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屬于化妝品生產制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化妝品生產裝置。
背景技術:
在化妝品生產過程中,攪拌設備是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主要用于將一種原料均勻的分散到另一種原料中。很多時候,反應釜中已經有一種原料,此時需要經進料管投入另一種原料與之混合或反應,現(xiàn)有技術中均是將原料經進料管直接流入反應釜中,但進料管的進液口很小,不能將經由進料管流入的原料均勻的分散開來,新進入的原料只匯集在反應釜內進料口所對應的區(qū)域內,再通過攪拌裝置進行攪拌,此種方式原料進入不分散、混合不均勻,尤其是對一些要求快速均勻分散的情況,現(xiàn)有設備不能滿足要求,極易導致局部原料混合比例過高原料發(fā)生團結結塊,或局部反應速度過快的情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旨在提出一種化妝品生產裝置,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經進液管新進入的原料不能很好地分散開,過度集中于進液口所對應的位置,導致原料分散不開,混合不均勻,不同原料之間易發(fā)生團結結塊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化妝品生產裝置,包括反應釜,設于反應釜內腔的攪拌裝置及與所述攪拌裝置連接的設于所述反應釜外側的攪拌電機;所述反應釜的頂部設有與所述反應釜內腔連通的進料管,底部設有與所述反應釜內腔連通的出料管,所述進料管及出料管上均設有調節(jié)閥;所述反應釜的內腔上端還設有一水平設置的均液板,所述均液板的外邊緣與所述反應釜的內側壁連接,所述均液板上開設有多個貫穿所述均液板的漏液孔;每個所述漏液孔的正下方均固接有水平設置的散液組件,所述散液組件為上端開口的盆狀結構,所述散液組件側壁底端沿周向開設有若干個長方形的散液孔,每個所述散液孔的底邊均連接有斜向下外延伸的散液片,所述散液片的邊緣呈鋸齒狀;所述散液組件上端開口的直徑大于所述漏液孔的直徑。
進一步的,所述攪拌電機位于所述反應釜頂部的中間位置,所述攪拌裝置包括豎直穿過所述均液板的攪拌桿及設于所述攪拌桿底端的攪拌槳,所述攪拌桿的頂端與所述攪拌電機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均液板上表面沿外邊緣周向設有一圈溢流板,所述均液板被所述攪拌桿穿過的位置的邊緣上表面也設有一圈溢流板。
進一步的,所述反應釜的頂部還設有與所述反應釜內腔連通的帶有放氣閥的放氣管。
進一步的,所述出料管上還設有過濾器。
進一步的,所述反應釜的頂部還設有觀察窗及觀察窗照射燈。
進一步的,所述反應釜的的外側包覆有保溫夾套,所述保溫夾套的側壁上端連接有出水管,下端連接有有進水管。
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所述的一種化妝品生產裝置具有以下優(yōu)勢:
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反應釜內設有均液板,新進入的原料經進料管先流到均液板上,均液板設有很多的漏液孔,每個漏液孔的下方均設有散液組件,料液沿均液板均勻的分散,再經由漏液孔流入每個漏液孔下方的散液組件,進一步將料液分散開來,原料沿散液組件上端開口邊緣和散液孔及散液片極其均勻的分散落入下方的原液中進行混合,散液片的邊緣呈鋸齒狀增加了散液片的邊緣周長,料液分散極為均勻,不會集中于一個區(qū)域,混合效果好,避免了局部濃度過大導致不同原料發(fā)生結塊或者局部反應速度過快等問題。
附圖說明
構成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進一步理解,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在A處的放大圖;
圖3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2中所述的均液板的俯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反應釜;2-攪拌電機;3-進料管;4-出料管;5-調節(jié)閥;6-均液板;7-漏液孔;8-攪拌桿;9-攪拌槳;10-溢流板;11-放氣管;12-過濾器;13-觀察窗;14-觀察窗照射燈;15-保溫夾套;16-出水管;17-進水管;18-散液組件;19-散液孔;20-散液片。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在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在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通過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化妝品生產裝置,包括反應釜1,設于反應釜1內腔的攪拌裝置及與攪拌裝置連接的設于反應釜1頂部外側中間位置的攪拌電機2;反應釜1的頂部設有與反應釜1內腔連通的進料管3,底部設有與反應釜內腔連通的出料管4,進料管3及出料管4上均設有調節(jié)閥5;反應釜1的內腔上端還設有一水平設置的均液板6,均液板6的外邊緣與反應釜1的內側壁連接,均液板6上開設有多個貫穿所述均液板6的漏液孔7,每個漏液孔7的正下方均固接有水平設置的散液組件18,散液組件18為上端開口的盆狀結構,所述散液組件18側壁底端沿周向開設有若干個長方形的散液孔19,每個所述散液孔19的底邊均連接有斜向下外延伸的散液片20,散液片20的邊緣呈鋸齒狀;所述散液組件18上端開口的直徑大于漏液孔7的直徑。攪拌裝置包括豎直穿過均液板6的攪拌桿8及設于攪拌桿8底端的攪拌槳9,攪拌桿8的頂端與攪拌電機2連接。
料液經由進料管流到均液板6上,在均液板6上均勻分散開來,再經由漏液孔7均勻的分散滴入下方的原液中進行混合,料液分散均勻,不會集中于一個區(qū)域,混合效果好,避免了局部濃度過大導致不同原料發(fā)生結塊或者局部反應速度過快等問題,再由攪拌裝置進行攪拌,混合效果好。
實施例2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出料管3上還設有過濾器12,均液板6上表面沿外邊緣周向設有一圈溢流板10,均液板6被攪拌桿8穿過的位置的邊緣上表面也設有一圈溢流板10;反應釜1的頂部設有與反應釜1內腔連通的帶有放氣閥的放氣管11,反應釜1的頂部還設有觀察窗13及觀察窗照射燈14,可以幫助工作人員隨時觀察反應釜1內的情況;反應釜1的的外側還包覆有保溫夾套15,保溫夾套15的側壁上端連接有出水管16,下端連接有進水管17。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凡在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