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內燃發(fā)動機技術,具體是一種集成內置機油高效冷卻裝置。
背景技術:
1、發(fā)動機機油具有對運動零部件進行潤滑、冷卻和清潔的作用,要實現上述功能,需要發(fā)動機機油冷卻模塊和機油濾清模塊分別對機油進行冷卻和過濾,以保證機油處于合適的工作溫度和清潔度。
2、發(fā)動機機油冷卻器一般分為內置式和外置式,內置式機油冷卻器一般包括機油冷卻器內芯和機油冷卻器蓋,通過將流經機油冷卻器內部的機油熱量傳遞至發(fā)動機冷卻水,把來自油底殼的機油溫度降低到合適溫度。機油濾清模塊一般包括機油濾清器和濾清器座,對來自發(fā)動機機體油底殼的機油中的雜質進行過濾。
3、現有技術中,內置機油冷卻器由于結構所限,與機油濾清器模塊往往分開布置,集成度較低;部分采用了集成結構的內置機油冷卻器往往直接固定在充當機油冷卻器座的蓋板上,缺少冷卻水流通路徑的控制措施,安裝到機體后機油冷卻器內芯長度方向一般沿水流方向或是水平方向浸泡在機體冷卻水中,通過機油冷卻器內芯各層芯板之間的冷卻水流通面積小,冷卻水流受到的阻力較大,造成機油冷卻器換熱效率低,水泵功率損失較大。另外,現有技術多采用先冷卻再過濾的機油流通路徑,容易帶來機油濾清器流阻偏高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背景技術中指出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集成內置機油高效冷卻裝置,旨在實現機油的高效冷卻,并實現機油冷卻器模塊與機油濾清器模塊的集成。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3、一種集成內置機油高效冷卻裝置,包括發(fā)動機機體、機油冷卻器蓋和機油冷卻器內芯,所述的發(fā)動機機體前端面設有第一內型腔,第一內型腔內部左端上方設有冷卻液流出口和機油流出口,右端設有冷卻液流入口和第一入口,第一內型腔外部設有第二入口、第三入口和旁通進口,第二入口連通第一入口,第三入口和旁通進口分別連通發(fā)動機機體的主油道;冷卻液出口和冷卻液流入口分別連通發(fā)動機機體內的冷卻液通道,第二入口通過機油冷卻器蓋連接第三入口;
4、所述的機油冷卻器內芯安裝在第一內型腔中,且機油冷卻器內芯沿長度方向從左到右向下傾斜設置在冷卻液流出口和冷卻液流入口之間;機油從第一入口進入機油冷卻器內芯,經過機油冷卻器內芯冷卻后從機油流出口返回發(fā)動機機體的主油道;
5、所述的機油冷卻器蓋后端面連接發(fā)動機機體,機油冷卻器蓋后端面設有第二內型腔,第二內型腔包圍在冷卻液流出口、冷卻液流入口以及機油冷卻器內芯外部,且第二內型腔內設有第一導流板和第二導流板;第二內型腔具有從左到右向下傾斜設置的第二側壁和第五側壁,第二側壁位于第五側壁下方,第二側壁、第五側壁與機油冷卻器內芯對應的側邊之間均具有間隙;冷卻液從冷卻液流出口進入第二內型腔后,被第二導流板導向第二側壁,沿第二側壁向右下流動時,又被第一導流板導向機油冷卻器內芯,經過機油冷卻器內芯及第五側壁,越過第一導流板,從冷卻液流入口返回發(fā)動機機體的冷卻液通道;
6、所述的機油冷卻器蓋還集成有供油模塊、機濾座模塊和旁通模塊,供油模塊內部具有供油道,機濾座模塊內部設有機濾油路,旁通模塊內部設有旁通油道;供油模塊的供油道輸入端對接第三入口,輸出端連通機濾座模塊的機濾油路入口,機濾油路出口分別連通第二入口和旁通模塊的旁通油道,旁通油道通過后端開口的旁通油口連接旁通進口;當第二入口的壓力在預設的壓力值范圍內時,來自發(fā)動機機體主油道的機油依次通過供油模塊和機濾座模塊,經機濾座模塊濾清后,進入第二入口;當第二入口的壓力超過預設值時,旁通油道開啟,經過機濾座模塊濾清后的一部分機油經旁通油口直接通過旁通進口返回發(fā)動機機體主油道。
7、所述的第二內型腔其內側壁包括從左到右依次逆時針環(huán)繞連接的第一側壁、第二側壁、第三側壁、第四側壁、第五側壁和第六側壁,第一側壁和第四側壁均為豎向平面,第二側壁和第五側壁均從左到右向下傾斜且相互平行,第三側壁和第六側壁均平行于橫向平面,第二側壁和第五側壁的面積相等且最大;所述第一導流板連接第三側壁,第二導流板連接第六側壁,冷卻液流入口設置在第一導流板與第四側壁之間,冷卻液流出口設置在第二導流板與第一側壁之間。
8、所述供油模塊一體設置在機油冷卻器蓋下端,供油模塊內部的供油道具有進油口,進油口與旁通油口開口方向一致,進油口對接第三入口。
9、所述的第二內型腔外部右側設置有出油口,出油口與旁通油口開口方向一致,出油口作為機濾油路出口,其外端對接第二入口,其內部分別連通機濾座模塊的機濾油路和旁通模塊的旁通油道。
10、所述的機濾座模塊一體設置在機油冷卻器蓋右端,機濾座模塊內部的機濾油道包括機濾進油道和機濾出油道,機濾座模塊右端具有安裝臺,安裝臺內具有輸入油腔,輸入油腔通過連接孔連通機濾進油道,輸入油腔內設有中心出油管,中心出油管一端連通機濾出油道,另一端連通機油濾清器出油腔,機油濾清器連接安裝臺,機油濾清器進油腔連通輸入油腔;機濾進油道連通供油道,機濾出油道連通機濾油路出口。
11、所述的機濾進油道豎向設置,所述的安裝臺其數量為n個,n≥2;n個安裝臺自上到下分布于機濾座模塊的右端,且每個安裝臺連接的機油濾清器均呈水平狀態(tài)。
12、所述的機濾出油道豎向設置,其上端設有開口,開口內設有螺紋連接的封堵頭。
13、所述的旁通模塊一體設置在機濾座模塊與第二內型腔之間;旁通模塊內部的旁通油道包括同軸設置的通油孔和閥體腔,通油孔下端連通機濾油路出口,通油孔上端連通閥體腔,且閥體腔的內徑大于通油孔的內徑;閥體腔內設有旁通閥組件,旁通油口設置在閥體腔的一側壁,由旁通閥組件控制旁通油口的啟閉。
14、所述的第一內型腔的外部開口端面為第一結合面,第一結合面為光滑平面,所述第二入口、第三入口和旁通進口均設置在第一結合面上;第二內型腔的開口端面為第二結合面,第二結合面也為光滑平面,第二結合面與第一結合面密封連接。
15、所述的第二內型腔的第三側壁上設有放水孔,放水孔的外部孔口連接有放水閥。
16、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將機油冷卻器內芯沿第二內型腔傾斜布置,第二內型腔側板與機油冷卻器內芯貼合設計,以及第二內型腔內部的導流板設計,使盡可能多的水流以大角度均勻通過機油冷卻器內芯芯板長邊之間,增加了芯板間冷卻水流速,提高了冷卻水和芯板表面對流換熱系數,實現機油冷卻器更加高效的冷卻;斜向布置的機油冷卻器內芯增加了水流流通面積,降低了水流阻力,減少了水泵的功率損失,進而提升了發(fā)動機熱效率,實現節(jié)能的效果;
17、本發(fā)明機油冷卻器蓋采用一體化鑄造設計,并集成了機濾座模塊,集成度高,結構緊湊,機油通道均為內置,無需外接冷卻水和機油管路,減少了零部件數量,提升了安裝效率,有效降低了整體成本。該結構實現了機油濾清器中置,且水平橫向布置,有效避免了低位或是豎向機油濾清器與整車車架可能出現的干涉,使發(fā)動機可適配于大型拖拉機,緊湊的設計提升了發(fā)動機的適配性,避免了需要外接機油濾清器造成的管路復雜、油路阻力大等問題。
18、本發(fā)明中機油冷卻器蓋組件內部的油路設計,使來自機油泵的溫度較高的機油先經過機油濾清器過濾,再經過機油冷卻器冷卻,有助于降低機油流經機油濾清器的阻力,提升機油流量和主油道機油壓力,降低機油泵功率損失。另外,過濾后的機油再進入機油冷卻器進行冷卻,可有效降低機油冷卻器芯體發(fā)生堵塞的風險。
19、本發(fā)明機油冷卻器蓋集成了旁通閥功能,布置緊湊,旁通閥安裝方便,同時避免了在發(fā)動機機體上加工多余的旁通閥通道,降低機體重量和加工成本。機油冷卻器蓋組件上集成的放水閥位于機體冷卻系統最低點,可有效排干凈機體內冷卻水,防止機體及與冷卻水接觸的其他零部件在低溫下發(fā)生凍裂故障。
20、另外,本發(fā)明機油冷卻器蓋組件上集成的旁通閥閥座可作為供油接頭,向發(fā)動機附件(例如增壓器)供給機油,該接頭油路直接與主油道相連,可以快速的建立機油壓力,延長附件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