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桿型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桿型連接器。
背景技術: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lO-214653公開了一種桿型連接器,該桿型 連接器具有由合成樹脂制成且構造成配合在一起的第一外殼和第二外 殼。第一外殼具有罩蓋,桿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承在罩蓋的外表面上。 凸輪溝槽形成在桿上,凸輪銷設置在第二外殼的外表面上,處于對應 于凸輪溝槽的位置。桿具有鎖定器,撓性鎖定臂設置在罩蓋的打開端 處。
第二外殼配合在罩蓋中,以便凸輪銷接合凸輪溝槽的進口。然后, 旋轉桿。因此,外殼因為由凸輪銷和凸輪溝槽之間的接合所執(zhí)行的凸 輪作用而配合在一起。鎖定器和鎖定臂在外殼被正常地配合在一起時, 在罩蓋的打開端處彈性地鎖定在一起。因此,防止桿進一步旋轉,并 且兩個外殼被鎖定在配合狀態(tài)。鎖定臂和鎖定器可以彼此解鎖,以便 桿可以沿返回方向旋轉,以分離外殼。
在不將鎖定臂從鎖定器完全解鎖的情況下,能夠沿返回方向旋轉 桿。在這種情況下,罩蓋的打開端可能跟隨桿的旋轉,并且沿桿的返 回方向彈性變形。因此,操作者可能難以進行分離連接器的操作,并 且擔心罩蓋塑性變形。
鑒于上述情況實現(xiàn)本發(fā)明。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有效地使第一 和第二連接器彼此分離,以及防止罩蓋塑性變形。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包括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的桿型連接器。第一外殼具 有管狀罩蓋和可旋轉的桿。第二外殼可稍微配合至第一外殼的罩蓋內。 然后,朝向罩蓋的打開端旋轉桿,以在桿和第二外殼之間產(chǎn)生凸輪作 用。凸輪作用將外殼推入到連接狀態(tài)。當外殼被恰當?shù)剡B接時,桿上 的鎖定器鎖定至罩蓋上的待鎖定部分,以防止桿的迸一步操作。然而, 鎖定器可從待鎖定部分解鎖,以便桿可以沿分離外殼的返回方向旋轉。 連接器還包括處于覆蓋罩蓋的打開端的位置上的保持部分。保持部分 構造成在兩個外殼恰當?shù)嘏浜显谝黄鹬螅乐拐稚w的打開端沿桿 的返回方向彈性變形。
保持部分優(yōu)選地設置在第二外殼上,并且當?shù)谝煌鈿ず偷诙鈿?正常地配合在一起時,保持部分覆蓋罩蓋的打開端。
保持部分優(yōu)選地布置在罩蓋的打開端處,以覆蓋布置在待鎖定部 分的兩側處的待保持部分。
在外殼正常地配合在一起的狀態(tài)下,通過使鎖定器和待鎖定部分 彼此解鎖,以及然后沿返回方向旋轉桿,從而使外殼彼此分離。如果 待鎖定部分和鎖定器沒有完全接合,則罩蓋的打開端可能試圖跟隨桿 的返回操作。然而,保持部分布置成覆蓋罩蓋的打開端并且防止罩蓋 的打開端塑性變形。因此,能夠使待鎖定部分和鎖定器彼此迅速且順 利地解鎖,以及避免罩蓋的塑性變形。
此外,當兩個外殼正常地配合在一起時,第二外殼的保持部分覆 蓋罩蓋的打開端側。因此,允許在罩蓋的打開端處的彎曲,直到兩個 外殼正常地配合在一起。在將第二外殼配合在罩蓋中時,第二外殼的 配合姿勢可以由罩蓋的打開端的彈性變形校正。此外,能夠簡化第一 外殼的結構。
此外,保持部分在罩蓋的打開端處覆蓋在待鎖定部分的兩側處的 待保持部分。因此,當待鎖定部分和鎖定部分彼此解鎖時,能夠確定 地防止罩蓋的打開端沿桿的返回方向彈性變形。
圖l是表示本發(fā)明的兩個外殼配合在一起的狀態(tài)的側剖視圖。
圖2是表示在兩個外殼的配合操作開始之前的狀態(tài)的側剖視圖,其 中桿布置在初始位置。
圖3是表示兩個外殼初步配合在一起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
圖4是表示兩個外殼正常地配合在一起的狀態(tài)的平面圖。
圖5是桿的前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桿型連接器包括構造成配合在一起的第一連接器F和第二連接器M。第一連接器M具有第一外殼10和桿30。第二連接器F 具有第二外殼50。在以下的描述中,外殼10和50的彼此相連接的端部 稱為前端。
第一外殼10由合成樹脂制成,并且在寬度方向上既窄且長。如圖2 和3所示,第一外殼10具有矩形塊狀端子配件容納部分11和布置在端子 配件容納部分11的前方的罩蓋12。罩蓋12呈矩形柱或矩形管的形狀而 突出??涨?3形成在端子配件容納部分11內部的上下臺階處,矛狀件 (lance)14背靠背地形成在空腔13的內壁上。與電線90的端部相連接的陽 性端子配件80分別以垂直對稱的姿勢從每個空腔13的后端插入空腔13 內。矛狀件14牢固地鎖定已適當插入空腔13內的陽性端子配件80。突 片81形成在每個陽性端子配件80的前端處,并且在罩蓋12內部向前突 出。
罩蓋12具有沿高度方向彼此垂直面對的兩個對向長側15和沿左右 方向彼此面對的兩個對向短側16。長側15和短側16構成罩蓋12的四個側邊。罩蓋部分12具有薄壁,因此可以通過外力作用發(fā)生彈性變形。
兩個大致柱形的軸17從第一外殼10的短側16的外表面的后部突 出,用于支承桿30。左凹槽和右凹槽18形成在短側16上,并且沿外殼 10和50彼此配合在一起和分離的方向、從短側16的前端向后縱向延伸。 當?shù)诙鈿?0配合在罩蓋12中時,第二外殼50的凸輪銷51進入每個溝 槽18內。陰性容納部分19形成在短側16的外表面的前端附近,用于容 納桿30上的臂31的周邊邊緣。
待鎖定部分21在罩蓋12的打開前端處設置在罩蓋12的長側15的頂 壁的大致橫向中心。待鎖定部分21布置得比罩蓋12的打開端稍微靠前。 待鎖定部分21由向上豎立的支承腿22和從支承腿22的上端向前突出的 鎖定爪23組成,從而限定出一個L形截面。從支承腿22的后表面的左側 和右側至罩蓋12的上壁的上表面形成左右三角形肋24,以加強支承腿 22。每個肋24具有朝后方逐漸下降的傾斜側25。待鎖定部分21彈性地 鎖定至設置在桿30上的鎖定器32。
如圖3所示,配合凹部26限定在待鎖定部分21的肋24的左右兩側 處,并且當兩個外殼10和50配合在一起時,配合凹部26可接納第二外 殼50上的保持部分52。配合凹部26在罩蓋12的前端處限定出大致不規(guī) 則四邊形的凹部。左右待保持部分27設置在配合凹部26的后方,并且 可由保持部分52所保持。待保持部分27在平面圖上為方形板。每個待 保持部分27的上表面布置得低于罩蓋12的上壁的上表面,從而限定出 從下方接觸保持部分52的臺階。另外,待保持部分27薄于布置在待保 持部分27的外周上的罩蓋12的上壁的部分。
桿30由合成樹脂制成。如圖5所示,桿30由橫向延伸的既長且窄的 操作部分33和從操作部分33的左右兩端突出的板狀臂31組成。因此, 桿30為基本U狀或門狀。操作部分33布置為在第一外殼10上并橫跨過第 一外殼IO,以便臂31沿第一外殼10的左側表面和右側表面布置。因此,桿30利用跨過第一外殼10的桿30而被安裝在第一外殼10上。
如圖2所示,凸輪溝槽34形成在每個臂31上,并且在相應的臂31 的外周上開放。軸承35在凸輪溝槽34的附近沿其厚度方向穿過每個臂 31。軸17可配合在每個臂31的軸承35中,以便桿30可在初始位置(見圖 2)和配合位置(見圖1)之間旋轉。當桿30處于初始位置(圖2)并且操作部 分33布置在端子配件容納部分11中時,臂31相對于第一外殼10的向上 突出量較大。當桿30處于配合位置(圖1)并且操作部分33布置在罩蓋12 的打開端處時,臂31相對于第一外殼10的向上突出量較小。
當桿30處于初始位置時,凸輪溝槽34的進口向前打開并且與切槽 18連通。因此,第二外殼50上的凸輪銷51可進入凸輪溝槽34。兩個臂 31的外圍都在預定范圍中逐步向下,并且容納在容納凹部19中。容納 凹部19中的兩個臂31的外圍的布置阻止臂31被打開。
鎖定器32形成在操作部分33的大致橫向中心處,并從操作部分33 的最內側部分朝待鎖定部分21向下懸掛,以便可將鎖定器32鎖定至待 鎖定部分21??p隙36形成在鎖定器32的兩側,以便鎖定器32可以彈性 變形。打開的長方形鎖定孔37形成在鎖定器32的內部。當桿30旋轉至 罩蓋12的打開端并且旋轉至配合位置時,鎖定爪23配合在鎖定器32的 鎖定孔37中,并且鎖定爪23鎖定至鎖定孔37的邊緣。因此,桿30在配 合位置處被鎖定為防止旋轉狀態(tài),如圖1所示。從鎖定器32的上端處的 根部延伸至鎖定孔37的下邊緣的鎖定器32的部分在圖1中大致垂直地 對齊,并且垂直于外殼的連接方向延伸。從鎖定孔37延伸至鎖定器32 的自由端的鎖定器32的部分錐形地傾斜向下并且向前。鎖定器32的錐 形部分限定出保持部分38,該保持部分38由手指所保持,以便執(zhí)行解 鎖操作,以便桿30可以沿返回方向旋轉。拱形保護壁39設置在操作部 分33的大致橫向中心處,并且向前突出且圍繞鎖定器32的外周。保護 壁39防止外部異物(包括手指)干涉鎖定器32。
第二外殼50由合成樹脂制成并具有長方形塊狀??涨?3在對應于第一外殼10的空腔13的位置處形成在第二外殼50內部。與電線90的端 部相連接的陰性端子配件70可以從第二外殼50的后端插入空腔53內。 撓性矛狀物54形成在每個空腔53的內壁上??涨?3和矛狀物54分別具 有與第一連接器外殼10的空腔13和矛狀物14幾乎相同的構造。陰性端 子配件70具有用于接納陽性端子配件80的突出部81的矩形管狀部分 71。凸輪銷51從第二外殼50的左右外側表面突出。
左右保持部分52從接近第二外殼50的上表面的橫向中心的位置和 接近第二外殼50的后端的位置突出。每個保持部分52都以基本矩形柱 的形狀豎立。左右肋55從保持部分52的外側橫向地延伸至第二外殼50 的上表面。每個肋55均為基本三角形的板狀,并且起到了加強相應的 保持部分52的作用。打開的配合空間56形成在保持部分52的內部面對 的側表面和保持部分52的前表面上。在相應的配合空間56上方的每個 保持部分52的節(jié)段限定出保持主體57。當外殼10和50配合在一起時, 待保持部分27縱向配合在保持部分52的配合空間56中。因此,每個保 持部分52的保持主體57覆蓋待保持部分27的上表面。保持主體57的下 表面和待保持部分27的上表面沿桿30的返回方向彼此面對,所述桿30 的返回方向為待保持部分27和罩蓋12的打開方向。因此,保持主體57 阻止罩蓋被打開(彈性變形)。
第一外殼10的桿30保持在初始位置,以便外殼10和50可以配合在 一起。在這種狀態(tài)下,第二外殼50初步配合在罩蓋12中,如圖2所示。 從而,凸輪銷51迸入凸輪溝槽34的進口。然后,操作者使用其手指保 持操作部分33,例如保護壁39,從而桿30由操作者朝向打開端旋轉。 因此,兩個外殼10和50由于凸輪溝槽34和凸輪銷51之間的接合所產(chǎn)生 的凸輪作用而朝正常配合狀態(tài)被牽引。保持部分52進入配合凹部26內, 并且保持主體57在外殼10和50到達正常配合狀態(tài)之前隨即覆蓋待保持 部分27。在將外殼10和50配合在一起的操作中,桿30的鎖定器32跨過 待鎖定部分21的鎖定爪23,并且在最后階段彈性變形。
如圖1和4所示,當兩個外殼10和50恰當?shù)嘏浜显谝黄饡r,待鎖定
部分21的鎖定爪23配合在鎖定器32的鎖定孔37中,鎖定器32彈性地返 回至其初始狀態(tài)。當鎖定器32彈性地鎖定至待鎖定部分21時,防止了 桿30的旋轉,由此兩個外殼10和50被桿30鎖定在防止分離狀態(tài)下。在 這種狀態(tài)下,鎖定器32的前端在第二外殼50的后端的后方,其中保持 部分52的上部由桿30的操作部分33所遮蓋。當兩個外殼10和50正常地 配合在一起時,第二外殼50中的陰性端子配件70和第一外殼10中的陽 性端子配件80在預定的正常深度下彼此電氣連接。
連接器F和M可能為了維修等而必須彼此分離。為此,保持部分38 由操作者的手指所保持,并且沿桿30的返回或解鎖方向被抬高。因此, 鎖定器32遠離鎖定爪23移動,以使鎖定部分32和鎖定爪23彼此解鎖。 因此,桿30可以沿返回方向旋轉至初始位置。由于桿30的凸輪作用, 從而桿30的返回旋轉使得連接器F和M彼此分離。
在上述情況中,如果沒有順利地執(zhí)行從待鎖定部分21分離鎖定器 32的操作,則向罩蓋12的上壁施加朝向桿30的返回方向的拉力。因此, 擔心第一外殼10的上壁在其打開端處打開(彈性變形)。然而,第二外殼 50的保持部分52(保持主體57)覆蓋設置在罩蓋12的上壁的打開端邊緣 處的待保持部分27。因此,當待保持部分27接觸保持部分52時,在罩 蓋12的上壁不打開(彈性變形)的情況下,能夠順利地使待鎖定部分21和 鎖定部分32彼此分離。
如上所述,如果待鎖定部分21鎖定器32部分地接合,則罩蓋12的 打開端將試圖跟隨桿30的返回操作。然而,保持部分52覆蓋罩蓋12的 打開端并且防止了罩蓋12的打開端發(fā)生彈性變形。因此,在罩蓋12不 塑性變形的情況下,可以使待鎖定部分21和鎖定器32迅速且順利地彼 此解鎖。
當兩個外殼10和50正常且恰當?shù)嘏浜显谝黄饡r,第二外殼50的保
持部分52覆蓋罩蓋12的打開端。然而,罩蓋12的打開端可以彎曲,直 到兩個外殼10和50正常地配合在一起。當?shù)诙鈿?0配合至罩蓋12內 時,第二外殼50的配合姿勢可以由罩蓋12的打開端的彈性變形所校正。 相比于保持部分52位于第一外殼10上的情況,能夠提高設計的自由度 并且簡化第一外殼10的結構。
保持部分52在罩蓋12的打開端處覆蓋設置在待鎖定部分21的兩側 處的待保持部分27。因此,當待鎖定部分21和鎖定部分32彼此解鎖時, 能夠防止罩蓋12的打開端沿桿30的返回方向彈性變形。
罩蓋12的打開端處的待保持部分27比罩蓋12的外周低一個臺階。 保持部分52的保持主體57配合在罩蓋12的打開端處的下保持部分27 中。因此,保持部分52的高度較低,并且能夠防止保持部分52和其他 部分彼此干涉。
本發(fā)明不局限于參考上述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例如,以下實 施例也被包括在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內。
保持部分可位于第一外殼上。例如,保持部分可突出至罩蓋的打 開端。
待保持部分可設置在罩蓋的打開端的一個位置處,或者設置在罩 蓋的打開端的不少于三個位置處。
待保持部分可與布置在罩蓋外周上的罩蓋的上表面相平齊。
待保持部分應當布置在罩蓋的打開端處。待保持部分可不僅布置 在罩蓋的上壁上,而且布置在罩蓋的左右側壁(短側)或者罩蓋的下壁 上。因為罩蓋的長側比其短惻可更加彈性地變形,故優(yōu)選地是將待保持部分設置在罩蓋的長側上。待保持部分可設置在罩蓋的長側和短側部分上。
權利要求
1.一種桿型連接器,包括第一外殼(10),該第一外殼(10)具有帶有打開前端的管狀罩蓋(11)和接近于所述打開前端形成的待鎖定部分(21);第二外殼(50),該第二外殼(50)可插入所述罩蓋(11)的打開前端,以與所述第一外殼(10)相連接;桿(30),該桿(30)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在所述第一外殼(10)上,并且構造成與所述第二外殼(50)產(chǎn)生凸輪作用,以使所述外殼(10)連接和分離,所述桿(30)具有鎖定器(32),當所述外殼(10;50)被適當連接時,該鎖定器(32)接合所述罩蓋(11)上的待鎖定部分(21),以防止所述桿(30)的進一步旋轉,并且將所述外殼(10;50)保持在一起;設置在所述第二外殼(50)上的至少一個保持部分(52),該至少一個保持部分(52)處于這樣的位置當所述外殼(10;50)被恰當?shù)剡B接時,保持部分(52)覆蓋所述罩蓋(11)的打開前端的一部分,以當所述桿(30)沿分離所述恰當連接的外殼(10;50)的方向旋轉時,防止所述罩蓋(11)的所述打開前端發(fā)生彈性變形。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一外殼(10)具有布置 在所述罩蓋(11)的前端處的至少一個待保持部分(27),所述保持部分(52) 布置用于覆蓋所述待保持部分(27)。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保持部分(52)的至少一 部分沿基本垂直于所述外殼(10; 50)的連接方向的方向,從所述待保持 部分(27)向外并且基本鄰近于所述待保持部分(27)布置。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至少一個待保持部分(27) 在所述待鎖定部分(21)的兩側處包括待保持部分(27)。
5.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至少一個待保持部分(27) 薄于所述罩蓋(ll)的鄰近區(qū)域。
6.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當所述外殼(10; 50)沒有被恰當?shù)剡B接時,所述保持部分(52)與所述待保持部分(27)相間隔開,以 允許所述罩蓋(11)的打開前端在所述外殼(10; 50)的連接期間發(fā)生彈性變形。
7.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保持部分(52)與所述第 二外殼(50)整體形成。
8.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桿(30)具有至少一個凸 輪溝槽(34),所述第二外殼(50)具有至少一個凸輪銷(51),用以與所述 桿(30)的凸輪溝槽(34)相接合。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桿(30)具有保持部分 (38),該保持部分(38)布置用于使所述鎖定器(32)偏斜,以脫離與所述 待鎖定部分(21)的接合,從而允許所述桿(30)沿著使所述外殼(10; 50) 分離的方向旋轉。
全文摘要
第一外殼(10)具有管狀罩蓋(12)和可旋轉桿(30)。當?shù)谝缓偷诙鈿?10;50)正常地配合在一起時,桿(30)上的鎖定器(32)和設置在罩蓋(12)上的待鎖定部分(21)在罩蓋(12)的打開端側彼此鎖定。因此,防止桿進行旋轉。當?shù)谝缓偷诙鈿?10;50)正常地配合在一起時,第二外殼(50)上的保持部分(52)覆蓋罩蓋(12)的打開端,并且在待鎖定部分(21)和鎖定器(32)彼此解鎖時,保持部分(52)防止罩蓋(12)的打開端沿桿(30)的返回方向彈性變形。
文檔編號H01R13/639GK101202395SQ20071018514
公開日2008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07年10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0月30日
發(fā)明者山下和紀 申請人:住友電裝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