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柴油機,尤其是涉及一種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動力傳輸結構。
背景技術:
1、部分運輸車教練車會采用老型號的柴油機進行改裝,為了滿足教練車的相應性能和功能要求,需要將部分老舊型號的柴油機匹配電子調速器、動力潤滑油泵等裝置,從而在保持發(fā)動機整體性能不便的前提下滿足教練車的動力和功能等方面的要求。為了通過柴油機對動力潤滑油泵提供動力,驅動潤滑油泵進行工作,需要將潤滑油泵與發(fā)動機的動力結構連接。而柴油發(fā)動機還要對車輛提供動力,通過現有技術中的連接方式無法滿足傳動結構的潤滑以及穩(wěn)定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1、有鑒于此,本發(fā)明旨在提出一種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動力傳輸結構,以通過柴油機的動力結構對潤滑油泵提供動力。
2、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3、一種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動力傳輸結構,包括
4、發(fā)動機本體和潤滑油泵本體,發(fā)動機本體的曲軸與潤滑油泵本體的輸入軸之間通過傳動結構連接;
5、驅動殼組,其包圍形成傳動空腔,所述傳動結構置于傳動空腔內,所述傳動空腔與發(fā)動機本體的曲軸腔連通;驅動殼組上開有進油油路和回油油路,所述進油油路與曲軸腔連通,回油油路與傳動腔體連通。
6、進一步的,所述進油油路靠近曲軸腔一端的開口方向朝向遠離傳動空腔的方向;所述回油油路靠近傳動空腔一端的開口方向朝向遠離曲軸腔的方向。
7、進一步的,所述傳動結構包括彈性軸和驅動軸,所述彈性軸一端與曲軸花鍵連接,另一端與驅動軸連接,所述驅動軸另一端與潤滑油泵的輸入軸連接。
8、進一步的,所述彈性軸的長徑比大于8.16。
9、進一步的,所述彈性軸的材料為18cr2ni4wa。
10、進一步的,所述驅動殼組包括第一驅動殼和第二驅動殼,所述第一驅動殼與發(fā)動機外殼連接,第二驅動殼組與潤滑油泵外殼連接,第一驅動殼和第二驅動殼之間通過法蘭連接,所述第一驅動殼內設有第一襯套,所述第二驅動殼內設有第二襯套,所述驅動軸的兩端分別置于第一襯套和第二襯套內。
11、進一步的,所述驅動轉軸中部向外延伸出限位邊,所述第一襯套端面向外延伸出第一翻邊所述第一翻邊能抵于限位邊上。
12、進一步的,所述第二襯套的端面向外延伸出第二翻邊,所述驅動軸上套設有擋圈,擋圈與第二翻邊之間設有調整墊。
13、進一步的,所述驅動軸上還套設有受力環(huán),所述受力環(huán)一端抵于擋圈上,另一端抵于調整墊上。
14、進一步的,所述受力環(huán)為兩個半環(huán)組合而成,所述受力環(huán)與擋圈之間還設有套環(huán),所述套環(huán)的截面呈l形,受力環(huán)置于套環(huán)與驅動軸側壁之間。
15、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動力傳輸結構具有以下優(yōu)勢:
16、本發(fā)明在發(fā)動機和潤滑油泵之間設置傳動結構,并在驅動殼組上開設進油油路和回油油路,使得潤滑油能進入曲軸腔和傳動空腔,通過簡單的結構完成對發(fā)動機的曲軸以及外部的傳動結構同時提供潤滑油進行結構的潤滑和冷卻,使得裝置能順利運行;
17、采用在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設置長徑比較大且材料韌性較高的彈性軸,對曲軸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力矩傳遞起到緩沖作用,防止由于曲軸的突然工作使得潤滑油泵由于無法快速進入工作狀態(tài)導致潤滑油泵內的齒輪突然承受的載荷過大;
18、采用調整墊以及受力環(huán)與套圈配合,從而對驅動軸的軸線位置進行控制,進而調整驅動軸與彈性軸的軸向間隙。
1.一種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動力傳輸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發(fā)動機本體和潤滑油泵本體,發(fā)動機本體的曲軸與潤滑油泵本體的輸入軸之間通過傳動結構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動力傳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油路靠近曲軸腔一端的開口方向朝向遠離傳動空腔的方向;所述回油油路靠近傳動空腔一端的開口方向朝向遠離曲軸腔的方向。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動力傳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結構包括彈性軸和驅動軸,所述彈性軸一端與曲軸花鍵連接,另一端與驅動軸連接,所述驅動軸另一端與潤滑油泵的輸入軸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動力傳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軸的長徑比大于8.16。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動力傳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軸的材料為18cr2ni4wa。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動力傳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殼組包括第一驅動殼和第二驅動殼,所述第一驅動殼與發(fā)動機外殼連接,第二驅動殼組與潤滑油泵外殼連接,第一驅動殼和第二驅動殼之間通過法蘭連接,所述第一驅動殼內設有第一襯套,所述第二驅動殼內設有第二襯套,所述驅動軸的兩端分別置于第一襯套和第二襯套內。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動力傳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轉軸中部向外延伸出限位邊,所述第一襯套端面向外延伸出第一翻邊所述第一翻邊能抵于限位邊上。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動力傳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襯套的端面向外延伸出第二翻邊,所述驅動軸上套設有擋圈,擋圈與第二翻邊之間設有調整墊。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動力傳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軸上還套設有受力環(huán),所述受力環(huán)一端抵于擋圈上,另一端抵于調整墊上。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發(fā)動機與潤滑油泵之間的動力傳輸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環(huán)為兩個半環(huán)組合而成,所述受力環(huán)與擋圈之間還設有套環(huán),所述套環(huán)的截面呈l形,受力環(huán)置于套環(huán)與驅動軸側壁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