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的集電極連接aH端,其發(fā)射極連接第4i絕緣柵雙 極晶體管(V41)的集電極;所述第4i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41)的發(fā)射極連接a2l端; 所述第3i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31)的集電極連接aH端,其發(fā)射極連接第6i絕緣柵雙 極晶體管(V61)的集電極;所述第6i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61)的發(fā)射極連接a2l端; 所述第5i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51)的集電極連接aH端;其發(fā)射極連接第2i絕緣柵雙 極晶體管(V21)的集電極;所述第2i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21)的發(fā)射極連接a2l端; 所述a3l端位于第Ii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11)的發(fā)射極與第4i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 41) 的集電極之間;所述a4l端位于第3i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31)的發(fā)射極與第6i絕緣柵雙極 晶體管(V 61)的集電極之間;所述a5l端位于第5i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51)的發(fā)射極與第2i 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 21)的集電極之間;所述繞組A1的一端連接a 31端;所述繞組B1的一端 連接84;端;所述繞組C ;的一端連接a 5i端; 所述4n-4個開關包括第一開關(S1)、第二開關(S2)、第三開關(S 3)、……第4n-4開關 (3如 4); 所述第一開關(S1)的兩端分別連接a21端和b 21端; 所述第二開關(S2)的兩端分別連接a12端和b 12端; 所述第三開關(S3)的兩端分別連接a21端和a 2n端; 所述第四開關(S4)的兩端分別連接an端和a 12端; 所述第五開關(S5)的兩端分別連接a22端和b 22端; 所述第六開關(S6)的兩端分別連接a13端和b 13端; 所述第七開關(S7)的兩端分別連接a22端和a 2n端; 所述第八開關(S8)的兩端分別連接an端和a 13端; 所述第4n-7開關(S4n 7)的兩端分別連接a2(n u端和b 2(n u端; 所述第4n-6開關(S4n 6)的兩端分別連接aln端和b ln端; 所述第4n-5開關(S4n 5)的兩端分別連接a2(n D端和a 2n端; 所述第4n-4開關(S4n 4)的兩端分別連接an端和a ln端; 所述an端與b n端連接;所述a 2n端b 2n端連接; 所述b21端與b 12端連接;所述b 22端與b 13端連接;......所述b 2(n 1}端與b ln端連接; 每個絕緣柵雙極晶體管的基極均連接PWM信號控制器,即脈寬調制器;所述PWM信號控 制器給予每個絕緣柵雙極晶體管驅動信號; 基于上述永磁同步電機繞組切換裝置的控制策略,即繞組串并聯(lián)的切換策略;當繞組 串聯(lián)運行,若轉速變化直至轉速m多!!^時,繞組由串聯(lián)切換至并聯(lián);當繞組并聯(lián)運行,若轉 速滿足m<Hl2,調節(jié)電壓至U< 1!?時,繞組由并聯(lián)切換到串聯(lián);其中Hl1為繞組由串聯(lián)切換 至并聯(lián)的轉速切換條件,m2為繞組由并聯(lián)切換至串聯(lián)的轉速切換條件為電壓切換條件。2. -種基于永磁同步電機繞組切換裝置的切換策略,其特征在于:永磁同步電機繞組 切換裝置包括兩個主回路單元、兩套繞組和四個開關; 第一個主回路單元包括第十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11)、第二^^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 (V21)、第三十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31)、第四^^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41)、第五^^一絕緣 柵雙極晶體管(V 51)和第六十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61);所述第一個主回路單元具有五個 端子,即端、a 21端、a 31端、a 41端、a 51端; 第二個主回路單元包括第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12)、第二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 (V22)、第三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32)、第四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42)、第五十二絕緣 柵雙極晶體管(V 52)和第六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62);所述第二個主回路單元具有五個 立而子,艮P a12立而、a 22立而、a 32立而、a 42立而、a 52立而; 每個主回路單元均對應一個電動勢為UDe 2的電源;第一個電源的正極為bn端,負極 為b21端;第二個電源的正極為b 12端,負極為b 22端; 第一套繞組由繞組A1、繞組B1和繞組C1采用星型接法連接而成;第二套繞組由繞組A 2、 繞組B2和繞組C2采用星型接法連接而成;所述四個開關即第一開關(S1)、第二開關(S 2)、 第三開關(S3)和第四開關(S4); 所述第十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11)的集電極連接an端,其發(fā)射極連接第四十一絕緣 柵雙極晶體管(V41)的集電極;所述第四十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41)的發(fā)射極連接a 21端; 所述第三十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31)的集電極連接an端,其發(fā)射極連接第六十一絕緣柵 雙極晶體管(V 61)的集電極;所述第六十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61)的發(fā)射極連接a21端;所 述第五十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 51)的集電極連接an端;其發(fā)射極連接第二十一絕緣柵雙 極晶體管(V21)的集電極;所述第二十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 21)的發(fā)射極連接a21端; 所述a31端位于第十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11)的發(fā)射極與第四十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 (V41)的集電極之間;所述a41端位于第三十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31)的發(fā)射極與第六十一 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 61)的集電極之間;所述a51端位于第五十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51)的 發(fā)射極與第二十一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 21)的集電極之間;所述繞組A1的一端連接a 31端; 所述繞組B1的一端連接a 41端;所述繞組C i的一端連接a 51端; 所述第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12)的集電極連接a12端,其發(fā)射極連接第四十二絕緣 柵雙極晶體管(V42)的集電極;所述第四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42)的發(fā)射極連接a 22端; 所述第三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32)的集電極連接a12端,其發(fā)射極連接第六十二絕緣柵 雙極晶體管(V 62)的集電極;所述第六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62)的發(fā)射極連接a22端;所 述第五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 52)的集電極連接a12端,其發(fā)射極連接第二十二絕緣柵雙 極晶體管(V22)的集電極;所述第二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 22)的發(fā)射極連接a22端; 所述a32端位于第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12)的發(fā)射極與第四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 (V42)的集電極之間;所述a42端位于第三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32)的發(fā)射極與第六十二 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 62)的集電極之間;所述a52端位于第五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52)的 發(fā)射極與第二十二絕緣柵雙極晶體管(V22)的集電極之間;所述繞組A2的一端連接a 32端; 所述繞組B2的一端連接a 42端;所述繞組C 2的一端連接a 52端; 所述第一開關(S1)的兩端分別連接a21端和b21端;所述第二開關(S 2)的兩端分別連 接a12端和b12端;所述第三開關(S3)的兩端分別連接a21端和a 22端;所述第四開關(S4)的 兩端分別連接an端和a 12端; 所述an端與b n端連接;所述a 22端與b 22端連接;所述b 21端與b 12端連接; 每個絕緣柵雙極晶體管的基極均連接PWM信號控制器,即脈寬調制器;所述PWM信號控 制器給予每個絕緣柵雙極晶體管驅動信號; 當?shù)谝婚_關(S1)和第二開關(S2)導通,第三開關(S 3)和第四開關(S4)斷開時,所述兩 套繞組是串聯(lián)連接,此時對應低速;當?shù)谝婚_關(S1)和第二開關(S2)斷開,第三開關(S 3) 和第四開關(S4)導通時,所述兩套繞組是并聯(lián)連接,此時對應高速; 基于上述永磁同步電機繞組切換裝置的切換策略,即繞組串并聯(lián)的切換策略;當繞組 串聯(lián)運行,若轉速變化直至轉速m多!!^時,繞組由串聯(lián)切換至并聯(lián);當繞組并聯(lián)運行,若轉 速滿足m < m2,調節(jié)電壓至u < 1!?時,繞組由并聯(lián)切換到串聯(lián);其中Hl1為繞組由串聯(lián)切換 至并聯(lián)的轉速切換條件,m2為繞組由并聯(lián)切換至串聯(lián)的轉速切換條件為電壓切換條件。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基于永磁同步電機繞組切換裝置的切換策略,其特征在 于:n套繞組為完全相同的永磁同步電機的定子繞組;繞組A 1為同一相繞組,繞組B1為同一 相繞組,繞組(^為同一相繞組。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一種基于永磁同步電機繞組切換裝置的切換策略,其特征 在于:切換轉速m的選取原則為通過最大轉矩電流比(MTPA)方式下,電機在恒定的切換轉 速下運行時,繞組串聯(lián)運行與并聯(lián)運行具有相近的端電流;繞組的空載反電動勢不能超過 逆變器安全運行的限定值。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基于永磁同步電機繞組切換裝置的切換策略,永磁同步電機繞組切換裝置具有n套繞組,同時對應n個主回路單元,通過4n-4個開關共同作用,實現(xiàn)n套繞組的串并聯(lián)切換。繞組串聯(lián)運行,若轉速達到切換條件,繞組由串聯(lián)切換至并聯(lián);繞組并聯(lián)運行,若轉速達到切換條件,電壓減小,直至滿足電壓切換條件,繞組由并聯(lián)切換至串聯(lián)。本發(fā)明具有如下特點:降低了切換系統(tǒng)的成本,提高了切換系統(tǒng)的可靠性;提高電機運行效率,擴展了電機的調速范圍,并且使主回路容量的需求減小;提出了切換轉速的選取原則;提出了一種減少切換過程中暫態(tài)沖擊電流的切換策略。
【IPC分類】H02P25/18
【公開號】CN105048925
【申請?zhí)枴緾N201510508843
【發(fā)明人】劉刃, 黃嵩, 徐慶, 廖勇
【申請人】重慶大學
【公開日】2015年11月11日
【申請日】201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