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連接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源連接器。
背景技術:
在無線通信系統(tǒng)中,無線基站中控制模塊的單板和背板通過電源連接器實現(xiàn)插合連接。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的發(fā)展,對控制模塊的數(shù)據(jù)流量的需求成倍增大,導致單板和背板的功率也需要成倍增大。為了滿足單板和背板功率成倍增大的需求,需要提升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而在電源連接器工作的過程中,載流增大會導致電源連接器產(chǎn)生熱量快速增加,如果產(chǎn)生的熱量無法及時散出,則會影響到單板和背板的性能,甚至出現(xiàn)設備燒毀等嚴重事故。
而且,由于在網(wǎng)運行的控制模塊數(shù)量巨大,如果直接報廢現(xiàn)有的控制模塊,則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因此,電源連接器必須在保持與現(xiàn)有單板和背板插合界面兼容的情況下實現(xiàn)連接器載流能力的提升;同時由于設計空間有限,在進行載流提升的同時電源連接器還不能進行增加額外的設計空間。因此,如何在設計空間有限且保持插合界面兼容的場景下,提升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源連接器。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電源連接器,所述電源連接器包括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所述公連接器上具有至少一個彈性電源端子和至少一個第一絕緣基體,每個彈性電源端子的第一端分別固定于一個第一絕緣基體,所述母連接器上具有至少一個剛性電源端子,每個剛性電源端子固定于一個第二絕緣基體。其中,一個彈性電源端子與一個剛性電源端子配合使用,一個彈性電源端子插入對應剛性電源端子形成的槽中。對于每個彈性電源端子,所述彈性電源端子靠近第二端的外表面沿縱軸方向上具有至少兩個凸起結構,當所述公連接器和所述母連接器配合使用時,所述至少兩個凸起結構與所述剛性電源端子的內(nèi)壁接觸。
通過將公連接器的彈性電源端子與母連接器插合的一端,設計成至少兩個凸起結構,當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配合使用時,該至少兩個凸起結構均與母連接器的剛性電源端子內(nèi)壁可靠接觸,形成至少兩個觸點,從而減小了電源連接器的接觸電阻,使得電源連接器工作時的發(fā)熱量降低,進而提升了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
在第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一個彈性電源端子具有兩個片狀子端子,所述兩個片狀子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絕緣基體的第一端相連接,每個片狀子端子靠近第二端的外表面沿縱軸方向分別具有至少兩個對應的凸起結構。通過將彈性電源端子在縱軸方向上設計多個凸起結構,增加了彈性電源端子與剛性電源端子的觸點數(shù)目,減少了接觸電阻,進而減少了電源連接器的散熱量,達到提升電源連接器載流能力的目的。
結合第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在第二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為了增加與剛性電源端子的觸點數(shù)目,以減少接觸電阻,所述每個片狀子端子靠近第二端可以分別沿縱向對應開設有兩條縫隙。通過開設縫隙,使得每個凸起結構被分割成三個凸起結構,這樣當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插合時,便增加了接觸觸點的數(shù)目,進一步降低了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的接觸電阻,從而進一步提升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
在第三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為了提高彈性電源端子實現(xiàn)的靈活性,彈性電源端子為圓柱形結構,所述圓柱形結構靠近第二端的外表面上形成至少兩個環(huán)形的凸起結構。通過將彈性電源端子在縱軸方向上設計多個凸起結構,增加了彈性電源端子與剛性電源端子的觸點數(shù)目,減少了接觸電阻,進而減少了電源連接器的散熱量,達到提升電源連接器載流能力的目的。
結合第一種或者第三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在第四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至少兩個凸起結構為球面凸起結構。通過將凸起結構設計為球面凸起,使得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之間可以得到平滑、可靠接觸。
在第五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為了增大了公連接器的插入導向距離,使得公連接器能夠更加容易的插合到母連接器中,對于每個第二絕緣基體,所述第二絕緣基體可以開設有導向孔,其中,所述導向孔頂端橫截面的寬度大于所述剛性電源端子的內(nèi)壁直徑,所述導向孔的底端與所述剛性電源端子頂端的內(nèi)壁平滑對接。
在第六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為了進一步增大了公連接器的插入導向距離,使得公連接器能夠更加容易的插合到母連接器中,所述彈性電源端子的第二端的端部具有導向部分。其中,所述導向部分的寬度小于所述剛性電源端子的內(nèi)壁直徑。
結合第六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在第七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當彈性電源端子采用片狀結構時,為了使彈性電源端子的凸起結構的位置更加穩(wěn)固,從而提高了彈性電源端子12與剛性電源端子22接觸的可靠性,所述彈性電源端子的所述兩個片狀子端子的第二端的端部還分別對應具有定位部分。其中,每個定位部分的一端與對應的導向部分連接,另一端為所述彈性電源端子的端尾,兩個定位部分在所述彈性電源端子的端尾處接觸。
在第八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彈性電源端子的第一端具有一體式焊接引腳。通過采用一體式焊接引腳,使得公連接器與PCB配合形成較低熱阻的散熱路徑,提高了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接觸觸點的散熱效率。另外,所述一體式焊接引腳伸出所述第一絕緣基體之外。
在第九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為了增加電源連接器的散熱量,以提升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所述第一絕緣基體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通孔,所述第二絕緣基體與所述至少一個第一通孔對應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二通孔。通過第二通孔連通剛性電源端子和第一通孔,第一通孔與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連通,使得電源連接器產(chǎn)生的熱量迅速散熱到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提高了散熱效率,從而達到提升電源連接器載流能力的目的。
結合第九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在第十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絕緣基體設置有至少一個第一通孔的基礎上,為了進一步提高散熱量,可以在所述至少一個第一通孔內(nèi)嵌有散熱器。通過第二通孔連通剛性電源端子和熱裝置,散熱器與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接觸,使得電源連接器產(chǎn)生的熱量迅速散熱到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提高了散熱效率,從而達到提升電源連接器載流能力的目的。
結合第十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在第十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為了進一步提高散熱量,在公連接器設置有散熱器的基礎上,母連接器的所述至少一個第二通孔內(nèi)嵌有彈性散熱體。由于散熱器與彈性散熱體的位置相對,而彈性散熱體與剛性電源端子接觸,散熱器直接與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接觸,因此彈性電源端子和剛性電源端子形成的觸點產(chǎn)生的熱量能夠快速散熱到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提高了散熱效率,從而達到提升連接器載流能力的目的。
在第十二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在公連接器在第一通孔設置有散熱器的基礎上,為了節(jié)約成本,母連接器的第二絕緣基體本身可以采用導熱型絕緣體。由于散熱器與第二絕緣基體的位置相對,而第二絕緣基體與剛性電源端子接觸,散熱器直接與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接觸,因此彈性電源端子和剛性電源端子形成的觸點產(chǎn)生的熱量能夠快速散熱到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從而達到提升連接器載流能力的目的。
結合第十種至第十二種中任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在第十三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散熱器具有至少一個散熱齒。通過增加散熱齒,增大了散熱面積,提高了散熱量,從而進一步提升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
在第十四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為了保證在有限的設計空間中提升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至少兩個凸起結構中相鄰的兩個凸起結構之間在縱軸方向上的距離為0.5毫米至5毫米之間。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公連接器的彈性電源端子與母連接器插合的一端,設計成多個凸起結構,當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配合使用時,該多個凸起結構均與母連接器的剛性電源端子內(nèi)壁可靠接觸,從而減小了電源連接器的接觸電阻,使得電源連接器工作時的發(fā)熱量降低,進而成倍提升了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A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源連接器的公連接器的局部半剖主視圖;
圖1B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源連接器的公連接器的局部半剖主視圖;
圖1C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源連接器的公連接器的局部半剖主視圖;
圖2A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源連接器的母連接器的局部半剖主視圖;
圖2B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源連接器的母連接器的局部半剖主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插合后的局部半剖主視圖;
圖4A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部分結構的爆炸立體結構圖;
圖4B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彈性電源端子12和剛性電源端子22的立體結構圖;
圖4C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彈性電源端子12和剛性電源端子22插合后的立體結構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以圖3中虛線A-A為剖面線的電源連接器的局部左剖視圖;
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以圖3中虛線A-A為剖面線的電源連接器的局部左剖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以圖3中虛線A-A為剖面線的電源連接器的局部左剖視圖;
圖8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以圖3中虛線A-A為剖面線的電源連接器的局部左剖視圖;
圖9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以圖3中虛線A-A為剖面線的電源連接器的局部左剖視圖;
圖10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以圖3中虛線A-A為剖面線的電源連接器的局部左剖視圖;
圖1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以圖3中虛線A-A為剖面線的電源連接器的局部左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圖1A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源連接器的公連接器的局部半剖主視圖,該公連接器上具有至少一個彈性電源端子和至少一個第一絕緣基體,每個彈性電源端子和每個第一絕緣基體具有相同的結構,一個彈性電源端子固定于一個第一絕緣基體中。圖1A僅以一個彈性電源端子和一個第一絕緣基體為例對公連接器的結構進行解釋說明。如圖1A所示,公連接器上具有第一絕緣基體11,該第一絕緣基體11用于固定彈性電源端子12的第一端,彈性電源端子12的第二端用于插合到母連接器中。
其中,第一絕緣基體11開設有第一安裝孔111,彈性電源端子12通過第一安裝孔111固定于第一絕緣基體11。為了使彈性電源端子12能夠更加牢固的固定于第一絕緣基體11中,可以將彈性電源端子12第一端的外壁121與第一安裝孔111配合設計,比如,外壁121可采用倒刺結構,該倒刺結構可以是規(guī)則或者不規(guī)則的倒刺結構,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彈性電源端子12的結構介紹
彈性電源端子12靠近第二端的外表面沿縱軸方向具有至少兩個凸起結構。其中,縱軸方向是指彈性電源端子12從第一端指向第二端的方向,也即是圖1A中彈性電源端子12中軸線所在的方向。該至少兩個凸起結構沿橫軸方向向外凸起。該至少兩個凸起結構中任意相鄰的兩個凸起結構之間在縱軸方向的距離范圍可以為0.5毫米至5毫米,以保證在有限的設計空間內(nèi)實現(xiàn)電源連接器載流能力的提升。其中,相鄰的兩個凸起結構之間在縱軸方向上的距離,可以由凸起結構的數(shù)目決定,當凸起結構的數(shù)目越多時,相鄰的兩個凸起結構之間在縱軸方向上的距離越小。
在一種實施方式中,該彈性電源端子12可以為片狀結構,例如,該彈性電源端子具有兩個片狀子端子,該兩個片狀子端子的第一端在沿彈性電源端子12的縱向方向上相連。每個片狀子端子靠近第二端的外表面上沿縱軸方向分別具有至少兩個對應的凸起結構。
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該彈性電源端子12可以采用圓柱形結構,在圓柱形結構靠近第二端的外表面上形成至少兩個環(huán)形的凸起結構。每個環(huán)形的凸起結構所截圓面的直徑大于圓柱結構中未形成凸起結構處所截圓面的直徑。當然,彈性電源端子還可以是其他結構,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限定。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僅以彈性電源端子12為片狀結構為例在圖中示出,如圖1A中以彈性電源端子12的兩個片狀子端子對應具有兩個凸起結構為例示出,如圖1A中的凸起結構122和凸起結構123。優(yōu)選地,每個凸起結構為球面凸起結構,當然該凸起結構還可以為矩形凸起結構或者三角形凸起結構等,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圖2A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源連接器的母連接器的局部半剖主視圖,該母連接器上對應公連接器的每個彈性電源端子,具有至少一個剛性電源端子和至少一個第二絕緣基體,一個剛性電源端子固定于一個第二絕緣基體中,一個剛性電源端子與一個彈性電源端子配合使用,圖2A僅以一個剛性電源端子和一個第二絕緣基體為例對母連接器的結構進行解釋說明。如圖2A所示,母連接器上具有第二絕緣基體21,該第二絕緣基體21用于固定剛性電源端子22。
其中,第二絕緣基體21開設有第二安裝孔211,剛性電源端子通過第二安裝孔211固定于第二絕緣基體21。剛性電源端子22可以為插槽結構,例如,該剛性電源端子22可以為U型插槽結構,U型連接處沿剛性電源端子22的縱向方向,也即是圖2A所示的豎直方向。該剛性電源端子具有內(nèi)壁221和外壁222。
為了使剛性電源端子22能夠更加牢固的固定于第二絕緣基體21中,可以將剛性電源端子22的外壁222與第二安裝孔211配合設計,比如,外壁222可采用倒刺結構,該倒刺結構可以是規(guī)則或者不規(guī)則的倒刺結構,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圖3是一種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插合后的局部半剖主視圖。如圖3所示,當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插合到一起時,彈性電源端子12的多個凸起結構受到一定程度的擠壓與母連接器的剛性電源端子22的內(nèi)壁221緊密接觸,形成多個觸點。
導向部分124的結構介紹
在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插合的過程中,為了增大公連接器的插入導向距離,使得公連接器能夠更加容易的插合到母連接器中,公連接器的彈性電源端子12的第二端的端部可以具有導向部分124,該導向部分的寬度小于剛性電源端子22的內(nèi)壁直徑。在一種實施方式中,當彈性電源端子12為片狀結構時,彈性電源端子12的兩個片狀子端子的第二端的端部分別對應具有導向部分124,兩個導向部分124沿彈性電源端子12縱向的截面為楔形結構,使得兩個導向部分之間的距離小于剛性電源端子22的內(nèi)壁直徑。在另一種實施方式中,當彈性電源端子12為圓柱形結構時,彈性電源端子12在靠近第二端端部的一段可以形成倒圓錐形結構,倒圓錐形截面的圓的直徑小于剛性電源端子22的內(nèi)壁直徑。
導向孔212的結構介紹
為了進一步增大公連接器的插入導向距離,母連接器的第二絕緣基體21也可以開設有導向孔212,該導向孔212頂端橫截面的寬度大于剛性電源端子22的內(nèi)壁直徑,該導向孔212的底端與剛性電源端子22頂端的內(nèi)壁221平滑對接。
定位部分125的結構介紹
當彈性電源端子12采用片狀結構時,為了保證彈性電源端子12與剛性電源端子22接觸的可靠性,彈性電源端子12第二端的端部除了具有導向部分124之外,還可以具有125定位部分,也即是,彈性電源端子12的兩個片狀子端子的第二端的端部還分別對應具有定位部分125,每個定位部分125的一端與對應的導向部分124連接,另一端暴露出來形成彈性電源端子12的端尾,兩個定位部分125在彈性電源端子12的端尾處相互接觸形成定位點,以穩(wěn)固彈性電源端子12的多個凸起結構的位置。
通過將彈性電源端子12設計成多個凸起結構,當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配合使用時,該多個凸起結構與剛性電源端子22之間形成多個觸點,減小了電源連接器的接觸電阻,使得電源連接器工作時的發(fā)熱量降低,進而提升了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
為了進一步地降低電源連接器的發(fā)熱量,以提升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本發(fā)明實施例還可以在每個片狀子端子靠近第二端分別沿縱向對應開設有兩條縫隙128(參見圖5),這樣每個凸起結構便被分割成了三個凸起結構,使得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之間的觸點數(shù)目得到進一步增加,從而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的接觸電阻得到進一步減小。當然,每個片段子端子開設的縫隙數(shù)目還可以大于2,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限定。
為了更加清楚的展示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的結構,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了電源連接器的立體圖。圖4A給出了一種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部分結構的爆炸立體結構圖,圖4A中僅以公連接器中的兩個彈性電源端子12,每個彈性電源端子12的片狀子端子開設有三條縫隙128,母連接器中的兩個剛性電源端子22為例示出。由圖4A可知,公連接器中用于固定多個彈性電源端子12的多個第一絕緣基體11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相應地,公連接器中用于固定多個剛性電源端子22的多個第二絕緣基體21也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存在。圖4B是一種彈性電源端子12和剛性電源端子22的立體結構圖。圖4C是一種彈性電源端子12和剛性電源端子22插合后的立體結構圖。
上述結構通過降低電源連接器的產(chǎn)熱量實現(xiàn)了電源連接器載流能力的成倍提升,除此之外,本發(fā)明實施例還可以通過增加電源連接器的散熱量來提升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具體可以包括以下幾種實施方式:
第一種實施方式: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上均可以設置有散熱孔,比如圖1A所示的第一通孔112和圖2A所示的第二通孔213。下面結合圖5對設置有散熱孔的電源連接器的結構進行解釋說明,圖5是以圖3中虛線A-A為剖面線的電源連接器的局部左剖視圖,如圖5所示,第一絕緣基體11上設置有第一通孔112,第二絕緣基體21與第一通孔112的對應位置上設置有第二通孔213。該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213用于散熱。當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插合時,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213之間可以具有一定縫隙,也可以不具有縫隙,圖5中僅以不具有縫隙為例示出,本發(fā)明實施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由于當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插合時,第二通孔213連通剛性電源端子22和第一通孔112,第一通孔112與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連通,因此通過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213可以將電源連接器產(chǎn)生的熱量迅速散熱到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提高了散熱效率,從而達到提升電源連接器載流能力的目的。
需要說明的是,該實施方式中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213的數(shù)目可以是一個或者多個,圖5僅以一個為例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當?shù)谝煌?12和第二通孔213的數(shù)目為多個時,增加了電源連接器與外圍空間的散熱面積,可以進一步提高散熱量,從而進一步提升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
第二種實施方式:在第一絕緣基體11設置有第一通孔112,第二絕緣基體21設置有第二通孔213的基礎上,公連接器還可以設置有散熱器13(比如圖1B所示的散熱器13),通過提高散熱量來提升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下面結合圖6對本實施方式中電源連接器的結構進行解釋說明,如圖6所示以圖3中虛線A-A為剖面線的電源連接器的局部左剖視圖。
具體地,第一通孔112中內(nèi)嵌有散熱器13,使得散熱器13通過第一通孔112中內(nèi)嵌于第一絕緣基體11中。為了使散熱器13能夠更加牢固的內(nèi)嵌于第一絕緣基體11中,散熱器13與第一絕緣基體11接觸的邊緣可以設置有第一絕緣體配合區(qū)131,該絕緣體配合區(qū)131與第一通孔112的邊緣可以設計成相互咬合的結構,該相互咬合的結構可以為相互咬合的階梯結構或者其他形狀的結構,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通孔112與第二通孔213對應設置,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213的數(shù)目可以為一個或多個,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當?shù)谝煌?12的數(shù)目為一個時,該第一通孔112內(nèi)嵌有一個散熱器13;當?shù)谝煌?12的數(shù)目為多個時,每個第一通孔112均可以內(nèi)嵌有一個散熱器13,也可以是該多個第一通孔112內(nèi)嵌有同一個散熱器13。例如,該多個第一通孔112內(nèi)嵌有同一個散熱器13時,可以將一個散熱器13配合多個第一通孔112設計,并內(nèi)嵌于多個第一通孔112。圖6中僅以一個第一通孔112、一個第二通孔213和一個散熱器13為例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需要說明的是,當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插合時,第二通孔213和散熱器13之間可以具有一定縫隙,也可以不具有縫隙,圖6中僅以不具有縫隙為例示出,本發(fā)明實施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由于當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插合時,第二通孔213連通剛性電源端子22和熱裝置13,散熱器13與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接觸,因此通過第一通孔112和熱裝置13可以將電源連接器產(chǎn)生的熱量迅速散熱到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提高了散熱效率,從而達到提升電源連接器載流能力的目的。
其中,散熱器13可以是板式散熱器,或者為具有齒狀散熱結構的散熱器,可以采用金屬材料或者采用高導熱率的絕緣材料,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散熱器的結構和材料不作具體限定。
當散熱器13具有齒狀散熱結構時(如圖1C中散熱器13的齒狀結構)。下面結合圖7對本實施方式中電源連接器的結構進行解釋說明,如圖7所示以圖3中虛線A-A為剖面線的電源連接器的局部左剖視圖,散熱器13可以具有至少一個散熱齒132,通過增大散熱面積來提高散熱量,從而進一步提升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當然,散熱器13還可以具有其他用來增大散熱面積的結構,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第三種實施方式:公連接器上設置有散熱器13的基礎上,母連接器上還可以設置有彈性散熱體23(如圖2B所示的彈性散熱體23),通過提高散熱量來提升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下面結合圖8對本實施方式中電源連接器的結構進行解釋說明,如圖8所示以圖3中虛線A-A為剖面線的電源連接器的局部左剖視圖。
具體地,第二絕緣基體21與第一絕緣基體11的對應位置上設置有第二通孔213,該彈性散熱體23內(nèi)嵌于第二通孔213,使得彈性散熱體23內(nèi)嵌于第二絕緣基體21中,并且與剛性電源端子22接觸。為了使彈性散熱體23能夠更加牢固的內(nèi)嵌于第二絕緣基體21中,彈性散熱體23與第二絕緣基體21接觸的邊緣可以設置有第二絕緣體配合區(qū)231,該第二絕緣體配合區(qū)231與第二通孔213的邊緣可以設計成相互咬合的結構,該相互咬合的結構可以為相互咬合的階梯結構或者其他形狀的結構,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其中,彈性散熱體23可以采用金屬材料或者采用高導熱率的絕緣材料,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需要說明的是,該實施方式中第一通孔112和第二通孔213的數(shù)目可以是一個或者多個,本發(fā)明實施對此不作具體限定。當?shù)谝煌?12的數(shù)目為一個時,該第一通孔112內(nèi)嵌有一個散熱器13;當?shù)谝煌?12的數(shù)目為多個時,每個第一通孔112均可以內(nèi)嵌有一個散熱器13,也可以是該多個第一通孔112內(nèi)嵌有同一個散熱器13。同理,當?shù)诙?13的數(shù)目為一個時,第二通孔213內(nèi)嵌有一個彈性散熱體23,當?shù)诙?13的數(shù)目為多個時,每個第二通孔213均可以內(nèi)嵌有一個彈性散熱體23,也可以是多個第二通孔213中內(nèi)嵌有同一個彈性散熱體23。例如,該多個第二通孔213內(nèi)嵌有同一個彈性散熱體23時,可以將一個彈性散熱體23配合多個第二通孔213設計,并內(nèi)嵌于多個第二通孔213。圖8中僅以一個第一通孔112、一個第二通孔213、一個散熱器13和一個彈性散熱體23為例示出,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需要說明的是,當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插合時,彈性散熱體23和散熱器13之間可以具有一定縫隙,也可以不具有縫隙,圖8中僅以不具有縫隙為例示出,本發(fā)明實施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由于當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插合時,散熱器13與彈性散熱體23的位置相對,而彈性散熱體23與剛性電源端子22接觸,散熱器13直接與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接觸,因此彈性電源端子12和剛性電源端子22形成的觸點產(chǎn)生的熱量能夠快速散熱到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提高了散熱效率,從而達到提升連接器載流能力的目的。
為了進一步提高散熱量,在該實施方式中,如圖9所示以圖3中虛線A-A為剖面線的電源連接器的局部左剖視圖,散熱器13可以具有至少一個散熱齒132,以增大散熱面積,從而進一步提升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當然,散熱器13還可以具有其他用來增大散熱面積的結構,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第四種實施方式:公連接器上設置有散熱器13的基礎上,母連接器的第二絕緣基體21為導熱型絕緣體,如圖10所示以圖3中虛線A-A為剖面線的電源連接器的局部左剖視圖。
優(yōu)選地,第二絕緣基體21為高導熱率的導熱型絕緣體,以在增加電源連接器散熱量的同時降低成本。其中,當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插合時,散熱器13和第二絕緣基體21之間可以具有一定縫隙,或者不具有縫隙,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散熱器13可以采用金屬材料或者采用高導熱率的絕緣材料,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由于當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插合時,散熱器13與第二絕緣基體21的位置相對,而第二絕緣基體21與剛性電源端子22接觸,散熱器13直接與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接觸,因此彈性電源端子12和剛性電源端子22形成的觸點產(chǎn)生的熱量能夠快速散熱到電源連接器的外圍空間,從而達到提升連接器載流能力的目的。
當然,在該實施方式中,散熱器13也可以具有齒狀散熱結構時,如圖11所示以圖3中虛線A-A為剖面線的電源連接器的局部左剖視圖,散熱器13可以具有至少一個散熱齒132,以增大散熱面積,從而進一步提升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其中,散熱器13還可以具有其他用來增大散熱面積的結構,本發(fā)明實施例對此不作具體限定。
下面結合圖5至圖11中對未進行解釋說明的進行解釋說明。
其中,標記127是彈性電源端子12的兩個片狀子端子的第一端在沿彈性電源端子12的縱向方向上相連的部分。標記128為彈性電源端子12的片狀子端子開設的兩條縫隙。
標記126是彈性電源端子12的引腳,該引腳126設置于彈性電源端子12的第一端,具體地,該彈性電源端子12的每個片狀端子的第一端具有引腳126,該引腳126可以為一體式焊接引腳126,圖1A中的標記126為引腳的剖面主視圖。由圖5至圖11中任一附圖可知,該一體式焊接引腳126伸出第一絕緣基體之外。該一體式焊接引腳126可以與子板的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電路板)進行最大面積的焊接連接。通過采用一體式焊接引腳,一方面減小了彈性電源端子12與PCB的連接電阻,,從而降低了電源連接器的產(chǎn)熱量,另一方面增大了焊接面積,使得彈性電源端子與PCB的散熱面積增大,提高了散熱效率,從而達到提升電源連接器載流能力的目的。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電源連接器,通過將公連接器的彈性電源端子與母連接器插合的一端,設計成至多個凸起結構,當公連接器與母連接器配合使用時,該多個凸起結構均與母連接器的剛性電源端子內(nèi)壁可靠接觸,形成多個觸點,從而減小了電源連接器的接觸電阻,從而大大降低了電源連接器工作時的發(fā)熱量,使得可以不增大電源連接器原有的設計空間,并且保證插合界面兼容的情況下,提升了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
進一步地,通過增加散熱孔或者散熱器為電源連接器提供了較低熱阻的散熱路徑,提高了電源連接器自身的散熱效率,從而實現(xiàn)了電源連接器載流能力的成倍提升。
另外,通過將彈性電源端子的引腳設計成一體式焊接引腳使得公連接器與PCB配合形成較低熱阻的散熱路徑,進一步地提高了公連接器和母連接器接觸觸點的散熱效率,從而更進一步地提升了電源連接器的載流能力。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