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遠(yuǎn)程通信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shù):
本發(fā)明一般涉及遠(yuǎn)程通信連接器,尤其涉及具有改進(jìn)性能特征的遠(yuǎn)程通信插頭及插口。遠(yuǎn)程通信系統(tǒng)的改良已經(jīng)使聲音和/或數(shù)據(jù)信號以逐漸增高的頻率沿傳輸線傳輸。已經(jīng)建立起幾種可規(guī)范雙絞線部件多個(gè)性能級別的工業(yè)標(biāo)準(zhǔn)。作為主要參考,被多數(shù)人認(rèn)為是商業(yè)性遠(yuǎn)程通信部件及裝置的國際基準(zhǔn)是“ANSI/TIA/EIA-568-A(/568)商業(yè)建筑遠(yuǎn)程通信電纜標(biāo)準(zhǔn)”和150/IEC 11801(/11801),對客戶來說這是普通電纜。例如,類別3,4及5電纜及連接硬件在/568與/11801以及其他國家及地區(qū)規(guī)范中均有規(guī)定。在這些規(guī)范中,類別3部件的傳輸要求規(guī)定到16MHZ為止。類別4部件的傳輸要求規(guī)定到20MHZ為止。類別5部件的傳輸要求規(guī)定到100MHZ為止。新的標(biāo)準(zhǔn)正在繼續(xù)不斷開發(fā)而現(xiàn)在可以預(yù)期未來的標(biāo)準(zhǔn)將對傳輸要求至少為600MHZ。要達(dá)到如此的傳輸速度,必須要完全屏蔽的雙扭線電纜。其中每對均單獨(dú)用箔或絲網(wǎng)包裹。此外,所有電纜對再用一層箔或網(wǎng)包裹在一起。
以上引用的傳輸要求也規(guī)定了近端串音的限制(NEXT)。遠(yuǎn)程通信連接器成對地組合,典型地由梢型及環(huán)型連接器組成。當(dāng)遠(yuǎn)程通信連接器尺寸減小時(shí),由于相鄰兩對互相位置接近以致二者之間產(chǎn)生串音。為符合近端串音的要求,在技術(shù)領(lǐng)域中已采用了多種技術(shù)。
美國專利5,593,311揭示了一種有屏蔽的緊湊型數(shù)據(jù)連接器,設(shè)計(jì)成可減少連接器觸頭之間的串音。各對觸頭放置在金屬槽溝內(nèi)。當(dāng)連接器配合時(shí),槽溝互相緊抵以使各對均包圍在金屬屏蔽體中。按美國專利5,593,311設(shè)計(jì)的一個(gè)缺點(diǎn)為金屬槽溝用對接連接,即一個(gè)表面緊抵另一相鄰表面而無重疊。由于所有部件均包含制造容差,在屏蔽體之間存在有空隙的可能性并由此降低屏蔽效果。另一缺點(diǎn)是在連接器后面電纜被去除包箔后才能互相暴露而由此導(dǎo)致串音。因此,很顯然在技術(shù)領(lǐng)域中需要具有改進(jìn)電纜對屏蔽罩的連接器。
發(fā)明概述以上所述所述的及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其他缺點(diǎn)和不足可以用本發(fā)明的遠(yuǎn)程通信連接器改良的性能予以克服及減輕。在一種實(shí)施例中,連接器由插頭及插口組成,它們當(dāng)偶合時(shí)規(guī)定了四個(gè)屏蔽的象限,每個(gè)象限容納一對觸頭。在另一實(shí)施例中,連接器由插頭及插口組成,它們在偶合時(shí)構(gòu)成兩個(gè)屏蔽的象限,每個(gè)象限容納一對觸頭。在本發(fā)明又一實(shí)施例中,提供一印刷電路板(PCB)連接器,此連接器由插頭及插口組成,它們在偶合時(shí)構(gòu)成四個(gè)屏蔽的象限,每個(gè)象限容納一對觸頭。在這一實(shí)施例中,所述連接器特別適合裝在電路板上。在本發(fā)明再另一實(shí)施例中,提供一改進(jìn)的具有金屬栓鉤分組件的插頭頂蓋,可以使從插頭電纜網(wǎng)到插口電纜網(wǎng)有一更直接的電通路。在闡明本發(fā)明改進(jìn)的連接器的所有這些實(shí)施例中,在插頭內(nèi)的屏蔽件重疊并且在插口內(nèi)的屏蔽件重疊。另外,在配合時(shí),插口中的屏蔽件與插頭上的相鄰屏蔽件重疊。在各屏蔽件交接處使屏蔽件重疊可使屏蔽效果增強(qiáng)和減少串音。
本技術(shù)領(lǐng)域中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可從下文的詳細(xì)描述和附圖中認(rèn)識和理解上述和本發(fā)明其它特征及優(yōu)點(diǎn)。
附圖簡要說明現(xiàn)在參見附圖,在各圖中類似的元件用同樣的數(shù)字表示。
圖1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實(shí)施例中組裝完成的插頭立體圖;圖2為圖1中插頭的分解立體圖;圖3為圖1中插頭頂蓋的分解立體圖;圖4為圖1中插頭底蓋的分解立體圖;圖5為圖1中插頭觸頭載體的分解立體圖;圖6為圖1中包括端帽的插頭的分解立體圖;圖7為圖1中插頭的另一分解立體圖;圖8為圖1中插頭裝配程序的立體圖;圖9為圖1中插頭裝配程序的立體圖;圖10為圖1中插頭裝配程序的立體圖;圖11為圖1中插頭裝配程序的立體圖;圖12為圖1中插頭裝配程序的立體圖;圖12A為圖1中插頭另一種變型的分解立體圖;圖12B為圖1中插頭此變型的分解立體圖;圖13為一插口實(shí)施例的立體圖;圖14為圖13中插口的分解立體圖;圖15為圖13中插口芯子的剖面圖;
圖16為圖13中插口頂蓋的分解立體圖;圖17為圖13中插口底蓋的分解立體圖;圖18為圖13中插口觸頭載體的分解立體圖;圖19為圖13中包括端帽的插口的分解立體圖;圖20為圖13中插口裝配程序的立體圖;圖21為圖13中插口裝配程序的立體圖;圖22為圖13中插口裝配程序的立體圖;圖23為圖13中插口裝在面板上的立體圖;圖24為圖1中插頭與裝在面板上的圖13中插口配合立體圖;圖25為圖1中插頭的側(cè)面圖;圖26為沿圖25中26-26線的剖面圖;圖27為沿圖25中27-27線的剖面圖;圖28為圖1中插頭與圖13中插口配合后的側(cè)面圖;圖29為沿圖28中29-29線的剖面圖;圖30為沿圖28中30-30線的剖面圖;圖31為沿圖28中31-31線的剖面圖;圖32為沿圖28中32-32線的剖面圖;圖33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變化實(shí)施例中組裝完成的插頭立體圖;圖34為圖33中插頭及栓鉤的分解立體圖;圖35為圖33中插頭頂蓋的分解立體圖;圖36A為圖33中插頭底蓋的立體圖;圖36B為圖33中包括端帽的插頭的分解立體圖;圖37為圖33中插頭的另一分解立體圖;圖38為圖33中插頭裝配程序的立體圖;圖39為圖33中插頭裝配程序的立體圖;圖40為圖33中插頭裝配程序的立體圖;圖41為圖33中插頭裝配程序的立體圖;圖42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變化實(shí)施例中插口的立體圖;圖43為圖33中兩插頭與圖42中裝在面板上的插口配合之后的立體圖;圖44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變化實(shí)施例中插頭的立體圖;圖45為圖44中插頭的分解立體圖;
圖46為圖44中插頭的頂蓋及栓鉤的分解立體圖;圖47為圖44中插頭與圖42中插口的側(cè)面圖;圖48為沿圖47中48-48線的剖面圖;圖49為根據(jù)本發(fā)明適用于印刷電路板的插口芯子的立體圖;圖50為圖49中插口芯子的立體圖;圖51為用于印刷電路板的插口芯子的分解立體圖;圖52為圖51中插口另一立體圖;圖53為圖51中插口底部觸頭載體的立體圖;圖54為圖51中插口頂部觸頭載體的立體圖;圖55為圖49中兩印刷電路板插口芯子裝在一簡化印刷電路板上的立體圖;圖56為圖49中兩印刷電路板插口裝在一簡化印刷電路板上的立體圖;圖57為圖44中插頭900與圖56中插口1000配合后的立體圖;圖58A為圖44中插頭900與圖56中插口1000配合后的另一立體圖;圖58B為圖44中插頭900與圖56中插口1000配合后的后視圖;圖59為沿圖58B中59-59線的剖面圖;圖60為圖51中插口1000的前視圖;圖61A為沿圖60中61A-61A線的剖面圖;圖61B為沿圖60中61B-61B線的剖面圖;圖62為另一種插口的分解立體圖;圖63為圖62中一插口芯子的立體圖;圖64為圖62中所述插口芯子的立體圖;圖65為圖62中插口蓋子的仰視圖;圖66為圖62中插口的立體圖;圖67為圖62中不帶絕緣膜的插口的立體圖;圖68為圖62中插口的前視圖;圖69為沿圖68中69-69線的剖面圖;圖70為沿圖68中70-70線的剖面圖;圖71為圖62中插口的側(cè)視圖;圖72為沿圖71中72-72線的剖面圖;圖73為另一種插頭的分解立體圖;
圖74為圖73中插頭的立體圖;圖74A為另一種插頭的立體圖;圖74B為另一種插頭的立體圖;圖75為圖73中插頭的立體圖;圖76為圖73中插頭的前視圖;圖77為沿圖76中77-77線的剖面圖;圖78為二插頭的立體圖;圖79為一插頭及一空白插頭的立體圖;圖80為三個(gè)圖73中插頭裝在另一種插口中的側(cè)視圖;圖81為沿圖80中81-81線的剖面圖;圖82為插頭裝在另一種插口中的側(cè)視圖;圖83為一鎖定圖標(biāo)的立體圖;圖84為所述鎖定圖標(biāo)的立體圖;圖85為所述鎖定圖標(biāo)的立體圖;圖86為一鎖定圖標(biāo)的前視圖;圖87為沿圖86中87-87線的剖面圖;圖88-90為描述配有鎖定圖標(biāo)的插口安裝剖面圖;圖91為另一種插口的立體圖;圖92為圖91中一部分的立體圖;圖93為一對插頭的立體圖;圖94為二對插頭的立體圖;圖95為所述二對插頭一部分的立體圖;圖96為四對插頭的立體圖;圖97為二個(gè),一對插頭裝在一插口的俯視圖;圖98為沿圖97中98-98線的剖面圖;圖99為二對插頭裝在一插口的俯視圖;圖100為沿圖99中100-100線的剖面圖;圖101為四對插頭裝在一插口的頂視圖;圖102為沿圖101中102-102線的剖面圖;圖103為另一種一對插頭的立體圖;圖104為圖103中所述一對插頭一部分的立體圖;
圖105為另一種插頭及插口的俯視圖;圖106為沿圖105中106-106線的剖面圖;圖107為另一種插口的分解立體圖;圖108為圖107中插口蓋的仰視圖;圖109為所述蓋子的立體圖;以及圖110為圖107中插口的前視圖。
較佳實(shí)施例的詳細(xì)說明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一裝配完成的插頭立體圖,總的以100表示。插頭100包括一頂蓋102,一底蓋104和一芯子106。頂蓋102、底蓋104和芯子106均為導(dǎo)電的以提供本文述及的屏蔽。這些導(dǎo)體部件可以用金屬,鍍金屬的塑料或其它已知導(dǎo)電材料制成。芯子106支承絕緣的(例如塑料)觸頭載體108。每一觸頭載體108包括構(gòu)成一對的二個(gè)觸頭。一套管112可消除應(yīng)變并由柔軟的塑料或橡膠制成。如圖1所示電纜10進(jìn)入套管112。在頂蓋102上有一栓鉤114以把插頭100如本文所述地連接到插口300上。
圖2為一插頭100分解立體圖。栓鉤114由栓鉤體116組成并在支點(diǎn)118處固定于頂蓋。唇緣120處于栓鉤體116底部以與插口300上形成的一凹槽配合,這使插頭100固定于插口300上。栓鉤114的重要特征是有一延伸部122把栓鉤體116固定到頂蓋102上。栓鉤延伸部122為一柔軟的弧形件,所述件在栓鉤體116受到壓力時(shí)就彎曲。遠(yuǎn)程通信插頭在安裝時(shí)常常被拉穿過墻壁空間。栓鉤延伸部122可以減少插頭100被其它電纜、墻角、突出件等掛住的可能性。頂蓋102包括一半圓凹槽129而底蓋104也包括一相似半圓凹槽129,所述槽如以下所述容納套管112的圓形唇緣113(圖7)。兩頂蓋栓鉤128接合兩底蓋凹進(jìn)處130以將頂蓋102固定于底蓋104。
插頭芯子106包括一第一平面屏蔽板132及基本上垂直于第一平面屏蔽板132的一第二平面屏蔽板134。插頭芯子106也包括側(cè)壁136。每一側(cè)壁136在上下方均有一凸脊140。凸脊140從側(cè)壁136伸出并與頂蓋102及底蓋104的邊緣142重疊。凸脊140一般顯示為三角形截面,但可以理解其它幾何形狀也可采用而并不偏離本發(fā)明的范圍。凸脊140使芯子106在頂蓋及底蓋中定位并與頂蓋及底蓋邊緣重疊以提供較對接接頭更好的屏蔽效果。第二平面屏蔽板134在頂面和底面上還包括一凸脊144。如圖2所示中間凸脊144為三角形,但其它幾何形狀也可采用而并不偏離本發(fā)明。中間凸脊144接合頂蓋102及底蓋104上形成的槽溝178,如以下參見圖3及4中所描述。
兩肋條146形成在各側(cè)壁136內(nèi)表面上并與第一平面屏蔽板132平行且隔開。相似的肋條在第二平面屏蔽板134表面上形成。觸頭載體108有一平面基座148安放在第一平面屏蔽板132上。基座148包括兩從基座伸出的凸緣150和鄰接凸緣150的擋塊152。當(dāng)觸頭載體安裝在芯子106中時(shí),凸緣150放在肋條146下以便把觸頭載體108保持在第一平面屏蔽板132上。觸頭載體被滑入芯子106直到擋塊152接觸肋條146端部。在此位置上,一第二凸緣156位于形成在第二平面屏蔽板134上的肋片154下。觸頭載體108也包括一唇緣158,所述唇緣基本上垂直于平面基座148并延伸出第一平面屏蔽板132的邊緣以外以防止觸頭載體108從芯子106滑出。以下參照圖5對觸頭載體108及觸頭160的其它細(xì)節(jié)進(jìn)行描述。各側(cè)壁136內(nèi)部及第二平面屏蔽板134各側(cè)面也包括一第一突出部分149及一第二突出部分147,它們所述用來將端帽固定到插頭芯子106上,如在以下參照圖6-10中所描述。
圖3為頂蓋102的分解立體圖。頂蓋包括一屏蔽觸頭164,可通電地將電纜10的接地層連接到插頭芯子106上。屏蔽觸頭164為導(dǎo)電的并最好用金屬制成。屏蔽觸頭164有一弧形部分并大致按電纜10的形狀形成?;⌒尾糠?66包括可穿過電纜10的接地層及電纜護(hù)套的倒鉤168。這樣可通電地及機(jī)械上使屏蔽觸頭164與電纜10連接。屏蔽觸頭164包括一其中具有兩個(gè)開孔172的襯墊170,所述開孔用以容納在頂蓋102上形成的兩個(gè)立柱176。在立柱176與開孔172之間的摩擦配合把屏蔽觸頭164與頂蓋102緊固。一突出片174從襯墊170伸出并接觸插頭芯子106。在頂蓋102上形成一槽溝178以容納插頭芯子106上的中間凸脊144。使中間凸脊144被槽溝178側(cè)壁所重疊并提供較傳統(tǒng)對接接頭更佳的屏蔽效果。在頂蓋102前表面部103上具有一缺口162以容納第二平面屏蔽板134。頂蓋102的前表面部103也包括三個(gè)凹入?yún)^(qū)域163以容納如下所述的插口300前表面317上的延伸部分。頂蓋102包括側(cè)壁凹入部139以容納插頭芯子106上的后方延伸部分137(圖6)而造成插頭芯子側(cè)壁328后部與插頭頂蓋之間的重疊。頂蓋102也包括側(cè)壁105,所述壁有頂部側(cè)壁延伸部分143,所述部分與插口部側(cè)壁凹入部343(圖4)嚙合以造成插頭頂蓋102的側(cè)壁105與插頭底蓋104的側(cè)壁107之間的重疊搭接。
圖4為底蓋104的分解立體圖。在二者均以同樣方式使用屏蔽觸頭164方面底蓋104與頂蓋102相似。底蓋104也包括槽溝178以容納第二平面屏蔽板134上的中間凸脊144。如以上所指出,這使中間凸脊144被槽溝178側(cè)壁所重疊并提供較傳統(tǒng)對接接頭更佳的屏蔽效果。在底蓋104前面部103上具有一缺口162以容納第二平面屏蔽板134。底蓋104包括具有側(cè)壁凹入部139的側(cè)壁107,與在頂蓋102上的相似,以容納側(cè)壁136上后方延伸部分137。此外,底蓋104包括第二側(cè)壁凹入部343以容納頂蓋102上側(cè)壁延伸部分143。底蓋104的前表面103與頂蓋102上的相似并包括凹入部163以容納插口300前表面317上的延伸部分。底蓋104的前表面103也包括一唇緣165,其中間被凹入部163中斷,所述唇緣與插口芯子306的底壁332外表面重疊搭接。
圖5為觸頭載體108的分解立體圖。觸頭載體包括兩條槽溝187,每槽各容納一觸頭160。每一觸頭160有一大致平面的主體180、一觸頭端部182及一終端端部183。終端端部包括一絕緣位移觸頭184,所述觸頭穿透電纜10中各根電線的絕緣層使其與電纜作通電接觸,如傳統(tǒng)工藝所知。在絕緣位移觸頭184中的電纜安裝在此參照圖8-10予以描述。每一絕緣位移觸頭與主體180的縱向軸線相對成45度角度。如圖1所示,插頭100包括四個(gè)觸頭載體108,各有一對觸頭160共計(jì)為八個(gè)觸頭。
圖6為包括端帽186的插頭100的分解立體圖。每一對觸頭160有一端帽186。如傳統(tǒng)工藝所知,一端帽強(qiáng)迫電線推向絕緣位移觸頭而使其穿透絕緣層并使電線與絕緣位移觸頭通電連接。端帽186包括一第一唇緣188及一第二唇緣190,它們跨坐在插頭芯子106的突出部分149及147上。第一唇緣188及一第二唇緣190有一斜面而第一突出部分149及第二突出部分147相似地也包含斜面以便于端帽186如下所述的安裝。每一端帽186也包括容納絕緣位移觸頭184的二觸頭開孔192和容納電纜10中出來的電線的一對電線開孔194。電線開孔192與插頭芯子106中絕緣位移觸頭184對齊。圖6中的插頭顯示為顧客收貨時(shí)的狀態(tài)。端帽186位于插頭芯子106并保持在第一位置。第一唇緣188處于第一突出部分149上以夾持端帽186處于第一位置而第二唇緣190位于第一突出部分149以下以防止端帽186不留意地從插頭芯子106脫離。
圖7為另一插頭100的分解立體圖。如圖7所示,依靠第一唇緣188及一第二唇緣190跨坐在第一突出部分149上,各端帽186處于第一位置。套管112包括一圓筒形唇緣113,所述唇緣與形成于底蓋104及頂蓋102上的凹槽接合。套管112上可以形成穿通的狹縫115并與唇緣113垂直,以便使唇緣113在安裝套管112時(shí)可脹開,從而減少安裝及取下套管112所需的力。
現(xiàn)在參照圖8-12描述把電線裝上插頭100過程。如圖8所示,電纜10包括八條電線198。每對電線198被線對屏蔽套200所包住。接地層196也處于電纜10內(nèi)并被拉回電纜10外護(hù)套上。電線198被插入端帽186上的電線開孔194中。如上所述,各電線開孔194與絕緣位移觸頭184對齊,這樣使每一電線198處于一絕緣位移觸頭184上方??梢岳斫猓陔娋€198被插入端帽186前,套管112已位于電纜10上。圖9表示電線198處在電線開孔194內(nèi)。一旦電線198被放入端帽186,每一端帽186被用力推向插頭芯子106,其方向如圖9箭頭所示。一單獨(dú)手工具可以用來對所有四端帽186同時(shí)施加壓力以便于安裝。
圖10表示端帽186處在第二位置。第一唇緣188及第二唇緣190現(xiàn)在跨坐在第二突出部分149上以保持端帽186處于第二位置。在此狀態(tài)下,處于電線開孔194的電線198被驅(qū)上絕緣位移觸頭184。如本技術(shù)領(lǐng)域所知,絕緣位移觸頭184把各電線198上絕緣層分裂并由此使電線198與觸頭160成電氣接觸。圖10所示本發(fā)明一重要方面是采用緩沖區(qū)206。第一平面屏蔽板132與第二平面屏蔽板132的長度是這樣的,即第一平面屏蔽板132與第二平面屏蔽132板的一部分伸出各端帽186后方以外以建立一緩沖區(qū)206。各電線對處于緩沖區(qū)206。緩沖區(qū)206是重要的,因?yàn)樵诎惭b時(shí)線對屏蔽套200被去除以使各根電線可插入電線開孔194。即使假定安裝者去除了線對屏蔽套200的實(shí)際所需長度,少量暴露的電線將在相鄰線對之間產(chǎn)生頻率大于600MHZ的串音。在不理想的安裝時(shí),安裝者將去除了線對屏蔽套200的過多長度。這樣,緩沖區(qū)206在理想的及不理想的安裝中均減少串音而提高連接器性能。從端帽186后方量起,緩沖區(qū)206有一長度在最壞安裝情況時(shí)大于電線198暴露長度(去除了線對屏蔽套)。
安裝過程下一步為如圖11所示是把頂蓋102及底蓋104放置在插頭芯子106上。頂蓋102及底蓋104各包括突出部202,所述突出部與插頭芯子106上的相似形狀凹入部204接合以將頂蓋102及底蓋104緊固在插頭芯子106上。此外,頂蓋栓鉤128與底蓋開孔130接合以將頂蓋102固定于底蓋104上。屏蔽觸頭164上的倒鉤168穿過接地層196及電纜護(hù)套使屏蔽連接器與電纜10機(jī)械及通電地連接。插頭裝配最后一步為將套管112與插頭緊固。如圖12所示,套管卡在頂蓋及底蓋上。套管112內(nèi)表面的唇緣113與形成在頂蓋102及底蓋104的凹槽129接合。
圖12A為另一實(shí)施例的插頭的立體圖。如圖12A所示,套管112包括二L形槽溝197以容納在頂蓋102中形成的立柱124及底蓋104中形成的立柱126(圖12B)。通過把立柱124及立柱126放入槽溝197并旋轉(zhuǎn)套管112,套管112固定于頂蓋102及底蓋104上。
圖13為一用于插頭100的插口300的立體圖。插口300包括一頂蓋302、一底蓋304及一芯子306。頂蓋302、底蓋304及芯子306均為導(dǎo)電的以提供本文所述的屏蔽效果。這些導(dǎo)電部件可以用金屬、鍍金屬的塑料或任何其他已知導(dǎo)電材料制成。芯子306支承絕緣觸頭載體308。每一觸頭載體包括觸頭310。一可選擇的門301用以防止污垢(如灰塵)進(jìn)入插口300。
頂蓋302包括一對彈性臂312,其中形成有缺口314。這些缺口314可容納一面板的邊緣,如將在以下參照圖23描述。另一缺口315在插口芯子306底部形成以容納面板的另一條邊緣。缺口314及缺口315均處于同一平面,所述平面相對于插口300的前表面成一斜角。當(dāng)安裝于一面板時(shí),這使插口指向地面并提供一重力進(jìn)給設(shè)計(jì)。重力進(jìn)給減少連接于插頭100的電纜的彎曲角并減少電纜的彎曲超出最小彎曲半徑的可能性而導(dǎo)致信號退化或損失??商鎿Q地,缺口314及缺口315可處于平行于插口300的前表面317的平面中。一零件316連接彈性臂314的端部并在前面板上包括一凹入處318。凹入處318容納一識別圖標(biāo)324的一邊緣(見圖14)。識別圖標(biāo)324靠住在支承表面320上并接合在凹入處322上。底部支承表面320及凹入處322均形成在插口芯子306上。
圖14為插口300的分解立體圖。頂蓋302包括頂蓋栓鉤128,所述栓鉤如上所述地與底蓋開孔130接合。插口芯子306一般為長方形并包括側(cè)壁328、頂壁330及底壁332。第一平面屏蔽板334從插口芯子后方伸出并終結(jié)于插口芯子306內(nèi)部,如將在以下描述。第二平面屏蔽板336在整個(gè)插口芯子306長度上延伸但包括一開放區(qū)域以容納插頭100并在插頭100中與第二平面屏蔽板134重疊搭接。側(cè)壁328包括凹槽338以容納插頭100的第一平面屏蔽板132。側(cè)壁328及第二平面屏蔽板336包括肋骨340用以將觸頭載體308固定于插口芯子306。第二平面屏蔽板336包括屏蔽延伸部分342,所述部,其厚度減小并從第二平面屏蔽板336平行地伸出。如將在以下詳細(xì)說明,當(dāng)插頭100與插口300配合時(shí),屏蔽延伸部分342與第二平面屏蔽板134重疊搭接。第二平面屏蔽板336也包括在其頂部及底部的凸脊337以與插口頂蓋302及底蓋304上形成的槽溝178接合。此外,側(cè)壁328及第二平面屏蔽板336延伸出插口300的前表面317以外并與插頭頂蓋102的前表面103重疊搭接。在插頭底蓋104上的唇緣165與底壁332重疊搭接。
門311包括兩個(gè)具有面向內(nèi)銷子364的臂部,這些所述銷子容納在插口芯子306上的孔366中。在門311內(nèi)表面上形成一對狹縫368以容納插口芯子306內(nèi)第一平面屏蔽板334。如待批的美國專利申請08/652,230中所述,可以在門311前面裝上一識別圖標(biāo)370,所述專利申請內(nèi)容合并在此作為參考。
圖15為插口芯子306沿圖14中線15-15的剖面圖。如圖15所示,第一平面屏蔽板336及第二平面屏蔽板338包括延伸部分342’,所述部分與插頭100中第一平面屏蔽板132及第二平面屏蔽板134的端面133及135重疊搭接。屏蔽延伸部分342’厚度小于第一平面屏蔽板336或第二平面屏蔽板338的厚度。在插口芯子306頂部及底部上的鉤子344與頂蓋302及底蓋304的開孔346相接合。
圖16為頂蓋302的分解立體圖。頂蓋302包括以前關(guān)于插頭100描述的屏蔽觸頭164。由于插口300不同的幾何形狀,頂蓋302另外包括突出部348以支承屏蔽觸頭164。頂蓋302沿頂壁301及側(cè)壁307包含凹入處303用以容納插口芯子306上的延伸部分327(圖19)。側(cè)壁307包括突出部309,所述部被底蓋304的凹入處313所容納。在頂壁301上有一槽溝178用以容納第二平面屏蔽板338上的凸脊337。
圖17為底蓋304的分解立體圖。底蓋304包括以前關(guān)于插頭100描述的屏蔽觸頭164。由于插口300不同的幾何形狀,底蓋304另外包括突出部348以支承屏蔽觸頭164。在底蓋底壁323及側(cè)壁321上形成凹入處303用以容納插口芯子306側(cè)壁328上的延伸部分327(圖19)。側(cè)壁321又包括凹入處313以容納頂蓋302上的突出部309。在底壁323上有一凹槽178用以容納第二平面屏蔽板338上的凸脊337。
圖18為觸頭載體308的分解立體圖。觸頭載體是絕緣的并包括一大體長方形的殼體352,所述殼體具有一對狹槽354用以容納觸頭350。狹槽354在殼體352一個(gè)面上形成,這樣使觸頭350的一部分延伸出殼體352表面以外,如圖14所示。觸頭350在一端包括一絕緣位移觸頭356用以穿透一電線絕緣層并造成電氣接觸。絕緣位移觸頭356相對于觸頭350縱向軸線成45度角度。觸頭350也包括一彈簧部分358,如圖14所示所述彈簧伸出殼體352表面。當(dāng)插頭與插口配合時(shí),插頭100中觸頭110與插口300中觸頭350的彈簧部分358相接觸并使彈簧部分358向殼體352方向偏移。彈簧部分358向觸頭110偏壓而保證插頭100與插口300之間有良好的電氣接觸。殼體352包括臺階360以與插口芯子306上肋條340相接觸使觸頭載體308與插口芯子306固定。
圖19插口300的分解立體圖。端帽186用來將電線安裝于絕緣位移觸頭356。端帽186與上面涉及插頭100的那些完全相同。插口300包括形成在側(cè)壁328及第二平面屏蔽板336上的第一突出部分149及一第二突出部分147。如上所述有關(guān)插頭100方面,端帽186通過第一唇緣188及第二唇緣190跨坐在第一突出部分149上而被保持在第一位置上。電線開孔194容納電線198并與絕緣位移觸頭356對齊。如上所述,側(cè)壁328在其頂、底及后側(cè)包括延伸部分327用以使凹入處303接合在插口頂蓋302及底蓋304上。
將電線安裝于插口300將參照圖20-22予以描述。如圖20所示,電纜10包括八條電線198。每一對電線198被線對屏蔽200所包圍。接地層196也被置于電纜10內(nèi)并被在電纜10外護(hù)套上拉回。電線198被插入端帽186內(nèi)電線開孔194。如上所述,每一電線開孔194與絕緣位移觸頭356對齊,這樣每一電線198位于絕緣位移觸頭356上方。
圖21表示電線198處在電線開孔194內(nèi)。一旦電線198處在端帽186內(nèi),每一端帽186被用力推向插口芯子306,其方向如圖21箭頭所示。如上所述有關(guān)插頭100方面,一單獨(dú)手工具可以用來對所有四端帽186同時(shí)施加壓力。圖21表示端帽186處在第二位置。第一唇緣188及第二唇緣190現(xiàn)在跨坐在第二突出部分147上以保持端帽186處于第二位置。在此狀態(tài)下,處于電線開孔194中的電線198被驅(qū)上絕緣位移觸頭356。如本技術(shù)領(lǐng)域所知,絕緣位移觸頭356把各電線198上絕緣層分裂并由此使電線198與觸頭350通電接觸。相似于上面有關(guān)插頭100方面,插口300也包括一緩沖區(qū)206。第一平面屏蔽板336及第二平面屏蔽板338的一部分延伸過端帽186以提供緩沖區(qū)206,這具有上面關(guān)于插頭100所述的優(yōu)點(diǎn)。
如圖22所示,安裝過程的下一步為將頂蓋302及底蓋304放上插口芯子306。在頂蓋302及底蓋304內(nèi)的開孔346均放在各自的鉤子344上。頂蓋302及底蓋304然后相向旋轉(zhuǎn)而頂蓋栓鉤128與底蓋開孔130接合使頂蓋302固定于底蓋304。在屏蔽觸頭164上的倒鉤128穿透接地層196及電纜10護(hù)套使屏蔽觸頭164與電纜10成機(jī)械及通電連接。
圖23為插口300裝在面板400上的立體圖。如圖23所示,插口300的開孔相對面板成一角度。此角度由于插口頂蓋302上的缺口314及插口芯子306上的缺口315位于一相對于插口表面317成斜角的平面上而建立。如前所指出,這造成一重力進(jìn)給的方向,在此方向上,連接到與與插口300配合的插頭上的電纜與地面成一角度從而減少電纜的彎曲,這減少了電纜被彎到小于最小彎曲半徑的可能性。識別圖標(biāo)324也作為鎖定件將插口300固定于面板400。為了將插口300安裝在面板400上,彈性臂312被折彎直到缺口314及缺口315均與面板開孔的邊緣對齊。此時(shí),臂312回復(fù)到其原有的位置。當(dāng)識別圖標(biāo)324處于凹入處318及凹入處322時(shí),這可防止彈性臂312向插口芯子306折彎而鎖定插口300在面板400的位置。圖24為插頭100與插口300配合后的立體圖。唇緣120與凹入處120接合使插頭100固定于插口300。在一可替換的實(shí)施例中,插口300也可裝在一平坦配置中,此時(shí)如上所述所述插口表面與面板400平行。
本發(fā)明提供一改進(jìn)的遠(yuǎn)程通信插頭與插口,其中每一對觸頭是分別屏蔽的。沒有兩個(gè)單獨(dú)的屏蔽件是用對接接頭連接的,而所有單獨(dú)的(非整體的)屏蔽件之間重要節(jié)點(diǎn)均包含某種形式的重疊。圖25-32闡明重疊搭接的屏蔽接頭。圖25為插頭100側(cè)視圖。圖26為沿圖25中26-26線的剖面圖并表示各種插頭屏蔽件之間的重疊。圖27為沿圖25中27-27線的剖面圖。插口300與插頭100相似,其中頂蓋302及底蓋304包括槽溝178以容納在第二平面屏蔽板336的凸脊337。頂蓋302及底蓋304包括凹入處303以容納插口芯子側(cè)壁326上延伸部分327。在插口頂蓋302上的延伸部分309被插口底蓋304凹入處313所容納。
圖28為插頭100與插口300配合后的側(cè)面圖,而圖29-32為沿圖28中線29-29的剖面圖。圖29闡明在插頭芯子與插口芯子內(nèi)屏蔽構(gòu)件之間重疊情況。如圖29所示,第二平面屏蔽板包括一偏移的肋條207,沿其邊緣與屏蔽延伸部342重疊。肋條207也提供一鍵的功能使插頭僅可在一個(gè)方向上裝在插口300中。相似地,第一平面屏蔽板132在其邊緣上包括一偏移的肋條209以與槽溝338接合,所述槽溝也提供鍵的功能。圖30闡明插口芯子、插口頂蓋及插口底蓋之間的重疊。圖31為插頭與插口之間接頭的剖面圖,表示插口頂壁319及插口底壁328如何與插頭100的前表面103重疊。圖32為沿圖28中32-32線的剖面圖,表示在插口芯子底壁332下方延伸的底蓋唇緣165。因此,每一觸頭載體被封閉在一象限內(nèi),在其中所有屏蔽接合點(diǎn)均有某些重疊并且與使用對接接合的布置相比線對之間的屏蔽量得到改進(jìn)。
圖33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替換實(shí)施例中組裝完成的插頭的立體圖,一般用500表示。插頭500與插頭100相似但以二對觸頭代替四對觸頭。插頭500包括一頂蓋502、一底蓋504和一芯子506。頂蓋502、底蓋504和芯子506均導(dǎo)電的以提供在此述及的屏蔽效果。這些導(dǎo)電部件可以用金屬、鍍金屬的塑料或其它已知導(dǎo)電材料制成。芯子506支承絕緣的(例如塑料)觸頭載體508。每一觸頭載體508包括構(gòu)成一對的二個(gè)觸頭。一套管512可消除應(yīng)變并由柔軟的塑料或橡膠制成。如圖33所示電纜514進(jìn)入套管512。在頂蓋502上有一栓鉤516以把插頭100機(jī)械地連接到插口300并可通電地將電纜接地層連接到插口700,如已在此描述一樣。
圖34為插頭500的分解立體圖。栓鉤516為導(dǎo)體(例如金屬)并由栓鉤體518構(gòu)成,所述體固定在頂蓋502上的栓鉤接合棘爪570及栓鉤接合柱572處。栓鉤體518的一部分包括一栓鉤延伸部分524用以接合在插口700上形成的開孔740。在把插頭500固定到插口700以外,栓鉤延伸部分524可使電纜接地層與插口700的芯子506通電地接觸。頂蓋502包括一半圓凹槽526而底蓋504包括一相類似半圓凹槽526,所述槽如下所述容納套管512中的圓形唇緣513(圖37)。二頂蓋栓鉤528接合二底蓋凹入處530以使頂蓋502固定于底蓋504。
插頭芯子506包括一平面屏蔽板532。插頭芯子506又包括側(cè)壁534。側(cè)壁534的頂部536及底部538用作使芯子506在頂蓋502及底蓋504中定位,并與頂蓋502及底蓋504的邊緣重疊從而較對接接頭提供更好的屏蔽效果。在每一側(cè)壁534內(nèi)表面上形成二肋條552并與平面屏蔽532平行且隔開。觸頭載體508有一平面基座542靠在平面屏蔽532上?;?42包括二凸緣544從基座534伸出,其中凸緣544的一端有一傾斜部分545而在另一端有一阻擋部547。當(dāng)觸頭載體508安裝在芯子506中時(shí),凸緣544處于肋條552下使觸頭載體508保持在平面屏蔽板532上。觸頭載體508被滑入芯子506一直阻擋部547碰到肋條552端部為止。在此位置上,設(shè)置一突片546使其當(dāng)觸頭載體508被滑入芯子506時(shí),突片546接觸到平面屏蔽板532上一相似形狀的凹入處從而使觸頭載體508在入芯子506中定位。觸頭載體508又包括一唇緣603(在圖36B中表示),所述唇緣基本上垂直于平面基座542并延伸超出平面屏蔽板532以防止觸頭載體508從芯子506滑出。
在平面屏蔽板532上有凹入處550用來容納在插口700側(cè)壁上的肋條736并且在插口700側(cè)壁與平面屏蔽532之間提供重疊。每一側(cè)壁534內(nèi)部也包括一第一突出部556及一第二突出部554,這些部分用來固定端帽558,如以下參照圖36-39所述。
圖35為頂蓋302及栓鉤516的分解立體圖。栓鉤516包括一屏蔽觸頭560,所述觸頭可通電地將電纜514的接地層連接到插口700的插口芯子706上。屏蔽觸頭560為導(dǎo)電的并且最好用金屬制造。屏蔽觸頭560有一弧形部分562,其形狀大體與電纜514相符。弧形部分562包括倒鉤以穿透電纜514接地層及電纜護(hù)套。這使屏蔽觸頭560機(jī)械及通電地與電纜514連接。當(dāng)栓鉤516與頂蓋502聯(lián)合時(shí),弧形部分562在下面適配于頂蓋502的頸部573。當(dāng)裝配后,弧形部分562處于插頭500內(nèi)部而栓鉤516其余部處在插頭500外面。栓鉤516包括形成在栓鉤體518上的一第一容納孔566及一第二容納孔568。第一孔566容納在頂蓋502上形成的棘爪570而第二孔568容納在頂蓋502上形成的立柱572。立柱572包括一頸部574及一頭部576。第一容納孔566有一狹縫567而第二容納孔568有一狹縫569,各自相應(yīng)容納棘爪570的頸部571及立柱572的頸部574。栓鉤516與頂蓋502配合過程如下先將第一容納孔566與棘爪570的倒角表面對準(zhǔn)和將第二容納孔568與立柱572的頭部576對準(zhǔn),然后將栓鉤516向立柱572方向滑去以使棘爪570的頸部571可滑動地與狹縫567接合而立柱572頸部574可滑動地與狹縫569接合。頂蓋502也包括一位于栓鉤516下方的小塊578。突出部582與一在側(cè)壁534內(nèi)的相似形狀的凹入處584接合。小塊578形成在頂蓋502上而在栓鉤體518下方用來限止栓鉤516向頂蓋502的行程。頂蓋502包括側(cè)面凹入處583用以接納及接合側(cè)壁534,在此凹入處583包括一具有一傾斜部分588(圖36A)及一狹長平面590(圖36A)的凸脊,其中側(cè)壁534在凸脊部位被接納而所述所述凸脊的傾斜部分促使側(cè)壁534騎在狹長平面上并由此使二者以重疊方式連接在一起。
圖36A為底蓋504的立體圖。底蓋504包括與頂蓋506上凹入處583相似的凹入處585,其中凹入處585包括一突出部分586、一突出部分斜面588及一狹長平面590以接納芯子506的側(cè)壁534。側(cè)壁534在突出部分586處被接納同時(shí)側(cè)壁534騎在突出部分斜面538到狹長平面590處,這使側(cè)壁534被底蓋504的凹入處584所重疊。底蓋504也包括突出部582用以接合在側(cè)壁534內(nèi)相似形狀的凹入處584。底蓋包括具有帶臺肩部分的側(cè)壁凹入處598的側(cè)壁596,與那些在頂蓋502上的相似,用來接納側(cè)壁534,由此當(dāng)側(cè)壁534抵緊臺肩部分時(shí)使側(cè)壁534與底蓋504重疊。底蓋504可以包括一唇緣165以便與插口700底面重疊,如在上面有關(guān)插頭100中所述。
圖36B為包括端帽558的插頭500的分解立體圖。每一對觸頭均配有一端帽。如本技術(shù)領(lǐng)域所知,一端帽強(qiáng)迫電線推向絕緣位移觸頭而使其穿透絕緣層并使電線與絕緣位移觸頭電氣連接。端帽558包括一第一唇緣600及一第二唇緣602,它們跨坐在插頭芯子506的突出部分554及556上。第一唇緣600及一第二唇緣602有一斜面而第一突出部分149及第二突出部分147相似地也包含斜面以便于端帽186如下所述的安裝。每一端帽558也包括一觸頭開孔604以容納絕緣位移觸頭184(圖5中顯示)和一對電線開孔606以容納電纜514中出來的電線。電線開孔606與插頭芯子106中絕緣位移觸頭184對齊(圖5)。圖36B中的插頭顯示為顧客收貨時(shí)的狀態(tài)。端帽558位于插頭芯子506并保持在第一位置。第一唇緣600處于第一突出部分556上以夾持端帽558處于第一位置而第二唇緣602位于第一突出部分149以下以防止端帽558不留意地從插頭芯子506脫離。
圖37為插頭500的另一分解立體圖。如圖37所示,由于第一唇緣600及第二唇緣602跨坐在第一突出部分556上,每一端帽558均處于第一位置上。套管512包括一圓筒形唇緣513,所述唇緣與頂蓋502及底蓋504上的凹槽接合。
現(xiàn)在結(jié)合圖38-41對將電線裝入插頭500進(jìn)行描述。如圖38所示,電纜514包括四根電線608。每對電線被線對屏蔽套610所包圍。接地層612也處于電纜514內(nèi)并被拉回電纜514外護(hù)套上。電線608被插入端帽558上的電線開孔606。如上所述,各電線開孔606與絕緣位移觸頭184對齊,這樣使每一電線處于一絕緣位移觸頭184上方(圖5中顯示)。可以理解,在電線被插入端帽558前,套管512已位于電纜514上。一旦電線被放入端帽558,每一端帽被用力推向插頭芯子506其方向如圖38箭頭所示。一單獨(dú)手工具可以用來對所有二端帽558同時(shí)施加壓力以便于安裝。
圖39顯示端帽558處于第二位置。第一唇緣600及第二唇緣602現(xiàn)在跨坐在第二突出部分554上以保持端帽558處于第二位置。在此狀態(tài)下,處于電線開孔606中的電線608被驅(qū)上絕緣位移觸頭184。如本技術(shù)領(lǐng)域中所知,絕緣位移觸頭184把各電線608上絕緣層分裂并由此使電線608與觸頭160通電地接觸。圖39所示本發(fā)明一重要方面是采用緩沖區(qū)614。平面屏蔽532的長度使其延伸在各端帽558后方以外以建立一緩沖區(qū)614。各電線對處于緩沖區(qū)614。緩沖區(qū)614是重要的,因?yàn)樵诎惭b時(shí)線對屏蔽610被去除以使各根電線可插入電線開孔606。即使假定安裝者去除了線對屏蔽610的實(shí)際所需長度,少量暴露的電線將在相鄰線對之間產(chǎn)生頻率大于600MHZ的串音。在不理想的安裝時(shí),安裝者將去除了線對屏蔽610的過多長度。這樣,緩沖區(qū)206在理想的及不理想的安裝中均減少串音而提高連接器性能。從端帽558后方量起,緩沖區(qū)614應(yīng)有一長度在最壞安裝情況時(shí)大于電線608暴露長度(去除了線對屏蔽)。
安裝過程下一步為如圖40所示把頂蓋502及底蓋504放置在插頭芯子506上。頂蓋502及底蓋504各包括突出部582,所述部與相似形狀在插頭芯子506上的凹入部584接合以將頂蓋502及底蓋504緊固在插頭芯子506上。此外,頂蓋栓鉤528與底蓋開孔530接合以將頂蓋502固定于底蓋504上。栓鉤516與頂蓋502的固定是通過使第一容納孔566與棘爪570對準(zhǔn),同時(shí)可滑動地使頸部571與狹縫567接合,其中狹縫567與第一容納孔566整體連接。在栓鉤516與頂蓋502接合時(shí),立柱572被接納在第二容納孔568中,其中立柱572的頸部574是可滑動地與狹縫569接合。栓鉤516在圖40中顯示在第一位置,由于栓鉤516是彈性材料制成并且由于頸部571與狹縫567聯(lián)鎖,在此位置栓鉤體518緊貼立柱572的頭部576。栓鉤516的屏蔽觸頭560置于頂蓋502的頸部616下面,導(dǎo)致屏蔽觸頭560接合電纜514。在屏蔽觸頭上的倒鉤564穿透接地層612及電纜護(hù)套而使屏蔽觸頭560與電纜514機(jī)械及可通電地連接。在插頭裝配的最后一步是將套管512固定于電纜514。如圖41所示,套管512被卡置在頂及底蓋上。套管512內(nèi)表面上的唇緣513與頂蓋502及底蓋504上形成的凹槽接合。
圖42為第一變化實(shí)施例中裝配完畢插口的立體圖,一般用700表示而插口700與插頭500一起使用。插口700與插口300相似,除去平面屏蔽板336用垂直屏蔽板732代替。插頭700包括一頂蓋702、一底蓋704和一芯子706。頂蓋702、底蓋704和芯子706均為導(dǎo)電的以提供在此述及的屏蔽效果。這些導(dǎo)電部件可以用金屬、鍍金屬的塑料或其它已知導(dǎo)電材料制成。芯子706支承絕緣的觸頭載體708。每一觸頭載體包括觸頭710。一可選擇的門711用以防止污垢(如灰塵)進(jìn)入插口700。
頂蓋702包括一對彈性臂712,其中形成有缺口714。缺口714可容納一面板邊緣,如將在以下參照圖23描述。另一缺口715在插口芯子706底部形成以容納面板另一邊緣。缺口714及缺口715均處于同一平面,所述平面相對于插口700的前表面成一斜角。當(dāng)安裝于面板上時(shí),這使插口指向地面并提供一重力進(jìn)給設(shè)計(jì)。重力進(jìn)給減少連接于插頭500的電纜的彎曲角并減少電纜的彎曲超出最小彎曲半徑的可能性而導(dǎo)致信號退化或損失??商鎿Q地,缺口714及缺口715可處于平行于插口700的前表面717的平面中。一零件716連接彈性臂714的端部并在前面板上包括一凹入處718。凹入處718容納一識別圖標(biāo)724的一邊緣(見圖43)。識別圖標(biāo)724靠住在支承表面720上并接合在凹入處722上。底部支承表面720及凹入處722均形成在插口芯子706上。
圖42中的頂蓋702及底蓋704在此參照圖14-16進(jìn)行描述。圖42中的出口芯子大致為矩形的并且包括側(cè)壁726、頂壁728及底壁730。在圖13中插口300及圖42中插口700之間一個(gè)顯著區(qū)別是有一垂直平面屏蔽板732在整個(gè)插口芯子706長度上延伸從而將芯子706分為左右兩半,通過觸頭對之間隔離而提高性能。每一半被設(shè)計(jì)成可容納兩對圖33中的插頭500。側(cè)壁726及垂直屏蔽板732包括肋條736用來接合平面屏蔽532中的凹入處以產(chǎn)生屏蔽構(gòu)件的重疊。
插口700的一個(gè)重要特征是在插口芯子706內(nèi)形成開孔740。開孔740設(shè)計(jì)成可接納插頭500的栓鉤延伸部分524并用作將插頭500鎖定在插口700上。栓鉤延伸部分524被導(dǎo)入開孔740,并且如圖47所示插口芯子706的頂壁下面包含一唇緣1200(圖59)用作將開孔568接合在栓鉤延伸部分524上。當(dāng)栓鉤延伸部分524插入開孔740時(shí),唇緣的斜面1202通過將栓鉤延伸部分524鎖定在唇緣1200的臺肩1204上而容許栓鉤延伸部分524可滑動地與插口芯子706接合。為釋放插頭500,栓鉤516被壓向頂蓋502以便將開孔568從唇緣解開。與圖13的插口300相似的樣子,插頭700的頂蓋702、底蓋704和芯子706均有重疊的接頭以改善隔離及屏蔽觸頭對從而增加性能效果。
圖43為圖33中兩插頭與插口700配合的立體圖。在圖43中,插口700裝在面板800上。插口700的開孔相對面板800成一角度。此角度由于插口頂蓋702上的缺口714及插口芯子706上的缺口715位于一相對于插口表面717成斜角的平面上而建立。如前所指出,這造成一重力進(jìn)給的方向,在此方向內(nèi)連接電纜的插頭與插口700配合時(shí)與地面成一角度從而減少電纜的彎曲,這減少了電纜被彎到小于最小彎曲半徑的可能性。識別圖標(biāo)724也作為鎖定件將插口700固定于面板800。為了將插口700安裝在面板800上,彈性臂712被折彎直至缺口714及缺口715均與面板開孔的邊緣對準(zhǔn)。此時(shí),臂712回復(fù)到其原來位置。當(dāng)識別圖標(biāo)724處于凹入處718及凹入處722時(shí),這可防止彈性臂712向插口芯子706折彎而鎖定插口700在面板800的位置。在此實(shí)施例中,在插口700中使用兩對插頭500所占據(jù)的空間與在插口300中使用四對插頭100占據(jù)的空間相同。有利地,用戶可選擇是否在插口700中插入一個(gè)或兩個(gè)插頭500而不需要顧慮所述所述的安裝是否要求額外的空間。
圖44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變化實(shí)施例中裝配完畢的插頭的立體圖,一般用900表示。插頭900與插口700的配合并且大致與在此描述的插頭100相似,但包括在第一平面屏蔽板中一些空間用于接受插口700中垂直屏蔽板732。插頭900包括一頂蓋902、一底蓋904和一芯子906。頂蓋902、底蓋904和芯子906均為導(dǎo)電的以提供在此述及的屏蔽效果。這些導(dǎo)電部件可以用金屬、鍍金屬的塑料或其它已知導(dǎo)體材料制成。芯子906支承絕緣的(如塑料)觸頭載體708。每一觸頭載體908包括構(gòu)成一對的兩觸頭910。一套管912可消除應(yīng)變并由柔軟的塑料或橡膠制成。如圖44所示,電纜914進(jìn)入套管912。在頂蓋902上有一栓鉤916以把插頭900連接到圖42的插口700中,如已在此描述一樣。
圖45為一可替換的插頭900的分解立體圖。包含四對觸點(diǎn)方面插頭900與插頭100相似。第一平面屏蔽板930(即水平的)包含一開孔以容納插口700中垂直屏蔽板732。栓鉤916由栓鉤體918構(gòu)成,所述體固定在頂蓋上的栓鉤接合棘爪920處。栓鉤體916包括一栓鉤延伸部分922用以接合在插口700上形成的開孔740。在把插頭900固定到插口700以外,栓鉤延伸部分922可使電纜接地層與插口700的芯子706可通電地接觸。頂蓋902包括一半圓凹槽924而底蓋904包括一相類似半圓凹槽924,所述槽如下所述容納套管912中的圓形唇緣(在圖37中一般顯示在靴狀體512上的513)。二頂蓋栓鉤926使頂蓋902固定于底蓋904。
插頭芯子906包括一平面屏蔽930。在平面屏蔽930上形成凹入處909(與凹入處550相似)以容納插口700內(nèi)的肋條736,所述插口與插頭900配合。插頭芯子106也包括側(cè)壁932。每一側(cè)壁932在頂及底均有一凸脊934。凸脊934從側(cè)壁932伸出并與頂蓋902及底蓋904的邊緣936重疊。凸脊934一般顯示為三角形截面,但其它幾何形狀也可采用而并不偏離本發(fā)明的范圍。凸脊934使芯子906在頂蓋及底蓋中定位并與頂蓋及底蓋邊緣重疊以提供較對接接頭更好的屏蔽效果。在芯子906內(nèi)有一中間屏蔽938。中間屏蔽938平行于側(cè)壁932。中間屏蔽938也包括在頂面及底面有一凸脊940。如圖45所示,中間凸脊940為三角形,但其它幾何形狀也可采用而并不偏離本發(fā)明。中間凸脊940接合頂蓋902及底蓋904上形成的槽溝942。
在各側(cè)壁932內(nèi)面上形成二肋條944并與平面屏蔽板930平行且隔開。相似的肋條在中間屏蔽各表面上形成。觸頭載體908有一平面基座946安放在平面屏蔽930上?;?46包括兩從基座伸出的凸緣948和鄰接凸緣的擋塊950。當(dāng)觸頭載體安裝在芯子906中時(shí),凸緣948被放在肋條944下以便把觸頭載體908定在平面屏蔽930上。觸頭載體被滑入芯子906直至擋塊950接觸肋條944端部。在此位置上,有一突片952使當(dāng)觸頭載體908滑入芯子時(shí),突片952接觸一平面屏蔽板930中相似形狀的凹入部分并將把觸頭載體908在芯子906中定位。觸頭載體908也包括一唇緣954,所述唇緣基本上垂直于平面基座946并延伸出平面屏蔽板930的邊緣以外以防止觸頭載體908從芯子906滑出。各側(cè)壁932內(nèi)部及中間壁938的各側(cè)面也包括一第一突出部分956及一第二突出部分958,所述部分用來固定插頭芯子906的端帽。相似于底蓋904,在頂蓋902上形成一槽溝(未示)用以接納插頭芯子906上中間屏蔽938的凸脊940。插頭900前表面部903也包括三個(gè)凹入?yún)^(qū)域960以容納在此所述的插口700前表面717上的延伸部分。頂蓋902包括側(cè)壁凹入部以容納插頭芯子906上的后方延伸部分而造成插頭芯子側(cè)壁932后部與插頭頂蓋之間的重疊(未示)。如圖3及4關(guān)于插頭100所示,插頭900也包含相似于頂蓋902的側(cè)壁932上壁延伸部分(未示)和插口側(cè)壁凹入部分之間重疊,它們互相接合以造成插頭頂蓋902的側(cè)壁962及底蓋904的側(cè)壁964之間的重疊。底蓋904及頂蓋902包含突出部961以接合芯子906的側(cè)壁932內(nèi)相似形狀凹入部分963。
底蓋904相似于頂蓋902。底蓋904也包含一槽溝942以容納中間屏蔽938上的凸脊940。如以上指出,這使中間凸脊940被槽溝942側(cè)壁所重疊并提供較傳統(tǒng)對接接頭更佳的屏蔽效果。底蓋904包括側(cè)壁964,所述壁具有側(cè)壁凹入部分966以容納頂蓋902上壁延伸部分(未示)。底蓋904的前表面903相似于頂蓋902的前表面并包括凹入?yún)^(qū)域960以容納插口700的垂直平面屏蔽板732,在此插頭900的前表面903以重疊形式與垂直平面屏蔽板732接合。底蓋904的前表面903也包含一唇緣968,其中間被凹入部960中斷,所述唇緣與插口芯子706的底壁730外表面重疊搭接。
觸頭載體908包括兩條槽溝970,每槽各容納一觸頭972。每一觸頭972有一大致平面的主體180、一觸頭端部182及一終端端部(如圖5所示)。終端端部包括一絕緣位移觸頭,所述觸頭穿透電纜914中各根電線的絕緣層使其與電線可通電接觸,如本技術(shù)領(lǐng)域中所知。在絕緣位移觸頭中的電線安裝在此參照圖8-10予以描述。每一絕緣位移觸頭與主體的縱向軸線相對成45度角度。如圖44所示,插頭900包括四個(gè)觸頭載體908,各有一對觸頭972共計(jì)為八個(gè)觸頭。
圖46為頂蓋902及栓鉤916的分解立體圖。栓鉤916包括一屏蔽觸頭974,所述觸頭可通電地將電纜914的接地層連接到插口700的插口芯子706上。通過利用圖46中栓鉤組件,按照本發(fā)明可以實(shí)現(xiàn)從電纜接地層到插口芯子706更直接的電路。屏蔽觸頭974為導(dǎo)電的并最好用金屬制成。屏蔽觸頭974有一弧形部分并大致按電纜914的形狀形成?;⌒尾糠?76包括倒鉤978穿過電纜914的接地層及電纜護(hù)套,這通電地及機(jī)械地使屏蔽觸頭974與電纜914連接。當(dāng)栓鉤916與頂蓋502連接時(shí),弧形部分976在下面適配于頂蓋902的頸部980。頸部980一般為半圓形,但在本發(fā)明范圍內(nèi)也可用其他形狀,不過最好頸部980與屏蔽觸頭974具有相似形狀以使當(dāng)栓鉤916與頂蓋502連接時(shí)二者之間有適當(dāng)?shù)倪B接。栓鉤916包括一第一開孔982、一具有整體連接在其上的狹縫986的第二開孔984和一對第三開孔988。第一開孔982容納頂蓋902上所形成的棘爪990而第二開孔984容納頂蓋902上所形成的立柱920。立柱920包括一頸部992及一頭部994。整體連接在第二開孔984上的狹縫986用來接納立柱920的頸部992。栓鉤916與頂蓋902連接過程如下通過立柱920的頭部994與第二開孔984對齊以及棘爪990與第一開孔982對齊,然后將栓鉤916向立柱920方向滑去以使立柱920的頸部992可滑動地與狹縫986接合而棘爪990安置在第一開孔982內(nèi)。頂蓋902也包括一對小塊996形成在頂蓋902上,在此當(dāng)栓鉤體918被壓向頂蓋902時(shí),栓鉤體918接觸小塊996。開孔988如上所述與形成在殼體700內(nèi)的唇緣1200接合。
圖44的改進(jìn)遠(yuǎn)程通信插頭及圖42的插口為每一對觸頭提供單獨(dú)的屏蔽效果。在屏蔽各對觸頭的部件之間形成重疊,而使各對觸頭屏蔽效果較部件之間的傳統(tǒng)對接接頭更好。圖47-48說明部件的重疊。圖47為插頭900與插口700的側(cè)面圖。圖48為沿圖47中48-48線的剖面圖并表示各種插頭屏蔽構(gòu)件與插口700之間的重疊。插口側(cè)壁726上的肋條736用作將插頭900固定于插口700。肋骨736用作接合插頭900的平面屏蔽板930內(nèi)形成的凹入處909從而使平面屏蔽板可滑動地進(jìn)入插口芯子706并固定地連接于插口芯子706。肋骨340形成在插口側(cè)壁726及在插口芯子706的垂直平面屏蔽板上用以保持觸頭載體708。按照本發(fā)明,每一觸頭載體被封閉在一象限內(nèi),在其中所有屏蔽接合點(diǎn)均有某些重疊并且與使用對接接合的布置相比線對之間的屏蔽量得到改進(jìn)。插口700的垂直平面屏蔽板732及插頭900的平面屏蔽板930形成圖48中所示四象限系統(tǒng),其中每一觸頭載體被封閉在一單獨(dú)象限內(nèi),具有在此揭示的改進(jìn)的屏蔽性能。
圖49為適用于裝在印刷電路板的另一變化插口1000的立體圖。插口1000包括一頂部1008、一底部1004、側(cè)邊1002及后蓋1005。頂部1008、底部1004、側(cè)邊1002及后蓋1005均為導(dǎo)電的以提供在此述及的屏蔽效果。這些導(dǎo)電部件可以用金屬、鍍金屬的塑料或其它已知導(dǎo)電材料制成。插口1000支承絕緣觸頭載體1012。每一觸頭載體1012包括觸頭1014。
插口1000一般為長方形并包括一垂直平面屏蔽板1010,所述屏蔽板基本上在插口1000整個(gè)長度上延伸并由此將插口1000分成左右兩半。垂直平面屏蔽板1010用于隔離觸頭對并由此改進(jìn)連接器性能。每一半設(shè)計(jì)成接納圖33中的兩對插頭500。雖插口1000的描述參照插頭500,應(yīng)所述理解,插口1000可以同樣方式與插頭500配合。側(cè)壁1002及垂直平面屏蔽板1010包括肋骨1016用來接合插頭500的平面屏蔽板532內(nèi)形成的凹入處550以形成插口及插頭屏蔽構(gòu)件之間的重疊。
插口芯子1000的一個(gè)重要特征是在插口1000內(nèi)形成開孔1032。開孔1032由具有四邊并位于頂部1008的兜帽1028造成。開孔1032設(shè)計(jì)成可接納插頭500的栓鉤延伸部524并用作將插頭500鎖定在插口700上。栓鉤延伸部524被導(dǎo)入孔1032并如圖59所示,兜帽1028的下面包括一唇緣部分1200用以接合栓鉤延伸部524。當(dāng)栓鉤延伸部524被插入開孔1032,通過將栓鉤延伸部524與唇緣的肩部1024鎖定,唇緣的斜面1202容許延伸部524可滑動地與插口1000接合。插口1000的頂部1008包括一唇緣1022以接合在后蓋1005內(nèi)的相似形狀的一凹入處1024。
圖50為插口1000底部的立體圖。底部1004包括一向外延伸的后方階梯部分1034。后方階梯部分1034的側(cè)邊1061為側(cè)壁1002的延伸而階梯部分的中間為垂直屏蔽板1010的延伸。側(cè)邊1061及側(cè)壁1002有一唇緣1036,所述唇緣后蓋1005上形成的凸脊與之重疊。側(cè)邊1061也包含凹入處1066以接合后蓋1005的內(nèi)屏蔽1056(如圖51所示)。
一對立柱1044從芯子1000的底部1004伸出用于將插口固定于線路板。立柱1044一般為三角形,在本發(fā)明范圍以內(nèi)其它形狀也是適合的。如圖50所示為一絕緣膜1046,具有第一開孔1048用作接納立柱1044和第二開孔1050用作接納觸頭1052。
圖51為插口1000的分解立體圖。后蓋1005包括一外部屏蔽板1054及一基本上平行于外部屏蔽板1054的內(nèi)屏蔽板1056。在外部屏蔽板1054及內(nèi)屏蔽板1056之間為一中間屏蔽板1058,整體地連接于外部屏蔽板1054及內(nèi)屏蔽板1056。中間屏蔽板1058基本垂直于外部屏蔽板1054及內(nèi)屏蔽板1056。后蓋1005在頂觸頭1068及底觸頭1070之間提供電氣屏蔽。與要同插口1000配合的插頭的平面屏蔽板及后方階梯部分1034的中間構(gòu)件1062一起,在插口1000內(nèi)觸頭對之間提供有效及連續(xù)的屏蔽。按照本發(fā)明呈現(xiàn)一象限系統(tǒng),其中每一對觸頭設(shè)置在一象限中,與其他觸頭對導(dǎo)電地屏蔽隔開,這是通過本發(fā)明的插口1000及這里的重疊結(jié)構(gòu)性接縫實(shí)現(xiàn)的。外部屏蔽板1054包括凹入處1024用以接納頂部1008的相似形狀唇緣1022。外部屏蔽板1054也包括二凸脊1040以與側(cè)壁1002內(nèi)唇緣1036及延伸部分1061重疊。內(nèi)屏蔽板1056有一中間凸脊1060以接合一后方階梯部分1034的中間構(gòu)件1062的相似形狀的凹入處1065及屏蔽板1010。當(dāng)后蓋1005被插入插口1000時(shí),后蓋1005的接縫與插口1000之間就有重疊,在此每對觸頭被包容在一象限中,在其中所有屏蔽接合處均有某些重疊而線對之間屏蔽量與使用對接頭布置相比有提高。圖51也表示一頂部觸頭組件1068及一底部觸頭組件1070。觸頭1014定位于觸頭載體1012中,這樣當(dāng)觸頭1014向下穿過由后蓋1005和插口之間重疊所限定的各象限時(shí),觸頭基本上垂直于觸頭載體1012。
圖52為插口1000另一分解立體圖,闡明插口1000的后部及觸頭1014的垂直彎頭。在插口1000中設(shè)置一水平屏蔽板1071以接合插頭的平面屏蔽板(例如插頭900的平面屏蔽板932)。如圖59所示,水平屏蔽板1071在一端有一凹入處1086供接合內(nèi)屏蔽板1056而在另一端有一唇緣1088供接合一插頭的平面屏蔽板中相似形狀的凹入處1090同時(shí)有一凹入處1092接合平面屏蔽板中相似形狀的唇緣1094。觸頭載體1012中凹入處1072用作接合插口芯子1000中肋條1018以使容許觸頭載體1012可滑動地進(jìn)入插口芯子1000并牢固地聯(lián)接于插口芯子1000。圖53頂為一底部觸頭組件1070分解立體圖。底部觸頭組件1070包括一帶有凹入處1072的觸頭載體1012及設(shè)置在溝槽1074內(nèi)的觸頭1014。底部觸頭組件1070又包括一架子1076。觸頭1014在架子1076上方被彎下并被引導(dǎo)向下,于是各觸頭相對于觸頭體縱向軸線形成大約90度。圖54是一頂部觸頭組件1068立體圖。頂部觸頭組件1068包括一帶有凹入處1072的觸頭載體1012及設(shè)置在溝槽1074內(nèi)的觸頭1014。頂部觸頭組件1068又包括一延伸的架子1078。觸頭1014在架子1078上方被彎下并被引導(dǎo)向下,于是各觸頭相對于觸頭體縱向軸線形成大約90度。
圖55是一對圖49中的插口1000和一簡化的印刷電路板1080,所述板有一系列開孔1082用來接納插口1000的觸頭1014以及一系列第二開孔1084以接納插口1000的立柱1044。為了將插口1000裝在印刷電路板1080上,觸頭1014及立柱1044與第一開孔1082及第二開孔1084各自對準(zhǔn),然后各自插入相關(guān)的孔。插口1000底上的絕緣薄膜1046(在圖49中顯示)放置在插口1000與印刷電路板1080之間以阻止電路短路。圖56為一對插口1000裝在一簡化印刷電路板1080上時(shí)的立體圖。圖57為圖44中插頭900與圖49中插口1000配合后的立體圖。如圖59所示,插頭900的栓鉤延伸部分922被插入插口芯子1000的開孔1032中。插口1000的兜帽1028下面包括一唇緣部分以接合栓鉤延伸部分922。當(dāng)栓鉤延伸部分922被插入開孔1032時(shí),通過將栓鉤延伸部分922與唇緣肩部鎖定,唇緣斜面容許栓鉤延伸部分可滑動地接合插口芯子1000(如圖59所示)。
圖58-61闡明在插頭900與插口1000配合后二者之間部件重疊情況。圖58A為插頭900與插口1000柄合后的另一立體圖。圖58B為插頭900與插口1000配合后的后視圖。圖59為沿圖58B中59-59線的剖面圖并顯示插頭900與插口1000的結(jié)構(gòu)部件之間的重疊情況。另外,顯示了栓鉤延伸部分922與插口芯子1000的開口1032的唇緣部分之間接合情況。本發(fā)明的一重要方面是栓鉤延伸部分與插口芯子之間的接合提供一更直接從電纜514接地層到插口芯子1000的電路。
外部屏蔽板1054及內(nèi)屏蔽板1056有效地屏蔽著頂部及底部觸頭1068及1070。水平屏蔽板1071與插頭900的平面屏蔽板932重疊同時(shí)水平屏蔽板1071與內(nèi)屏蔽板1056重疊,這樣將頂部觸頭1068從底部屏蔽板1070屏蔽隔開。插口的1000頂部及外部屏蔽板1054也有重疊以有效地屏蔽觸頭。
圖60為插口1000的前視圖。圖61A為沿圖60中61A-61A線的剖面圖并顯示后蓋1005的外部屏蔽板1054、內(nèi)屏蔽板1056和中間屏蔽板1058和側(cè)壁1054以及直立屏蔽件1010之間重疊情況。這一重疊為在相應(yīng)各屏蔽象限中各對觸頭提供改進(jìn)的屏蔽保護(hù)。圖61B為按圖60中61B-61B線的剖面圖并顯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屏蔽重疊。
圖62為一變化的插口(一般用1300表示)裝在印刷電路板上的分解立體圖。插口1300包括芯子1302及一蓋子1304。頂部觸頭組件1068及底部觸頭組件1070與以上參照圖51-54描述的觸頭組件相似。絕緣薄膜1046與以上參照圖50-52描述的絕緣薄膜相似。芯子1302由底部1306及大體平行于底部1306的頂部1308組成。一垂直屏蔽板1310連接頂部1308及底部1306并大體垂直于頂部1308及底部1306。一水平屏蔽板1312設(shè)置在頂部1308及底部1306之間并大體與其平行。一觸頭尾部屏蔽板1314大體垂直于水平屏蔽板1312并從水平屏蔽板1312向底部1306延伸。所述芯子是導(dǎo)電的并可用金屬或鍍金屬塑料制成。
蓋子1304包括大體平行的側(cè)壁1318及大體垂直于側(cè)壁1318的后壁1320。后壁1320及側(cè)壁1318包圍了芯子1302的側(cè)面及后面。蓋子1304是導(dǎo)電的并可用金屬或鍍金屬塑料制成。
垂直屏蔽板1310包括一形成于屏蔽板1310兩側(cè)的第一肋條1316。第一肋條1316有一與底部觸頭件1070上凹入處1072接合的下邊并固定于底部觸頭組件1070。類似的,側(cè)壁1318包括與底部觸頭組件1070上凹入處1072接合的肋條1316。垂直屏蔽板1310及側(cè)壁1318也包括第二肋條1322用作接合頂部觸頭組件1068中的凹入處1072并使頂部觸頭組件1068在芯子1302及蓋子1304中固定。
第一肋條1316的底部邊緣與底部觸頭組件1070上凹入處1072相接合。肋條1316的上部邊緣與上述插頭500重疊,上述插頭900或圖73-76中描述的插頭1400內(nèi)的平面屏蔽板的邊緣相重疊。水平屏蔽板1312也包括一凹入處1324,所述凹入處與插頭平面屏蔽前面上前唇緣相重疊,如圖59中描述的前唇緣1094一樣。
在芯子1302遇到蓋子1304處有重疊接頭。芯子1302的頂部1308有一唇緣1326圍繞頂部1308的周邊。唇緣1326定位在蓋子1304的側(cè)壁1318的頂邊及后壁1320的唇緣1328的下方。圖63為芯子1302的立體圖。如圖63所示,垂直屏蔽1310包括一被形成在蓋子1304后壁1320上的溝槽1332所接納的延伸部分。圖64為芯子1302的另一立體圖。如圖64所示,水平屏蔽板1312包括一重疊于肋條1316頂部的唇緣1334。觸頭尾部屏蔽板1314靠在蓋子1304內(nèi)部的凸肩1336上。凸肩1336與觸頭尾屏蔽1314重疊。圖65為蓋子的仰視圖,描述凸肩1336。
圖66為插口1300的立體圖。為裝配此所述插口,觸頭組件1068及1070被放入芯子1302而芯子1302再被滑入蓋子1304。底部1306上的坡道隆起處1338與側(cè)壁1318上的開孔1340接合以便將芯子1302固定于蓋子1304。然后絕緣薄膜1046被放在觸頭1014尾部上。
圖67為不帶絕緣膜的插口1300的立體圖。底部1306包括一從底部1306伸出并與蓋子1302底面齊平而終止的凸脊1307。如圖67所示,觸頭1014的尾端在象限中被隔離,在此一對觸頭放在每一象限中。象限都由垂直屏蔽板1310及觸頭尾部屏蔽板1314建立。如上所述,包圍在單獨(dú)屏蔽象限中的每一對觸頭可減少觸頭對之間串音及提高性能。
圖68為插口芯子1300的前視圖。圖69為沿圖68中69-69線的剖面圖。圖69示出了溝槽1332與延伸部之間的重疊。圖69也示出了肩部1336與觸頭尾部屏蔽板1314之間的重疊。圖70示出了頂部1308上的唇緣1326與蓋子1304上的唇緣1328之間的重疊。
圖71為插口1300的側(cè)視圖,圖72為沿圖71中72-72線的剖面圖。圖72示出了唇緣1334與肋條1316之間的重疊。圖72也示出了頂部1308上的唇緣1326與蓋子1304上的唇緣1328之間的重疊。
圖73為一對插頭(總的用1400表示)的分解立體圖。插頭1400包括一蓋子1402及一基座1404。蓋子及基座為導(dǎo)電的并可以用金屬或鍍金屬的塑料制成。一絕緣的觸頭載體包含二個(gè)觸頭1408。插頭1400可以用在具有一護(hù)套1420、一屏蔽套1422及二絕緣電線1424的二對電纜上。電線1424如上所述被插入端帽1410而端帽1410被驅(qū)向基座1404使電線1424終結(jié)于觸頭1410。如上所述,觸頭1410具有絕緣位移觸頭部分。通過蓋子1402上突出部1426與基座1404上凹入處的接合,蓋子1402固定于基座1404。
圖74為插頭1400立體圖。如圖74所示,基座1404包括一平面屏蔽板1430,所述板從基座1404伸出并支承觸頭載體1406。屏蔽板1430包括側(cè)壁1432,所述壁大體垂直于平面屏蔽板1430并向觸頭1408提供附加的屏蔽作用。可以理解,在上述的插頭500或插頭900的平面屏蔽板上可以包括相似的屏蔽側(cè)壁,這樣使側(cè)壁位于各自觸頭載體的各邊上。圖74A描述改型的插頭900適配在具有從平面屏蔽板930延伸的屏蔽側(cè)壁1432的插口1300上。圖74B描述改型的插頭900適配在具有從平面屏蔽板532延伸的屏蔽側(cè)壁1432的插口1300上。
圖75為插頭1400另一立體圖?;?404的底表面包括一突出部1436及一相似形狀的凹入處1434。如以下參照圖78-79所描述,突出部1436尺寸定為可被接納在相鄰的插頭或空白插頭的凹入處1434。
圖76為插頭1400的前視圖。圖77為沿圖76中77-77線的剖面圖。圖77描述為電纜提供消除應(yīng)變的機(jī)構(gòu)。蓋子1402包括一從蓋子向下向基座1404延伸的柄部1438?;?404包括在遠(yuǎn)端具有尖點(diǎn)1442的支承件1440。當(dāng)蓋子1402及基座1404被裝配時(shí),柄部1438定位于尖點(diǎn)1442之間。如圖77所示,柄部1438將電纜推向基座1404并將電纜護(hù)套楔入尖點(diǎn)1442,這樣將電纜固定于蓋子1402及基座1404并消除應(yīng)變。
圖78為二插頭1400及1400’的立體圖。當(dāng)二插頭被安裝在插口1300的垂直屏蔽板1310的同一側(cè)時(shí),插頭互相聯(lián)鎖以限制運(yùn)動。如圖78所示,插頭1400包括一突出部1436,所述部被接納在插頭1400’的凹入處1434’。相似地,插頭1400’的突出部1436’,所述部被接納在插頭1400的凹入處1434。如參照圖81所描述,這可限制插頭1400的運(yùn)動。如果只有一個(gè)插頭被安裝在插口1300的垂直屏蔽板1310的一側(cè)時(shí),圖79所示空白插頭被用來限制插頭1400的運(yùn)動。如圖79所示,插頭1400包括突出部1436,所述部被接納在空白插頭1444的凹入處1434’。相似地,空白插頭1444的突出部1436’被接納在插頭1400的凹入處1434。
圖80為三個(gè)插頭(一對)及一空白插頭裝在一插口1500側(cè)視圖。圖81為沿圖80中81-81線的剖面圖。如圖81所示,插頭1400及1400’被安裝在垂直屏蔽板1310的同一側(cè)。如上所指出,插頭1400及1400’通過突出部1436及凹入處1434互相聯(lián)鎖。插頭1400’的邊緣非常接近肋條1316而這樣一來插頭1400’的運(yùn)動被肋條1316限制。插頭1400的運(yùn)動由于插頭1400及1400’之間的聯(lián)鎖所限制。
如圖81所示,插頭1400”及空白插頭1444被安裝在垂直屏蔽板1310的另一側(cè)。如上所指出,插頭1400”及空白插頭通過突出部1436及凹入處1434互相聯(lián)鎖。空白插頭的邊緣非常接近肋條1316而這樣一來空白插頭的運(yùn)動被肋條1316限制。插頭1400”的運(yùn)動由于插頭1400及空白插頭1444之間的聯(lián)鎖所限制。
圖82為一變化的插口側(cè)視圖,總的用1500表示。插口1500被設(shè)計(jì)成可裝在平行于儀表板的插口前表面。插口1500相似于上述插口700。插口1500與插口700不同之處在于芯子1502的表面包括一可容納鎖住識別圖標(biāo)1600的結(jié)構(gòu)。識別圖標(biāo)1600依靠在一圖標(biāo)支承表面1504上,所述面延伸在前壁1508及后壁1506之間并大體與之垂直。前壁1508及后壁1506大體相平行。圖標(biāo)支承表面1504上有一開孔1510以接納圖標(biāo)1600上突出部1602。
圖83為一鎖定圖標(biāo)1600的立體圖。圖標(biāo)1600可以用顏色編碼以識別一插口。圖標(biāo)1600也可將插口1500鎖定在儀表板上所述。圖標(biāo)1600包括一具有一開孔1606的前壁1604。開孔1606提供對栓鉤1608可接近性使其容許插入一工具(如螺絲刀)以解開栓鉤1608。一對側(cè)壁1610被連接于前壁1604。在側(cè)壁1610底部上形成突出部1602以與開孔1510接合。前壁1604包括一唇緣1612。通過將唇緣1612定位在前壁1508上,側(cè)壁1610的后端抵住后壁1506并且突出部1602在開孔1510中,圖標(biāo)1600被裝在插口1500上。
栓鉤1608被裝在一扭力桿1614上。扭力桿1614在側(cè)壁1610之間延伸并促使栓鉤1608可以被扭轉(zhuǎn)而后回到一靜止的位置,如在以下參照圖88-90所描述那樣。圖86為一圖標(biāo)1600前視圖。圖87為沿圖86中87-87線的剖面圖。如圖87所示,栓鉤1608包括一前表面1618和大致平行于前壁1604的后表面1605。后表面1605及前表面1618處于儀表板的兩邊以便如下所述將插口固定于儀表板。栓鉤1608包括一面向后方的凸輪面1616,所述面相對于前表面1618成一斜角。一栓鉤杠桿1620從前表面1618伸出并大致與前表面1618垂直。
現(xiàn)在參照圖88-90說明配有鎖定圖標(biāo)1600的插口1500的安裝。如圖88所示,插口1500先放在儀表板1700上的開孔1702中以使一下溝槽1501接納儀表板的開孔1702的下邊緣。插口1500被轉(zhuǎn)向儀表板1700而凸輪面1616接觸到儀表板的開孔1702的上邊緣。如圖89所示,在凸輪面1616與儀表板的開孔1702的上邊緣之間的干涉促使栓鉤1608反時(shí)針方向旋轉(zhuǎn)而使扭力桿1614張緊。整個(gè)鎖定圖標(biāo)1600用彈性材料(如塑料)制成而容許撓曲。如圖90所示,當(dāng)凸輪面1616的邊緣越過儀表板的開孔1702的上邊緣,扭力桿1614將栓鉤1608回復(fù)到其原始位置,由此將圖標(biāo)1600及插口1500固定在儀表板上。為了將其取下,可以在開孔1606中使插入一工具使栓鉤杠桿1620向下折彎,由此使栓鉤1608反時(shí)針方向旋轉(zhuǎn)而容許栓鉤1608通過開孔1702。
圖91為另一變化的插口1800的立體圖。插口1800類似于插口1300,故相似的元件用相同的參考號碼表示。如在此所述述,插口1800提供一對、兩對及四對的模件。側(cè)壁1318及垂直屏蔽板1310包括肋條1316以固定觸頭組件1068及1070,如參照圖62所描述。如圖91及92所示,側(cè)壁1318及垂直屏蔽板1310的兩側(cè)包括肋條1802及1804,其位置處于肋條1316之間并基本上與其平行。如在此所述,肋條1802及1804可接納一對、兩對及四對的插頭。
圖93為一對型插頭1900的立體圖,所述插頭與圖73中描述的一對型插頭相似。一對型插頭1900包括屏蔽側(cè)壁1432從屏蔽1430伸出并基本上與屏蔽板1430垂直。每一側(cè)壁1432包括一唇緣1902從側(cè)壁1432伸出并基本上與之垂直。如在此所描述,唇緣1902與肋條1802及1804互相作用。
圖94為二對型插頭2000的立體圖,所述插頭與圖74B中描述的二對型插頭相似。圖95為所述二對型插頭2000一部分的立體圖。如圖95所示,二對型插頭2000包括屏蔽側(cè)壁1432從屏蔽板532伸出并基本上與之垂直。屏蔽板532延伸出側(cè)壁1432之外。每一側(cè)壁屏蔽側(cè)壁1432包括一唇緣2002從側(cè)壁1432伸出并基本上與之垂直。如在此所描述,唇緣2002及屏蔽板532與肋條1802及1804互相作用。
圖96為四對型插頭2000的立體圖,所述插頭與圖74A中描述的四對型插頭900相似。如圖96所示,四對型插頭2000包括屏蔽側(cè)壁1432從屏蔽板930伸出并基本上與之垂直。屏蔽板930伸出側(cè)壁1432之外。每一屏蔽側(cè)壁1432包括一唇緣2102從側(cè)壁1432伸出并基本上與之垂直。如在此所描述,唇緣2102及屏蔽板930與肋條1802及1804互相作用。
圖97為二個(gè)一對型插頭1900及1900’以不同取向裝在一插口1800的俯視圖。圖98為沿圖97中98-98線的剖面圖。如圖98所示,一第一一對型插頭與插口1800如此配合以使唇緣1902處于肋條1804及1316之間。另一一對型插頭1900’與插口1800如此配合以使唇緣1902處于肋條1802及1316之間。唇緣1902與肋條1802或1804之間的干涉可防止一對型插頭1900垂直移動。唇緣1902與側(cè)壁1318及垂直立屏蔽板1310之間的干涉可防止一對型插頭1900水平移動。
圖99為二對型插頭2000裝在一插口1800中的俯視圖。圖100為沿圖99中100-100線的剖面圖。如圖100所示,二對型插頭2000與插口1800如此配合以使唇緣2002處于肋條1316及1802之間。屏蔽板532處于肋條1802及1804之間。唇緣2002、屏蔽板532肋條1802及肋條1804的厚度及間隔定為可提供極性鍵的作用。換而言之,如果有人試圖以與圖100所示不同取向?qū)⒍π筒孱^2000插入插口1800,屏蔽板532將不能接觸肋條1804從而防止配合。
圖101為四對型插頭2100裝在一插口1800的俯視圖。圖102為沿圖101中101-101線的剖面圖。如圖102所示,四對型插頭2000與插口1800如此配合以使唇緣2102處于肋條1316及1802之間。屏蔽板930處于肋條1802及1804之間。唇緣2102、屏蔽板930、肋條1802及肋條1804的厚度及間隔定為可提供極性鍵的作用。換而言之,如果有人試圖以與圖102所示不同取向?qū)⑺膶π筒孱^2100插入插口1800,屏蔽板930將不能接觸肋條1804從而防止配合。
圖103為變化的一對型插頭的立體圖,總的以2200表示。插頭2200包括如圖104所示屏蔽側(cè)壁1432的表面上形成的隆起物2202。插頭2200的另一面也可包括一相似的隆起物2202。隆起物2202稍微增加插頭2200的寬度以致當(dāng)插頭2200裝入插口1800時(shí),隆起物壓緊肋條1802或肋條1804而使側(cè)壁1318稍微彎曲。隆起物2202的尺度如此確定使側(cè)壁1318的彎曲量保持在側(cè)壁1318的彈性極限之內(nèi)。對壁1318產(chǎn)生的應(yīng)力小于側(cè)壁屈服應(yīng)力。通過稍微使側(cè)壁1318彎曲,向插頭2200施加壓力而在插頭2200與插口1800之間形成緊配合。圖94及95所示二對型插頭也可在各屏蔽側(cè)壁1432上包括隆起物。四對型插頭2100也可在外屏蔽側(cè)壁1432上包括隆起物以使側(cè)壁1318彎曲。圖105為變化的插頭2300與變化的插口2400配合的俯視圖。為清晰起見,有些部件未予顯示。插頭2300有一改型的前表面。如圖106所示,插頭2300的頂邊有一突出部分2302,它與插口2400的頂邊2402下方配合。插頭2300的底邊相似地也有一突出部分2304,它與插口2400的底邊2404上方配合。突出部分2302及2304可使插頭面及插口面完全重疊并由此提高屏蔽作用。
圖107為另一變化的插口裝在印刷電路板上的分解立體圖,總的以2500表示。插口2500與圖62中插口1300相似而相似元件用相同參考數(shù)字標(biāo)注。插口2500與插口1300的一個(gè)差別在于頂部1308作為蓋子1304的整體部分。芯子1302包括底部1306、垂直屏蔽板1310、水平屏蔽板1312及觸頭尾部屏蔽板1314。蓋子1304包括大致平行的側(cè)壁1318及大致垂直于側(cè)壁1318及頂部1308的后壁1320。使頂部1308與側(cè)壁1318及后壁1320成為整體可消除在頂部1308、側(cè)壁1318及后壁1320之間的接縫從而改善屏蔽效果。芯子1302及蓋子1304為可通電連接并用金屬或鍍金屬塑料制成。
垂直屏蔽板1310包括頂邊2502及一從頂邊2502伸出的大致長方形的突片2504。蓋子1304的頂部1308包括一用以接納突片2504的缺口2506及一用以接納頂邊2502的凹槽2508。如此,頂部1308與垂直屏蔽板1310之間的接頭形成重疊由此改善屏蔽效果。圖108為描述缺口2506及凹槽2508的蓋子1304仰視圖。圖109為蓋子1304的立體圖。圖110為裝成的插口2500的前視圖。如圖110所示,突片2504被接納在缺口2506中以提供重疊接頭。插口2500利用側(cè)壁1318上及垂直屏蔽板1310兩側(cè)上的肋條1316,1802及1804,如以上參照圖91-102所描述。
水平屏蔽板1312包括形成在垂直屏蔽板1310兩側(cè)的水平屏蔽板1312的頂部及底部上的突出部2510。所描述的突出部2510一般為長方形但可以是任何形狀。觸頭載體2512包括凹入處2514,所述處接納突出部2510以使觸頭載體2512在裝配中及裝配后定位于插口2500中。
較佳的實(shí)施例雖已闡明及描述,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及范圍條件下可以按此作出各種改型及替代。因此,應(yīng)所述理解本發(fā)明已經(jīng)用闡明方法描述而不是限制。
權(quán)利要求
1.一遠(yuǎn)程通信連接器包括一插口,具有一對側(cè)壁及一位于側(cè)壁之間的垂直屏蔽板,所述側(cè)壁及所述垂直屏蔽板包括一第一肋條及一基本上平行于第一肋條的第二肋條;一一對型插頭,具有二個(gè)由銷及環(huán)組成的觸頭,所述一對型插頭包括一大致平面的屏蔽板,所述屏蔽板具有一支承位于鄰近所述屏蔽的所述觸頭的觸頭載體,所述屏蔽板包括向所述屏蔽板基本上垂直延伸的側(cè)壁及一向所述屏蔽板側(cè)壁基本上垂直延伸的屏蔽唇緣;所述屏蔽唇緣當(dāng)所述插頭在第一方向裝入所述插口時(shí),處于所述第一肋條上方,而當(dāng)所述插頭在第二方向裝入所述插口時(shí),處于所述第二肋條下方。
2.如權(quán)利要求1的遠(yuǎn)程通信連接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二對型插頭,具有四個(gè)由二對銷及環(huán)組成的觸頭,所述二對型插頭包括一大致平面的屏蔽板及支承位于鄰近所述屏蔽板的所述觸頭的觸頭載體,所述屏蔽板包括向所述屏蔽板基本上垂直延伸的屏蔽側(cè)壁及一向所述屏蔽側(cè)壁基本上垂直延伸的屏蔽唇緣;所述二對型插頭與所述插口在一單一方向上偶合,此時(shí)所述屏蔽板處于所述第一肋條及所述第二肋條之間而所述屏蔽唇緣處于所述第一肋條上方。
3.如權(quán)利要求1的遠(yuǎn)程通信連接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四對型插頭,具有八個(gè)由四對銷及環(huán)組成的觸頭,所述四對型插頭包括一大致平面的屏蔽板及支承位于鄰近所述屏蔽板的所述觸頭的觸頭載體,所述屏蔽板包括向所述屏蔽板基本上垂直延伸的屏蔽側(cè)壁及一向所述屏蔽側(cè)壁基本上垂直延伸的屏蔽唇緣;所述四對型插頭與所述插口在一單一方向上偶合,此時(shí)所述屏蔽板處于所述第一肋條及所述第二肋條之間而所述屏蔽唇緣處于所述第一肋條上方。
4.如權(quán)利要求1的遠(yuǎn)程通信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對型插頭在所述屏蔽側(cè)壁上包括一隆起物,所述隆起物接觸并彎曲所述插口側(cè)壁之一。
5.如權(quán)利要求2的遠(yuǎn)程通信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對型插頭在所述屏蔽側(cè)壁上包括一隆起物,所述隆起物接觸并彎曲所述插口側(cè)壁之一。
6.如權(quán)利要求3的遠(yuǎn)程通信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四對型插頭在所述屏蔽側(cè)壁上包括一隆起物,所述隆起物接觸并彎曲所述插口側(cè)壁之一。
7.一遠(yuǎn)程通信連接器包括一插口具有四對觸頭,每對觸頭包括一銷形觸頭及一環(huán)形觸頭;一一對型插頭具有一對插頭觸頭,所述一對型插頭可與所述插口在多方向配合并使所述插頭觸頭對與所述四對觸頭中任何一對通電地接觸。
8.一將遠(yuǎn)程通信連接器固定于儀表板的識別圖標(biāo),所述圖標(biāo)包括一前壁;一對連接到所述前壁的側(cè)壁;一延伸于所述側(cè)壁之間的扭力桿;及一連接于所述扭力桿的栓鉤。
9.權(quán)利要求8的識別圖標(biāo),其特征在于所述栓鉤包括一凸輪表面以接觸儀表板中開孔的一邊緣。
10.權(quán)利要求9的識別圖標(biāo),其特征在于所述栓鉤包括前表面以接觸儀表板。
11.權(quán)利要求10的識別圖標(biāo),其特征在于所述栓鉤包括一栓鉤杠桿從所述前表面延伸出去。
12.權(quán)利要求11的識別圖標(biāo),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表面包括一開孔以便接近所述栓鉤杠桿。
13.一遠(yuǎn)程通信連接器可安裝于印刷電路板,所述連接器包括一導(dǎo)電殼體容納一底部、一頂部、一連接并大體垂直于所述底部及頂部的垂直屏蔽板一大體平行于底部的水平屏蔽板、一大體垂直于所述水平屏蔽板并與所述水平屏蔽板可通電接觸的觸頭尾部屏蔽板,一對側(cè)壁及一后壁,所述側(cè)壁及后壁在所述頂部及底部之間延伸;多個(gè)觸頭伸出所述導(dǎo)電殼體的底部之外,所述觸頭的第一組位于所述后壁與所述觸頭尾部屏蔽板之間,所述觸頭的第二組位于所述觸頭尾部屏蔽板與所述底部之間。
14.權(quán)利要求13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所述垂直屏蔽板、所述頂部、所述水平屏蔽板以及所述觸頭尾部屏蔽板均為一整體并構(gòu)成一芯子;及所述側(cè)壁及所述后壁為一整體并構(gòu)成一可拆卸地連接于所述芯子的蓋子。
15.權(quán)利要求13的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所述垂直屏蔽板、所述水平屏蔽板,以及所述觸頭尾部屏蔽板均為一整體并構(gòu)成一芯子;及所述側(cè)壁、所述頂部及所述后壁為一整體并構(gòu)成一可拆卸地連接于所述芯子的蓋子。
16.權(quán)利要求13的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屏蔽板有一頂邊;及所述頂部包括一凹槽以接納所述頂邊。
17.權(quán)利要求16的插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突片從所述頂邊延伸出去;及在所述頂部中一缺口以接納所述突片。
18.權(quán)利要求13的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屏蔽板包括在其邊上一屏蔽唇緣;及所述側(cè)壁包括一肋條與所述屏蔽唇緣重疊。
19.權(quán)利要求13的插口,其特征在于所垂直屏蔽板包括一延伸部分;及所述后壁包括一溝槽以接納所述延伸部分。
20.權(quán)利要求13的插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側(cè)壁包括從所述側(cè)壁伸出的肩部;及所述觸頭尾部屏蔽板與所述肩部重疊。
21.權(quán)利要求13的插口,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觸頭載體位于所述插口中,所述觸頭載體為絕緣的和包含至少一電氣觸頭;其中所述水平屏蔽板包括一突出部分;及所述觸頭載體包括一凹入處以接納所述突出部分。
全文摘要
一連接器由插頭及插口組成,當(dāng)插頭及插口配合后,限定了四個(gè)屏蔽象限,每一象限容納一對觸頭。在插頭中的屏蔽構(gòu)件互相重疊而插口中屏蔽構(gòu)件也互相重疊。此外,當(dāng)配合后插口中屏蔽構(gòu)件與插頭中的鄰接屏蔽構(gòu)件互相重疊。在各屏蔽構(gòu)件接頭處屏蔽構(gòu)件互相重疊可改善屏蔽效果及減少串音。
文檔編號H01R13/658GK1294766SQ00800233
公開日2001年5月9日 申請日期2000年1月2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9年1月22日
發(fā)明者D·洛, M·英普, J·A·西蒙 申請人:美國西蒙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