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磁閥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雙向電磁閥。
背景技術:一般電磁閥,由于結構的限制,只能單向流通、截止。在空調系統(tǒng)中,特別是熱泵系統(tǒng)中,冷媒在制冷、制熱時的流向相反,因而一般的單通電磁閥需要與單向閥配合使用。然而,雙向電磁閥可以實現(xiàn)雙向導通、截止,因而不用配合單向閥,可以在系統(tǒng)管路中直接使用,因而具有較為明顯的成本優(yōu)勢。在現(xiàn)有技術中,日本專利“特開平6-101780”公開了一種雙向電磁閥,具體請參考圖1和圖2,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一種雙向電磁閥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雙向電磁閥的第一逆止閥和第二逆止閥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中雙向電磁閥的活塞、第一逆止閥和第二逆止閥構成的局部結構示意圖。該現(xiàn)有技術中的雙向電磁閥的工作過程如下:正向閉合狀態(tài):如圖1和圖3所示,電磁閥的線圈4′4未通電時,當橫接管3′2通高壓冷媒時,高壓冷媒經(jīng)活塞2′的平衡孔2′3進入活塞內(nèi)部,高壓冷媒打開由第一逆止閥5′1密封的第一導閥口2′1,進入活塞2′上方的閥座1′的上腔1′2,高壓冷媒充滿著整個上腔1′2;此時,由于第二逆止閥5′2在上腔1′2中高壓冷媒的作用下,密封第二導閥口2′2,因而上腔1′2中為高壓端;此時,由于上腔1′2中活塞2′的受力面積大于閥座1′的下腔1′3中活塞2′的受力面積,并由于豎接管3′1一端為低壓端,因而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2′關閉閥座1′的主閥口1′1,電磁閥關閉。正向開啟狀態(tài):如圖1和圖3所示,當電磁閥線圈4′4通電時,套管4′1中的動鐵芯4′2在電磁閥力的作用下向上運動,與靜鐵芯4′3吸合,動鐵芯4′2向上運動一段空行程之后,帶動支持體5′向上運動,支持體5′進而帶動第二逆止閥5′2開啟第二導閥口2′2;此時,高壓冷媒通過第二導閥口2′2,進而沖開單向閥芯2′4,進入豎接管3′1一端,由于活塞2′上的平衡孔2′3的流通面積小于第二導閥口2′2的流通面積,因而上腔1′2中的壓力下降,形成低壓端,此時下腔1′3中為高壓端,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2′向上運動,開啟主閥口1′1,電磁閥開啟。逆向閉合狀態(tài):當線圈4′4未通電時,如圖1和圖3所示,當橫接管3′2通高壓冷媒時,高壓冷媒通過活塞2′內(nèi)部的單向閥芯2′4上的小孔進入第二導閥口2′2,并打開由第二逆止閥5′2密封的第二導閥口2′2,進入上腔1′2,此時高壓冷媒充滿著整個上腔1′2,并由于第一逆止閥5′1在上腔1′2中高壓冷媒的作用下關閉第一導閥口2′1,因而上腔1′2形成高壓端;此時,上腔1′2和豎接管3′1一端均為高壓端,但是由于上腔1′2中活塞2′的受力面積大于豎接管3′1一端主閥口1′1所確定的活塞2′的受力面積,并由于下腔1′3和橫接管3′2一端為低壓端,因而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2′關閉主閥口1′1,電磁閥關閉。逆向開啟狀態(tài):當線圈4′4通電時,如圖1和圖3所示,動鐵芯4′2在電磁閥力的作用下向上運動,與靜鐵芯4′32吸合,動芯鐵4′2向上運動一段空行程之后,帶動支持體5′向上運動,支持體5′進而帶動第一逆止閥5′1打開第一導閥口2′1,上腔1′2中的高壓冷媒經(jīng)第一導閥口2′1和平衡孔2′3,流入橫接管3′2一端;此時,由于單向閥芯2′4上的小孔的流通面積小于平衡孔2′3的流通面積,因而上腔1′2中的壓力下降,形成低壓端,此時豎接管3′1一端仍為高壓端,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2′向上運動,開啟主閥口1′1,電磁閥打開。然而,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的電磁閥具有如下缺點:第一,為了實現(xiàn)電磁閥雙向打開或關閉,活塞2′上設有兩個導閥口:第一導閥口2′1和第二導閥口2′2,相應地,在支持體5′設有兩個逆止閥:第一逆止閥5′1和第二逆止閥5′2,因而導致零部件較多,結構較為復雜;第二,為了保證兩個逆止閥分別與相對應的導閥口配合,需要防止支持體5′沿周向轉動;鑒于此,如圖2所示,需要在支持體5′上設有兩個定位桿5′3,同時相對應地在活塞上設有與定位桿5′3配合的兩個定位孔,從而防止支持體5′發(fā)生轉動。然而該種結構設計不僅導致零部件較多,而且加工難度大,裝配工藝復雜,制造成本較高;第三,由上述兩點缺陷可知,該現(xiàn)有技術中的電磁閥零部件較多,裝配工藝復雜,裝配難度大,因而導致工作的可靠性相對較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雙向電磁閥,該雙向電磁閥的結構設計一方面能夠顯著減少零部件的數(shù)量,簡化裝配工藝,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工作的可靠性。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雙向電磁閥,包括設有主閥口和閥腔的閥座,所述閥腔中設有與所述主閥口配合的活塞,所述活塞分隔所述閥腔為上腔和下腔,并所述活塞的上端部設有由導閥部件開啟或關閉的導閥口;所述雙向電磁閥還包括與所述下腔連通的橫接管、及通過所述主閥口與下腔連通的豎接管;所述活塞的周向側壁與相對應的所述閥腔的內(nèi)壁之間具有流通間隙;所述活塞上設有均與所述導閥口連通并可由所述上腔向所述橫接管一端單向導通的第一支路、及可由所述上腔向所述豎接管一端單向導通的第二支路;所述活塞上還設有可由所述豎接管一端向所述上腔單向導通的第三支路;所述導閥口和所述第二支路所確定的流通面積大于所述流通間隙的流通面積,所述導閥口和所述第一支路所確定的流通面積大于所述第三支路的流通面積;所述閥座的內(nèi)壁上設有閥座導向段,所述活塞的圓周外壁上設有與所述閥座導向段配合的活塞導向段;所述活塞導向段的下方開設有外徑變小的管路安裝段,所述第一支路包括徑向管路,所述徑向管路開設于所述管路安裝段上;所述閥座導向段的下部進一步開設有環(huán)形凹槽,并所述活塞開啟所述主閥口時,所述徑向管路整體處于所述環(huán)形凹槽所正對的范圍內(nèi)。優(yōu)選地,所述雙向電磁閥還包括彈性元件,所述活塞導向段與所述管路安裝段之間形成有臺階;所述彈性元件套于所述活塞的下部的周向外部,并彈性支撐于所述臺階與所述閥座的內(nèi)底壁之間。優(yōu)選地,該徑向管路內(nèi)設有徑向密封面及與該徑向密封面配合的徑向密封體;所述徑向管路內(nèi)還設有使得所述徑向密封體沿所述活塞的徑向移動的導向座,并該導向座上設有連通所述橫接管一端與所述徑向管路的導向座通道。優(yōu)選地,所述徑向管路包括第一徑向孔及孔徑變大的第二徑向孔,所述徑向密封面形成于所述第一徑向孔與所述第二徑向孔之間的臺階上;所述導向座設于所述第二徑向孔中,并導向支撐所述徑向密封體沿所述活塞的徑向移動,以便密封或脫離所述徑向密封面。優(yōu)選地,所述導向座為一端設有開口的圓筒,所述徑向密封體設于所述圓筒的筒內(nèi)腔中,所述圓筒以其開口正對所述徑向密封面,以便所述徑向密封體開啟或關閉所述徑向密封面;所述導向座通道為開設于所述圓筒的周向側壁上并連通所述筒內(nèi)腔與所述第二徑向孔的筒缺口。優(yōu)選地,所述筒缺口進一步延伸至所述圓筒的底部密封端,以便該圓筒的底部密封端與所述第二徑向孔的內(nèi)壁之間具有導通間隙。優(yōu)選地,所述活塞沿軸向進一步開設有與所述導閥口連通的導閥通道,所述導閥口通過所述導閥通道分別與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單向導通。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支路包括與所述導閥通道連通的軸向腔體,該軸向腔體與所述導閥通道之間設有第一軸向密封面,所述軸向腔體內(nèi)設有密封該第一軸向密封面的第一軸向密封體;所述軸向腔體遠離所述第一軸向密封面的一端設有第一軸向止動部件,且該第一軸向止動部件設有連通所述軸向腔體與所述豎接管一端的第一軸向通孔。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軸向密封體為單向閥芯,所述單向閥芯設有相互連通的閥芯徑向孔和閥芯軸向孔,所述閥芯徑向孔與所述軸向腔體連通,所述閥芯軸向孔與所述第一軸向通孔連通。優(yōu)選地,所述第三支路包括與所述豎接管一端連通的第二軸向孔,且該第二軸向孔的另一端連通有孔徑變大的第三軸向孔;第二軸向孔與第三軸向孔之間設有第二軸向密封面,并第三軸向孔中設有密封該第二軸向密封面的第二軸向密封體;所述第三軸向孔遠離所述第二軸向密封面的一端設有第二軸向止動部件,并該第二軸向止動部件設有連通第三軸向孔與所述上腔的第二軸向通孔。在現(xiàn)有技術的基礎上,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雙向電磁閥的活塞的周向側壁與相對應的所述閥腔的內(nèi)壁之間具有流通間隙;所述活塞上設有均與所述導閥口連通并可由所述上腔向所述橫接管一端單向導通的第一支路、及可由所述上腔向所述豎接管一端單向導通的第二支路;所述活塞上還設有可由所述豎接管一端向所述上腔單向導通的第三支路;所述導閥口和所述第二支路所確定的流通面積大于所述流通間隙的流通面積,所述導閥口和所述第一支路所確定的流通面積大于所述第三支路的流通面積。雙向電磁閥的線圈未通電時,當高壓冷媒由橫接管進入閥腔的下腔時,第一支路封閉,冷媒通過所述流通間隙進入位于活塞上方的上腔,在高壓冷媒和重力的作用下,導閥部件關閉導閥口,此時由于上腔和下腔均為高壓端,并由于上腔中活塞的受力面積大于下腔中活塞的受力面積,并由于豎接管一端為低壓端,因而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向下運動,關閉主閥口。當雙向電磁閥的線圈通電時,在磁場的作用下,導閥部件開啟導閥口,上腔內(nèi)的高壓冷媒通過導閥口和第二支路流入低壓的豎接管一端,由于導閥口和第二支路所確定的流通面積大于所述流通間隙的流通面積,因而上腔中的壓力下降,形成低壓端,而下腔為高壓端,活塞在下腔和上腔的壓力差的作用下向上運動,開啟主閥口,電磁閥開啟。線圈斷電時,磁場消失,導閥部件復位從而關閉導閥口,此時上腔中的冷媒不再通過導閥口和第二支路流向豎接管一端,因而上腔中的壓力上升,直至與橫接管一端的高壓冷媒的壓力相等;此時,活塞上腔和下腔均為高壓端,但是上腔中活塞的受力面積大于下腔中活塞的受力面積,并由于豎接管一端為低壓端,因而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向下運動,關閉主閥口,電磁閥關閉。雙向電磁閥的線圈未通電時,當高壓冷媒由豎接管一端進入時,第二支路關閉,高壓冷媒通過第三支路進入上腔,此時導閥部件在高壓冷媒和重力的作用下關閉導閥口,上腔和豎接管一端均為高壓端,但是由于上腔中活塞的受力面積大于豎接管一端主閥口所確定的活塞的受力面積,并由于橫接管一端和下腔為低壓端,因而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關閉主閥口,電磁閥關閉。當所述線圈通電時,在磁場的作用下,導閥部件開啟導閥口,上腔中的高壓冷媒通過導閥口和第一支路流向低壓的橫接管一端,由于導閥口和第一支路所確定的流通面積大于第三支路的流通面積,因而上腔中的壓力下降,稱為低壓端,此時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向上運動,開啟主閥口,電磁閥打開。當線圈斷電時,磁場消失,導閥部件復位從而關閉導閥口,此時上腔中的高壓冷媒不能再通過導閥口和第一支路流向低壓的橫接管一端,因而壓力上升,形成與豎接管一端相等的高壓端,但是由于上腔中活塞的受力面積大于豎接管一端主閥口所確定的活塞的受力面積,并由于橫接管一端和下腔為低壓端,因而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關閉主閥口,電磁閥關閉。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兩個導閥口和兩個逆止閥的結構設計,本發(fā)明雙向電磁閥的僅設有一個導閥口和導閥部件,因而減少了零部件的數(shù)量,簡化了裝配工藝;此外,由于本發(fā)明沒有采用兩個逆止閥的結構設計,因而也就省卻了支持體的結構,進而也省卻了在支持體設置防止其轉動的兩個定位桿的結構,相應地,活塞上也就省卻了兩個定位孔的結構,因而不僅減少了零部件的數(shù)量,而且降低了加工難度和裝配難度;由于本發(fā)明的雙向電磁閥的零部件較少,裝配工藝的難度降低,因而其工作的可靠性相應地得以提高。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雙向電磁閥一方面能夠顯著減少零部件的數(shù)量,簡化裝配工藝,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工作的可靠性。此外,需要強調的是,所述第一支路包括徑向管路,該徑向管路內(nèi)設有徑向密封面及與該徑向密封面配合的徑向密封體;所述徑向管路內(nèi)還設有使得所述徑向密封體沿所述活塞的徑向移動的導向座,并該導向座上設有連通所述橫接管一端與所述徑向管路的導向座通道。工作時,在第一支路中,當徑向密封體開啟徑向密封面時,通過導向座通道,使得上腔通過徑向管路與橫接管一端單向導通,當徑向密封體關閉徑向密封面時,第一支路關閉。在上述結構中,由于導向座對徑向密封體進行徑向導向支撐,使其沿著活塞的徑向移動,因而能夠避免徑向密封體在重力的作用向下偏移,進而避免了徑向密封體對徑向密封面密封不嚴情況的出現(xiàn),提高了密封性能,防止泄漏的發(fā)生,從而提高了制冷設備的整體能效。附圖說明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一種雙向電磁閥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雙向電磁閥的第一逆止閥和第二逆止閥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1中雙向電磁閥的活塞、第一逆止閥和第二逆止閥構成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發(fā)明一種實施例中雙向電磁閥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中雙向電磁閥的活塞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中活塞的主視平面圖;圖7為圖5中活塞的圓筒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另一種實施例中雙向電磁閥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圖1至圖3中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1′閥座;1′1主閥口;1′2上腔;1′3下腔;2′活塞;2′1第一導閥口;2′2第二導閥口;2′3平衡孔;2′4單向閥芯;3′2橫接管;3′1豎接管;4′1套管;4′2動鐵芯;4′3靜鐵芯;4′4線圈;5′支持體;5′1第一逆止閥;5′2第二逆止閥;5′3定位桿。圖4至圖8中附圖標記與部件名稱之間的對應關系為:1閥座;11主閥口;12上腔;13下腔;14流通間隙;15閥座導向段;16環(huán)形凹槽;2活塞;21導閥口;22導閥通道;26鉚接部;27活塞導向段;28管路安裝段;29臺階;231第一徑向孔;232第二徑向孔;233徑向密封面;234徑向密封體;235圓筒;235a筒內(nèi)腔;235b筒缺口;235c流通間隙;241軸向腔體;242第一軸向密封面;243第一軸向止動部件;243a第一軸向通孔;244單向閥芯;244a閥芯徑向孔;244b閥芯軸向孔;245第一軸向孔;251斜孔;252第二軸向孔;253第三軸向孔;254第二軸向密封面;255第二軸向密封體;256第二軸向止動部件;256a第二軸向通孔;31橫接管;32豎接管;41套管;42動鐵芯;43導閥密封件;44彈性部件;45靜鐵芯;5彈性元件。具體實施方式本發(fā)明的核心為提供一種雙向電磁閥,該雙向電磁閥的結構設計一方面能夠顯著減少零部件的數(shù)量,簡化裝配工藝,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工作的可靠性。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4、圖5和圖6,圖4為本發(fā)明一種實施例中雙向電磁閥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中雙向電磁閥的活塞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中活塞的主視平面圖。在一種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雙向電磁閥,包括閥座1,該閥座1設有閥腔,閥腔中形成有主閥口11,并且閥腔中設有關閉或開啟主閥口11的活塞2;如圖4所示,活塞2分隔閥腔為位于活塞2上方的上腔12和位于活塞2下方的下腔13,并且,在上腔12中,活塞2的上端部設有導閥口21,該導閥口21由雙向電磁閥的導閥部件開啟或關閉;如圖4所示,所述雙向電磁閥還包括橫接管31和豎接管32,橫接管31與下腔13連通,豎接管32與主閥口11連通,并在主閥口11開啟時與下腔13連通。如圖4至圖6所示,在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基礎上,活塞2的周向側壁與相對應的所述閥腔的內(nèi)壁之間具有流通間隙14;活塞2上設有均與導閥口21連通的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并且導閥口21開啟時,第一支路由上腔12向橫接管31一端單向導通(亦即冷媒可通過該第一支路由上腔12流向橫接管31一端,而不能由橫接管31一端流向上腔12),第二支路由上腔12向豎接管32一端導向導通(亦即冷媒可通過該第二支路由上腔12流向豎接管32一端,而不能由豎接管32一端流向上腔12);如圖4和圖5所示,活塞2上還設有可由豎接管32一端向上腔12單向導通的第三支路(亦即冷媒可以通過該第三支路由豎接管32一端流向上腔12,而不能由上腔12流向豎接管32一端);同時,導閥口21和所述第二支路所確定的流通面積大于流通間隙14的流通面積,導閥口21和所述第一支路所確定的流通面積大于所述第三支路的流通面積。雙向電磁閥的線圈46未通電時,當高壓冷媒由橫接管31進入閥腔的下腔13時,第一支路封閉,冷媒通過所述流通間隙14進入位于活塞2上方的上腔12,在高壓冷媒和重力的作用下,導閥部件關閉導閥口21,此時由于上腔12和下腔13均為高壓端,并由于上腔12中活塞2的受力面積大于下腔13中活塞2的受力面積,并由于豎接管32一端為低壓端,因而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2向下運動,關閉主閥口11。當雙向電磁閥的線圈46通電時,在磁場的作用下,導閥部件開啟導閥口21,上腔12內(nèi)的高壓冷媒通過導閥口21和所述第二支路流入低壓的豎接管32一端,由于導閥口21和第二支路所確定的流通面積大于流通間隙14的流通面積,因而上腔12中的壓力下降,形成低壓端,而下腔13為高壓端,活塞在下腔13和上腔12的壓力差的作用下向上運動,開啟主閥口11,電磁閥開啟。線圈斷電時,磁場消失,導閥部件復位從而關閉導閥口21,此時上腔12中的冷媒不再通過導閥口21和第二支路流向豎接管32一端,因而上腔12中的壓力上升,直至與橫接管31一端的高壓冷媒的壓力相等;此時,活塞上腔12和下腔13均為高壓端,但是上腔12中活塞2的受力面積大于下腔13中活塞2的受力面積,并由于豎接管32一端為低壓端,因而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2向下運動,關閉主閥口11,電磁閥關閉。雙向電磁閥的線圈46未通電時,當高壓冷媒由豎接管32一端進入時,第二支路關閉,高壓冷媒通過第三支路進入上腔12,此時導閥部件在高壓冷媒和重力的作用下關閉導閥口21,上腔12和豎接管32一端均為高壓端,但是由于上腔12中活塞2的受力面積大于豎接管32一端主閥口11所確定的活塞2的受力面積,并由于橫接管31一端和下腔13為低壓端,因而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2關閉主閥口11,電磁閥關閉。當線圈46通電時,在磁場的作用下,導閥部件開啟導閥口21,上腔12中的高壓冷媒通過導閥口21和第一支路流向低壓的橫接管31一端,由于導閥口21和第一支路所確定的流通面積大于第三支路的流通面積,因而上腔12中的壓力下降,形成低壓端,此時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2向上運動,開啟主閥口11,電磁閥打開。當線圈46斷電時,磁場消失,導閥部件復位從而關閉導閥口21,此時上腔12中的高壓冷媒不能再通過導閥口21和第一支路流向低壓的橫接管31一端,因而壓力上升,形成與豎接管32一端相等的高壓端,但是由于上腔12中活塞的受力面積大于豎接管32一端主閥口11所確定的活塞2的受力面積,并由于橫接管31一端和下腔13為低壓端,因而在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2關閉主閥口11,電磁閥關閉。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兩個導閥口和兩個逆止閥的結構設計,本發(fā)明雙向電磁閥的僅設有一個導閥口21和導閥部件,因而減少了零部件的數(shù)量,簡化了裝配工藝;此外,由于本發(fā)明沒有采用兩個逆止閥的結構設計,因而也就省卻了支持體的結構,進而也省卻了在支持體設置防止其轉動的兩個定位桿的結構,相應地,活塞上也就省卻了兩個定位孔的結構,因而不僅減少了零部件的數(shù)量,而且降低了加工難度和裝配難度;由于本發(fā)明的雙向電磁閥的零部件較少,裝配工藝的難度降低,因而其工作的可靠性相應地得以提高。綜上所述,本發(fā)明所提供的雙向電磁閥一方面能夠顯著減少零部件的數(shù)量,簡化裝配工藝,降低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工作的可靠性。此外,如圖5和圖6所示,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第一支路包括徑向管路,該徑向管路內(nèi)設有徑向密封面233及與該徑向密封面233配合的徑向密封體234;徑向管路內(nèi)還設有使得徑向密封體234沿活塞2的徑向移動的導向座,并該導向座上設有連通橫接管31一端與徑向管路的導向座通道。工作時,在第一支路中,當徑向密封體234開啟徑向密封面233時,通過導向座通道,使得上腔12通過徑向管路與橫接管31一端單向導通,當徑向密封體234關閉徑向密封面233時,第一支路關閉。在上述結構中,由于導向座對徑向密封體234進行徑向導向支撐,使其沿著活塞2的徑向移動,因而能夠避免徑向密封體234在重力的作用向下偏移,進而避免了徑向密封體234對徑向密封面233密封不嚴情況的出現(xiàn),提高了密封性能,防止泄漏的發(fā)生,從而提高了制冷設備的整體能效。在上述實施例中,可以對導閥部件作出具體設計。如圖4所示,導閥部件包括套管41、動鐵芯42、導閥密封件43、彈性部件44、靜鐵芯45;套管41連接于閥座1上,動鐵芯42的一端設有開啟或關閉導閥口的導閥密封件43,其另一端通過彈性部件44與靜鐵芯45連接,套管41的外部設有線圈。當線圈通電時,在磁場的作用下,動鐵芯42克服彈性部件44的彈力,向靜鐵芯45一端運動,從而帶動導閥密封件43開啟導閥口21;當線圈斷電時,磁場消失,此時在彈性部件44的彈力的作用下,動鐵芯42復位,進而帶動導閥密封件43關閉導閥口21。在上述實施例中,為了便于導閥口21與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連通,活塞2上可以進一步沿軸向設有與導閥口21連通的導閥通道22,導閥口21通過該導閥通道22分別與所述第一支路和所述第二支路連通。具體地,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還可以對第一支路的徑向管路作出具體設計。如圖5和圖6所示,徑向管路包括第一徑向孔231及孔徑變大的第二徑向孔232,徑向密封面233形成于第一徑向孔231與第二徑向孔232之間的臺階上;導向座設于第二徑向孔232中,并導向支撐徑向密封體234沿活塞2的徑向移動,以便密封或脫離徑向密封面233。在該種結構中,通過第一徑向孔231及孔徑變大的第二徑向孔232之間的臺階,可以方便地設計徑向密封面233,同時結構也比較簡單,加工成本較低。需要說明的是,任一種導向座結構,只要能夠對徑向密封體234進行徑向導向,同時在徑向密封體234開啟徑向密封面233時,能夠通過導向座通道導通徑向管路,就均應該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當然,作為一種舉例,可以具體設計一種導向座結構,比如請同時參考圖5、圖6和圖7,導向座為一端設有開口的圓筒235,徑向密封體234設于圓筒235的筒內(nèi)腔235a中,圓筒235以其開口正對徑向密封面233,以便徑向密封體234開啟或關閉徑向密封面233;導向座通道為開設于圓筒235的周向側壁上并連通筒內(nèi)腔235a與第二徑向孔232的筒缺口235b。在上述結構中,如圖5和圖6所示,徑向密封體234通過圓筒235的開口放入其筒內(nèi)腔235a中,通過該筒內(nèi)腔235a能夠較好地對徑向密封體234進行徑向導向。此外,該圓筒235的開口正對徑向密封面233,徑向密封體234在筒內(nèi)腔235a中向靠近徑向密封面233的方向移動,便可密封該徑向密封面233,遠離該徑向密封面233運動,便可開啟該徑向密封面233。再者,如圖7所示,導向座通道為開設于圓筒235的周向側壁上并連通筒內(nèi)腔235a與第二徑向孔232的筒缺口235b,當徑向密封體234脫離開啟徑向密封面233時,橫接管一端通過第二徑向孔232、筒缺口235b、筒內(nèi)腔235a以及徑向密封面233圍成的閥口,從而實現(xiàn)了徑向管路的導通,進而實現(xiàn)了第一支路的導通。綜上,圓筒235的結構設計一方面能夠對徑向密封體234進行徑向導向,另一方面能夠方便導通徑向管路。此外,如圖5至圖7所示,筒缺口235b進一步延伸至圓筒235的底部密封端,以便該圓筒235的底部密封端與第二徑向孔232的內(nèi)壁之間具有導通間隙235c。橫接管一端通過該導通間隙235c與第二徑向孔232連通,進而與筒缺口235b連通。再者,圓筒235以其周向側壁過盈配合于第二徑向孔232中,該種裝配結構簡單可靠性,并且成本較低。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還可以對第二支路作出具體設計。比如,如圖5所示,所述第二支路包括與導閥通道22連通的軸向腔體241,該軸向腔體241與導閥通道22之間設有第一軸向密封面242,軸向腔體241內(nèi)設有密封該第一軸向密封面242的第一軸向密封體;軸向腔體241遠離第一軸向密封面242的一端設有第一軸向止動部件243,且該第一軸向止動部件243設有連通軸向腔體241與豎接管32一端的第一軸向通孔243a。具體地,如圖5所示,該第一軸向密封體可以為單向閥芯244,單向閥芯244設有相互連通的閥芯徑向孔244a和閥芯軸向孔244b,閥芯徑向孔244a與軸向腔體241連通,閥芯軸向孔244b與第一軸向通孔243a連通。工作時,高壓冷媒由導閥口21進入導閥通道22內(nèi),然后沖開單向閥芯244對第一軸向密封面242的密封,進入軸向腔體241內(nèi),然后高壓冷媒經(jīng)過閥芯徑向孔244a和閥芯軸向孔244b,再通過第一軸向止動部件243的第一軸向通孔243a進入豎接管32一端。具體地,如圖5所示,為了提高第一軸向止動部件243連接的可靠性,軸向腔體241遠離第一軸向密封面242的一端可以連接有孔徑變大的第一軸向孔245,活塞2設有鉚接部26,第一軸向止動部件243通過鉚接部26鉚接于第一軸向孔245中。再者,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實施例中,無論何種結構的第三支路,只能能夠由豎接管32一端向上腔12單向導通,就均應該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具體地,可以具體設計一種第三支路結構。比如,如圖5所示,所述第三支路包括第二軸向孔252和第三軸向孔253,第二軸向孔252的一端與豎接管32一端連通,其另一端與第三軸向孔253連通,并該第三軸向孔253的孔徑大于第二軸向孔252的孔徑;此外,如圖5所示,第二軸向孔252與第三軸向孔253之間設有第二軸向密封面254,并第三軸向孔253中設有密封該第二軸向密封面254的第二軸向密封體255,該第二軸向密封體255可以密封球體;再者,如圖5所示,第三軸向孔253遠離第二軸向密封面254的一端設有第二軸向止動部件256,并該第二軸向止動部件256設有連通第三軸向孔253與上腔12的第二軸向通孔256a。具體地,如圖4和圖5所示,為了便于第二軸向孔252與豎接管32一端連通,活塞2可以進一步設有斜孔251,第二軸向孔252通過可以斜孔251與豎接管32一端連通。工作時,如圖4和圖5所示,高壓冷媒由豎接管32一端進入斜孔251中,并沖開第二軸向密封體255對第二軸向密封面254的密封,進入第二軸向孔252中,進而通過第二軸向止動部件256的第二軸向通孔256a進入上腔12中。此外,在上述任一種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作出進一步改進。具體地,請參考圖8,圖8為本發(fā)明另一種實施例中雙向電磁閥的結構示意圖。如圖8所示,閥座1的內(nèi)壁上設有閥座導向段15,活塞2的圓周外壁上設有與閥座導向段15配合的活塞導向段27;活塞導向段27的下方開設有外徑變小的管路安裝段28,第一支路包括徑向管路,徑向管路開設于管路安裝段28上;閥座導向段15的下部進一步開設有環(huán)形凹槽16,并活塞開啟主閥口時,徑向管路整體處于環(huán)形凹槽16所正對的范圍內(nèi)。具體地,“徑向管路整體處于環(huán)形凹槽16所正對的范圍內(nèi)”的具體涵義如下:如圖8所示,當活塞2開啟主閥口11時,活塞2向上移動,相應地,徑向管路(包括第一徑向孔231和第二徑向孔232)也向上移動,該徑向管路并不越過環(huán)形凹槽16的最上端,亦即該環(huán)形凹槽16的最上端始終高于徑向管路的最上端。活塞2開啟主閥口11時,在冷媒流體的推動下,活塞2會發(fā)生周向轉動,此時,有可能使得徑向管路的轉到圖8中的左側,亦即遠離橫接管31的一側,此時,徑向管路的出口端會由于空間狹窄,導致該部位的冷媒壓力增大,從而使得徑向管路中的徑向密封體234會再次關閉徑向密封面233,進而使得活塞2在軸向上發(fā)生振動,產(chǎn)生振動噪音,同時也不利于流量的穩(wěn)定性。而在本發(fā)明中,由于徑向管路整體處于環(huán)形凹槽16所正對的范圍內(nèi),因而當活塞2發(fā)生轉動,使得徑向管路的轉到遠離橫接管31的一側時,由于此時徑向管路的開口端仍然對應著環(huán)形凹槽16,該部位的空間足夠大,能夠便于冷媒發(fā)生流動,從而能夠避免局部高壓的出現(xiàn),進而避免徑向密封體234會再次關閉徑向密封面233,從而能夠防止活塞2發(fā)生振動,并保證了流量的穩(wěn)定性。此外,如圖8所示,雙向電磁閥還包括彈性元件5,活塞導向段27與管路安裝段28之間形成有臺階29;彈性元件5套于活塞2的下部的周向外部,并彈性支撐于臺階29與閥座的內(nèi)底壁之間。在該種結構中,該彈性元件5可以平衡活塞的重力,在上腔和下腔的壓力差的作用下,活塞2能夠較為容易地打開,并且不易關閉,從而能夠進一步防止活塞2發(fā)生上下振動,并保證了流量的穩(wěn)定性。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對于導閥密封件43的結構不作限制,該導閥密封件43既可以為如圖4所示的密封球體,也可以為如圖8所示的密封塞。最后,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一支路中,第一徑向孔231、徑向密封面233、徑向密封體234、第二徑向孔232和導向座實際上構成了第一種單向閥結構,該第一種單向閥結構使得第一支路單向導通;在第二支路中,軸向腔體241、第一軸向密封面242、單向閥芯244和第一軸向止動部件243實際上構成了第二種單向閥結構,該第二種單向閥結構使得第二支路單向導通;在第三支路中,第二軸向孔252、第二軸向密封面254、第二軸向密封體255、第三軸向孔253和第二軸向止動部件256實際上構成了第三種單向閥結構,該第三種單向閥結構使得第三支路單向導通。顯然,在滿足單向導通的功能的前提下,上述第一種單向閥結構、第二種單向閥結構和第三種單向閥結構可以互換,亦即第一支路可以采用所述第二種單向閥結構或所述第三種單向閥結構,第二支路可以采用所述第一種單向閥結構或所述第三種單向閥結構,第三支路可以采用所述第一種單向閥結構或所述第二種單向閥結構;當然,在滿足單向導通的功能的前提下,所述第一支路、第二支路或者第三支路還可以采用其他結構的單向閥,該其他結構的單向閥顯然也應該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以上對本發(fā)明所提供的一種雙向電磁閥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fā)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