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傳輸高速信號的連接器組合。
背景技術:
連接器廣泛應用于服務器,工作站,基站等電子設備中。隨著服務器速率提升以及服務器內(nèi)部空間布置越來越緊湊,傳統(tǒng)連接器漸漸暴露出以下缺點:傳統(tǒng)的連接器的信號端子沒有被完全屏蔽隔離,信號完整性性能差,速度很難達到28gbps/56gbps的信號傳輸速度要求;傳統(tǒng)產(chǎn)品的結構沒有擴展性,若是做不同端子數(shù)量的產(chǎn)品,零部件需要全部開模才能滿足要求,費時費力且成本高;傳統(tǒng)產(chǎn)品的鎖扣結構是單獨的零部件,組裝和加工不方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屏蔽性能好、傳輸密度高的傳輸高速信號的連接器組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傳輸高速信號的連接器組合,包括:一板端連接器,所述板端連接器包括板端連接器主體、若干置于板端連接器主體內(nèi)的第一端子組件模塊,所述第一端子組件模塊包括第一塑膠件、設于第一塑膠件上的第一信號端子、將第一端子組件模塊相互屏蔽隔離的第一屏蔽殼,所述第一塑膠件設于第一屏蔽殼內(nèi);
一線端連接器,所述線端連接器包括線端連接器主體、若干與板端連接器接插的第二端子組件模塊,所述第二端子組件模塊包括第二塑膠件、設于第二塑膠件上的第二信號端子、將第二端子組件模塊相互屏蔽隔離的第二屏蔽殼,所述第二塑膠件設于第二屏蔽殼內(nèi),所述第二端子組件均置于線端連接器主體內(nèi)。
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屏蔽殼包括第一下表面、第一左側面和第一右側面,所述第一右側面上設有第一u型槽,第一塑膠件外表面對應位置設有與第一u型槽配合固定的第一u型柱,所述第一下表面的后端延伸出一與之垂直的固定平面,第一左側面和第一右側面的后端均向外延伸出一焊接部,所述第一右側面的前后長度不等于第一左側面的前后長度。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屏蔽殼第一下表面設有一與第二屏蔽殼接觸連通的第一接觸彈片,第一接觸彈片包括自由端和固定端,其自由端位于固定端的前方。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屏蔽殼第一右側面的前端向后端方向縮進以使第一右側面的前后長度小于第一左側面的前后長度。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屏蔽殼第一下表面設有一第一成型凸臺,所述第一塑膠件對應設有與第一成型凸臺配合固定的第一固定槽。
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二屏蔽殼包括第二下表面、第二左側面和第二右側面,所述第二左側面上設有第二u型槽,第二塑膠件外表面對應位置設有與第二u型槽配合固定的第二u型柱,所述第二左側面的前后長度不等于第二左側面的前后長度。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屏蔽殼第二下表面的前端向外延伸出一連接面,所述連接面前端的斜上方延伸設有一斜面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屏蔽殼第二下表面的前端向外延伸出一帶雙接觸腳的第二接觸彈片。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屏蔽殼第二右側面后部的上端設有若干凸包,所述第二左側面后部的上端向外延伸出一與之垂直的導通平面。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屏蔽殼第二左側面前端的上部向外延伸以使第二左側面的前后長度大于第二右側面的前后長度。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信號端子貫穿設于第一塑膠件內(nèi),所述第一信號端子的數(shù)量為兩個,兩個第一信號端子的間距小于2mm。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塑膠件中部高于兩端部,所述第二塑膠件兩端部均設有容置第二信號端子的槽,所述第二信號端子置于槽內(nèi)同時貫穿第二塑膠件中部,所述第二信號端子的數(shù)量為兩個,兩個第二信號端子的間距小于2mm,所述第二塑膠件上還設有限位槽。
進一步的,所述板端連接器主體包括第一金屬外殼、用于組裝固定第一端子組件模塊的第一塑膠主體,所述第一塑膠主體置于第一金屬外殼內(nèi);所述線端連接器主體包括第二塑膠主體、后蓋、第二金屬外殼、內(nèi)模、外模及連接線纜,所述第二塑膠主體和后蓋前后配合固定第二端子組件模塊,且均置于第二金屬外殼內(nèi),所述第二金屬外殼與外模前后組裝固定,第二金屬外殼的后端設有若干凸緣,外模對應位置設有與所述凸緣配合固定的安裝孔,所述內(nèi)模置于外模內(nèi),所述連接線纜焊接固定在第二端子組件上,所述第二金屬外殼上設有與之一體化設計用于與板端連接器卡接固定的金屬鎖扣。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屏蔽殼第二下表面設有前后排布的兩個第二成型凸臺,所述第二塑膠件對應設有與前部的第二成型凸臺配合固定的第二固定槽,所述后蓋對應設有與后部的第二成型凸臺卡合固定的卡槽。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端子組件模塊和第二端子組件模塊均分為上下平行排列的兩排,且均采用錯列式的排布方式。
本發(fā)明通過在信號端子外增加屏蔽殼,有效提高了信號端子的屏蔽性能,使其可達到28gbps/56gbps的信號傳輸速度要求,同時信號端子組件模塊化的設計,使得連接器的端子通過組合排列即可根據(jù)需求擴展成不同端子數(shù)量的產(chǎn)品,簡單快捷且成本低。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組裝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板端連接器結構爆炸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第一端子組件模塊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第一端子組件模塊結構爆炸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本發(fā)明線端連接器結構爆炸圖;
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第二端子組件模塊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第二端子組件模塊結構爆炸圖;
圖8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一第二金屬外殼與外模的配合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后蓋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第一屏蔽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第二屏蔽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第二屏蔽殼另一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1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二第二塑膠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0-板端連接器,11-第一端子組件模塊,110-第一信號端子,111-第一塑膠件,112-第一屏蔽殼,113-第一u型柱,114-第一下表面,1141-第一接觸彈片,1142-第一成型凸臺,115-第一左側面,116-第一右側面,117-第一u型槽,118-焊接部,119-固定平面,12-第一塑膠主體,13-第一金屬外殼,20-線端連接器,21-第二端子組件模塊,210-第二信號端子,211-第二塑膠件,2111-第二固定槽,212-第二屏蔽殼,213-第二u型柱,214-第二下表面,2141-第二接觸彈片,2142-連接面,2143-斜面結構,2144-第二成型凸臺,215-第二左側面,2151-凸包,216-第二右側面,2161-導通平面,217-第二u型槽,218-限位槽,22-第二塑膠主體,23-后蓋,231-卡槽,24-第二金屬外殼,240-凸緣,241-金屬鎖扣,25-外模,250-安裝孔,26-連接線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4,一種傳輸高速信號的連接器組合,包括:一板端連接器,所述板端連接器包括板端連接器主體、若干第一端子組件模塊11,所述第一端子組件模塊11均置于板端連接器主體內(nèi),所述板端連接器主體包括第一金屬外殼13、用于組裝固定第一端子組件模塊11的第一塑膠主體12,所述第一塑膠主體12置于第一金屬外殼13內(nèi),所述第一端子組件模塊11包括第一信號端子110、將第一端子組件模塊11相互屏蔽隔離的第一屏蔽殼112、組裝到第一屏蔽殼112里的第一塑膠件111,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10貫穿設于第一塑膠件111內(nèi),所述第一信號端子110的數(shù)量為兩個,且兩個第一信號端子110的間距小于2mm,優(yōu)選為0.5mm,第一信號端子110通過模具注塑到第一塑膠件111里,然后組裝到第一屏蔽殼112里面,使其成為一個模塊化的第一端子組件模塊11,第一端子組件模塊11組裝在第一塑膠主體12里面,最后再將第一塑膠主體12組裝到第一金屬外殼13里面組成板端連接器10。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屏蔽殼112包括第一下表面114、第一左側面115和第一右側面116,所述第一右側面116上設有第一u型槽117,第一塑膠件111外表面對應位置設有與第一u型槽117配合固定的第一u型柱113,第一u型槽117和第一u型柱113用于限定第一塑膠件111和第一屏蔽殼112的前后位置,使其組裝配合更加牢固。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下表面114的后端延伸出一與之垂直的固定平面119,第一左側面115和第一右側面116的后端均向外延伸出一焊接部118,所述焊接部118的后端與固定平面119在同一平面內(nèi),當把第一屏蔽殼112焊接固定時,固定平面119和兩個焊接部118的后端可同時焊接,有效提高產(chǎn)品的焊接強度,所述第一右側面116的前端向后端方向縮進一小段,使得第一右側面116的前后長度小于第一左側面115的前后長度,此處將第一左側面115的前端向后端方向縮進一小段,使其前后長度小于第一右側面116的前后長度也可,只需第一右側面116與第一左側面115的前后長度不一致即可。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屏蔽殼112第一下表面114設有一第一成型凸臺1142,所述第一塑膠件111底面對應設有與第一成型凸臺1142配合固定的第一固定槽(圖中未示出),可防止第一塑膠件111晃動松脫,第一固定槽也可是一上下貫穿第一塑膠件111的通孔。
如圖5-9,一線端連接器20,所述線端連接器20包括線端連接器20主體、若干與板端連接器10接插的第二端子組件模塊21,所述第二端子組件模塊21均置于線端連接器20主體內(nèi),所述線端連接器20主體包括第二塑膠主體22、后蓋23、第二金屬外殼24、內(nèi)模(圖中未示出)、外模25及連接線纜26,所述第二塑膠主體22和后蓋23前后配合固定第二端子組件模塊21,且均置于第二金屬外殼24內(nèi),所述第二金屬外殼24與外模前后組裝固定,第二金屬外殼24的后端設有若干凸緣240,外模25對應位置設有與所述凸緣240配合固定的安裝孔250,所述內(nèi)模置于外模25內(nèi),所述連接線纜26焊接固定在第二端子組件模塊21上,所述第二端子組件模塊21包括第二信號端子210和將第二端子組件模塊21相互屏蔽隔離的第二屏蔽殼212、組裝到第二屏蔽殼212里的第二塑膠件211,所述第二塑膠件211中部高于兩端部,所述第二塑膠件211兩端部設有容置第二信號端子210的槽,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10置于槽內(nèi)同時貫穿第二塑膠件211中部,所述第二第二塑膠件211左右兩側還設有限位槽218,在注塑成型時固定第二信號端子210,防止第二信號端子210擺動,所述第二信號端子210的數(shù)量為兩個,且兩個第二信號端子210的間距小于2mm,優(yōu)選為0.5mm。
本實施例中,第二信號端子210通過模具注塑到第二塑膠件211里面,然后組裝到第二屏蔽殼212里面,使其成為一個模塊化的第二端子組件模塊21,把第二端子組件模塊21組裝在第二塑膠主體22里面,接著把第二塑膠主體22組裝到第二金屬外殼24里面,把連接線纜26焊接固定在第二端子組件模塊21上,最后注塑內(nèi)模和外模25形成線端連接器20。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二屏蔽殼212包括第二下表面214、第二左側面215和第二右側面216,所述第二左側面215上設有第二u型槽217,第二塑膠件211外表面對應位置設有與第二u型槽217配合固定的第二u型柱213,第二u型槽217和第二u型柱213用于限定第二塑膠件211和第二屏蔽殼212的前后位置,使其組裝配合更加牢固。所述第二下表面214的前端向外延伸設有一帶有雙接觸腳的第二接觸彈片2141,第二接觸彈片2141的雙接觸腳設計,使得第二屏蔽殼212和板端連接器的第一屏蔽殼112接觸連通更可靠,所述第二左側面215的前端向外延伸一小段,以使第二左側面215的長度大于第二右側面216的前后長度,而當?shù)谝黄帘螝?12中的第一左側面115前后長度小于第一右側面116的前后長度時,相對應的,第二右側面216的前端需向外延伸一小段,使其前后長度大于第二左側面215的前后長度,以便于與第一屏蔽殼112相互配合。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右側面216后部的上端設有若干凸包2151,所述第二左側面215后部的上端向外延伸出一與之垂直的導通平面2161,若干第二端子組件模塊21排列時,導通平面2161與相鄰的第二屏蔽殼212上的凸包2151接觸導通,從而實現(xiàn)組合排列的第二屏蔽殼212導通在一起。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屏蔽殼212第二下表面214設有前后排布的兩個第二成型凸臺(本實施例圖中未示出,其結構參照實施例二中圖12),所述第二塑膠件211對應設有與前部的第二成型凸臺配合固定的第二固定槽(本實施例圖中未示出,其結構參照實施例二中圖13),可防止第二塑膠件211后退和松脫,所述后蓋23對應設有與后部的第二成型凸臺卡合固定的卡槽231,所述的第二成型凸臺均為斜面凸臺,其更好的實現(xiàn)卡合固定。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屬外殼24上設有與之一體化設計用于與板端連接器10卡接固定的金屬鎖扣241,金屬鎖扣241與第二金屬外殼24的一體化設計,相較于傳統(tǒng)的分離式其組裝加工更方便,可有效防止線端連接器20從板端連接器10分離。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組件模塊11和第二端子組件模塊21均分為上下平行排列的兩排,且均采用錯列式的排布方式。
實施例二:
如圖9-13,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相比除了第一屏蔽殼112第一下表面114和第二屏蔽殼212第二下表面214結構有變化,其他結構與實施例一均一致。本實施例中,第一下表面114的結構在第一實施例的結構基礎上還設有一與第二屏蔽殼212接觸連通的第一接觸彈片1141,第一接觸彈片1141包括自由端和固定端,第一下表面114設有一通孔,第一接觸彈片1141的固定端固定在孔沿上,且其自由端位于固定端的前方,第一接觸彈片1141整體落在通孔內(nèi),自由端前方的孔沿則起到保護第一接觸彈片1141的作用,防止其與線端連接器20的第二屏蔽殼212匹配時被損壞,所述第二下表面214的前端向外延伸出一連接面2142,所述連接面2142前端的斜上方延伸設有一斜面結構2143,斜面結構2143的設置可防止把板端連接器10的第一屏蔽殼112插壞。
與實施例一相同,所述第一屏蔽殼112第一下表面114也設有一與第一塑膠件111配合固定的第一成型凸臺1142,所述第一塑膠件111底面對應設有與第一成型凸臺1142配合固定的第一固定槽(圖中未示出),可防止第一塑膠件111晃動松脫,第一固定槽也可是一上下貫穿第一塑膠件111的通孔,所述第二屏蔽殼212第二下表面214也設有前后排布的兩個第二成型凸臺2144,所述第二塑膠件212對應設有與前部的第二成型凸臺2144配合固定的第二固定槽2111,可防止第二塑膠件211后退和松脫,所述后蓋23對應設有與后部的第二成型凸臺2144卡合固定的卡槽231,所述的第二成型凸臺2144均為斜面凸臺,其更好的實現(xiàn)卡合固定,第二塑膠件211左右兩側還分別設有兩個限位槽218,在注塑成型時固定第二信號端子210,防止第二信號端子210擺動。
盡管結合優(yōu)選實施方案具體展示和介紹了本發(fā)明,但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不脫離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nèi),在形式上和細節(jié)上對本發(fā)明做出各種變化,均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