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液體密封防振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汽車的動力齒輪系用固定件(日文—卜X >用7々 > 卜)等中使用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尤其涉及能夠有效降低由氣蝕現(xiàn)象造成的異響并能夠實現(xiàn)高衰減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
背景技術:
存在這樣的由液體密封防振裝置構成的汽車的發(fā)動機支架(日文 .工 > 夕W々>卜)的技術,即,大的輸入之后振動方向逆轉而使主液室內成為負壓,由此,在工作液體內產(chǎn)生氣泡,在該氣泡破裂的氣蝕現(xiàn)象作用下有時會產(chǎn)生大的異響,因此,在把液室分隔成主液室和副液室并設有銳孔通路的分隔部件上設置溢流閥,將其在產(chǎn)生氣蝕現(xiàn)象的大的輸入時開啟,使工作液溢流從而阻止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另外還有這樣的技術,S卩,把分隔部件由金屬等的框部件和被嵌合支撐在其上的彈性體構成,使該彈性體的中央部為薄壁圓形的可動膜,以吸收主液室的液壓變動,而且,把該彈性體的外周部形成為厚壁,在該外周部一體地形成溢流閥。在此情況下,在彈性體上承受由向銳孔通路卷動著流入的工作液產(chǎn)生的朝向旋轉方向(參照圖10中的箭頭A所示方向)的力,當彈性體相對于框部件旋轉時,溢流閥與溢流通路錯開而使開閉變得不正確,有時會使得不能可靠阻止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因此在彈性體的外周部設置厚壁的突出部,將其固定在框部件上用來進行止轉是公知的技術(參照專利文獻I)。 另外,在此情況下,溢流閥沿朝周向以等間隔設置,各自的周向長度(周長),自中心的打開角為大致60°、被形成為整周的大致1/6左右?,F(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9-2420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在設有上述止轉結構的彈性體中,朝彈性體的周向以90°間隔設置4個溢流閥,在相鄰的溢流閥的間設有止轉用的凸部,但是僅僅把該止轉用的凸部從外周部局部突出地進行設置,不能抵抗太大的來維持形狀,擋輸入大的力時有時會變型,而無法可靠地進行止轉。為了實現(xiàn)可靠的止轉,考慮使該凸部大型化從而加大剛性,以便在輸入大的力時也不變形,但是,由于為了在溢流時確保工作液的大流量必須使溢流閥盡可能大,所以用來提高剛性而加大止轉用的凸部會受到制約。另外,輸入大的力時,擋彈性體進行旋轉等而相對于溢流通路偏移時,使溢流通路變窄,從而減少溢流時從副液室向主液室流動的工作液的溢流流量,其結果,難以降低主液室內的負壓水平(即,使負壓向正壓側恢復),有時無法可靠阻止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在組裝時,溢流閥的位置錯位時也會發(fā)生同樣的情況。另外,如果輸入大振動,當中央部的溢流閥朝副液室側發(fā)生大的彈性變形時,彈性體的外周部中的、形成溢流閥的長度方向兩端部的部分被固定在框部件上,但是,該部分朝溢流閥的長度方向中間部側被牽拉而彈性變形,由此時的變形造成與框部件間產(chǎn)生間隙,有時會因液體泄漏而降低衰減力。進而,當輸入大的力時發(fā)生彈性變形,溢流閥一部分發(fā)生局部變形而降低密封性,可以認為從這部分發(fā)生液體泄漏會降低衰減力。而且,當加大溢流閥時,可以認為,溢流閥自身輸入大的力時發(fā)生大的彈性變形而 使主液室的液壓下降過多,從而降低衰減力。在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使用彈性體的分隔部件中,能夠對彈性體可靠地進行止轉而進行正確的定位,從而能夠可靠阻止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且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能夠實現(xiàn)高衰減。另外,如上述現(xiàn)有例那樣,當把溢流閥與彈性體的外周厚壁部形成一體時,溢流閥的配置及形成容易實現(xiàn)。但是,溢流閥呈圓弧狀朝外周厚壁部的周向進行設置,所以,長度方向兩端部與彈性體的厚壁部相連,彎曲剛性高而成為開閉時的阻力。而且通過把溢流閥設置成4個,在進行這樣的開閉時,阻力部位的數(shù)量變多。假設,如果能夠減少這樣的阻力而更加順暢地開閉,則當需要抑制氣蝕現(xiàn)象,就可以把溢流閥順暢地打開,把足夠量的工作液從副液室朝主液室迅速供給以抑制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因此,要求削減上述開閉時的阻力部位的數(shù)量。另外,在這種液體密封防振裝置中,還要求借助作為橡膠彈簧的可動膜使吸收主液室的液壓變動變得容易而成為低動彈簧,由此降低振動的傳遞量。但是,可動膜被外周部的溢流閥圍住,被形成在其內側,因此面積比較小,在某種程度上不得不成為彈性系數(shù)較高的彈簧。另一方面,作為實現(xiàn)低動彈簧化的一個方法,可以考慮降低可動膜的彈性系數(shù),為此,可以考慮擴大與可動膜的主液室對著的受壓面積或減薄膜厚。但是,可動膜的面積,在使防振裝置整體緊湊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需要在外周部形成溢流閥,所以比較狹窄,無法將可動膜的面積自由地擴大。此外,可動膜的膜厚存在規(guī)定的界限,如果無限制地減薄,會招致衰減力的大寬度度降低,所以自身存在界限。其結果,在把溢流閥設置在外周部的形式的防振裝置中,實際上難以降低可動膜的彈性系數(shù)來實現(xiàn)低動彈簧。在此,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在采用外周部具有溢流閥的可動膜的分隔部件中,削減溢流閥的開閉時的阻力部位的數(shù)量而實現(xiàn)更加順暢的開閉,而且,在不擴大裝置整體的外周尺寸的情況下擴大可動膜的受壓面積而呈低彈性系數(shù),由此實現(xiàn)低動彈簧。用來解決課題的技術手段根據(jù)液體密封防振裝置涉及的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該液體密封防振裝置的分隔部件設有彈性體和嵌合支撐該彈性體的框部件,彈性體的中央部為薄壁的可動膜,該可動膜周圍為環(huán)形的厚壁外周部,在該厚壁外周部一體地形成有溢流閥,所述分隔部件設有將液室分隔為主液室與副液室并將主液室與副液室連通的銳孔通路,其中,
上述溢流閥為夾著上述彈性體的中心相向配置的一對溢流閥,上述厚壁外周部中的上述一對溢流閥間的部分的外周被形成為非圓形形狀的止轉部,而且,在上述框部件上設有與該止轉部對應的嵌合部,上述彈性體與上述框部件嵌合、上述止轉部與上述嵌合部嵌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上述可動膜的一部分進入到位于上述一對溢流閥間的上述厚壁外周部內,上述可動膜形成為非圓形形狀。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上述止轉部為,相對于上述彈性體的厚壁外周部將外周 部的相向位置形成為平行的直線狀的雙面寬形狀。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在上述框部件的與上述溢流閥對應的位置設有圓弧狀的溢流孔,而且,在該溢流孔的長度方向中間部形成有支撐上述溢流閥的中間支撐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上述彈性體與框部件的嵌合部中的、上述止轉部和該嵌合部的至少一部分為錐形。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上述彈性體中的作為與上述溢流閥的長度方向端部鄰接的部分的角落部,和與該角落部進行嵌合的設置在上述框部件側的角落部分別形成為上述錐形。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在上述框部件形成有對上述溢流閥的上述副液室側部分進行支撐的中間支撐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八方面,在上述框部件上以外側方被開放了的狀態(tài)形成構成上述銳孔通路的凹部,將該凹部的外側方閉合、將上述銳孔通路的外周部閉合的部件,為對上述液室及分隔部件的各外側進行覆蓋的部件。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九方面,上述溢流閥形成為沿一個假想圓的圓弧狀,朝上述彈性體的周向形成在上述假想圓的周長的大致1/3左右的長度。發(fā)明效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在彈性體的厚壁外周部向周向呈長圓弧狀設置的溢流閥被設置成了相向配置的一對,因此,與現(xiàn)有例那樣設置4個的情形相比較,可以將難以開閉的長度方向端部的數(shù)量減半,從而能夠順暢地進行開閉。此外,彈性體的厚壁外周部中的一對溢流閥間的部分整體被形成為在俯視觀察時呈非圓形形狀,而成為止轉部,通過把彈性體與設置了跟該止轉部對應的嵌合部的框部件嵌合,從而使一對溢流閥間的厚壁外周部整體作為溢流閥的支撐固定部,因此,可以使溢流閥的支撐固定部的支撐剛性高。為此,可以把彈性體相對于框部件正確地定位,維持溢流通路固定不變,因此,可以在輸入大的力而變成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條件時確保規(guī)定的溢流流量,從而可以可靠阻止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且,可以不擴大裝置整體的外徑尺寸而實現(xiàn)緊湊化,而且無需為了低動彈簧化而使可動膜過薄,因此可以維持規(guī)定的衰減及耐久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使可動膜的一部分進入位于一對溢流閥間的上述厚壁外周部內,并把上述可動膜形成為非圓形形狀,因此,使可動膜作為非圓形的大型構造可以擴大受壓面積,即便在外周部設置溢流閥也可以降低可動膜的彈性系數(shù)而實現(xiàn)低動彈簧化。因此,不僅能夠使溢流閥順暢地開閉,而且同時可以實現(xiàn)低動彈簧。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止轉部是相對于彈性體的厚壁外周部將外周部的相向位置形成為平行的直線狀的雙面寬形狀,因此,可以獲得簡單且可靠的止轉結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溢流閥僅僅為一對,即使是大型的,也可以通過由中間支撐部對溢流閥的長度方向中間部進行支撐,來阻止溢流閥的長度方向中間部發(fā)生大的變形。因此,可以實際上使用大型的溢流閥,并可以使厚壁外周部處的一對溢流閥間的間隔足夠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由于止轉部和與其嵌合的嵌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為錐形,因此,通過把止轉部與嵌合部嵌合,使得錐部對合能夠容易地組裝分隔部件。其結果,由于可以提高錐部對合部的密封性,因此,即使在輸入大的力時向彈性體外周部施加大的力,錐部對合部處的彈性體外周部與框部件間也可以維持高的液體密封狀態(tài),可以防止液體從 該部分泄漏而能夠阻止衰減力降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彈性體與框部件的嵌合部中的、與溢流閥的周向端部鄰接的部分形成為錐形,因此通過將錐部對合可以把彈性體朝框部件正確地定位。其結果,可以正確形成溢流通路,可靠阻止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且,在錐部對合部可獲得高的密封性,因此即使在容易受到產(chǎn)生彈性變形的力的溢流閥近旁的角落部,也可以防止液體從錐部對合部泄漏。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七方式,在框部件上形成對溢流閥的副液室側部分進行支撐的中間支撐部,因此,可以阻止在輸入大的力時溢流閥的過大的變形、阻止衰減力的降低。而且,即使溢流閥為長的溢流閥,也同樣可以衰減力降低,因此,可以把一個溢流閥加長,把整體上溢流閥的數(shù)量削減成僅有一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八方面,不設置用來把在框部件構成銳孔通路的凹部的外側方閉合的部件,而用覆蓋液室及分隔部件的各外側的部件作為閉合上述凹部的外側方的部件,因此,從框部件省略了用來將構成銳孔通路的凹部的外側方閉合的部件,可以相應地把銳孔通路108靠外周側進行配置。為此,可以使溢流閥更加大型化,而且可以確保形成擴大部的厚壁外周部的部分足夠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九方面,由于把溢流閥較長地形成在其圓弧所沿的假想圓的大致1/3周左右,因此,可以加大溢流時的工作液流量,有效地抑制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圖I是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的截面圖。圖2是框部件的俯視圖。圖3是圖2的3-3截面圖。圖4是彈性體的俯視圖。圖5是圖4的5-5截面圖。圖6是圖4的6-6截面圖。圖7是圖4的7-7截面圖。圖8是分隔部件的分解組裝立體圖。圖9是分隔部件的截面圖。圖10是把彈性體與框部件嵌合后的狀態(tài)的俯視圖。
圖11是圖10的11-11截面圖。圖12是說用溢流閥的作用的截面圖。圖13同上(與圖10的13-13截面相當?shù)牟糠?。圖14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的截面圖。圖15是第二實施例涉及的框部件的將一部分省略后的俯視圖。圖16是圖15的16-16線截面圖。圖17是分隔部件的分解組裝立體圖。圖18是上框部件的俯視圖。
圖19是圖18的19-19線截面圖。圖20是彈性體的俯視圖。圖21是圖20的21-21線截面圖。圖22是圖20的22-22線截面圖。圖23是圖20的23-23線截面圖。圖24是下框部件的俯視圖。圖25是圖24的25-25線截面圖。圖26是圖24的26-26線截面圖。圖27是圖24的27-27線截面圖。圖28是說明溢流閥的作用的截面圖。圖29是另一實施方式的與圖20相當?shù)母┮晥D。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根據(jù)附圖,參照附圖對構成作為動力齒輪系用固定件的一例的汽車用發(fā)動機支架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I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沿液體密封防振裝置的中心軸線CL的截面。該發(fā)動機支架設有安裝在作為振動源的發(fā)動機(參照圖示省略)側的第I安裝部件I、安裝在作為振動承受側的車身(同上)上的第2安裝部件2,和將他們之間連接的隔熱體(日文M—夕)3。隔熱體3由橡膠等的公知的防振用弾性部件構成,是作為對于振動的防振主體部件的彈性體,從主要的振動的輸入方向Z朝第I安裝部件I輸入的振動,首先被隔熱體3的彈性變形所吸收。主要的振動的輸入方向Z與圖示的中心線CL平行。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把從圖的上方沿Z方向表示的圖稱作俯視圖(俯視視圖)。隔熱體3為大致圓錐梯形截面且在內側設有圓頂狀部4,由該圓頂狀部4形成向圖I的下方開放的凹部,在該凹部內封入非壓縮性的工作液而成為主液室5。主液室5通過分隔部件6與副液室7分隔開,通過銳孔通路8隔著分隔部件6與副液室7連通。副液室7形成在隔膜10與分隔部件6間,把隔膜10當作壁部的一部分。在分隔部件6上設有用來吸收銳孔通路8與主液室5的液壓變動的可動膜部(后述),及用來在輸入大的力時使工作液從副液室7側向主液室5側溢流的溢流閥(后述)。銳孔通路8,例如,為被設定成與10 IlHz左右的搖動振動等產(chǎn)生的低頻振動進行共振的衰減銳孔。第2安裝部件2具有圓筒狀的外筒金屬件11,根據(jù)需要把該外筒金屬件11與支撐架2a嵌合,或通過托架安裝在車身側。外筒金屬件11構成第2安裝部件2的一部分。外筒金屬件11的內側與隔熱體3的延長部12形成一體,延長部12按跟分隔部件6的高度相同的程度向下方伸出,且呈一體地覆蓋外筒金屬件11的內表面。在延長部12與分隔部件6的外周部間,形成有若干間隙(參照圖示省略)。延長部12上部的、對著主液室5的部分,形成厚壁部的臺階14,在此對分隔部件6的外周端部進行定位。隔膜10具有作為主體部的薄壁部36,和與其外周部形成一體的厚壁部37,在厚壁部37上插入固定用環(huán)38并形成一體。作為厚壁部37的一部分的密封部38a從固定用環(huán)38的外周面向徑向外方突出。固定用環(huán)38通過密封部38a被插入外筒金屬件11的內側通過鑿密而被固定。在此,在組裝發(fā)動機支架時,把圖I所示的第I安裝部件I和第2安裝部件2及隔熱體3在上下翻轉的狀態(tài)下進行組裝,制成一體化了的小組狀體。
在被上下翻轉了的狀態(tài)下,分隔部件6從外筒金屬件11的上方放入內側并由臺階14進行定位,接著,在把隔膜10的固定用環(huán)38插入外筒金屬件11的內側的狀態(tài)下,與分隔部件6的上表面抵接,對外筒金屬件11進行拉伸加工,進而,把作為外筒金屬件11的前端的下端部Ila朝內側折曲成折曲部11b,通過進行壓接固定用環(huán)38的鑿密,整體組裝成一體化。。下表面進一步說明分隔部件6。圖2是框部件16的俯視圖,圖3是是圖2的3_3截面圖,圖4是彈性體的俯視圖,圖5是圖4的5-5截面圖,圖6是圖4的6-6截面圖,圖7是圖4的7_7截面圖,圖8是分隔部件的分解組裝立體圖,圖9是組裝狀態(tài)下的分隔部件的截面圖(與圖I相同的截面部位),圖10是把彈性體與框部件嵌合,安裝蓋部件之前的狀態(tài)下的俯視圖,圖11是圖10的11-11截面圖,圖12及圖13是用來進行作用說明的截面圖。另外,圖13表示與圖10的13-13截面相當?shù)牟课?。首先,主要根?jù)圖8對分隔部件6的結構進行簡要說明。分隔部件6由通過上下分離的蓋部件15和框部件16把彈性體30夾持在中央部的這3個部件構成。蓋部件15在中央設有中央上開口 18,在其外周側設有左右一對的圓弧狀的溢流孔19。20為銳孔通路的主液室側出入口。在框部件16的徑向外方,把構成銳孔通路8 (參照圖I)的圓弧狀槽22沿外周形成為圓弧狀,將其設置成其長度為大致3/4周左右的長度的圓弧狀。另外,圖2中的箭頭A所示方向,表示在圓弧狀槽22中從主液室5向副液室7流動的工作液的流動方向。圓弧狀槽22由構成其內周壁的環(huán)狀隔壁23與框部件16的內周側部分分隔開,該環(huán)狀隔壁23的內側構成用來嵌合彈性體30的嵌合空間。在該嵌合空間的底部中央設有中央下開口 28,在其外周側設有左右一對圓弧狀的溢流孔29。彈性體30的中央部形成薄壁的可動膜部31,圍住該可動膜部31的外周側部分形成壁厚比可動膜部31厚的厚壁外周部32。在該厚壁外周部32上形成有大致V字槽狀的溢流閥33。溢流閥33呈圓弧狀,向周向較長(大致1/4周左右)地形成,夾著彈性體30的中心以180°間隔相向配置,僅僅設置了一對。當把彈性體30與框部件16的嵌合空間嵌合,在其上蓋上蓋部件15時,中央上開口 18和中央下開口 28與可動膜部31的上下對著(參照圖9、11),溢流孔19及29與溢流閥33的上下對著(參照圖7),主液室側出入口 20與圓弧狀槽22的長度方向一端對著(參照圖9)。如圖7所示,在環(huán)狀隔壁23與彈性體30 (溢流閥33)間形成將溢流孔19及29連通的溢流通路39。溢流閥33將該溢流通路39開閉,通常時候閉合,僅僅在當輸入大的力時主液室5變成規(guī)定的負壓的時候開啟,使工作液從副液室7側向主液室5側溢流。另外,圓弧狀槽22的長度方向另一端對著設置在框部件16上的副液室側出入口 49 (參照圖2)。以下,對分隔部件的各個結構部進行詳細說明。首先,通過圖8及圖9等說明蓋部件15。蓋部件15在俯視時為圓形,是由具有剛性的輕金屬、硬質樹脂等的適當材料構成的大致圓盤狀的部件。 蓋部件15的中央部形成變低了一個臺階的中央臺階部17,在此形成與主液室5連通的中央上開口 18,由十字形的變形限制框18a分隔開。變形限制框18a在可動膜部31發(fā)生過大的彈性變形時與其上表面?zhèn)鹊纸又?,對過大的彈性變形進行限制。在中央臺階部17的外周側,以大致1/4周左右的長度且在同一圓周上按180°間隔、夾著蓋部件15的中心相向地配置有一對溢流孔19,該溢流孔19呈約90°的圓弧狀的長孔。附圖標記20表示形成在蓋部件15上的銳孔通路8的主液室側出入口。21a表示后述的與定位銷嵌合的定位孔,共計形成3個,為了防止錯誤組裝而向周向不均勻地配置,其配置在與溢流孔19及主液室側出入口 20錯開的位置。接著,參照圖8及圖2、3、9 11對框部件16進行說明。如圖8及圖2所示,框部件16在俯視時為圓形,由具有剛性的輕金屬、硬質樹脂等的適當材料構成。在與彈性體的嵌合空間的底部中央形成有與副液室7連通的中央下開口 28。28a為副液室側的變形限制框,在可動膜部31發(fā)生過大的彈性變形時與其下表面?zhèn)鹊纸又蝸硐拗七^大的彈性變形。環(huán)狀隔壁23的內周面局部形成平面狀,形成相向的雙面寬部46a、46b。該雙面寬部46a、46b,俯視時,是與把環(huán)狀隔壁23的內周面的圓形部23a、23b內切的假想圓(參照圖 2中由虛線表示)的圓周的相向位置平行切離的弦相當?shù)闹本€,其長度是與假想圓的大致1/4周圓弧相當?shù)南业拈L度左右。另外,進行面對的表面形成為與中心軸線平行的垂直面。環(huán)狀隔壁23的內周面以大致90°間隔交替配置平面狀的雙面寬部和圓形部23a、23b。圓形部23a、23b也具有假想圓的大致1/4周左右的長度,圓形部23a和該23b以及雙面寬部46a和該46b,分別相向配置。環(huán)狀隔壁23內側的嵌合空間的底部,形成為與環(huán)狀隔壁23的圓形部23a、23b的各內周面具有規(guī)定的間隔的環(huán)形底部25a,其內周部形成為突出高度低的環(huán)狀隔壁狀的環(huán)形止動部25b。環(huán)形止動部25b對著中央下開口 28。環(huán)形底部25a在整周以固定寬度形成,在與環(huán)狀隔壁23的圓形部23a、23b的各內周面間形成有溢流孔29。雙面寬部46a、46b的各平面與環(huán)形底部25a的外周相切或相接近,當該切點或最接近部為P時,形成朝夾著該點P的周向兩側擴大的角落部51。各角落部51形成在各雙面寬部46a、46b的兩側,所以,整周共計形成4個。其平面形狀形成為大致三角形或梯形,但是一部分在溢流閥33的長度方向端部進入到圓形部23a、23b的周向端部與環(huán)形底部25a間,包括該部分時形成為不規(guī)則的大致梯形。各角落部51的表面形成錐面50,形成朝向環(huán)形底部25a下降的傾斜的斜面(參照圖3)。通過形成雙面寬部46a、46b,改變環(huán)狀隔壁23的徑向寬度,被各雙面寬部46a、46b和圓弧狀槽22夾著的上表面形成為大致月牙狀的擴大部23c。該擴大部23c的徑向寬度,當以被圓弧狀槽22和溢流孔39夾著的圓形部23a、23b處的各上表面的徑向寬度作為基準時,比該寬度寬。在溢流孔39上,在作為環(huán)狀隔壁23的周向的長度方向中間部形成有向徑向橫切的中間支撐部52。中間支撐部52是把環(huán)形底部25a的外周部與環(huán)狀隔壁23的內周面連接的肋狀的部件,溢流孔39比假想圓的大致1/4周長,所以,對該周圍部分進行加強。同時,其上端面形成為錐面53,從下方對溢流閥33的斜面34進行支撐(參照圖13)。由此可以防止由于變得比較長而使中間部容易松弛的溢流閥33發(fā)生松弛,具有能夠防止后述的輸入大的力時的過大的變形的功能。
如圖2、3、8等所示,中間支撐部52沿著環(huán)狀隔壁23的內周面向中心軸線方向按規(guī)定的突出高度一體地設置。錐面53的位置及傾斜,考慮溢流閥33的斜面34的形狀及其過大的變形時的狀態(tài)而適當進行設定。而且其數(shù)量也是任意的,向溢流閥33的長度方向按等間隔設置了 2個。如圖3所示,環(huán)形底部25a在環(huán)狀隔壁23的內周面與環(huán)形止動部25b間形成環(huán)形凹部,在此嵌合厚壁外周部32的下部32a。環(huán)形止動部25b成為下部32a的內周側的定位,當可動膜部31的彈性變形使得厚壁外周部32朝徑向內方被牽拉時,將下部32a固定使其不會向徑向內方被拉出。另外,如圖7等所示,厚壁外周部32的上部被蓋部件15的中央部的臺階部17定位,防止倒向徑向內側,有助于提高溢流閥33的開閉精度。下部32a,是通過與錐形的環(huán)狀隔壁嵌合而進行定位,從而由蓋部件15和框部件16從上下夾著進行固定的約束部,形成為可動膜部31的環(huán)形支撐部。如圖8、2及11所示,在相向的擴大部23c中的一方,形成有誤組裝防止槽48,在此嵌合被設置在彈性體30上的誤組裝防止凸起42 (參照圖11)。圖8中的附圖標記21表示3根定位銷,從環(huán)狀隔壁23的周圍上表面突出地設置,插通到被形成于蓋部件15的定位孔21a中,對前端進行鑿密,由此,如圖11所示,蓋部件15和框部件16被定位而一體化,蓋部件15和框部件16不能相對旋轉。接著,由圖8、圖4 13對彈性體進行說明。如圖4及圖8所示,彈性體30由橡膠等的富有彈性的適當?shù)膹椥圆牧蠘嫵?,形成能夠與框部件16的嵌合空間進行嵌合的形狀及尺寸。S卩,形成一對雙面寬部46a、46b,該雙面寬部46a、46b相當于把直徑與環(huán)狀隔壁23的內周大致相同且外周部與環(huán)狀隔壁23的內周內切的假想圓(圖4中的點劃線所示)的相向位置平行地切離的弦,在該一對雙面寬部40a、40b間的外周部32相向地配置有一對溢流閥33。在雙面寬部40a、40b與溢流閥33的邊界部向周向設置了總共4個角落部45。雙面寬部40a、40b與溢流閥33向長度方向交替配置,溢流閥33的長度方向上的長度為假想圓的大致1/4周,雙面寬部40a、40b的長度為與假想圓的大致1/4圓弧相當?shù)南业拈L度左右。角落部45及雙面寬部40a、40b為本發(fā)明中的止轉部。雙面寬部40a、40b,各個相對的表面為與中心軸線平行的垂直面,當與框部件16嵌合時,與框部件16的雙面寬部46a、46b重疊進行止轉。雙面寬部40a、40b與角落部45構成本發(fā)明中的止轉部。如圖7表明的那樣,溢流閥33的外周部側面為斜面34,當其上部與框部件16嵌合時形成與環(huán)狀隔壁23的內周面緊貼的密封部36,將溢流通路39閉塞。如圖3、5、8等所示,角落部45為與框部件16的角落部51重疊的部分,外壁面為錐面44,具有與角落部51的錐面50對應的傾斜和形狀及尺寸。角落部51及雙面寬部46a、46b形成本發(fā)明中的嵌合部。如圖6所示,角落部45為溢流閥33相連的厚壁部,當溢流閥33受到主液室5的 液壓而向其長度方向中間部被牽拉時,該角落部45形成支撐部,用來對溢流閥33的長度方向端部牢固地支撐而使溢流閥33不倒向牽拉方向。另外,包含角落部45的厚壁的雙面寬部46a、46b把相向的一對溢流閥33的各長度方向端部間連接,由此,被夾在一對溢流閥33間的部分整體為與外周長的大致1/4相當?shù)某潭鹊淖銐蜷L的厚壁部,對溢流閥33的各長度方向端部間進行支撐,因此,不僅可以充分提高對溢流閥33的支撐剛性,而且能發(fā)揮可靠的止轉功能。在此,如圖10所示,當彈性體30與框部件16嵌合時,通過把4個角落的各角落部45及51的錐面44及50進行錐部對合,可以把彈性體30正確地定位,把溢流閥33設定在正確的位置。為此,在組裝時,通過將錐部對合可以容易地組裝分隔部件6,把彈性體30相對于框部件16正確地定位,可以把溢流通路29維持固定不變。另外,其后的使用時,也可以通過可靠的止轉把溢流通路29維持固定不變,因此,當輸入大的力時成為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條件的時候可以確保規(guī)定的溢流流量,能夠可靠阻止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另外,圖10中的箭頭A所示方向,表示在圓弧狀槽22中從主液室5向副液室7流動的工作液的流動方向,在與主液室5內對著的分隔部件6的表面?zhèn)?,沿該方向產(chǎn)生工作液的渦流,并產(chǎn)生使彈性體30旋轉的力。另外,通過將各角落部45及51的錐面44及50進行錐部對合,可以提高各角落部的密封性,因此,即使在輸入大的力時向彈性體外周部施加大的力,兩角落部45及51間的錐部對合部處的彈性體外周部和框部件間也能維持高的液體密封狀態(tài),可以防止液體從該部分泄漏,因此可以阻止衰減力降低。而且,由于能夠獲得錐部對合部處的高的密封性,因此,即便是容易受到引發(fā)彈性變形的力的溢流閥33近旁的角落部45,也可以通過與角落部51的錐部對合部來防止液體泄漏。另外,如圖9的擴大部所示,考慮到組裝時的作業(yè)性,在把彈性體30與框部件16嵌合的狀態(tài)下,在角落部51的內壁面上部與角落部45的外壁面上部間設有若干的隙間55。在隙間55的近旁,通過在圓弧狀槽22的端部形成擴大部22a (參照圖2),使其近旁的環(huán)狀隔壁23成為薄壁部23d,通過在這樣的薄壁部23d近旁部輸入大的力時厚壁外周部32的彈性變形,通過角落部45與51的錐部對合部產(chǎn)生的高度密封性,可以阻止在存在液體從角落部45與51的對合部通過隙間55自主液室側向副液室側泄漏的可能性的部分發(fā)生液體泄漏。另外,如圖11所示,在設有誤組裝防止槽48和誤組裝防止凸起42的雙面寬部46b偵牝也同樣能實現(xiàn)基于角落部45的定位和高度密封性。此時,如圖的放大部所示,在誤組裝防止槽48與誤組裝防止凸起42間也設有若干的隙間56,但是液體從該隙間56的泄漏被阻止。在該圖中,設有誤組裝防止槽48的環(huán)狀隔壁23的上部也成為薄壁部23e。另外,為了這樣的液體泄漏,如圖4所示,在弾性體30的表面形成有多個密封件57a 57d。在圖8、圖9中,在弾性體30上的可動膜部31的上表面乃至下表面,一體地突出設置了同心圓狀的多個環(huán)形肋31a及31b、31c,可動膜部31,當彈性變形,以小的接觸面積與上下的變形限制框18a、28a進行初期接觸。如圖8、9及11所示,當把弾性體30與框部件16的嵌合空間嵌合,把誤組裝防止凸起42與誤組裝防止槽48嵌合吋,弾性體30可以ー邊防止誤組裝一邊把與雙面寬部46a、 46b對應的雙面寬部40a、40b正確地抵接并嵌合。在此,把各定位銷21插通到蓋部件15的定位孔21a進行定位后,以規(guī)定壓カ把蓋部件15推向弾性體30并將各定位銷21的前端鑿密,于是,把分隔部件6組裝成一體化,井能通過錐面44與50彼此的錐部對合來獲得高的密封性。而且弾性體30被正確地定位,所以可以可靠并容易地將各溢流孔19及29與溢流閥33進行匹配。此外,如圖10所示,由于作為高剛性的支撐部的雙面寬部46a、46b的各個形成平面狀的外側面,以寬大的面積與形成在同樣被形成平面狀的環(huán)狀隔壁23的內周面的雙面寬部46a、46b進行抵接,因此,弾性體30利用其外周部的雙面寬部40a、40b即便在輸入大的力時也能夠可靠地止轉。接著,由圖6 8、10、12、13對溢流閥進行說明。如圖6、7所示,溢流閥33具有與厚壁外周部32的一部分形成一體的凹部35,圍住該凹部35的徑向外方的壁部成為設置成從副液室7側向主液室5側斜向上方地朝外方打開的斜面34,該斜面的前端部為厚壁,外表面?zhèn)瘸蔀榕c環(huán)狀隔壁23的內周面液體密封地緊貼的密封部36。斜面34為溢流閥33的主體部,如圖7所示,通常的時候,斜面34幾乎不撓曲,位于覆蓋溢流通路39的上方的位置,將溢流通路39閉合,使工作液容易通過溢流通路39從副液室7側向主液室5側流動。在溢流閥33的主液室5側形成有大致V字形截面的向主液室5開放的凹部35。圖12用來說明溢流閥33的動作,圖12 Ca)表示溢流閥33關閉的狀態(tài)下輸入進了大的輸入的狀態(tài),斜面34向下方大大地撓曲而發(fā)生鼓出變形,由此來承受大輸入產(chǎn)生的液壓F1。此時,密封部36在環(huán)狀隔壁23的內周面上滑動而維持緊貼,使工作液不從下方的副液室7側向主液室5側溢流。圖12 (b)表示通過更大的液壓F2,使斜面34過大地變形,使密封部36的一部分因發(fā)生不規(guī)則變形而從環(huán)狀隔壁23離開,損害密封性,而漏出了工作液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由于工作液的漏出,減少了應該從主液室5通過銳孔通路8被送入副液室7的工作液的液量,因而使衰減カ降低。另外,即使在未產(chǎn)生泄漏的狀態(tài)下,如果斜面34過大地變形,則過多地吸收主液室5的液壓,因此,還是會招致衰減カ的降低。本發(fā)明如后述那樣,能夠通過中間支撐部52來防止這樣的過大的變形。圖12 (C)表不在大的輸入之后,振動方向翻轉成主液室5的容積擴大的方向,主液室內變成負壓的狀態(tài)。在該階段,斜面34向主液室5側被吸引,同時,副液室7側的工作液體從下方把斜面34推起,所以,斜面34以從前端側被卷起的方式變形,于是密封部36從環(huán)狀隔壁23的內周面離開而進行開閥,工作液以副液室7 —溢流孔29 —溢流通路39、溢流孔19 —主液室5的方式流動,提高主液室5的液壓,所以可以阻止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此時,斜面34的前端側向主液室5傾斜,所以,工作液被該傾斜的斜面34引導,向前端側的密封部36集中地進行作用,因此,溢流閥33在主液室5變成規(guī)定的負壓時順暢地開啟。圖13是對中間支撐部52的作用進行說明的圖,表示與圖12的(b)同樣地由過大的輸入施加了過大的液壓F2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在溢流閥33的長度方向中間部由中間支撐部52的錐面53對斜面34的下方進行支撐。因此,通過對變形最大的長度方向 中間部進行支撐,可以阻止斜面34的過大的變形。為此,可以防止因過大的變形產(chǎn)生的泄漏。阻止衰減カ的降低。而且,即使為了確保大的溢流量,而增加溢流孔19、29的開ロ面積、使溢流閥33變長,也可以容易且可靠地阻止其過大的變形。另外,由于不會產(chǎn)生因過大的變形而不必要地吸收主液室5的液壓,所以,這一點也可以阻止衰減カ的降低。另外,由于溢流閥33的長度長,使溢流閥為在周向上延伸的假想圓的圓周長的大致1/4周左右,因此,可以加大溢流時的工作液流量,有效地抑制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且,溢流閥33僅僅設置ー對的2個就夠了,因此無需如現(xiàn)有技術那樣設置4個,不僅可以將溢流閥33的數(shù)量減半,而且,可以加大溢流閥33長度方向的兩端部的作為固定部的厚壁外周部32的體積,提高支撐剛性、防止液體泄漏。此外,溢流閥33上最難以彎曲的部分為與長度方向端部處的角落部45的接續(xù)部,由于可以通過將溢流閥33的數(shù)量減半來減少這樣的難以彎曲的部分的數(shù)量,所以能夠相對地提高溢流閥33的作動性。另外,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可以進行各種應用,例如,止轉部也可以不靠雙面寬,而是把左右的溢流閥33間的厚壁外周部32的外周形成為多邊形形狀,通過形成為非圓形部,來發(fā)揮止轉功能。另外,錐形部也可以設置在止轉部和與其嵌合的框部件側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圖14是沿著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的中心軸線CL的截面(也相當于圖15的14-14線截面)。中心軸線CL也是后述的弾性體130的中心線。該發(fā)動機支架設有朝作為振動源的發(fā)動機(圖示省略)側進行安裝的第I安裝部件101、朝作為振動承受側的る車身(同上)進行安裝的第2安裝部件102,和將它們間連接的隔熱體103。隔熱體103由橡膠等的公知的防鎮(zhèn)用彈性部件構成,為相對振動成為防振主體部件的弾性體,由主要的振動的輸入方向Z向第I安裝部件101輸入的振動,首先被隔熱體103的彈性變形吸收。主要的振動的輸入方向Z與圖示的中心線CL平行。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把從圖的上方沿Z方向表示的圖稱作俯視圖(俯視視圖)。隔熱體103為大致圓錐梯形截面,在內側具有圓頂狀部104,通過該圓頂狀部104形成向圖14的下方開放的凹部,在該凹部內封入非壓縮性的工作液而形成主液室105。
主液室105由分隔部件106與副液室107分隔開,通過銳孔通路108隔著分隔部件106與副液室107連通。副液室107形成在隔膜110與分隔部件106間,把隔膜110作為壁部的一部分。在分隔部件106上設有吸收銳孔通路108與主液室105的液壓變動的可動膜部(后述),及用來在輸入大的カ時把工作液從副液室107側向主液室105側溢流的溢流閥(后述)。銳孔通路108,是以相對于例如10 IlHz左右的搖動振動等構成的低頻的振動進行共振的方式被設定的衰減銳孔。第2安裝部件102具有圓筒狀的外筒金屬件111,該外筒金屬件111根據(jù)需要與未圖示的支撐架嵌合或通過托架安裝到車身側。外筒金屬件111形成第2安裝部件102的一部分。另外,也與在內側一體化了的隔熱體103的延長部112 —起形成銳孔通路108的外
周壁。 隔熱體103的延長部112以與分隔部件106的高度相同的程度向下方伸出,一體地覆蓋外筒金屬件111的內表面。延長部112覆蓋分隔部件106的外周部,而且,對銳孔通路108與外筒金屬件111間進行密封。在延長部112的上部與主液室105對著的部分,形成厚壁部的臺階114,在此對分隔部件106的外周端部進行定位。隔膜110具有作為主體部的薄壁部110a,和與其外周部形成一體的厚壁的外周部IlOb,在該外周部IlOb把固定用環(huán)IlOc插入并一體化。從固定用環(huán)IlOc的外周面向徑向外方突出作為外周部IlOb的一部分的密封部110d。固定用環(huán)IlOc通過密封部IlOd插入外筒金屬件111的內側并通過鑿密被固定。接著,對分隔部件106進行詳細說明。圖15是將上框部件拆下的分隔部件的俯視圖,圖16是は圖15的16-16線截面圖(上框部件也在相同截面部位一并進行表示),圖17是把分隔部件分解成各個構成部件進行表示的立體圖。首先,以分隔部件106的結構為主,根據(jù)圖17進行簡要說明。分隔部件106由3個部件構成,由被上下分離的上框部件115和下框部件116把弾性體130夾持在中央部。上框部件115起到下框部件116的蓋部件的作用,在中央設有中央上開ロ 118,在其外周側設有左右一對的圓弧狀的溢流孔119。120為銳孔通路的主液室側開ロ。附圖標記121a為與下框部件116的定位銷121嵌合的定位孔。在下框部件116的徑向外方沿外周呈圓弧狀地形成用來構成銳孔通路108 (參照圖14)的凹部122,其被設置成長度為大致3/4周左右的長度的圓弧狀。另外,圖15中的箭頭A所示方向,表示工作液在凹部122從主液室105向副液室107流動的方向。凹部122,被形成其內周壁的環(huán)狀隔壁123與下框部件116的內周側部分分隔開,該環(huán)狀隔壁123的內側形成用來與弾性體130嵌合的嵌合空間127。在該嵌合空間127的底部中央設有中央下開ロ 128、在其外周側設有左右ー對的圓弧狀的溢流孔129。弾性體130的中央部形成薄壁的可動膜部131,圍住該可動膜部131的外周側部分形成為壁厚比可動膜部131厚的厚壁外周部132。在該厚壁外周部132形成有大致V字槽狀的溢流閥133。溢流閥133呈圓弧狀,向周向較長地(打開角為大致120°、大致1/3周長左右)形成,并且設置了夾著弾性體130的中心以180°間隔相向地配置的一対。該溢流閥133不同于以往的以相向的ー對為ー組共計設置兩組的情形,而使僅僅設置了一組。弾性體130與下框部件116的嵌合空間127嵌合,在其上覆蓋上框部件115時,可動膜部131的上下對著中央上開ロ 118和中央下開ロ 128 (參照圖16、17)、溢流閥133的上下對著溢流孔119及129 (參照圖16、17)、主液室側開ロ 120對著形成在凹部122的長度方向一端的擴大端部122a (參照圖15)。此時,厚壁外周部132的下部,是與下框部件116的環(huán)形槽150嵌合為被定位,進而,由上框部件115與下框部件116從上下夾著被固定的約束部,成為可動膜部131的環(huán)形支撐部。如圖16所示,在環(huán)狀隔壁123與弾性體130 (溢流閥133)間形成把溢流孔119及129連通的溢流通路139。溢流閥133將該溢流通路139開閉,通常的時候關閉著,僅僅當 輸入大的カ時、主液室105變成規(guī)定的負壓時開啟,使工作液從副液室107側向主液室105側溢流。另外,凹部122的長度方向另一端對著設置在下框部件116上的副液室側開ロ 149(參照圖15)。另外,凹部122的內側及下方側被從環(huán)狀隔壁123及環(huán)狀隔壁123的下端向徑向外方伸出的凸緣116a圍住,上方被上框部件115的外周延伸部115a(從環(huán)形壁123向徑向外方伸出的部分)圍住,而外側方被開放。該開放部在整體進行組裝時被外筒金屬件111及其內側的延長部112覆蓋,形成銳孔通路108。延長部112的下端抵接在凸緣116a上,通過把預先與延長部112的下端一體地突出形成的密封凸起壓潰從而將抵接部密封。上框部件115的外周延伸部115a抵接在延長部112的上下方向中間部。外周延伸部115a的直徑比凸緣116a小了與延長部112的厚度相當?shù)牧?。這樣ー來,由于銳孔通路108的外周壁不是下框部件116,而是延長部112及外筒金屬件111,這些延長部112及外筒金屬件111可以用作銳孔通路108的構成材料,所以,即使不把銳孔通路108的外壁設置在下框部件116上也可以,可以相應地把銳孔通路108靠外周側進行配置。以下,對分隔部件的各構成部進行詳細說明。首先,由圖18及圖19對上框部件進行說明。圖18是上框部件的俯視圖、圖19是圖18的19-19線截面圖。在這些圖中,上框部件115在俯視時為圓形,是由具有剛性的輕金屬、硬質樹脂等的適當材料構成的大致圓盤狀的部件。上框部件115的中央部成為低了一個臺階的非圓形的中央臺階部117,在此形成與主液室105連通的中央上開ロ 118,被呈放射狀設置了多個的變形限制框118a分隔開(僅僅舉例表示而分別標出了幾個附圖標記)。變形限制框118a在可動膜部131產(chǎn)生過大的彈性變形時抵接支撐在其上表面?zhèn)葘^大的弾性變形進行限制。在中央臺階部117的外周側,把形成為約90°的圓弧狀的長孔的ー對溢流孔119以大致1/3周左右的長度在同一圓周上隔開180°間隔夾著上框部件115的中心相向地配置。在上框部件115的中心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中心固定凸部117a。附圖標記120表示形成在上框部件115上的銳孔通路108的主液室側開ロ。定位孔121a共計形成3個,為了防止誤組裝而向周向不均等地配置,其配置在與溢流孔119及主液室側開ロ 120錯開的位置。Cl是曲率半徑與溢流孔119的外周側圓弧相同的大直徑的假想圓。C2是中央臺階部117的外周部中的沿溢流孔119的部分,是曲率半徑與小直徑部117b相同的小直徑假想圓。中央臺階部117的外周部中的、位于左右的溢流孔119的鄰接端部間的部分從小直徑假想圓C2向徑向外方伸出而成為與大直徑假想圓Cl接近的擴大部117c。該擴大部117c夾著上框部件115的中心相向配置,由此,使中央臺階部117的外周部變成小直徑假想圓C2的一部分變形了的非圓形。C3是與擴大部17c的外周的一部分相切的假想圓。另外,弾性體130的厚壁外周部132的外周側與環(huán)狀隔壁123的內周側嵌合,而且內周側與上框部件115上的中央臺階部117的外周部嵌合。因此,大直徑假想圓Cl與厚壁外周部132的外徑及環(huán)狀隔壁123的內徑(都是后述的雙面寬部分以外的部分的直徑)一致。而且小直徑假想圓C2與厚壁外周部132的內徑及上框部件115上的中央臺階部117的外徑(都是小直徑部分的直徑)一致。另外,如圖16等所示,厚壁外周部132的上部被上框部件115的中央臺階部117 外周部上的臺階部定位,防止倒向徑向內側,有助于提高溢流閥133的開閉精度。接著,對彈性體130進行說明。圖20是弾性體的俯視圖、圖21是圖20的21_21線截面圖、圖22是圖20的22-22線截面圖、圖23是圖20的23-23線截面圖。如圖20 23所示,弾性體130由橡膠等的富有彈性的適當彈性材料構成,形成為能夠與下框部件116的嵌合空間127 (參照圖17)嵌合的形狀及尺寸。S卩,厚壁外周部132,具有外周部與大直徑假想圓Cl重疊,并夾著中心0相向地配置的一對閥門部132a,和夾著該中心0相向配置的ー對雙面寬部136。在閥門部132a的長度方向兩端設有共計4個角落部135,各角落部135夾著中心0相向配置。雙面寬部136相當于把大直徑假想圓Cl中的相向位置平行地切離后的形狀,形成在雙面寬部136的外周側的直線部,是與大直徑假想圓Cl的弦相當?shù)牟糠?,相向地設置了ー對,分別平行。通過形成該雙面寬部136,弾性體130整體上成為非圓形。S卩,如圖20所示,當大直徑假想圓Cl及小直徑假想圓C2的各半徑為R1、R2,雙面寬部136的中點M上的半徑(M與弾性體130的中心的距離)為半徑R4時,如圖21所示,通過形成切ロ部134,使R4比Rl短AR。R3為假想圓C3的半徑??蓜幽げ?31,作為與厚壁外周部132的邊界部的外周部的形狀,成為與中央臺階部117的外周部對應的非圓形形狀。即,沿閥門部132a的部分成為小直徑部,與小直徑假想圓C2重疊,而沿雙面寬部136的部分成為擴大部137,向小直徑假想圓C2的徑向外方伸出,通過進入雙面寬部136內,使可動膜部131整體成為非圓形形狀。雙面寬部136和閥門部132a向長度方向交替配置,各溢流閥133的長度方向上的長度為大直徑假想圓Cl的大致1/3周,在雙面寬部136的俯視時成為直線狀的外周部,為與大直徑假想圓Cl的大致1/6圓弧相當?shù)南业拈L度左右。角落部135及雙面寬部136為本發(fā)明的止轉部。如圖21所示,雙面寬部136的各相対的表面成為與中心軸線平行的垂直面。另外,在圖21中,作為徑向的壁厚被表示的切ロ部134的徑向寬度,中點M部分最窄,朝向角落部135逐漸擴寬。但是,中點M部分上的雙面寬部136的徑向寬度dl,比閥門部132a的徑向寬度(除了溢流閥133的基部部分上的徑向寬度)d2稍窄。另外,如圖22所示,角落部135的徑向寬度d3比雙面寬部136的中點M部分的徑向寬度dl及閥門部132a的徑向寬度d2寬數(shù)倍。角落部135的外壁面下部成為錐面135a。如圖23所示,角落部135為與閥132a相連的厚壁部,成為用來在溢流閥133受到主液室105的液壓而向其長度方向中間部被牽拉時,不倒向牽拉方向地對溢流閥133的長度方向端部牢固支撐的支撐部。另外,包含角落部135的厚壁的雙面寬部136把相向的ー對溢流閥133的各長度方向端部間連接,由此,被夾在ー對溢流閥133間的部分整體上為相當于外周長的大致1/6的程度的足夠長的厚壁部,對溢流閥133的各長度方向端部間進行支撐,因此,可以使對溢 流閥133的支撐剛性足夠高。在弾性體130的表面形成有沿可動膜部131的外周的非圓形的環(huán)形密封件138。另外,在各角落部135的表面也形成有從環(huán)形密封件138分支狀地連續(xù)地朝徑向外方延伸的徑向密封件138a。通過這些密封件,在分隔部件106的組裝時把可動膜部131與閥門部132a間可靠地密封。在弾性體130上的可動膜部131的中央向上下突出地一體化地設置凸部131a,圍住該凸部131a在同心圓上從上表面及下表面一體地突出設置多個半球狀的小突起131b(為了舉例表示,僅僅對幾個小突起賦予了附圖標記)。小突起131b在ー個同心圓上按相等間隔配設,該同心圓狀的列,向徑向設有多列(本例中為6列)。該小突起131b在可動膜部131彈性變形吋,以小的接觸面積與上下的變形限制框118a (參照圖18)、128a (參照圖24)進行初期接觸,而減輕擊打聲。如圖21及圖23所示,溢流閥133與閥門部132a的一部分一體地形成,從而形成具有向主液室105開放的凹部140的大致V字形截面,圍住該凹部140的徑向外方的壁部形成為以從副液室107側向主液室105側斜向上地朝外方打開的方式設置的斜面141,該斜面141的前端部為厚壁,外表面?zhèn)瘸蔀橄颦h(huán)狀隔壁123的內周面以液體密封的方式緊貼的密封部142。接著,由圖15 17及圖24 26對下框部件116進行說明。圖24是下框部件116的俯視圖、圖25是圖24的25_25線截面圖、圖26是圖24的26-26線截面圖、圖27是圖24的27-27線截面圖。如圖24所示,下框部件116的外周在俯視時為圓形,由具有剛性的輕金屬、硬質樹脂等的適當材料構成。在外周的內側設有環(huán)狀隔壁123,在該環(huán)狀隔壁123的內側夾著非圓形的環(huán)形槽150設有同樣為非圓形的中央臺階部157。環(huán)狀隔壁123的內周面為非圓形,具有位于相向位置的與大直徑假想圓Cl (半徑Rl)重疊的ー對圓形部123a及123b,和同樣位于相向位置的ー對雙面寬部126。圓形部123a及123b盡管各內周位于相同大直徑假想圓Cl上,但是,外周的半徑不同,沒有形成銳孔通路用的凹部122的圓形部123a的外周半徑為R5、形成有凹部122的圓形部123b的外周半徑為R6 (R5 > R6),圓形部123a的徑向寬度比另ー側的圓形部123b的徑向寬度寬了與該半徑的差相當?shù)牧?參照圖24)。另外,形成有相向的雙面寬部126的部分124a及124b上的徑向寬度也彼此不同,形成在凹部122的長度方向一端的形成有擴大端部122a的那ー側的部分124a細,大致呈月牙狀,徑向寬度窄,相反側的副液室側開ロ 149側的部分124b成為更加粗大的大致月牙狀,徑向寬度寬。環(huán)狀隔壁123的內周面,交替地相向配置了打開角為大致120°、1/3周圓弧的圓形部123a,和打開角為大致60°的雙面寬部126,各設置了一対。另外,在圓形部123a的長度方向兩端設有共計4個角落部125,各角落部125夾著中心0相向配置。雙面寬部126局部呈平面狀,當把弾性體130向環(huán)狀隔壁123的內側嵌合時,其雙面寬部136緊密重疊。環(huán)形槽150是對弾性體130上的厚壁外周部132的下部進行嵌合支撐的槽,向上方開放,槽底部的俯視時形狀與厚壁外周部132的下端面的形狀一致,低于中央臺階部157。環(huán)形槽150的槽寬度在周向上發(fā)生變化,環(huán)狀隔壁123的圓形部123a及123b和中央臺階部157的小直徑部157b的間隔寬,雙面寬部126與擴大部157c的間隔窄。 中央臺階部157是隔開間隔對可動膜部131的下表面進行支撐的部分,外周的俯視時的形狀與可動膜部131的外周形狀一致。因此,成為具有與小直徑假想圓C2重疊的小直徑部157b,和自小直徑假想圓C2向徑向外方突出的擴大部157c的非圓形。中央臺階部157夾著環(huán)狀隔壁123的內周面和環(huán)形槽150位于內側,在中央部成為高了一個臺階的俯視時為非圓形的臺階部,在中心部形成向上方突出的中心固定凸部157a,向設置在可動膜部131的中心凸部131a進行初期抵接。在中心固定凸部157a的周圍形成與主液室105連通的中央下開ロ 128,由被形成為放射狀的多個變形限制框128a分隔開(分別為了舉例表示而僅僅標注了幾個附圖標記)。變形限制框128a在可動膜部131發(fā)生過大的彈性變形時抵接支撐在其下表面,對過大的彈性變形進行限制。如圖25及圖26所示,環(huán)形槽150的內周側被小直徑部157b或擴大部157c的立起來的外周壁圍住。因此,當在環(huán)形槽150中嵌合厚壁外周部132的下部時,小直徑部157b或擴大部157c的立起來的外周壁分別對厚壁外周部132的內周側下部進行定位,當由于可動膜部131的彈性變形而把厚壁外周部132向徑向內方牽拉時,厚壁外周部132的內周側下部被固定而不能被拉向徑向內方。在環(huán)形槽150的底部沿著圓形部123a及123b的部分,在各內周面間形成有溢流孔 129。溢流孔129為形成在圓形部123a及123b上的兩端的角落部125間的俯視時為圓弧狀的長孔,在長度方向中間部形成有向徑向橫切的中間支撐部152。在本實施方式的場合,中間支撐部152在I個溢流孔設置2個,把溢流孔129分隔成3個。這2個中間支撐部152不按相等間隔設置,彼此靠中央進行設置,2個中間支撐部152的間隔比跟角落部125的間隔短,由此,可以重點對溢流閥133的容易發(fā)生大的變形的中間部進行支撐。中間支撐部152是環(huán)形槽150的外周部與環(huán)狀隔壁123的內周面連接的肋狀的部件,溢流孔129的形成范圍比大直徑假想圓Cl的大致1/3周要長,所以,對該周圍部分進行加強。同時,其上端面成為錐面153,從下方對溢流閥133的斜面141進行支撐(參照圖28(C))。由此,不僅可以防止由于比較長而使中間部容易松弛的溢流閥133發(fā)生松弛,而且具有能夠防止后述的輸入大的カ時產(chǎn)生過大的變形的功能。如圖26所示,中間支撐部152沿環(huán)狀隔壁123的內周面向中心軸線方向以規(guī)定的突出高度設置成一體。錐面153的位置及傾斜,考慮到溢流閥133的斜面141的形狀及其過大的變形時的狀態(tài)適當?shù)剡M行設定。另外,中間支撐部152的數(shù)量為I或2以上,數(shù)量是任意的。各角落部125成為錐面154,該錐面154為圓形部123a的內周面的下部側向環(huán)形槽150的底部朝下傾斜的斜面(參照圖27)。該錐面154與設置在弾性體130的厚壁外周部132的角落部135的錐面135a (參照圖22)對應,組裝時,形成緊貼的高度密封結構。兩錐面154及135a的傾斜可相同或者不相同,在本實施方式中,角落部125上的錐面154急劇傾斜,在組裝時,可以把弾性體130的角落部135緊密嵌合在下框部件116的角落部125上,將兩錐面135a及154緊貼。接著,說明分隔部件106的組裝。如圖17所示,把弾性體130與下框部件116的嵌合空間127嵌合,把厚壁外周部132的下部與環(huán)形槽150嵌合,而且,把弾性體130的雙 面寬部136與環(huán)狀隔壁123的雙面寬部126抵接。接著,把各定位銷121插通到上框部件115的定位孔121a中,一邊把上框部件115以固定的壓カ推向弾性體130 —邊把各定位銷121的前端鑿密,于是,分隔部件106被組裝成一體。此時,弾性體130,由于其外周部上的雙面寬部136如圖15所示那樣與環(huán)狀隔壁123的雙面寬部126抵接,所以,可以把弾性體130正確地定位,能夠把各溢流孔119及129與溢流閥133正確、可靠且容易地進行匹配。其結果,不僅可以把溢流通路139維持固定不變,而且可以確保溢流閥133的正確開閉。另外,由于在厚壁外周部132的角落部135設有錐面135a,因此,可以通過把其與角落部125的錐面154進行錐部對合而使其緊貼來進行組裝,由此可以獲得高度密封結構。進而,溢流閥133位于環(huán)狀隔壁123的圓形部123a及123b的各內側,如圖28的(c)所示,作為斜面141的前端部的密封部142與圓形部123b的內表面緊貼成液體密封狀。由此,將溢流通路139閉塞,阻止工作液通過溢流通路139從副液室107側向主液室105側的流動(圓形部123a側也一祥)。下面說明作用。圖28是說明溢流閥133的動作的圖,圖28 (a)、(b)是與圖16相當?shù)慕孛娌课坏姆糯髨D。圖28 (a)表示在溢流閥133閉合的狀態(tài)下輸入了大輸入時的狀態(tài),斜面141向下方較大撓曲而發(fā)生鼓出變形,由此承受因大輸入而產(chǎn)生的液壓Fl。此時,密封部142在環(huán)狀隔壁123的內周面上滑動并維持緊貼,使工作液不從下方的副液室107側向主液室105側溢流。圖28 (b)表不在大輸入之后,振動方向翻轉,成為主液室105的容積擴大的方向,主液室內變成負壓的狀態(tài)。在該階段,斜面141向主液室105側被吸引,同時,副液室107側的工作液體從下方把溢流閥133的斜面141上推,所以,溢流閥133以從前端側卷起的方式變形,于是密封部142從環(huán)狀隔壁123的內周面離開而進行開閥,工作液按副液室107 —溢流孔129 —溢流通路139、溢流孔119 —主液室105的方式流動,主液室105的液壓變高,所以,可以阻止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
此時,溢流閥133的斜面141,由于前端側向主液室105傾斜,所以,工作液被該傾斜的斜面141引導,向前端側的密封部142集中地進行作用,因此,溢流閥133當主液室105變成規(guī)定的負壓時順暢地開啟。圖28的(C)表示用來對中間支撐部152的作用進行說明的中間支撐部152部分上的擴大截面,表示從主液室105施加了過大的液壓F2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本發(fā)明在溢流閥133的長度方向中間部由中間支撐部152的錐面153支撐斜面141的下方。因此,通過對最容易發(fā)生大的變形的長度方向中間部進行支撐,可以阻止斜面141的過大的變形,并可以防止因過大的變形而產(chǎn)生泄漏、阻止衰減カ的降低。為此,當輸入大的力時成為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確保規(guī)定的溢流流量,可靠地阻止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且,通過加大溢流閥133而加大開閥時的溢流量,能夠迅速進行液壓調整,因此,可以僅僅設置ー對溢流閥133。另外,通過由中間支撐部152對溢流閥133的長度方向中間部進行支撐,從而可以實際上使用這樣的大型的溢流閥133。 進而,即使為了確保大的溢流量而增加溢流孔119、129的開ロ面積,通過在這樣較大地開ロ了的溢流孔129上設置中間支撐部152,可以確保下框部件116的強度,能夠使用具有這樣的大的開ロ面積的下框部件116。此外,由于把溢流閥133較長地設置成大直徑假想圓Cl的大致1/3周左右那么長,所以,可以加大溢流時的工作液流量,有效地抑制氣蝕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且,溢流閥133僅設置ー對的2個就夠了,所以,不需要如以往那樣設置4個,不僅可以將溢流閥133的數(shù)量減半,而且,可以加大作為溢流閥133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的固定部的厚壁外周部132的體積提高支撐剛性、防止液體泄漏。此外,溢流閥133上最難以彎曲的部分為與長度方向端部處的角落部135的接續(xù)部,由于可以通過將溢流閥133的數(shù)量減半來減少這樣的難以彎曲的部分的數(shù)量,所以能夠相對地提高溢流閥133的作動性。進而,通過把溢流閥133僅設置成相向的一対,如圖15及20所示,可以確保溢流閥133間的厚壁外周部132比較長(本實施方式確保了與大致60°的打開角相當?shù)膶挾?。其結果,可以確保外周厚壁部132中的被相向的ー對溢流閥133夾著的部分為足夠大的空著的空間(未形成溢流閥133的空間)、在此,能夠把外周側切ロ而形成雙面寬部136,并在其內側部分形成擴大部137。為此,由于可以把可動膜部131作為非圓形的大型構造擴大受壓面積,因此,即使在外周部設置了溢流閥133,也可以降低可動膜部131的弾性系數(shù)來實現(xiàn)低動彈簧化,而且,不會擴大裝置整體的外徑尺寸而能夠緊湊化,而且,由于被低動彈簧化,所以不需要使可動膜部131過于薄,從而能夠維持規(guī)定的衰減及耐久性。此外,在下框部件116上不設置銳孔通路108的外壁,而使利用了筒狀金屬件111與隔熱體103的延長部112,因此,有助于相應地把銳孔通路108靠外周側進行配置。為此,可以把環(huán)狀隔壁123的內周面大直徑化而加大嵌合空間127,使得與其嵌合的弾性體130大型化。其結果,可以把設置在弾性體130上的溢流閥133更加大型化,而且可以確保形成擴大部137的雙面寬部136足夠大。另外,由于把厚壁外周部132中的設置了擴大部137的部分作為雙面寬部136,把該雙面寬部136以寬的面積與形成在環(huán)狀隔壁123的內周面的雙面寬部126抵接,因此,エ作液通過成為銳孔通路108的凹部122沿圖15中的ft]■頭A所不方向從王液室105向副液室107流動,由此,即便在主液室105內產(chǎn)生工作液的渦流,由該渦流產(chǎn)生使弾性體130旋轉的力,也能夠可靠地進行止轉。為此,由于溢流閥133與溢流孔129的相對于位置關系得到正確維持,因此可以維持溢流通路139固定不變。另外,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進行各種應用,例如,止轉部還可以不采用雙面寬,而是把左右的溢流閥133間的厚壁外周部132的外周形成為多邊形形狀,使其為非圓形部,由此來發(fā)揮止轉功能。圖29表示不設置這樣的雙面寬的例子,其未設置圖15中的那樣的雙面寬部136,取而代之,設置了擴大部137。厚壁外周部132的一部分為具有沿大直徑假想圓Cl的圓弧狀的外周的圓弧狀擴大部132b,該圓弧狀擴大部132b與閥門部132a連續(xù)地設置,設有擴大部137?;诖?,可以把擴大部137進ー步向外周側擴大而實現(xiàn)低弾性系數(shù)化。另外,在假設擴大部137不擴大的情況下,可以提高圓弧狀擴大部132b的支撐剛性,可以使溢流閥133及可動膜部131的動作穩(wěn)定化。 進而,本發(fā)明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不限于發(fā)動機支架,各種動カ齒輪系用固定件都能適用。附圖標記說明I…第I安裝部件、2…第2安裝部件、3…隔熱體、5…主液室、6…分隔部件、7…副液室、8…銳孔通路、10 隔膜、15…蓋部件、16…框部件、19,29 溢流孔、30…彈性體、33-溢流閥、39 溢流通路、40a、40b…2面寬部、44…錐面、45 :角落部、46a、46b…2面寬部、50…錐面、51角落部、52 中間支撐部、53…錐面、101 :第I安裝部件、102 :第2安裝部件、103 :隔熱體、105 :主液室、106 :分隔部件、107 :副液室、108 :銳孔通路、110 :隔膜、115 上框部件、116 :下框部件、119 :溢流孔、125 :角落部、126 :雙面寬部、129 :溢流孔、130 :彈性體、131 :可動膜部、132 :厚壁外周部、132a :閥門部、132b :圓弧狀擴大部、133 :溢流閥、135 :角落部、136 :雙面寬部、137 :圓弧狀擴大部、139 :溢流通路。
權利要求
1.一種液體密封防振裝置,所述液體密封防振裝置的分隔部件設有彈性體和嵌合支撐該彈性體的框部件,彈性體的中央部為薄壁的可動膜,該可動膜周圍為環(huán)形的厚壁外周部,在該厚壁外周部一體地形成有溢流閥,所述分隔部件設有將液室分隔為主液室與副液室并將主液室與副液室連通的銳孔通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溢流閥為夾著上述彈性體的中心相向配置的一對溢流閥, 上述厚壁外周部中的上述一對溢流閥間的部分的外周被形成為非圓形形狀的止轉部,而且, 在上述框部件上設有與該止轉部對應的嵌合部, 上述彈性體與上述框部件嵌合、上述止轉部與上述嵌合部嵌合。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動膜的一部分進入到位于上述一對溢流閥間的上述厚壁外周部內,上述可動膜形成為非圓形形狀。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止轉部為,相對于上述彈性體的厚壁外周部將外周部的相向位置形成為平行的直線狀的雙面寬形狀。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框部件的與上述溢流閥對應的位置設有圓弧狀的溢流孔,而且,在該溢流孔的長度方向中間部形成有支撐上述溢流閥的中間支撐部。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彈性體與框部件的嵌合部中的、上述止轉部和該嵌合部的至少一部分為錐形。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彈性體中的作為與上述溢流閥的長度方向端部鄰接的部分的角落部,和與該角落部進行嵌合的設置在上述框部件側的角落部分別形成為上述錐形。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框部件形成有對上述溢流閥的上述副液室側部分進行支撐的中間支撐部。
8.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框部件上以外側方被開放了的狀態(tài)形成有構成上述銳孔通路的凹部,而且,將該凹部的外側方閉合、將上述銳孔 通路的外周部閉合的部件,將上述液室及分隔部件的各外側覆蓋的部件。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溢流閥形成為沿一個假想圓的圓弧狀,朝上述彈性體的周向形成在上述假想圓的周長的大致1/3左右的長度。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液體密封防振裝置,在分隔部件中把彈性體與框部件嵌合,在該分隔部件中能夠對彈性體進行可靠的止轉。設有隔熱體(3)、把隔熱體(3)作為壁部的一部分封入了工作液體的主液室(5)、和副液室(7),該副液室通過分隔部件(6)借助銳孔通路8與主液室(5)連通,壁部的一部分由隔膜(10)形成。分隔部件(6)具有吸收主液室(5)的內壓變動的彈性體(30)和對彈性體(30)的外周部進行支撐的框部件(16),在框部件(16)支撐彈性體(30)的部分的外周側設有將主液室(5)與副液室(7)連通的溢流孔,而且把開閉該溢流孔的溢流閥(33)與彈性體30的外周部設置成一體。溢流閥(33)為左右一對,左右的溢流閥(33)間的彈性體的厚壁外周部(32)成為雙面寬形狀部(40a、40b)的止轉結構。
文檔編號F16F13/10GK102770686SQ20118001086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2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2月25日
發(fā)明者久保信夫, 權太陽, 永倉俊司, 赤井泰晴, 齊藤淳 申請人:山下橡膠株式會社, 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