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匯流條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匯流條模塊,該匯流條模塊具有多個匯流條收容部和匯流條,匯流條收容部用于容納兩個鄰近電池單元的電極,電池組具有電池單元,匯流條用于電連接所述電極。
背景技術(shù):
諸如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電驅(qū)動車輛設(shè)置有包括多個電池單元的電池組。電池組包括多個電池單元,其中正電極和負電極彼此鄰近地布置,并且兩個鄰近電池單元的正電極和負電極通過匯流條相互聯(lián)接,匯流條由諸如銅件的導體形成。因此電池單元串聯(lián)電連接,從而構(gòu)成具有高輸出電壓的電池組。如專利文獻I所述,在電池組中,在多個匯流條被布置為自由地設(shè)置到電池組的每個電池單元的電極中的狀態(tài)下,多個匯流條通常由非導電的保持件整體保持。保持件具有為各個匯流條而設(shè)置的多個匯流條收容部。匯流條收容部由諸如樹脂模制件的非導電元件構(gòu)成,該匯流條收容部具有用于支撐匯流條的支撐部和在匯流條周圍豎立的圍繞部。用于電池組的匯流條和用于保持匯流條的非導電保持件的組合在下文中將被稱為匯流條模塊。在匯流條模塊中,保持件具有用于將匯流條彼此之間電絕緣的功能和用于使匯流條整體化以便于處理的功能。如專利文獻I中所述,用于電池組的匯流條通常是由導體形成的板形件,并且匯流條設(shè)有兩個供電池單元的電極插入的孔。此外,在電池組中用于電池組的匯流條的長度幾乎完全由每個電池單元的電極之間的節(jié)距來確定。另一方面,用于電池組的匯流條的寬度和厚度被確定為要確保其截面面積不會使得過多地產(chǎn)生熱量,其中,產(chǎn)生的熱量取決于匯流條傳遞的電功率的大小。近年來,在設(shè)置在諸如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車輛上的電池組中,正在使用具有大厚度和寬度的匯流條,以便防止匯流條由于輸出功率的增加而產(chǎn)生過多的熱量。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申請?zhí)卦S公開N0.2000-149909
發(fā)明內(nèi)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然而,在用于電池組的傳統(tǒng)匯流條模塊中,匯流條由匯流條收容部中的圍繞部和蓋元件圍繞。由于這個原因,匯流條收容部的內(nèi)部容易充滿由匯流條產(chǎn)生的熱量。因此,傳統(tǒng)的匯流條模塊存在匯流條的溫度容易升高的問題。當匯流條的溫度升得過高時,電池組的性能將會受到惡劣地影響。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防止匯流條的溫度在用于電池組的匯流條模塊中過高地升溫。問題的解決方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匯流條模塊包括以下(I)至(3)中示出的各個元件,進一步地具有
(4)中示出的結(jié)構(gòu)。
(I)第一元件指多個匯流條,所述多個匯流條用于電連接電池組中的兩個鄰近電池單元的電極,電池組具有電池單元。(2)第二元件指多個匯流條收容部,多個匯流條收容部設(shè)置用于各個匯流條,所述多個匯流條收容部具有圍繞部和支撐部,圍繞部設(shè)置有所述電極和所述匯流條的中空部的周圍從所述電池單元(8)沿著所述電極(81)伸出的方向形成為筒狀,支撐部用于支撐位于第一開口上的所述匯流條,第一開口由所述圍繞部形成,并且匯流條收容部沿著電極的列設(shè)置。(3)第三元件指蓋元件,該蓋元件用于閉合由每個所述匯流條收容部的所述圍繞部形成的每個第二開口,(4)多個通風通孔,所述多個通風通孔設(shè)置在所述匯流條中、所述圍繞部和所述蓋元件中的、圍繞所述收容部的每個所述中空部的部分中,該通風通孔形成沿著預定空氣冷卻方向從上游側(cè)連通到下游側(cè)的空氣流動路徑。例如,在所述空氣冷卻方向是所述電極從所述電池單元伸出的方向的情況下,所述通風通孔分別形成在每個所述匯流條的在所述鄰近電池單元之間的間隙中的部分以及所述蓋元件中。在所述空氣冷卻方向是所述電極的布置方向的情況下,所述通風通孔在每個所述匯流條收容部的所述圍繞部中沿著所述空氣冷卻方向設(shè)置在上游側(cè)部分和下游側(cè)部分。發(fā)明的效果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匯流條模塊中,在匯流條和匯流條收容部中、圍繞中空部的部分中設(shè)置通風通孔,匯流條將布置在該中空部的部分中。因此,形成沿著預定空氣冷卻方向從上游側(cè)連通到下游側(cè)的空氣流動路徑。因此,提高了匯流條收容部的滲透性,從而可以冷卻匯流條。結(jié)果,能夠防止匯流條的溫度過多地升高。
圖1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匯流條模塊I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視圖。圖2是示出匯流條模塊I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圖。圖3是示出匯流條模塊I的主要部分中的通風通孔的位置的平面圖。圖4是示出匯流條模塊I的除去連接到電池組的蓋元件的平面圖。圖5是示出連接到電池組的匯流條模塊I的透視圖。圖6是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匯流條模塊2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視圖。圖7是示出匯流條模塊I的前視圖。圖8是示出連接到電池組上的匯流條模塊2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下文中,將參考附圖,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接下來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的具體示例,而不限制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范圍。<第一實施例>首先,參考圖1至5,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匯流條模塊I的結(jié)構(gòu)。為了方便說明,在圖1至3中,在構(gòu)成匯流條模塊I的每個元件中形成開口的部分中畫上網(wǎng)狀的陰影。如圖4和圖5所示,匯流條模塊I連接到包括多個電池單元8的電池組9。在圖4中,未示出組成匯流條模塊I的蓋元件70。此外,電池組9由強制風冷進行冷卻。在圖5中,由箭頭示出的方向Rl指示用于傳送冷卻空氣以噴射到電池組9上的方向,其中該電池組是匯流條模塊I連接的目標。電池組9的空氣冷卻方向Rl是從電池單元8的將連接到匯流條模塊I的電極平面的相反側(cè)處的表面朝向電極平面的方向,其中該電池組是匯流條模塊I連接的目標。換句話說,空氣冷卻的方向Rl是每個電池單元8的電極81伸出的方向,電池單元8被包含在電池組9中。因此,噴射到電池組9上的冷卻空氣經(jīng)由電池單元8之間的間隙82到達匯流條模塊I。如圖1和圖2所示,匯流條模塊I包括多個匯流條10,設(shè)置用于各個匯流條10的多個匯流條保持件50,多個電壓檢測線束60,和蓋元件70。匯流條模塊I設(shè)置在諸如混合動力汽車或電動汽車的電驅(qū)動車輛上,并且連接到包括電池單元8的電池組9(見圖4)。在圖2中,未示出組成匯流條模塊I的蓋元件70。<匯流條>匯流條10是用于電池組的母線,該匯流條聯(lián)接到電池組9中的兩個鄰近電池單元8的兩個電極81 (正電極和負電極)中的每一個。匯流條10是由諸如銅的金屬形成的導體元件。此外,對匯流條10的表面層施加電鍍,例如在一些情況中施加錫鍍。電池組9中的電池單元8通過匯流條10串聯(lián)地電連接。如圖1所示,匯流條10是板形部,兩個電極孔12形成在匯流條上用于插入鄰近電池單元8的兩個電極81。此外,構(gòu)成通孔的第一出風孔11形成在匯流條10上。圖3是示出匯流條模塊I的連接到電池組9的電池單元8的一部分的平面圖。在圖3中,用虛線示出布置在隱藏于蓋元件70后側(cè)的位置上的匯流條10、匯流條收容部20和電線保持部40。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在匯流條10中第一出風孔11形成在位于鄰近電池單元8之間的間隙82上的部分上。螺紋形成在電池單元8的電極81上,未示出的螺母連接到插入通過匯流條10的電極孔12的電極81,以使得匯流條10連接到電極81?!措妷簷z測線束〉電壓檢測線束60是電連接到每個電池單元8的電極81上的電線線束,以便檢測電池組9中的每個電池單元8的電極81上的電壓。電壓檢測線束60包括連接到電池單元8的電極81上的端子61和連接到端子61上的電線64。此外,用于插入電池單元8的電極81的孔62形成在端子61的中心部上。進一步地,端子61的邊緣部設(shè)有卷曲部63,電線64的末端固定到卷曲部,并且卷曲部63被電連接到電線64的芯線上。如圖2所示,電壓檢測線束60的端子61疊放在匯流條10上,并且連接到電池單元8的電極81。換句話說,電壓檢測線束60中的端子61被疊放在匯流條10上,使得孔62的位置與匯流條10中的一個電極孔12的位置一致。此外,從匯流條收容部20拉出因此設(shè)置電壓檢測線束60的電線64。<匯流條保持件>匯流條保持件50是為每個匯流條10布置的匯流條10的保護件,并且匯流條保持件50設(shè)有匯流條收容部20,用于單獨地容納匯流條10。匯流條保持件50是非導電元件,具有匯流條收容部20,聯(lián)接機構(gòu)30和形成在其中的電線保持部40。匯流條保持件50是整體模制件,由諸如聚酰胺(PA)、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或ABS樹脂的非導電樹脂形成。因此,所有匯流條收容部20、聯(lián)接機構(gòu)30和電線保持部40都是非導電元件。也可以假想?yún)R流條保持件50不是非導電元件。例如,也可以假想?yún)R流條保持件50是通過在導電元件的表面上執(zhí)行絕緣涂布而獲得的元件。匯流條收容部20具有用于支撐匯流條10的支撐部22,和在由支撐部22支撐的匯流條10周圍豎立的圍繞部21。圍繞部21沿著電極81從電池單元8伸出的方向圍繞中空部形成為筒狀,電池單元8的電極81和匯流條10布置在該中空部中。圍繞部21形成第一開口 23和第二開口 24,第一開口 23為用于電池單元8的電極81的插入端口,第二開口 24為匯流條10的進入端口。支撐部22從圍繞部21的內(nèi)側(cè)上的表面突出,并且形成在第一開口 23周圍。因此,支撐部22支撐匯流條10的位于第一開口 23中的邊緣部。匯流條10由支撐部22保持在圍繞部21的第一開口 23被閉合的狀態(tài)下。此外,匯流條接合部25從圍繞部21的內(nèi)側(cè)上的表面突出,該匯流條接合部將抓在置于支撐部22上的匯流條10的邊緣部上。匯流條接合部25鄰接在上表面的邊緣部上,在置于支撐部22上的匯流條10中由支撐部22支撐的下表面與該上表面相反。因此,匯流條接合部25防止匯流條10從支撐部22翹起。此外,蓋接合部27也形成在圍繞部21的內(nèi)側(cè)的表面上,該蓋接合部將抓在將在下文中進行描述的蓋元件70的一部分上。蓋接合部27將蓋元件70保持在使第二開口 24閉合的狀態(tài)下。此外,圍繞部21設(shè)有缺口部26,該缺口部從匯流條收容部20的內(nèi)側(cè)連通到其外偵U。缺口部26形成布線路徑的用于電壓檢測線束60的電線64的一部分,該電線從圍繞部21內(nèi)部拉到其外部。匯流條保持件50中的聯(lián)接機構(gòu)30用于將匯流條保持件50聯(lián)接到鄰近布置的另一匯流條保持件50。在圖1中示出的示例中,聯(lián)接機構(gòu)30由條形突出部31和設(shè)有槽的接收部32構(gòu)成,該條形突出部具有形成在頂端上的寬的止擋件部,并且突出部31被裝配在該槽中。突出部31形成有在匯流條保持件50的布置方向上的伸出部。如圖2所示,在兩個鄰近匯流條保持件50中的一個中的突出部31的軸部裝配在另一個匯流條保持件中的接收部32的槽中,從而兩個匯流條保持件50相互聯(lián)接。此外,如圖4和圖5所示,三個或更多個匯流條保持件50通過聯(lián)接機構(gòu)30彼此依次聯(lián)接。因此,用于連接對應于列的電極81的該三個或更多個匯流條保持件50全部地整體聯(lián)接。此外,用于單個電極的匯流條保持件501連接到串聯(lián)電連接的電池單元8的任何電極81,其具有接地電平或最大的電勢。匯流條保持件501保持其上形成有與每個電極對應的單個孔的匯流條。匯流條保持件501具有與匯流條保持件50的聯(lián)接機構(gòu)30相同的機構(gòu),并且聯(lián)接到相聯(lián)接且位于端部上的任何匯流條保持件50。此外,突出部31形成為這樣的長度,以使得在該突出部裝配在接收部32的槽中的狀態(tài)下,能夠在突出部31的縱向方向上,也就是在匯流條保持件50的布置方向上,在接收部32的槽中滑動。通過滑動機構(gòu),可以吸收電池組9中的電極81之間的間隔和匯流條保持件50的尺寸的誤差。匯流條保持件50中的電線保持部40是用于保持電壓檢測線束60的從匯流條收容部20拉出的電線64的部分。電線保持部40具有第一電線支撐部41,第二電線支撐部42,第一電線按壓部43,第二電線按壓部44,和聯(lián)接部45。在匯流條收容部20中,第一電線支撐部41位于圍繞部21的缺口部26的外側(cè)的位置上,并且用于支撐在與匯流條保持件50的布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拉出的電線64。如圖2所示,第一電線支撐部41僅支撐單個電壓檢測線束60的電線64。此外,第二電線支撐部42用于支撐在匯流條保持件50的布置方向上從第一電線支撐部41拉出的電線64。如圖2和圖3所示,匯流條保持件50通過聯(lián)接機構(gòu)30聯(lián)接,從而在橫跨相互聯(lián)接的匯流條保持件50的范圍內(nèi),設(shè)置在匯流條保持件50中的第二電線支撐部42形成電線64的布線路徑。第二電線支撐部42支撐從每個電壓檢測線束60拉出的電線64。此外,第一電線按壓部43從上方抓在支撐于第一電線支撐部41上的電線64上。此外,第二電線按壓部44從上方抓在支撐于第二電線支撐部42上的電線64上。第一電線按壓部43和第二電線按壓部44用于防止電線64從支撐部脫離。此外,聯(lián)接部45用于將匯流條收容部20的圍繞部21聯(lián)接到第二電線支撐部42。第一電線支撐部41也用于將圍繞部21聯(lián)接到第二電線支撐部42。<蓋元件>蓋元件70是板形元件,用于塊狀地閉合每個第二開口 24和匯流條保持件50中的每個電線保持部40的上開口部,該第二開口由匯流條收容部20的每個圍繞部21形成,匯流條收容部沿電池單元8的電極81的列布置。在與匯流條保持件50相同的方式下,蓋元件70是板形整體模制件,由諸如聚酰胺(PA)、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或ABS樹脂的非導電樹脂形成。因此,蓋元件70也是非導電元件。也可以假想蓋元件70不是非導電元件。例如,也可以假想蓋元件70是通過在導電元件的表面上執(zhí)行絕緣涂布而獲得的元件。蓋元件70具有形成在其上的第一止擋部71和第二止擋部72。第一止擋部71抓在匯流條收容部20的蓋接合部27上。第二止擋部72被壓抵在匯流條收容部20的一部分上。第一止擋部71抓在匯流條收容部20的蓋接合部27上,同時第二止擋部72的側(cè)表面壓抵在圍繞部21的內(nèi)側(cè)表面上。因此,蓋元件70由匯流條收容部20保持在第二開口 24被閉合的狀態(tài)下。在圖1中,第二止擋部72形成在蓋元件70中的內(nèi)側(cè)表面上,并且以隱藏線(虛線)示出。此外,蓋元件70具有形成在其上的第二出風孔73。第二出風孔73是用于與中空部連通的通孔,該中空部由匯流條收容部20的每個圍繞部21圍繞,也就是電池單元8的每個電極81和每個匯流條10被布置在中空部中。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在從空氣冷卻方向Rl觀察的非重疊的位置上,兩個第二出風孔73設(shè)置在每個匯流條收容部20上。在匯流條模塊I中,形成在匯流條10上的第一出風口 11和形成在蓋元件70上的第二出風孔73作為通風通孔是示例性的,通風通孔形成在匯流條10中的圍繞匯流條收容部20的每個中空部的部分、圍繞部21和蓋元件70中。在每個匯流條收容部20中,第一出風孔11和第二出風孔73形成沿著預定空氣冷卻方向Rl從上游側(cè)連通到下游側(cè)的氣流路徑。< 效果 >第一出風孔11和第二出風孔73在匯流條模塊I中。因此,經(jīng)由電池單元8之間的間隙82到達匯流條模塊I的冷卻空氣通過第一出風孔11進入?yún)R流條收容部20,并且通過第二出風孔73被排放到匯流條模塊I外。結(jié)果,匯流條收容部20中的空氣滲透性得到提高,匯流條10被有效地冷卻,從而可以防止匯流條10的溫度過多地升高。在本實施例中,具體地,第一出風孔11和第二出風孔73形成在空氣冷卻方向Rl上觀察的不重疊的位置上。因此,從第一出風孔11進入?yún)R流條收容部20的空氣在匯流條收容部20中循環(huán),同時在與匯流條10進行熱交換之后從第一出風孔73排出。結(jié)果,可以更有效地冷卻匯流條10。<第二實施例>接下來,將參考圖6、7、8,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匯流條模塊2。為了方便說明,在圖6和圖7中,在構(gòu)成匯流條模塊2的每個元件中形成開口的部分中畫上網(wǎng)狀的陰影。此外,在圖6中,未示出構(gòu)成匯流條模塊2的蓋元件70。與圖1中示出的匯流條模塊I相比,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匯流條模塊2具有的結(jié)構(gòu)僅在出風孔的位置有所不同。在圖6至8中,與圖1至5中示出的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的附圖標記。將僅針對匯流條模塊2的與匯流條模塊I不同的部分給出描述。如圖8所示,匯流條模塊2連接到包括多個電池單元8的電池組9。電池組9通過強制風冷進行冷卻。在圖8中,由箭頭示出的方向R2指示用于傳送冷卻空氣以噴射到電池組9上的方向,其中該電池組是匯流條模塊2連接的目標。電池組9的空氣冷卻方向R2是匯流條保持件50的布置方向,也就是電池單元8的電極81的布置方向,其中該電池組是匯流條模塊2連接的目標。因此,噴射到電池組9上的冷卻空氣在整個匯流條模塊I的縱向方向上流動。如圖6和圖7所示,在匯流條模塊2中,既不形成匯流條模塊10的第一出風孔11,也不形成蓋元件70的第二出風孔73。代替地,在匯流條模塊2中,在每個匯流條收容部20的圍繞部21中,沿著空氣冷卻的方向R2在上游側(cè)部分和下游側(cè)部分上形成第三出風孔28和第四出風孔29,所述第三出風孔和第四出風孔為通孔。此外,第三出風孔28和第四出風孔29也形成在匯流條保持件501上,匯流條保持件501用于構(gòu)成匯流條模塊2的端部的單個電極。圖7是示出在空氣冷卻方向R2上觀察的匯流條模塊2的前視圖。如圖7所示,第三出風孔28和第四出風孔29形成在空氣冷卻方向R2上觀察的重疊位置上。在用于單個電極的匯流條保持件501中的第三出風孔28和第四出風孔29和在匯流條保持件50中的第三出風孔28和第四出風孔29在每個匯流條收容部20中沿著預定的空氣冷卻方向R2形成從上游側(cè)連通到下游側(cè)的空氣流動路徑。< 效果 >第三出風孔28和第四出風孔29在匯流條模塊2中。因此,噴射到電池組9上的冷卻空氣從匯流條模塊I的一個端部處的第三出風孔28或第四出風孔29進入?yún)R流條模塊2,之后通過每個匯流條收容部20的內(nèi)部,然后從匯流條模塊I的另一個端部處的第四出風孔29或第三出風孔28排出。結(jié)果,匯流條收容部20中的空氣滲透性得到提高,匯流條10被有效地冷卻,從而可以防止匯流條10的溫度過多地升高。< 其他 >在作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匯流條模塊的連接目標的電池組9中,也可以假想空氣冷卻方向與電池單元8中的電極81的布置方向垂直的情況。在該情況下,優(yōu)選地,形成出風孔,該出風孔是在每個匯流條收容部20的圍繞部21中沿著空氣冷卻方向的上游側(cè)部分和下游側(cè)部分以及在每個電線保持部40中沿著空氣冷卻方向的上游側(cè)部分和下游側(cè)部分相互連通的通孔。標記說明1、2匯流條模塊8電池單元9電池組10匯流條11第一出風孔12電極孔20匯流條收容部21匯流條收容部的圍繞部22匯流條收容部的支撐部23匯流條收容部的第一開口24匯流條收容部的第二開口25匯流條接合部26圍繞部的檢測部27蓋接合部28第三出風孔29第四出風孔30聯(lián)接機構(gòu)31突出部32接收部40電線保持部41第一電線支撐部42第二電線支撐部43第一電線按壓部44第二電線按壓部45聯(lián)接部50匯流條保持件60電壓檢測線束61 端子62 孔63卷曲部
64 電線70蓋元件71第一止擋部72第二止擋部73第二出風孔81電池單元的電極82電池單元之間的間隙R1、R2空氣冷卻方向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匯流條模塊,包括: 多個匯流條(10),所述多個匯流條用于電連接電池組(9)中的兩個鄰近電池單元(8)的電極(81),所述電池組具有多個所述電池單元(8); 設(shè)置用于各個所述匯流條(10)的多個匯流條收容部(20),所述多個匯流條收容部(20)具有圍繞部(21)和支撐部(22),所述圍繞部(21)在設(shè)置有所述電極(81)和所述匯流條(10)的中空部的周圍從所述電池單元(8)沿著所述電極(81)伸出的方向形成為筒狀,所述支撐部(22)用于支撐位于第一開口(23)上的所述匯流條(10),所述第一開口(23)由所述圍繞部(21)形成;并且所述匯流條收容部沿著所述電極(81)的列設(shè)置;以及 蓋元件(70),所述蓋元件用于閉合由每個所述匯流條收容部(20)的所述圍繞部(21)形成的每個第二開口(24), 其中,在所述匯流條(10)、所述圍繞部(21)和所述蓋元件(70)中的、圍繞所述收容部(20)的每個所述中空部的部分中設(shè)置有多個通風通孔(11、73,28,29),所述多個通風通孔形成沿著預定空氣冷卻方向(Rl,R2)從上游側(cè)連通到下游側(cè)的空氣流動路徑。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空氣冷卻方向(Rl)是所述電極(81)從所述電池單元(8)伸出的方向,以及 所述通風通孔(11、73 )分別形成在每個所述匯流條(10 )的在所述鄰近電池單元(8 )之間的間隙中的部分以及所述蓋元件(70)中。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空氣冷卻方向(R2)是所述電極(81)的布置方向,并且, 所述通風通孔(28、29)在每個所述匯流條收容部(20)的所述圍繞部(21)中沿著所述空氣冷卻方向(R2)設(shè)置在上游側(cè)部分和下游側(cè)部分。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防止匯流條(10)在用于電池組的匯流條模塊(1)中過高地升溫。在所述匯流條(10)、圍繞部(21)和蓋元件(70)中的、圍繞所述收容部(20)的每個所述中空部的部分設(shè)置第一出風口(11)和第二出風口(73)。第一出風口(11)和第二出風口(73)形成沿著預定空氣冷卻方向(R1)從上游側(cè)連通到下游側(cè)的空氣流動路徑。在空氣冷卻方向(R1)是電極(81)從電池單元(8)伸出的方向的情況下,第一出風口(11)形成在每個匯流條(10)的在鄰近電池單元(8)之間的間隙中的部分中,第二出風口(73)形成在所述蓋元件(70)上。
文檔編號H01M2/20GK103155265SQ201180048769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2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10月8日
發(fā)明者高瀨慎一, 高田憲作, 平井宏樹 申請人:株式會社自動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研究所, 住友電裝株式會社, 住友電氣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