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避振系統(tǒng)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減振器。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筒式減振器,在車輛在顛簸行駛時,通過減振器內的活塞桿在缸體內不斷做伸縮運動,缸體內的減振油不斷來回流動,緩沖沖擊力,減緩顛簸度起到減振作用,增加車輛行駛的平穩(wěn)性;筒式減振器通常包括具有液壓腔的筒體、活塞桿,活塞桿的一端與安裝座連接,活塞桿另一端伸入筒體且套設有活塞總成,活塞桿靠近安裝座的一端安裝有油封和導向器;現(xiàn)在有的筒式減振器存在的問題是,雖然依靠缸體內的減振油不斷來回流動氣道了減振作用,但是減振油來回流動對減振器本體造成的瞬間沖擊力卻無法有效的吸收,常常順著減振器本體傳遞給與減振器本體連接的部件,長久使用導致沖擊力累積,對連接部位造成勞損,形成連接部位故障的隱患。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減緩、吸收減振油流動沖擊力的減振器。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多重吸振的減振器,包括套筒組件和活塞桿,套筒組件包括內管和外管,內管和外管之間形成儲油腔,活塞桿一端深入內管中與內管底部相對,該活塞桿伸入端安裝有活塞分總成并通過定位螺母固定連接,活塞桿另一端連接有外限位套,活塞桿靠近外限位套的一端設有導向器和油封,內管底部安裝有底閥總成和底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腔中設置有吸振氣囊組件及彈性吸振裝置及彈性吸振裝置,該吸振氣囊組件包括氣囊,彈性支撐件,密封定位件,所述的氣囊沿軸向套設于內管外周面,該氣囊軸向兩端與內管外周面密封貼合,中部與內管外周面之間形成氣腔,所述的彈性支撐件位于氣腔內,一端套設于內管外周面,另一端抵觸氣囊內壁,所述的密封定位件套設于氣囊軸向的兩端,該彈性吸振裝置包括彈性套管及安裝座,所述的彈性套管套設于內管外周面上,該彈性套管軸向兩端上設有連通兩側儲油腔的螺旋形流道,所述的安裝座沿軸向設置于彈性套管的兩端且與內管、外管固定連接。
這樣設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通過儲油腔設置吸振氣囊組件,當減振器運作減振油在內管和外管間來回流動時,流動的減振油不斷擠壓吸振氣囊組件,吸振氣囊組件受壓收縮,通過氣囊內的空氣和彈性支撐架化解沖擊力,達到了減緩、吸收減振油的沖擊力的目的,且當減振油流過彈性套管時,從彈性套管的一側通過螺旋形流道進入另一側,當減振油進入螺旋形流道,因為流道的螺旋形設計,原本直流的沖擊力被流道阻隔,減振油對彈性套管造成擠壓,而安裝座從另一端抵擋住彈性套管,使彈性套管只能受壓收縮,收縮的過程減緩了減振油的流動速度,吸收了減振油的流動沖擊力。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所述的彈性套管的內壁與外周面設有可伸縮折疊的褶皺。
這樣設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通過彈性套管的內壁與外周面設置的可伸縮折疊的褶皺,使彈性套管更容易折疊伸縮,對減振油的流動沖擊更加敏感,且受壓收縮后,恢復形狀更快。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所述的安裝座包括內環(huán)座及外環(huán)座,所述的內環(huán)座固定套設與內管外周面上,所述的外環(huán)座固定設置于外管內壁對應內環(huán)座的位置上。
這樣設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采用內環(huán)座外環(huán)座組成的安裝座,結構簡單,安裝彈性套管方便快捷,能限制彈性套管軸向兩端的位移。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所述的彈性支撐架包括內環(huán)、外環(huán)及彈性連接筋,所述的內環(huán)套設于內管外周面上,所述的外環(huán)與氣囊內壁中部抵合,所述的彈性連接筋兩端分別與內環(huán)、外環(huán)彈性連接。
這樣設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內環(huán)、外環(huán)充分與氣囊內部、內管外周面形成圓周接觸固定,再通過彈性連接筋連接內環(huán)外環(huán),支撐起氣腔的空間,不管減振油哪個方向對氣囊造成沖擊力,都能依靠外環(huán)將沖擊力分散傳遞彈性連接筋,逐步化解沖擊力。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所述的彈性連接筋為可伸縮的波浪形。
這樣設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將彈性連接筋設置為可伸縮的波浪形,波浪形吸振更為高效,且受到壓縮后,能快速恢復形狀。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所述的氣囊為橡膠材料制成。
這樣設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氣囊的材料選用橡膠材料,具有可靠的吸振性,例如天然橡膠制品吸收振動能量的20%-60%;腈橡膠吸收振動能量的20%-45%,能有效輔助吸收減振油的沖擊力。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所述的密封定位件為環(huán)形收束密封圈。
這樣設置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采用環(huán)形收束密封圈,將氣囊的兩端收束扎貼在內管外表面上,使氣囊內的氣腔封閉。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結構圖;
圖2為圖1中A處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彈性支撐件結構圖;
圖4為圖1中B處放大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彈性套管結構圖;
圖6為圖5中C-C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具體的描述,只用于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
如圖1-6所示的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一種多重吸振的減振器,包括套筒組件1和活塞桿2,套筒組件1包括內管11和外管12,內管11和外管12之間形成儲油腔13,活塞桿2一端深入內管11中與內管11底部相對,該活塞桿2伸入端安裝有活塞分總成3并通過定位螺母31固定連接,活塞桿2另一端連接有外限位套4,活塞桿2靠近外限位套4的一端設有導向器41和油封42,內管11底部安裝有底閥總成43和底蓋44,其特征在于:所述儲油腔13中設置有吸振氣囊組件5,該吸振氣囊組件5包括氣囊51,彈性支撐件52,密封定位件53,所述的氣囊51沿軸向套設于內管11外周面,該氣囊51軸向兩端與內管11外周面密封貼合,中部與內管11外周面之間形成氣腔54,所述的彈性支撐件52位于氣腔內,一端套設于內管11外周面,另一端抵觸氣囊51內壁,所述的密封定位件53套設于氣囊51軸向的兩端,所述的彈性吸振裝置6包括彈性套管61及安裝座62,所述的彈性套管61套設于內管11外周面上,該彈性套管61軸向兩端上設有連通兩側儲油腔13的螺旋形流道63,所述的安裝座62沿軸向設置于彈性套管61的兩端且與內管11、外管12固定連接。
通過儲油腔設置吸振氣囊組件5,當減振器運作減振油在內管11和外管12間來回流動時,流動的減振油不斷擠壓吸振氣囊組件5,吸振氣囊組件5受壓收縮,通過氣囊51內的空氣和彈性支撐架52化解沖擊力,且當減振油流過彈性套管61時,從彈性套管61的一側通過螺旋形流道63進入另一側,當減振油進入螺旋形流道63,因為流道的螺旋形設計,原本直流的沖擊力被流道阻隔,減振油對彈性套管61造成擠壓,而安裝座62從另一端抵擋住彈性套管61,使彈性套管61只能受壓收縮,收縮的過程減緩了減振油的流動速度,吸收了減振油的流動沖擊力,達到了減緩、吸收減振油的沖擊力的目的。
所述的彈性套管61的內壁與外周面設有可伸縮折疊的褶皺64。
通過彈性套管的內壁與外周面設置的可伸縮折疊的褶皺64,使彈性套管更容易折疊伸縮,對減振油的流動沖擊更加敏感,且受壓收縮后,恢復形狀更快。
所述的安裝座62包括內環(huán)座621及外環(huán)座622,所述的內環(huán)座621固定套設與內管11外周面上,所述的外環(huán)座622固定設置于外管12內壁對應內環(huán)座621的位置上。
采用內環(huán)座621外環(huán)座622組成的安裝座,結構簡單,安裝彈性套管61方便快捷,只需將其裝進安裝座62便能限制彈性套管軸向兩端的位移。
所述的彈性支撐架52包括內環(huán)521、外環(huán)522及彈性連接筋523,所述的內環(huán)521套設于內管11外周面上,所述的外環(huán)522與氣囊51內壁中部抵合,所述的彈性連接筋523兩端分別與內環(huán)521、外環(huán)522彈性連接。
這樣內環(huán)521、外環(huán)522充分與氣囊51內部、內管11外周面形成圓周接觸固定,再通過彈性連接筋523連接內環(huán)外環(huán),支撐起氣腔54的空間,不管減振油哪個方向對氣囊51造成沖擊力,都能依靠外環(huán)522將沖擊力分散傳遞彈性連接筋523,逐步化解沖擊力。
所述的彈性連接筋523為可伸縮的波浪形。
將彈性連接筋523設置為可伸縮的波浪形,波浪形吸振更為高效,且受到壓縮后,能快速恢復形狀。
所述的氣囊51為橡膠材料制成。
氣囊51的材料選用橡膠材料,具有可靠的吸振性,例如天然橡膠制品吸能收振動能量的20%-60%;腈橡膠能吸收振動能量的20%-45%,能有效輔助吸收減振油的沖擊力。
所述的密封定位件53為環(huán)形收束密封圈。
采用環(huán)形收束密封圈,將氣囊51的兩端收束扎貼在內管11外表面上,使氣囊51內的氣腔54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