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電連接器,包含:一具有一底壁的絕緣本體、一遮蔽外殼、多個端子及一退卡機構。遮蔽外殼與絕緣本體組合且共同界定一插槽,以供一電子卡沿一插置方向進出插槽。退卡機構設置于插槽并相鄰界定插槽的一側壁且可沿插置方向在一常態(tài)位置及一退卡位置之間往返移動。退卡機構包括一從動桿及一可擺動地與從動桿連接的操控桿。在退卡機構位于常態(tài)位置時,操控桿大部分位于插槽內且受側壁擋止不能往側壁外擺動,在退卡機構位于退卡位置時,操控桿可往側壁外擺動。
【專利說明】電連接器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連接器,特別涉及一種用以電連接電子卡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一般移動通訊產品需使用SM卡來識別用戶數(shù)據(jù),而用以電連接SIM卡的電連接器主要有push push與push pull兩種類型。其中,push push類型的體積較大,需占用較多的安裝空間,而push pull類型即用手指將SIM卡插入及拉出,但是因為SIM卡尺寸越來越小,由Mini SIM, Micro SM至Nano SM,使得單靠手指抓持操作變得較為困難。
[0003]現(xiàn)有美國專利US8197272(對應中國專利CN101842942)揭露一種利用彈射部件排出SIM卡的連接器。其彈射部件的主體部為細長的塑料桿,當退卡時,使用者拉出主體部的力量不會完全是沿著退卡方向,容易有橫向于退卡方向的不當施力產生,如此可能導致又細又長的塑料桿變形或折斷。再者,前述專利的連接器沒有設置防止電子卡錯插的防錯插機構以及插卡后將SIM卡鎖定以防止其松脫的機構。所以需要加以改進。
【發(fā)明內容】
[0004]因此,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能避免不當施力所導致變形或折斷的退卡機構的電連接器。
[0005]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防止電子卡錯插的電連接器。
[0006]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鎖定電子卡以避免電子卡松脫的電連接器。
[0007]于是,本發(fā)明電連接器,包含:一具有一底壁的絕緣本體、一遮蔽外殼、多個端子及一退卡機構。該遮蔽外殼與該絕緣本體組合且共同界定一插槽及一進出該插槽的插口,以供一電子卡沿一插置方向進出該插槽。所述多個端子固設于該絕緣本體的底壁且部分凸伸于該插槽中。該退卡機構設置于該插槽并相鄰界定該插槽且沿該插置方向沿伸的一側壁,且可沿該插置方向在一常態(tài)位置及一退卡位置之間往返移動。該退卡機構包括一從動桿及一可擺動地與該從動桿連接的操控桿。該從動桿具有一沿該插置方向延伸的第一桿體,及一由該第一桿體遠離該操控桿的一端往橫向延伸且與該插口相對的抵接部。該操控桿具有一沿該插置方向延伸的第二桿體,及一形成于該第二桿體遠離該從動桿的一端以供施力的操作部。其中在該退卡機構位于該常態(tài)位置時,該操控桿的第二桿體大部分位于該插槽內且受該側壁擋止不能往該側壁外擺動,而在該退卡機構位于該退卡位置時,該操控桿可往該側壁外擺動。
[0008]其中,該操控桿還具有一由該操作部往橫向凸出而與該抵接部同向凸伸的限制部,且該抵接部與該限制部共同限制該電子卡沿該插置方向的位移。
[0009] 本發(fā)明的功效在于,本發(fā)明的退卡機構包括有從動桿及可擺動地與從動桿連接的操控桿,在退卡機構由常態(tài)位置移動至退卡位置的過程中,只要將操控桿拉出插槽一定距離,操控桿即可擺動以抵消非沿插置方向所施的力量,避免退卡機構因不當施力而變形或折斷的風險。再者,借由操控桿的限制部能將電子卡鎖定在插槽中以防電子卡脫出,而且限制部也具有防錯插功能以防電子卡錯插。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一立體圖,說明本發(fā)明電連接器的第一較佳實施例安裝于一電路板用以電連接一電子卡;
[0011]圖2是一立體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在進行安裝或退出電子卡的狀態(tài);
[0012]圖3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
[0013]圖4是圖3的另一角度視圖;
[0014]圖5是一立體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退卡機構以埋入式模制方式制成,其中將金屬構件與塑料構件分開圖示;
[0015]圖6是圖5的另一角度視圖;
[0016]圖7是一立體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退卡機構位于一常態(tài)位置及其與電子卡的作用關系,其中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遮蔽外殼未示出;
[0017]圖8是一立體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退卡機構在常態(tài)位置時與絕緣本體的作用關系;
[0018]圖9是一俯視圖;
[0019]圖10是一沿圖9中X-X直線所取的剖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退卡機構在常態(tài)位置時與絕緣本體及遮蔽外殼的作用關系;
[0020]圖11至圖13是俯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退卡機構由常態(tài)位置移動至退卡位置的動作及其與電子卡的作用關系,其中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遮蔽外殼未示出;
[0021]圖14是一俯視圖,說明該第一較佳實施例的退卡機構具有防錯插功能;
[0022]圖15是一類似于圖12的視圖,說明本發(fā)明電連接器的第二較佳實施例。
[0023]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0024]100 電連接器
[0025]I 絕緣本體
[0026]11 底壁
[0027]111 側緣
[0028]112 缺角
[0029]113擋止面
[0030]12 第一外墻
[0031]13 第二外墻
[0032]14 限位墻
[0033]141 端面
[0034]15 導槽
[0035]2 遮蔽外殼
[0036]21 插槽
[0037]211 插口
[0038]212 區(qū)域[0039]213 區(qū)域
[0040]22 側壁
[0041]23 蓋板部
[0042]24 凸部
[0043]3 端子
[0044]31 固定部
[0045]32 導接部
[0046]33 彈臂
[0047]34 接觸部
[0048]4 退卡機構
[0049]41 從動桿
[0050]411 第一桿體
[0051]412抵接部
[0052]4121金屬凸片
[0053]4122 塑料塊
[0054]413第一銜接部
[0055]4131 穿孔
[0056]414 凹部
[0057]42 操控桿
[0058]421 第二桿體
[0059]422操作部
[0060]423 限制部
[0061]424 凸塊
[0062]425第二銜接部
[0063]426 斜面
[0064]43 轉軸
[0065]44 金屬件
[0066]441 穿孔
[0067]45 塑料件
[0068]8 電子卡
[0069]81 截角
[0070]9 電路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71]有關本發(fā)明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附圖的兩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xiàn)。
[0072]在本發(fā)明被詳 細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組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不。
[0073]參閱圖1至圖4,本發(fā)明電連接器100的第一較佳實施例用以安裝于一電路板9以電連接一例如SM卡的電子卡8。一般如SM卡的電子卡8具有一截角81。
[0074]電連接器100包含一絕緣本體1、一遮蔽外殼2、多個端子3及一退卡機構4。
[0075]遮蔽外殼2與絕緣本體I組合且共同界定一插槽21及一進出該插槽21的插口211,以供電子卡8沿一插置方向I進出該插槽21。
[0076]絕緣本體I具有一底壁11、分別垂直凸出該底壁11且沿該插置方向I延伸的一第一外墻12、一第二外墻13及一限位墻14,以及一設于該底壁11且沿該插置方向I延伸的導槽15。該第一外墻12及該第二外墻13分別連接該底壁11的兩相對側緣111,而彼此相對地位于底壁11兩側。遮蔽外殼2具有分別卡扣結合于該第一外墻12及該第二外墻13的兩側壁22,及一連接兩個側壁22并與絕緣本體I的底壁11相對的蓋板部23。藉此,遮蔽外殼2與絕緣本體I共同界定出插槽21。
[0077]該限位墻14分別與該第一外墻12及該第二外墻13相間隔,且該限位墻14與該第一外墻12共同界定容置該電子卡8的區(qū)域212,而與該第二外墻13共同界定容置該退卡機構4的區(qū)域213并形成導引該退卡機構4沿該插置方向I移動的軌道。亦即,該限位墻14將該插槽21分隔成容置該電子卡8的區(qū)域212及容置該退卡機構4的區(qū)域213并限制該退卡機構4沿該插置方向I移動。該導槽15位于該限位墻14與該第二外墻13之間。[0078]多個端子3固設于該絕緣本體I的底壁11且部分凸伸于該插槽21中。每一端子3具有一固定在底壁11的固定部31、一由固定部31延伸以與電路板9電連接的導接部32、一由固定部往相反于導接部32方向延伸的彈臂33,及一形成于彈臂33末端的接觸部34。其中接觸部34即凸伸于該插槽21中。
[0079]該退卡機構4設置于該插槽21 (位于區(qū)域213)并相鄰界定該插槽21且沿該插置方向I沿伸的一側壁,在本實施例該側壁由絕緣本體I的第二外墻13所形成,而在等效的實施方式,該側壁亦可由遮蔽外殼2來形成。該退卡機構4包括一從動桿41、一可擺動地與該從動桿41連接的操控桿42,及一樞接該從動桿41及該操控桿42的轉軸43。該從動桿41具有一沿該插置方向I延伸的第一桿體411、一由該第一桿體411遠離該操控桿42的一端往橫向延伸且與該插口 211相對的抵接部412,及一形成于該第一桿體411相反于該抵接部412的一端的第一銜接部413。該操控桿42具有一沿該插置方向I延伸的第二桿體421、一形成于該第二桿體421遠離該從動桿41的一端以供施力的操作部422、一由該操作部422往橫向凸出而與該抵接部412同向凸伸的限制部423、一由該操作部422凸出的凸塊424,及一形成于該第二桿體421相反于該操作部422的一端的第二銜接部425。而且該限制部423越遠離該從動桿41越凸出該操作部422而形成一朝向插槽21的斜面426,且斜面426與電子卡8的截角81位置相對應。該第一銜接部413與該第二銜接部425相互疊置,且該轉軸43穿設于該第一銜接部413及該第二銜接部425,而將該從動桿41與該操控桿42連接在一起,并使該操控桿42可相對于該從動桿41擺動。另外,該絕緣本體I的底壁11具有一靠近該插口 211的缺角112以容置該凸塊424,并形成一垂直該插置方向I的擋止面113。而該限位墻14具有一面向該抵接部412的端面141。再者,該從動桿41的第一桿體411具有一位于偏靠該抵接部412處的凹部414,且該遮蔽外殼2具有一由蓋板部23往插槽21凸出的凸部24。
[0080]參閱圖3至圖6,在本實施例,該從動桿41的第一桿體411由一金屬片沖裁并大致呈U形彎折而成,且U形開口位于該第一銜接部413,使該第一銜接部413為兩相間隔的金屬片體以夾置該操控桿42的第二銜接部425。而該抵接部412由一與該第一桿體411 一體延伸的金屬凸片4121及一以埋入式模制(insert molding)包覆該金屬凸片4121的塑料塊4122所構成。該操控桿42由一金屬件44及一以埋入式模制包覆該金屬件44的塑料件45所構成,且該金屬件44在對應該第二銜接部425處呈環(huán)形而具有一穿孔441。該轉軸43由該塑料件45—體形成且穿過該金屬件44的穿孔441,而且該轉軸43兩端分別凸出該第二銜接部425兩相反側并分別穿出形成于該第一銜接部413兩金屬片體上的穿孔4131。在本實施例,第一桿體411呈U形彎折成雙層可以強化結構強度,但可理解地,第一桿體411為單層亦可實施。
[0081]參閱圖7至圖10,退卡機構4設置于第二外墻13與限位墻14之間,退卡機構4的轉軸43伸入絕緣本體I的導槽15,以由該導槽15導引沿該插置方向I往返移動。參閱圖11至圖13,借由第二外墻13與限位墻14形成的軌道以及導槽15的導引,退卡機構4可沿該插置方向I在一常態(tài)位置(如圖11所示)及一退卡位置(如圖13所示)之間往返移動。當退卡機構4位于該常態(tài)位置時,從動桿41及操控桿42的第二桿體421皆位于插槽21內,操控桿42受第二外墻13擋止不能往第二外墻13外擺動,且受限位墻14擋止不能往插槽21內擺動,換言之,操控桿42受限于第二外墻13及限位墻14而不能相對從動桿41擺動,亦即被定位。而且,如圖8與圖10所示,操控桿42的凸塊424容置于絕緣本體I的缺角112(見圖4)處并抵于擋止面113,以限制操作部422往插槽21內移動。此外,遮蔽外殼2的凸部24卡入從動桿41的凹部414。再參閱圖1與圖11,當電子卡8容置在插槽21時,退卡機構4位于常態(tài)位置,從動桿41的抵接部412與操控桿42的限制部423共同限制電子卡8沿該插置方向I的位移。其中限制部423形成的斜面426相對電子卡8的截角81設置,以防止電子卡8退出插槽21,而將電子卡8鎖定在插槽21中。
[0082]再參閱圖2、圖12與圖13,欲將電子卡8退出插槽21時,由操控桿42的操作部422施力拉動操控桿42以將操控桿42拉出插槽21,同時從動桿41受操控桿42連動一并往插口 211方向移動,而從動桿41的抵接部412即推動電子卡8,將電子卡8推出插槽21,以方便用戶將電子卡8取出。在退卡機構4由常態(tài)位置移動至退卡位置的過程中,如圖12所示,只要將操控桿42拉出一定距離而未受第二外墻13限制時,操控桿42即可往第二外墻13外擺動以抵消非沿插置方向I所施的力量,避免退卡機構4因不當施力而變形或折斷的風險。如圖13所示,當退卡機構4位于該退卡位置時,抵接部412抵于限位墻14的端面141,使退卡機構4不會過度往插槽21外移動,而且此時操控桿42可相對于該從動桿41較大幅度擺動,以使限制部423較遠離電子卡8而不會干擾用戶取出或放入電子卡8。
[0083]當用戶將電子卡8取出后,再將退卡機構4推回常態(tài)位置以將退卡機構4收納定位。而且在使用者將退卡機構4由退卡位置移動到達常態(tài)位置時,遮蔽外殼2的凸部24會卡入從動桿41的凹部414 (見圖10),在凸部24卡入凹部414的瞬間能讓使用者感覺到聲響或卡入的感覺,即能讓使用者確知已達定位而不用再施力,并能確保退卡機構4到達定位。同樣地,若用戶欲將電子卡8置入插槽21時,需將退卡機構4先移至退卡位置,再置入電子卡8,然后將電子卡8連同退卡機構4 一起推入插槽21,使退卡機構4移動至常態(tài)位置,即可將電子卡8鎖定在插槽21中。
[0084]參閱圖14,退卡 機構4亦具有防止將電子卡8錯插的防錯插功能。將電子卡8錯插而使截角81朝向插槽21內側時,電子卡8的直角角落82會抵于操控桿42的斜面426,導致操控桿42的第二桿體421相對于從動桿41的第一桿體411歪斜而未能呈一直線,進而使操控桿42的第二桿體421受到第二外墻13的擋止不能再往插槽21內移動。藉此,用戶即知電子卡8錯插需要調整,避免電子卡8被錯插而無法運作。
[0085]在本實施例,絕緣本體I的限位墻14配合第二外墻13作為退卡機構4移動的軌道,且導槽15亦有導引退卡機構4的作用,而若只選擇設置限位墻14或導槽15其中之一,也能達到導引退卡機構4沿插置方向I直線移動的效果。而且導槽15的兩端也能具有限制退卡機構4沿插置方向I的移動范圍的功能。具體而言,當退卡機構4的轉軸43移動至導槽15其中一端時即被擋止,因此將導槽15的長度與退卡機構4由常態(tài)位置移動至退卡位置的距離相對應,即可限制退卡機構4僅能在常態(tài)位置與退卡位置之間移動。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退卡機構4的從動桿41與操控桿42使用埋入式模制方式制成,借由金屬材質強化退卡機構4的結構強度,其中抵接部412及限制部423會與電子卡8接觸的部分皆為塑料材質,以避免電性短路。但是,退卡機構4也可以全部由塑料材質制成或者全部由金屬材質制成。若全部由金屬材質制成時,可在金屬表面涂布絕緣層,以避免電性短路。
[0086]參閱圖15,本發(fā)明電連接器100的第二較佳實施例與第一較佳實施例大致相同,然而,在第二較佳實施例中,限位墻14較往插槽21內延伸,使退卡機構4位于退卡位置時,即從動桿41的抵接部412抵于限位墻14的端面141時,操控桿42剛好未受第二外墻13限制能往第二外墻13外擺動。如此即可解除操控桿42的限制部423對電子卡8的限位,方便取放電子卡8。換言之,第二較佳實施例的操控桿42在能夠往第二外墻13外擺動時,退卡機構4即被限位墻14的端面 141擋止,而不能再進一步往外移動。雖然如此,由于退卡機構4移動至退卡位置時,在抵接部412被限位墻14的端面141擋止的瞬間操控桿42即可擺動,因此若使用者在拉動退卡機構4受擋止而停頓的瞬間產生非沿插置方向I的力量,亦能借由操控桿42的擺動來抵消,故同樣能避免退卡機構4因不當施力而變形或折斷的風險。
[0087]綜上所述,前述實施例的退卡機構4包括有從動桿41及可擺動地與從動桿41連接的操控桿42,在退卡機構4由常態(tài)位置移動至退卡位置的過程中,只要將操控桿42拉出插槽21 —定距離,操控桿42即可擺動以抵消非沿插置方向I所施的力量,避免退卡機構4因不當施力而變形或折斷的風險。再者,借由操控桿42的限制部423能將電子卡8鎖定在插槽21中以防電子卡8脫出,而且限制部423也具有防錯插功能以防電子卡8錯插。此外,前述實施例的退卡機構4具有較佳的結構強度且能避免電性短路。
[0088]然而,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fā)明實施的范圍,即凡依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范圍及發(fā)明說明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fā)明權利要求書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絕緣本體,具有一底壁; 一遮蔽外殼,與該絕緣本體組合且共同界定一插槽及一進出該插槽的插口,以供一電子卡沿一插置方向進出該插槽; 多個端子,固設于該絕緣本體的底壁且部分凸伸于該插槽中 '及 一退卡機構,設置于該插槽并相鄰界定該插槽且沿該插置方向延伸的一側壁,且可沿該插置方向在一常態(tài)位置及一退卡位置之間往返移動,該退卡機構包括一從動桿及一可擺動地與該從動桿連接的操控桿,該從動桿具有一沿該插置方向延伸的第一桿體,及一由該第一桿體遠離該操控桿的一端往橫向延伸且與該插口相對的抵接部,該操控桿具有一沿該插置方向延伸的第二桿體,及一形成于該第二桿體遠離該從動桿的一端以供施力的操作部,其中在該退卡機構位于該常態(tài)位置時,該操控桿的第二桿體大部分位于該插槽內且受該側壁擋止不能往該側壁外擺動,而在該退卡機構位于該退卡位置時,該操控桿可往該側壁外擺動。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絕緣本體還具有一垂直凸出該底壁且沿該插置方向延伸的外墻,且該側壁由該外墻所形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絕緣本體具有一設于該底壁且沿該插置方向延伸的導槽,該退卡機構還包括一樞接該從動桿及該操控桿的轉軸,且該轉軸伸入該導槽,以由該導槽導引 沿該插置方向往返移動。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絕緣本體還具有一垂直凸出該底壁且沿該插置方向延伸的限位墻以將該插槽分隔成一容置該電子卡的區(qū)域及一容置該退卡機構的區(qū)域并限制該退卡機構沿該插置方向移動,該限位墻具有一面向該抵接部的端面,且在該退卡機構位于該退卡位置時,該抵接部抵于該端面。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絕緣本體還具有分別垂直凸出該底壁且沿該插置方向延伸的一第一外墻、一形成該側壁的第二外墻及一限位墻,該第一外墻及該第二外墻分別連接該底壁的兩相對側緣,該限位墻分別與該第一外墻及該第二外墻相間隔,且該限位墻與該第一外墻共同界定容置該電子卡的區(qū)域,而與該第二外墻共同界定容置該退卡機構的區(qū)域并形成導引該退卡機構沿該插置方向移動的軌道,在該退卡機構位于該常態(tài)位置時,該操控桿受限于該第二外墻及該限位墻而不能相對該從動桿擺動。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限位墻具有一面向該抵接部的端面,且在該退卡機構位于該退卡位置時,該抵接部抵于該端面。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絕緣本體還具有一設于該底壁且沿該插置方向延伸的導槽,且該導槽位于該限位墻與該第二外墻之間,該退卡機構還包括一樞接該從動桿及該操控桿的轉軸,且該轉軸伸入該導槽,以由該導槽導引沿該插置方向往返移動。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從動桿的第一桿體具有一位于偏靠該抵接部處的凹部,且該遮蔽外殼具有一凸部,在該退卡機構位于該常態(tài)位置時,該凸部卡入該凹部。
9.根據(jù)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操控桿還具有一由該操作部往橫向凸出而與該抵接部同向凸伸的限制部,且該抵接部與該限制部共同限制該電子卡沿該插置方向的位移。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連接器,該電子卡具有一截角,其特征在于,該限制部越遠離該從動桿越凸出該操作部而形成一與該截角位置相對應的斜面。
11.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絕緣本體的底壁具有一靠近該插口的缺角并形成一垂直該插置方向的擋止面;該操控桿還具有一由該操作部凸出的凸塊,在該退卡機構位于該常態(tài)位置時,該凸塊容置于該缺角處且抵于該擋止面以限制該操作部往該插槽內移動。
12.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7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從動桿還具有一形成于該第一桿體相反于該抵接部的一端的第一銜接部,該操控桿還具有一形成于該第二桿體相反于該操作部的一端的第二銜接部,該第一銜接部與該第二銜接部相互疊置,且該轉軸穿設于該第一銜接部及該第二銜接部。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從動桿的第一桿體由一金屬片沖裁而成,而該抵接部由一與該第一桿體一體延伸的金屬凸片及一以埋入式模制包覆該金屬凸片的塑料塊所構成,該操控桿由一金屬件及一以埋入式模制包覆該金屬件的塑料件所構成,且該轉軸由該塑料件一體形成。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該從動桿的第一桿體由一金屬片沖裁并呈U形彎折而成,且U形開口位于該第一銜接部,使該第一銜接部為兩相間隔的金屬片體以夾置該操控桿的第二銜接部,而該抵接部由一與該第一桿體一體延伸的金屬凸片及一以埋入式模制包覆該金屬凸片的塑料塊所構成,該操控桿由一金屬件及一以埋入式模制包覆該金屬件的塑料件所構成,且該金屬件在對應該第二銜接部處呈環(huán)形而具有一穿孔,該轉軸由該塑料件一 體形成且穿過該金屬件的穿孔,而且該轉軸兩端分別凸出該第二銜接部兩相反側并分別穿出形成于該第一銜接部兩金屬片體上的穿孔。
【文檔編號】H01R13/635GK103904484SQ201210570171
【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25日
【發(fā)明者】王宏亮, 曾尚秀, 林健興 申請人:莫仕連接器(成都)有限公司, 莫列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