述緩沖臺上方的凹槽,所述凹槽頂壁與所述緩沖臺形成銳角的夾角。
其中,所述夾角為60°;所述凹槽深度為0.15mm;所述緩沖臺高度為0.05mm。
其中,所述透明上蓋與所述擱臺的重疊寬度不低于0.15mm。
其中,所述透明上蓋與所述彈性件的干涉量為0.05~0.07mm。
其中,所述金屬前殼的材質為鋁或不銹鋼。
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解決了TP的玻璃上蓋與金屬邊框的間隙問題,利用彈性件完全封堵了間隙。相比于傳統(tǒng)點膠方案組裝簡單,一致性很高,不但間隙可以做到0,而且可以保證穩(wěn)定的防水性能,還節(jié)省了裝配的空間和成本。本發(fā)明還可以擴展到穿戴產(chǎn)品,以及應用玻璃蓋板與金屬殼組裝的產(chǎn)品上。
附圖說明
通過結合附圖進行的以下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上述和其它方面、特點和優(yōu)點將變得更加清楚,附圖中: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的電子設備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彈性件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金屬前殼的側壁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電子設備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附圖來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然而,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施本發(fā)明,并且本發(fā)明不應該被解釋為限制于這里闡述的具體實施例。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解釋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從而使本領域的其他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本發(fā)明的各種實施例和適合于特定預期應用的各種修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電子設備(例如為智能手表)如圖2所示,其包括金屬前殼10以及透明上蓋20,所述金屬前殼10和所述透明上蓋20圍合成用于電子元件(圖中未示出)組裝的容置空間30;所述金屬前殼10與所述透明上蓋20之間的接合區(qū)域還插置一彈性件40。
所述彈性件40能夠剛好卡合在金屬前殼10和透明上蓋20之間,達到連接金屬前殼10和透明上蓋20、以及防止水分進入容置空間30的目的。
例如,金屬前殼的材質為鋁或不銹鋼(SUS);透明上蓋為玻璃;密封件的材質可以為聚丙烯(PP)、聚四氟乙烯(鐵氟龍)、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橡膠(TPU)。
優(yōu)選地,進一步優(yōu)化本方案的技術效果,彈性件40的形狀參數(shù)作出進一步改進。接合圖3所示,彈性件40的長度可以隨電子設備的形狀來定制,所述彈性件40平行短軸方向的截面近似為矩形,其寬度為0.36~0.45mm,高度為0.7~0.9mm。
為了提高彈性件40與其他器件之間的連接性能,所述彈性件40位于對角線上的兩個對角形成倒角,倒角優(yōu)選為35°,切割寬度為0.15mm。
為了讓所述彈性件40發(fā)揮最佳性能,所述金屬前殼10的結構也進行了改進,結合圖2和圖4所示,金屬前殼10包括:底板11和側壁12。
具體地,所述底板11朝所述透明上蓋20方向延伸出側壁12,側壁12與所述底板11一體成型。所述側壁12與所述透明上蓋20側部之間留有間隙,用于所述彈性件40的插置。
如圖4所示,所述側壁12朝所述容置空間延伸一擱臺121,用于所述透明上蓋20的放置,優(yōu)選地,結合圖5所示,所述擱臺121與所述透明上蓋20之間的重疊寬度不低于0.15mm,使得透明上蓋20能夠穩(wěn)定擱置在側壁12的擱臺121上。
沿所述擱臺121表面往所述側壁12方向凹設一彈性部122,用于使所述側壁12在所述彈性件40插置過程中發(fā)生彈性形變。
其中,所訴彈性部122包括:緩沖臺123和凹槽124.
緩沖臺123緊鄰所述側壁12內(nèi)側、設置于所述擱臺121表面。例如,所述緩沖臺123相對所述擱臺121的高度為0.05mm。
凹槽124設置于所述緩沖臺123上方。形狀類似用刀子往緩沖臺方向朝側壁劈下一道口子,呈三角形狀。所述凹槽124頂壁與所述緩沖臺123所在平面形成一銳角的夾角。夾角和凹槽的開設形狀隨側壁厚度需要而定,例如,所述夾角為60°;所述凹槽深度為0.15mm。
為達到防水的目的,所述透明上蓋與所述彈性件形成干涉配合,干涉量為0.05~0.07mm;例如,在沒有發(fā)生彈性形變之前的彈性件頂面與側壁頂面之間的高度差大于0.05mm,彈性件與透明上蓋接合后形變量為0.07mm。
裝配時,先將彈性件40放置到金屬前殼的擱臺上并緊靠金屬前殼的側壁內(nèi)側;然后再將透明上蓋組裝到設有彈性件的金屬前殼上。金屬前殼的側壁上留有彈性部,有一定的彈性形變空間能夠容納透明上蓋的壓入。待透明上蓋平壓到位,透明上蓋與彈性件之間形成干涉配合,不需要另外點膠便能夠封堵間隙并起到很好的防水作用。
本發(fā)明解決了TP玻璃與金屬邊框的間隙問題,利用彈性件完全封堵了間隙。相比于傳統(tǒng)點膠方案組裝簡單,一致性很高,還節(jié)省了裝配的空間。本發(fā)明還可以擴展到穿戴產(chǎn)品,以及應用玻璃蓋板與金屬殼組裝的產(chǎn)品上。
雖然已經(jīng)參照特定實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將理解:在不脫離由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在此進行形式和細節(jié)上的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