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澆筑模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模具延時頂出裝置。
背景技術:
塑料產品在注塑完成后,都需要開模完成產品的脫模,產品從模腔中取出時需要頂出機構的配合。對于一些產品,尤其是具有特殊形狀的產品(如產品的表面有圖案),易出現產品局部粘模或者劃傷的問題,造成產品缺陷。對于四周底部呈弧形且兩長邊的落差太高且深腔的產品,脫模時產品收縮抱緊力過大使得正常頂針無法推出。對于分型面復雜的產品,采用單一推塊頂出,容易導致不能頂出產品或者出現次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模具延時頂出裝置,在面針板和所述底板之間設有延時腔體,其第一頂針在上升的過程中在延時腔體內會產生一段空行程,空行程結束后,推動第二頂針上升進行產品的頂出,實現了延時頂出的功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模具延時頂出裝置,其包括依次設置的底板、底針板、面針板、設置于所述底針板和所述面針板之間的延時腔體、穿過所述底板及底針板且頂部位于所述延時腔體內的第一頂針、設置于所述第一頂針下部的卡環(huán)及穿過所述面針板且底部位于所述延時腔體內的第二頂針。
進一步的,所述底針板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臺階孔,所示第一臺階孔包括開口朝上的第一孔部及與第一孔部連通的第二孔部,第一孔部的內徑大于第二孔部的內徑。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頂針包括用于接收外界推力的第一針體部及與所述第一針體部相連且位于所述第一孔部的抵頂部。
進一步的,所述抵頂部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一孔部的高度。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針體部的外表面設有環(huán)形凹槽,所述環(huán)形凹槽內設有用于在所述第一頂針上升時對其限位的卡環(huán)。
進一步的,所述面針板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臺階孔,所述第二臺階孔包括開口朝下的第三孔部及與第三孔部連通的第四孔部,第三孔部的內徑大于第四孔部的內徑。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頂針包括用于對產品施加推力的第二針體部及與所述第二針體部相連且位于所述第三孔部的限位部。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孔部和所述第三孔部組合形成限位腔體,且所述限位段的長度小于所述限位腔體的長度。
進一步的,所述底板和所述底針板之間設有若干垃圾釘。
進一步的,所述底針板設有至少兩個通孔,所述面針板設有與所述至少兩個通孔對應的螺孔,所述底針板和所述面針板通過設于所述通孔及螺孔內的螺栓相連。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照明裝置的模具延時頂出裝置,在對第二頂針施加推力時,第一頂針推動第二頂針在上升的過程中在延時腔體內會產生一段空行程,空行程結束后,第二頂針開始頂出的動作,實現了延時頂出的功能。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模具延時頂出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模具延時頂出裝置的爆炸圖;
圖3為圖1中A-A方向的剖視圖;
圖4為圖2中B-B方向的剖視圖;
圖5為圖3中C處局部放大圖,此時第二頂針處于頂升狀態(tài);
圖6為圖5中第二頂針處于未頂升的狀態(tài)圖;
圖7為圖5中上、下頂針移除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中標注為:模具延時頂出裝置100,底板1,第一通孔11,底針板2,第一臺階孔21,第一孔部211,第二孔部212,第一限位面22,第二通孔23,螺栓24,面針板3,第二臺階孔31,第三孔部311,第四孔部312,第二限位面32,螺孔33,延時腔體4,間隙4a,間隙4b,第一頂針5,第一針體部51,抵頂部52,卡環(huán)53,第二頂針6,第二針體部61,限位部62,垃圾釘7。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及相應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嵱眯滦椭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模具延時頂出裝置100,具體請參閱附圖1至圖7。
如圖1至圖7所示,該模具延時頂出裝置100包括:底板1、底針板2、面針板3、設于底針板2和面針板3之間的延時腔體4、貫穿所述底板1及底針板2且頂部位于延時腔體4內的第一頂針5、貫穿所述面針板3且底部位于延時腔體4內的第二頂針6。第一頂針5和第二頂針6抵接后,第一頂針5底部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向上移動,并且第二頂針6也受到第一頂針5的推力的作用從而向上移動。
以下針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延時頂出裝置100的各個元件及元件之間的連接關系作具體說明作詳細說明。
如圖1至,7所示,底針板2呈長方體,其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臺階孔21。第一臺階孔21包括第一孔部211及位于第一孔部211下方且與第一孔部211連通的第二孔部212,第一孔部211的內徑大于第二孔部212的內徑。第一孔部211的底面為用于對第一頂針5在上下方向上限位的第一限位面22。底針板2至少兩個角分別設有第二通孔23。
如圖4及圖7所示,第一頂針5包括第一針體部51及與第一針體部51相連的抵頂部52,抵頂部52的直徑大于第一針體部51的直徑,且抵頂部52的高度小于第一孔部211的高度。第一頂針5的抵頂部52收容于第一孔部211,第一針體部51通過第二孔部212延伸出底針板2。第一針體部51的外表面上設有環(huán)形凹槽(圖未示),第一針體部51上設有收容于環(huán)形凹槽內的卡環(huán)53,該卡環(huán)53在第一頂針5向上移動時對第一頂針5起限位作用。
面針板3呈長方體,其設有貫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二臺階孔31,第二臺階孔31包括第三孔部311及位于第三孔部311上方且與第三孔311連通的第四孔部312,第三孔部311的內徑大于第四孔部312的內徑。第三孔部311的頂面為用于對第二頂針6在上下方向上限位的第二限位面32。第一孔部211和第三孔部311組合形成延時腔體4。面針板2設有與第二通孔23對應的螺孔33。面針板3和底針板2通過穿過第二通孔23并鎖定于螺孔33內的螺栓24相連。
如圖6及圖7所示,第二頂針6包括第二針體部61及與第二針體部61相連的限位部62,限位部62的直徑大于第二針體部61的直徑。第二頂針6的限位部62收容于第三孔部311,第二針體部61通過第四孔部312延伸出面針板3。
底板1設置有與第一臺階孔21對應的供第一頂針5穿過的第一通孔11。底板1和底針板2之間設有若干垃圾釘7,垃圾釘7使得底板1和底針板2之前形成間隙,方便對兩者之間的垃圾進行清理。
結合圖3至圖7所示,在未對第一頂針5施加推力的情況下,第一頂針5的抵頂部52與第一限位面22接觸,同時第二頂針6的底面與第一頂針5的頂面接觸,延時腔體4的上部與第二頂針6的頂面之間有間隙4a。在對第一頂針5施加推力的情況下,抵頂部52的底面漸漸遠離第一限位面22并推動第二頂針6上升,至第二頂針6的頂面與第二限位面32接觸,延時腔體4的底部與第一頂針5的底面之間有間隙4b。間隙4a使得第一頂針5及第二頂針6在上升的過程中會產生一段空行程,從而實現了延時頂出的功能。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模具延時頂出裝置,結構簡單。在對第二頂針施加推力時,第一頂針推動第二頂針在上升的過程中在延時腔體內會產生一段空行程,空行程結束后,第二頂針開始頂出的動作,實現了延時頂出的功能。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