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覺型螺線管和觸覺型螺線管的安裝構造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穩(wěn)定地獲得預先設計的規(guī)定振動力的觸覺型螺線管及其安裝構造。觸覺型螺線管(1A)具備固定部件(10)和通過彈性部件(30)支撐于固定部件(10)的可動部件(20),固定部件(10)固定至安裝裝置(40),可動部件(20)連結至被振動體(50),將可動部件(20)的振動傳遞至被振動體(50)。固定部件(10)具有成為使用螺釘固定至安裝裝置(40)時的基準點的基準孔(11a)??蓜硬考?20)具有比設于被振動體(50)的第一安裝孔(51、52)更大的第一調整孔(22a、22b)。
【專利說明】觸覺型螺線管和觸覺型螺線管的安裝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例如在按壓觸摸板上的虛擬鍵時給用戶帶來感知反饋的觸覺型螺線管及其安裝構造。
【背景技術】
[0002]作為具備感知反饋功能的裝置,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了具有外殼(安裝裝置)、觸摸傳感器式面板(被振動體)以及促動器的裝置。該促動器包括作為固定極和可動極的L形極部、作為固定部件和可動部件的構造元件、以及由彈性部件構成的偏置元件。該促動器的固定部件與外殼連結,促動器的可動部件與觸摸傳感器式面板連結。而且,如果該促動器接通或斷開電流,則可動極被固定極磁性吸引或排斥,由此,偏置元件彈性變形,觸摸傳感器式面板振動。
[0003]專利文獻:日本公報、特表2008-516348號
[0004]然而,在將觸摸傳感器式面板組裝至外殼時,由于觸摸傳感器式面板和外殼是分體的,因而用于安裝促動器的固定部件的外殼側的螺釘安裝孔和用于安裝促動器的可動部件的觸摸傳感器式面板側的螺釘安裝孔的位置容易相對地偏離。如果在該偏離的狀態(tài)下將促動器連結至觸摸傳感器式面板和外殼,則有可能在由彈性部件構成的偏置元件上產生規(guī)定以外的變形,固定部件與可動部件的相對位置產生偏差,得不到規(guī)定的振動力。
【發(fā)明內容】
[0005]在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課題的觸覺型螺線管及其安裝構造。
[0006]以下,記載了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做出的本發(fā)明的方式。此外,在以下記載的各方式中采用的構成元件能夠盡可能地以任意的組合采用。另外,本發(fā)明的方式或技術特征并不限定于以下記載的特征,還可以是在說明書整體和附圖中記載的特征,或者是基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從這些記載所掌握的發(fā)明思想所理解的特征。
[0007]與觸覺型螺線管有關的本發(fā)明的第一方式,一種觸覺型螺線管,其特征在于,具備:固定部件,具有卷繞有線圈的固定極;可動部件,具有可動極;以及彈性部件,將所述可動部件支撐于所述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固定至安裝裝置,所述可動部件與附隨于所述安裝裝置的被振動體連結,該觸覺型螺線管用于將所述可動部件的振動傳遞至所述被振動體,所述固定部件具備基準孔,該基準孔成為使用螺釘固定至所述安裝裝置時的基準點,所述可動部件具有第一調整孔,該第一調整孔用于在使用螺釘連結至所述被振動體時調整向所述被振動體的連結位置。
[0008]與觸覺型螺線管有關的本發(fā)明的第二方式,一種觸覺型螺線管,其特征在于,具備:固定部件,具有卷繞有線圈的固定極;可動部件,具有可動極;以及彈性部件,將所述可動部件支撐于所述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固定至安裝裝置,所述可動部件與附隨于所述安裝裝置的被振動體連結,該觸覺型螺線管用于將所述可動部件的振動傳遞至所述被振動體,所述可動部件具有基準孔,該基準孔成為使用螺釘連結至所述被振動體時的基準點,所述固定部件具有第一調整孔,該第一調整孔用于在使用螺釘固定至所述安裝裝置時調整向所述安裝裝置的固定位置。
[0009]與觸覺型螺線管的安裝構造有關的本發(fā)明的第三方式,一種觸覺型螺線管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該觸覺型螺線管具備:固定部件,具有卷繞有線圈的固定極;可動部件,具有可動極;以及彈性部件,將所述可動部件支撐于所述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固定至安裝裝置,所述可動部件與附隨于所述安裝裝置的被振動體連結,該觸覺型螺線管用于將所述可動部件的振動傳遞至所述被振動體,所述固定部件具有基準孔,該基準孔成為固定至所述安裝裝置時的基準點,所述基準孔形成為與設于所述安裝裝置的基準用安裝孔幾乎相同的大小,所述可動部件具有第一調整孔,該第一調整孔用于調整向所述被振動體的連結位置,所述第一調整孔形成為比設于所述被振動體的第一安裝孔更大,所述固定部件使用所述基準孔和所述基準用安裝孔通過第一螺釘固定至所述安裝裝置,所述可動部件使用所述第一調整孔和所述第一安裝孔通過第二螺釘連結至所述被振動體。
[0010]與觸覺型螺線管的安裝構造有關的本發(fā)明的第四方式,該觸覺型螺線管具備:固定部件,具有卷繞有線圈的固定極;可動部件,具有可動極;以及彈性部件,將所述可動部件支撐于所述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固定至安裝裝置,所述可動部件與附隨于所述安裝裝置的被振動體連結,該觸覺型螺線管用于將所述可動部件的振動傳遞至所述被振動體,所述可動部件具有基準孔,該基準孔成為連結至所述被振動體時的基準點,所述基準孔形成為與設于所述被振動體的基準用安裝孔幾乎相同的大小,所述固定部件具有第一調整孔,該第一調整孔用于調整向所述安裝裝置的固定位置,所述第一調整孔形成為比設于所述安裝裝置的第一安裝孔更大,所述可動部件使用所述基準孔和所述基準用安裝孔通過第一螺釘連結至所述被振動體,所述固定部件使用所述第一調整孔和所述第一安裝孔通過第二螺釘固定至所述安裝裝置。
[0011]發(fā)明的效果
[0012]依照本發(fā)明,即使安裝裝置側的螺釘的安裝孔和被振動體側的螺釘的安裝孔的位置在每個產品中存在偏差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形成于觸覺型螺線管的基準孔和第一調整孔來吸收該位置的偏差。結果,在將觸覺型螺線管安裝于安裝裝置和被振動體時,能夠防止在觸覺型螺線管的彈性部件上產生規(guī)定外的變形,能夠抑制固定極與可動極的間隙的偏差,擁有高可靠性而獲得預先設計的規(guī)定振動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例的觸覺型螺線管的初始狀態(tài)的圖,(a)是正面圖,(b)是從(a)中的截斷線a-a觀察的觸覺型螺線管的截面圖,(C)是從(a)中的箭頭b_b觀察的觸覺型螺線管的向視圖,省略了作為緊固部件的螺釘。
[0014]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例的觸覺型螺線管的動作時的狀態(tài)的正面圖,省略了作為緊固部件的螺釘。
[0015]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例的另一觸覺型螺線管的初始狀態(tài)的正面圖,省略了作為緊固部件的螺釘。
[0016]符號說明
[0017]1A、1B觸覺型螺線管;10固定部件;11基底部件;lla基準孔;llb第二調整孔;Ilc第二調整孔;12固定極;12a長腿;12b短腿;13線圈;20可動部件;21可動極;21a長腿;21b短腿;22傳遞部件;22a、22b第一調整孔;30彈性部件;40安裝裝置;41基準用安裝孔;42第二安裝孔;50被振動體;51、52第一安裝孔;61螺釘;62螺釘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以下,基于附圖例示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0019](實施方式例)
[0020]使用圖1和圖2說明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例。
[0021]本例的觸覺型螺線管IA具備:固定部件10、可動部件20、以及將可動部件20支撐于固定部件10的彈性部件30。
[0022]固定部件10固定于安裝裝置40。另一方面,可動部件20與附隨于安裝裝置40的被振動體50連結,構成為能夠將可動部件20的振動傳遞至被振動體50。
[0023]作為被振動體50,例如可以舉出搭載于車輛等的輸入裝置的觸摸傳感器式面板,作為安裝裝置40,可以舉出支撐該觸摸傳感器式面板的輸入裝置的框體(外殼),但是不限于此。
[0024]在安裝裝置40上,設有用于通過螺釘將固定部件10固定的基準用安裝孔41和第二安裝孔42。另一方面,在被振動體50上,設有用于通過螺釘將可動部件20連結的第一安裝孔51、52。
[0025]本例的基準用安裝孔41、第二安裝孔42和第一安裝孔51、52是相同大小的圓孔。此外,在各安裝孔中,使用具有與各安裝孔的內徑大致相同的外徑的螺釘。
[0026]固定部件10具有卷繞有線圈13的固定極12和基底部件11。
[0027]固定極12由形成為具有長腿12a和短腿12b的L形的板狀鐵芯的層疊體構成,在長腿12a上部分地卷繞有線圈13。
[0028]基底部件11由硬質樹脂形成為平板狀,在其上表面,通過未圖示的固定機構固定著卷繞有線圈13的固定極12。在該基底部件11上設有基準孔11a,該基準孔Ila成為使用螺釘將固定部件10固定至安裝裝置40時的基準點。
[0029]該基準孔Ila是形成為與設于安裝裝置40的基準用安裝孔41幾乎相同的大小的圓孔,成為與利用基準孔Ila和基準用安裝孔41將固定部件10固定至安裝裝置40時使用的螺釘的外徑幾乎相同的大小。這是為了以該基準孔I Ia為基準點,將觸覺型螺線管IA連結至安裝裝置40和被振動體50。
[0030]另外,在基底部件11上,設有用于使用螺釘將固定部件10固定至安裝裝置40的第二調整孔lib。該第二調整孔Ilb成為比設于安裝裝置40的第二安裝孔42更大的圓孔。
[0031]可動部件20具有可動極21和傳遞部件22。
[0032]可動極21由形成為具有長腿21a和短腿21b的L形的板狀鐵芯的層疊體構成。該可動極21相對于固定極12反向地并置,長腿21a離短腿12b設置間隙T而配置,短腿21b離長腿12a設置間隙T而配置。
[0033]傳遞部件22將可動極21的運動傳遞至被振動體50,與可動極21 —體化。使構成可動極21的一部分的最下層的板狀鐵芯延伸出而形成本例的傳遞部件22。
[0034]而且,可動部件20在基底部件11的上表面沿圖1中的X方向以可動狀態(tài)配置,在向線圈13供電時,能夠被固定極12磁性吸引而沿X方向移動。
[0035]在傳遞部件22上設有兩個第一調整孔22a、22b,這兩個第一調整孔22a、22b用于在使用螺釘將可動部件20連結至被振動體50時調整向被振動體50的連結位置。該第一調整孔22a、22b成為比設于被振動體50的第一安裝孔51、52更大的圓孔。
[0036]彈性部件30由金屬板簧構成,在不向線圈13供電時(圖1的初始狀態(tài)),將可動極21保持在離開固定極12規(guī)定距離(間隙T)的位置。該彈性部件30的一端由螺釘61緊固至固定部件10的基底部件11,彈性部件30的另一端由螺釘62緊固至可動部件20的可動極21。
[0037]這樣的本例的觸覺型螺線管1A,在圖1的初始狀態(tài)下,如果進行向線圈13的供電,則可動部件20反抗彈性部件30的彈性力,同時被固定極12磁性吸引而向圖1的X方向左側移動,可動極21碰觸固定極12(參照圖2)。如果不向線圈13供電而固定極12的磁性吸引力減少,則可動部件20被彈性部件30的彈性力向遠離固定極12的方向(圖1的X方向右方)施力,能夠恢復至圖1的初始狀態(tài)。
[0038]在本例那樣的觸覺型螺線管中,固定極12與可動極21的間隙T需要設定為數百μ m?Imm左右的微小間隙。
[0039]如果該間隙T過小,則可動部件20的移動量被較小地限制,因而振動量變小,難以獲得觸覺感知反饋所需的規(guī)定振動量。另一方面,如果該間隙T過大,則固定極12使可動極21移動的磁性吸引力變得過小,振動量變小,同樣難以獲得觸覺感知反饋所需的規(guī)定振動量。所以,本例那樣的觸覺型螺線管在向安裝裝置40和被振動體50安裝時要求高精度的定位。
[0040]安裝有觸覺型螺線管的固定部件10的安裝裝置40和安裝有觸覺型螺線管的可動部件20的被振動體50通常分開地構成,因而對于每個產品,安裝裝置40與被振動體50的相對位置關系產生不少偏差。因此,為了安裝固定部件10而設于安裝裝置40的螺釘的安裝孔和為了安裝可動部件20而設于被振動體50的螺釘的安裝孔的位置在每個產品中容易相對偏離。
[0041]在該偏離的狀態(tài)下,如果將固定部件10和可動部件20分別連結至安裝裝置40和被振動體50,則在彈性部件30產生規(guī)定外的變形,初始狀態(tài)的固定極12與可動極21的間隙T在每個產品中存在偏差。結果,有些產品可能不會獲得規(guī)定的振動力。
[0042]特別是如本例那樣,在可動部件20由彈性部件30支撐于固定部件10的觸覺型螺線管中,如果安裝裝置40和被振動體50的各安裝孔的位置產生偏差,則通過彈性部件30的撓曲容易跟隨該偏差,因而間隙T容易產生偏差。
[0043]所以,在本例那樣的觸覺型螺線管中,即使在安裝裝置40和被振動體50的各安裝孔的位置產生偏差的情況下,也需要使間隙T成為一定的特殊安裝構造。
[0044]在此,在本例的觸覺型螺線管IA中,在固定部件10的基底部件11上設置有基準孔11a,該基準孔Ila在使用螺釘固定至安裝裝置40時成為基準點,并且附加設置第二調整孔lib。另外,在可動部件20的傳遞部件22上設置第一調整孔22a、22b,該第一調整孔22a、22b在使用螺釘連結至被振動體50時用于調整向被振動體50的連結位置。
[0045]基準孔I Ia形成為與設于安裝裝置40的基準用安裝孔41幾乎相同的大小。另外,第二調整孔Ilb形成為比設于安裝裝置40的第二安裝孔42更大。另外,第一調整孔22a、22b形成為比設于被振動體50的第一安裝孔51、52更大。
[0046]而且,固定部件10使用基準孔Ila和基準用安裝孔41通過第一螺釘(未圖示)固定至安裝裝置40,并且使用第二調整孔Ilb和第二安裝孔42通過第三螺釘(未圖示)固定至安裝裝置40。另外,可動部件20使用第一調整孔22a、22b和第一安裝孔51、52通過第二螺釘(未圖示)連結至被振動體50。
[0047]因此,依照本例,即使在每個產品中基準用安裝孔41和第一安裝孔51、52存在相對的配置偏差(圖1的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的偏差),也能夠通過基準孔Ila和第一調整孔22a、22b來吸收該配置偏差。另外,即使基準用安裝孔41和第二安裝孔42存在配置偏差,也能夠通過基準孔Ila和第二調整孔Ilb來吸收該配置偏差。
[0048]更具體而言,使用基準孔Ila和基準用安裝孔41通過第一螺釘來緊固固定部件10,由此,以基準孔Ila作為基準點,將固定部件10連結至安裝裝置40。接著,使用第二調整孔Ilb和第二安裝孔42通過第三螺釘將固定部件10連結至安裝裝置40,由此,能夠通過形成為比第二安裝孔42更大的第二調整孔Ilb來吸收基準用安裝孔41與第二安裝孔42的配置偏差,并以固定部件10不會以基準孔Ila為中心旋轉的方式固定至安裝裝置40。此后,使用第一調整孔22a、22b和第一安裝孔51、52通過第二螺釘將可動部件20連結至被振動體50,由此,能夠通過形成為比第一安裝孔51、52更大的第一調整孔22a、22b來吸收基準用安裝孔41與第一安裝孔51、52的配置偏差,并將可動部件20連結至被振動體50。
[0049]所以,依照本例的觸覺型螺線管的安裝構造,能夠避免彈性部件30產生規(guī)定外的變形。結果,能夠以使初始狀態(tài)的固定極12與可動極21的間隙T成為一定的方式,將觸覺型螺線管安裝至安裝裝置40和被振動體50,因而能夠穩(wěn)定地獲得規(guī)定的振動力,能夠有效地抑制每個產品的振動量的偏差。
[0050]此外,在本例中,在固定部件10的基底部件11上設置第二調整孔11b,并且在安裝裝置40上設置第二安裝孔42,但是在固定部件10不以基準孔Ila為中心旋轉而能夠容易地連結至安裝裝置40的情況下,不需要設置第二調整孔Ilb和第二安裝孔42。
[0051]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例中,基準用安裝孔41和第一安裝孔51、52形成于分開的部件,基準用安裝孔41和第二安裝孔42形成于相同的部件。因此,基準用安裝孔41與第一安裝孔51、52的配置偏差相比于基準用安裝孔41與第二安裝孔42的配置偏差容易變大。
[0052]在此,通過將第一調整孔22a、22b形成為比第二調整孔IIb更大,能夠有效地解決各安裝孔的配置偏差,能夠提高安裝的作業(yè)效率,更可靠地抑制每個產品的振動量的偏差。
[0053]此外,雖然上述實施方式例的第二調整孔Ilb為圓孔,但是也可以如圖3所示的觸覺型螺線管IB那樣,使第二調整孔Ilc成為在可動部件20的可動方向(X方向)上較長的長孔。
[0054]在此情況下,優(yōu)選地,將長孔的長度方向的長度設定為比第三螺釘的外徑更長,將長孔的寬度方向的長度設定為與第三螺釘的外徑相同。通過這樣設定,在將基準孔Ila和基準用安裝孔41螺釘緊固之后,在將第二調整孔Ilc和第二安裝孔42螺釘緊固時,固定部件10能夠不以基準孔Ila為中心旋轉而固定至安裝裝置40。因此,能夠抑制固定部件10的位置偏離并將固定部件10容易地固定至安裝裝置40,并且能夠容易地吸收可動部件20的可動方向(X方向)上的基準用安裝孔41與第二安裝孔42的配置偏差。
[0055]以上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例,但是本發(fā)明并不現定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能夠將上述實施方式例適當地變形。
[0056]在上述實施方式例中,基準用安裝孔41、第二安裝孔42和第一安裝孔51、52為相同大小的安裝孔,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基準用安裝孔41、第二安裝孔42和第一安裝孔51、52中的至少一個大小不同。
[0057]在此情況下,基準孔Ila也形成為與設于安裝裝置40的基準用安裝孔41幾乎相同的大小。在固定部件10上設有比設于安裝裝置40的第二安裝孔42更大的第二調整孔lib。在可動部件20上設有比設于被振動體50的第一安裝孔51、52更大的第一調整孔22a、22b。
[0058]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例中,在固定部件10上設有基準孔Ila和第二調整孔11b,在可動部件20上設有第一調整孔22a、22b,但是也可以將基準孔不設于固定部件,而是設于可動部件。
[0059]S卩,也可以構成為:在可動部件上設置基準孔和第二調整孔,在固定部件上設置第一調整孔。
[0060]具體而言,在可動部件上設置成為與被振動體連結的基點的基準孔。該基準孔形成為與設于被振動體的基準用安裝孔幾乎相同的大小。另外,在可動部件上設置比設于被振動體的第二安裝孔更大的第二調整孔。而且,在固定部件上設置比設于安裝裝置的第一安裝孔更大的第一調整孔。
[0061]在該例的情況下,在將基準孔和基準用安裝孔螺釘緊固之后,將第二調整孔和第二安裝孔螺釘緊固,此后將第一調整孔和第一安裝孔螺釘緊固,由此獲得與上述實施方式例同樣的效果。
[0062]另外,在該例的情況下,如果可動部件能夠不以基準孔為中心旋轉而連結至被振動體,則不需要設置第二調整孔和第二安裝孔。
[0063]另外,在該例的情況下,通過將第一調整孔形成為比第二調整孔更大,從而獲得與上述實施方式例同樣的效果。
[0064]另外,在該例的情況下,通過使第二調整孔成為在可動部件的可動方向上較長的長孔,從而獲得與上述實施方式例同樣的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觸覺型螺線管,其特征在于,具備: 固定部件,具有卷繞有線圈的固定極; 可動部件,具有可動極;以及 彈性部件,將所述可動部件支撐于所述固定部件, 所述固定部件固定至安裝裝置,所述可動部件與附隨于所述安裝裝置的被振動體連結, 該觸覺型螺線管用于將所述可動部件的振動傳遞至所述被振動體, 所述固定部件具備基準孔,該基準孔成為使用螺釘固定至所述安裝裝置時的基準點, 所述可動部件具有第一調整孔,該第一調整孔用于在使用螺釘連結至所述被振動體時調整向所述被振動體的連結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觸覺型螺線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用于使用螺釘固定至所述安裝裝置的第二調整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覺型螺線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調整孔形成為比所述第二調整孔更大。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觸覺型螺線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調整孔是在所述可動部件的可動方向上較長的長孔。
5.一種觸覺型螺線管,其特征在于,具備: 固定部件,具有卷繞有線圈的固定極; 可動部件,具有可動極;以及 彈性部件,將所述可動部件支撐于所述固定部件; 所述固定部件固定至安裝裝置,所述可動部件與附隨于所述安裝裝置的被振動體連結, 該觸覺型螺線管用于將所述可動部件的振動傳遞至所述被振動體, 所述可動部件具有基準孔,該基準孔成為使用螺釘連結至所述被振動體時的基準點,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第一調整孔,該第一調整孔用于在使用螺釘固定至所述安裝裝置時調整向所述安裝裝置的固定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觸覺型螺線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動部件具有用于使用螺釘連結至所述被振動體的第二調整孔。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觸覺型螺線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調整孔形成為比所述第二調整孔更大。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觸覺型螺線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調整孔是在所述可動部件的可動方向上較長的長孔。
9.一種觸覺型螺線管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 該觸覺型螺線管具備:固定部件,具有卷繞有線圈的固定極;可動部件,具有可動極;以及彈性部件,將所述可動部件支撐于所述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固定至安裝裝置,所述可動部件與附隨于所述安裝裝置的被振動體連結,該觸覺型螺線管用于將所述可動部件的振動傳遞至所述被振動體,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基準孔,該基準孔成為固定至所述安裝裝置時的基準點, 所述基準孔形成為與設于所述安裝裝置的基準用安裝孔幾乎相同的大小, 所述可動部件具有第一調整孔,該第一調整孔用于調整向所述被振動體的連結位置, 所述第一調整孔形成為比設于所述被振動體的第一安裝孔更大, 所述固定部件使用所述基準孔和所述基準用安裝孔通過第一螺釘固定至所述安裝裝置, 所述可動部件使用所述第一調整孔和所述第一安裝孔通過第二螺釘連結至所述被振動體。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觸覺型螺線管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用于固定至所述安裝裝置的第二調整孔, 所述第二調整孔形成為比設于所述安裝裝置的第二安裝孔更大, 所述固定部件使用所述第二調整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通過第三螺釘固定至所述安裝>j-U ρ?α裝直。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觸覺型螺線管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準用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形成為相同的大小, 所述第一調整孔形成為比所述第二調整孔更大。
12.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觸覺型螺線管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調整孔是在所述可動部件的可動方向上較長的長孔。
13.—種觸覺型螺線管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 該觸覺型螺線管具備:固定部件,具有卷繞有線圈的固定極;可動部件,具有可動極;以及彈性部件,將所述可動部件支撐于所述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固定至安裝裝置,所述可動部件與附隨于所述安裝裝置的被振動體連結,該觸覺型螺線管用于將所述可動部件的振動傳遞至所述被振動體, 所述可動部件具有基準孔,該基準孔成為連結至所述被振動體時的基準點, 所述基準孔形成為與設于所述被振動體的基準用安裝孔幾乎相同的大小,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第一調整孔,該第一調整孔用于調整向所述安裝裝置的固定位置, 所述第一調整孔形成為比設于所述安裝裝置的第一安裝孔更大, 所述可動部件使用所述基準孔和所述基準用安裝孔通過第一螺釘連結至所述被振動體, 所述固定部件使用所述第一調整孔和所述第一安裝孔通過第二螺釘固定至所述安裝>j-U ρ?α裝直。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觸覺型螺線管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動部件具有用于連結至所述被振動體的第二調整孔, 所述第二調整孔形成為比設于所述被振動體的第二安裝孔更大, 所述可動部件使用所述第二調整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通過第三螺釘連結至所述被振動體。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觸覺型螺線管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準用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和所述第二安裝孔形成為相同的大小, 所述第一調整孔形成為比所述第二調整孔更大。
16.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觸覺型螺線管的安裝構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調整孔是在所述可動部件的可動方向上較長的長孔。
【文檔編號】H01H13/30GK104282472SQ201410283296
【公開日】2015年1月14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7月1日
【發(fā)明者】澤口貴見 申請人:東京零件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