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燃料泵的制作方法
燃料泵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內燃機燃料泵,尤其涉及一種由直流無刷電機驅動的燃料
泵。背景技術:
燃料泵通常用于機動車內將液體燃料如汽油、柴油等從油箱運送至內燃 機。
一般地,燃料泵由一小型直流電機驅動,燃料通常從電機內部通過。盡管
石墨換向器有效地延長了燃油泵的使用壽命;然而,隨著混合燃料使用的趨勢, 換向器與燃料之間容易發(fā)生化學反應已成為難以避免的問題,因而有人開始考 慮采用無刷電機來驅動燃料泵。采用無刷電機驅動燃料泵有諸多好處,如由于 無刷電機沒有采用碳刷和換向器其使用壽命較長。
然而,現有的無刷電機驅動燃料泵存在以下問題無刷電機通常采用圓柱 形定子結構,為了保護定子繞組免受各種燃料的腐蝕通常需要在定子鐵心和定 子繞組外包裹一層保護層,如通過包覆模塑技術(insert moulding technique) 將塑料或樹脂包裹于定子鐵心和定子繞組外層,然而,保護層也將同時封閉定 子鐵心與定子繞組之間的間隙。這樣,電機定子與轉子間的氣隙成為唯一可供 燃料流過的通道。由于電機氣隙很小,燃油在這種小氣隙中流動非常不流暢, 導致流量降低,并且摩擦損耗隨之增加從而降低電機和油泵的性能。
因此,有必要開發(fā)一種能解決以上問題的直流無刷電機驅動的燃料泵。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燃料泵,包括殼體、裝設于殼體內的 電機及葉輪,所述葉輪受所述電機驅動,所述電機外表面與所述殼體之間沿與電機軸向平行的方向形成有若干燃油通道,當所述電機驅動葉輪旋轉時,燃油 可從殼體的一端經過所述通道后到達殼體的另一端。
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電機外表面沿與電機軸向平行的方向形成 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形成所述燃油通道。
本發(fā)明進一步的改進在于所述電機包括定子及裝設于定子內的轉子,所 述定子包括若干沿徑向朝內延伸的主齒部,每一主齒部上繞有線圈繞組,所述 定子的外表面沿徑向內凹形成所述凹槽。
本發(fā)明所舉實施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電機外表面與燃料泵的殼體之 間形成有若干通道,從而使得燃油可以順暢地從殼體的一端到達殼體的另一 端。
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提供的燃料泵沿軸線方向的剖示圖; 圖2所示為圖1沿線I-I的剖視圖3所示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提供的燃料泵的電機定子立體示意圖; 圖4所示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提供的燃料泵的電機定子去除保護層后沿垂直 軸線方向的截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 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圖1所示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提供的燃料泵40的沿軸線方向的剖示圖。所 述燃料泵40包括兩端開口的圓柱形殼體42,所述殼體42包括第一收容部46 用于收容葉輪47于其內,第二收容部50用于收容電機于其內,所述電機用于 驅動葉輪47旋轉。兩端蓋44、 45分別安裝于殼體42的兩開口處并分別開設 入口 49、出口 51,當電機驅動葉輪47旋轉時,燃油將從入口 49進 第一收容部46的空腔48內,通過電機50與殼體42間的通道52 (見圖2)后從出口 51 流出。所述入口49用于與油箱連通,所述出口 51用于與內燃機連通。
請一并參閱圖2,所述電機包括通過壓入方式容置于所述殼體42的第二收 容部50內的定子12,及轉子16。所述轉子16可旋轉地安裝于定子12內,轉 軸19的一端安裝于固定在端蓋44上的軸承(圖未示)內,另一端安裝于固定 在端蓋45上的軸承內。所述定子12包括定子繞組20 (見圖4),為了保護繞 組20使之免受燃油的化學腐蝕,通過包覆模塑技術在所述定子12的兩端形成 有保護層30,所述保護層30將位于定子兩端的繞組20封閉,并同時封閉馬達 定子內的通道。所述保護層30可以是塑膠層或樹脂層,為了保證定子鐵心與 殼體42間的緊密配合,所述定子的極面和位于定子兩端之間的定子鐵心13的 外表面未覆保護層。為了保護轉子16免受燃油的腐蝕并輔助固定磁鐵于轉子 上,所述轉子外圍也覆有保護層。所述定子鐵心13的外表面除了若干凹槽28 (見圖3)外其余部分近似圓柱形,與殼體42的內表面相匹配,所述凹槽28 沿電機軸向延伸,與殼體42的內表面共同形成燃油通道52。當電機驅動葉輪 47旋轉時,燃油將從入口 49進入位于殼體42第一收容部46內的空腔48內, 通過所述通道52后從出口 51流出,燃油的流動方向如圖1中的箭頭60所示。 當然,小量的燃油可以從定子12與轉子16間的氣隙通過。
請一并參閱圖3與圖4,所述定子12包括由多數個芯片沿定子軸向堆疊而 成的定子鐵芯13,所述芯片可通過焊接或卡扣的方式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所 述芯片通過焊接方式連接,所述芯片的外表面形成有若干凹陷33,在每一凹陷 33處形成有凸肋32,通過激光焊接芯片的凸肋32可將所述芯片連接。為了保
護所述焊接帶不受燃油的腐蝕,所述焊接帶可覆保護層,從而形成沿定子軸向 延伸的凸條31,連接定子的兩端。所述定子鐵心13包括若干沿徑向向內延伸 的主齒部14及輔助齒部15,主齒部14與輔助齒部15沿周向交替分布,沿定 子徑向,主齒部對應定子的凹陷33,輔助齒部對應定子的凹槽28。每一主齒 部14的朝向轉子16的極面上沿定子軸向開設有至少一開槽26,所述開槽26
6中未有繞組穿過,稱之為輔助槽,輔助槽的存在可減小轉子16旋轉時力矩的 波動。在本實施例中,每一主齒部14的朝向轉子16的極面上沿定子軸向開設 有一開槽26,其寬度與主齒部14和輔助齒部15之間寬度相同,所述開槽26 貫穿整個定子的軸向并將極面平均分成兩部分,這樣,所述定子12共形成有 九個面積相同的極面。所述轉子具有四個磁極。
定子繞組20纏繞于主齒部14上,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繞組20包括三個 線圈22,所述線圈形成三相三角形連接,每一線圈的每一端連接至三個定子端 子A、 B、 C中的兩個,每一定子端子A、 B、 C分別連接兩個線圈22,這樣,每 一線圈22的兩末端分別與另外兩線圈連接。因此,繞線時,將線頭連接至定 子端子A后可先繞第一主齒部14形成第一相,然后再連接至定子端子B,繞第 二主齒部14形成第二相,然后再連接至定子端子C,繞第三主齒部14形成第 三相,最后再連接至定子端子A,整個繞線只有在第二次連接至端子A后才需 要剪斷,繞線過程簡便。
在上述實施例中,電機定子與燃料泵的殼體42之間形成有若干通道,從 而使得燃油可以順暢地從殼體的入口 49到達殼體的出口 51。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 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 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燃料泵,包括殼體、裝設于殼體內的電機及葉輪,所述葉輪受所述電機驅動,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外表面與所述殼體之間沿與電機軸向平行的方向形成有若干燃油通道,當所述電機驅動所述葉輪旋轉時,燃油可從殼體的一端經過所述通道后到達殼體的另一端。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外表面沿與電機軸 向平行的方向形成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形成所述燃油通道。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包括定子及裝設于 定子內的轉子,所述定子包括若干沿徑向朝內延伸的主齒部,每一主齒部上繞 有線圈繞組,所述定子的外表面沿徑向內凹形成所述凹槽。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定子還包括若干輔 助齒部,所述主齒部與輔助齒部沿定子周向交替設置,所述輔助齒部上未繞線 圈繞組。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燃料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沿定子徑向分別與 輔助齒部相對應。
6、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齒部的朝向轉子的極 面上開設有至少一輔助槽。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槽的寬度與主齒部 和輔助齒部之間寬度相同。
8、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燃料泵,其特征在于 一保護層形成于所述定子上 用以隔離所述線圈繞組與燃油。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燃料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保護層為塑料保護層或 樹脂保護層。
10、 如權利要求1至9任一項所述的燃料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為直流無刷電機,所述定子包括三個主齒部和三個輔助齒部,每一主齒部的極面上 開設一開槽,從而使得所述定子形成九極/槽,所述轉子包括四個磁極。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燃料泵,包括殼體、裝設于殼體內的電機及葉輪,所述葉輪受所述電機驅動,所述電機外表面與所述殼體之間沿與電機軸向平行的方向形成有若干燃油通道,當所述電機驅動葉輪旋轉時,燃油可從殼體的一端經過所述通道后到達殼體的另一端。由于電機外表面與燃料泵的殼體之間形成有若干通道,從而使得燃油可以順暢地從殼體的入口到達殼體的出口。
文檔編號F02M37/08GK101666279SQ20081014185
公開日2010年3月10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3日
發(fā)明者寧 孫, 李永斌, 王新平, 袁偉峰 申請人:德昌電機(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