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裝飾裝修工具,尤其涉及一種多功能裝修用小車。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裝飾裝修普遍采用水泥砂漿及油漆現場施工的方式,需要將大量裝飾裝修材料在現場加工,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施工環(huán)境差,裝修工期長,難以管理。傳統(tǒng)施工方式的落后,導致裝飾裝修行業(yè)產業(yè)化滯后,生產效率得不到提高,要使裝飾裝修行業(yè)能快速發(fā)展,就必須在施工方法上進行創(chuàng)新。裝配式全裝修工程優(yōu)先采用裝修與結構體分離、干式工法施工,其優(yōu)點在于工廠化生產、標準化作業(yè)、質量保證率高,符合國家節(jié)能減排和建筑工業(yè)化的發(fā)展戰(zhàn)略。隨著倉儲物流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倉儲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在裝飾裝修產品的倉儲過程中,需要將產品從一個地方搬到另一個地方,往往需要使用到搬運小車,但是目前的搬運小車的高度都是固定的,如果使用叉車搬運,倉儲空間又不足夠,給裝修工作的順利進行帶來不便。由于裝修用板材成品是精確尺寸,且表面做的是精美的飾面,所以包裝運輸過程需要注意不能磕碰,不能損壞。傳統(tǒng)搬運方法是人力搬運,搬運安全性低,板材易損壞,且耗時費力。同時工業(yè)化裝修現場需要大量的組裝部品作業(yè)和高處安裝作業(yè),因此需要工作臺和腳手架,一般公司都需要另外配備。現有的裝修工具難以滿足該要求,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多功能裝修用小車,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多功能裝修用小車,便于對裝修板材進行運輸。
本發(fā)明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多功能裝修用小車,包括載運車體與折疊支架,折疊支架置于載運車體上,其中:
折疊支架包括主框體,主框體上設有支撐腿,支撐腿通過合頁與主框體相接;
載運車體包括底框,底框底部設有一組行走輪,底框通過該行走輪在地面移動,底框頂部設有一對板材靠架,各板材靠架向內側傾斜,其頂端相互連接。
主框體包括一對橫梁,橫梁之間相互平行,板材靠架從橫梁之間的間隙伸出,橫梁兩端分別通過連桿相接,橫梁中部具有一組檔桿,檔桿兩端分別與橫梁固定連接。
支撐腿設有四條,各支撐腿通過合頁裝設于橫梁上,各支撐腿由至少兩段折疊桿組成,折疊桿之間通過合頁順次連接。
板材靠架包括一對立柱,立柱之間相互平行,立柱頂部由頂桿相接,立柱中部由橫桿相接。
主框體置于底框上,并通過卡扣連接固定。
板材靠架通過銷釘連接于底框上。
使用時,把板材斜靠在板材靠架上,板材通過捆扎繩綁在車體上,人推拉車體進行移動,到安裝現場后卸下板材,拆除板材靠架和底盤,然后伸開折疊腿并鎖緊,將工具車變化為腳手架和工作臺。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采用該工具車搬運板材,板材包裝后就裝上工具車并捆扎固定,搬運過程單個工人即可推行,長途借助箱貨,工具車載板后可以方便的上下箱貨,由兩人操作即可,標準化操作,解決了傳統(tǒng)搬運方法的問題,同時在工具車到達施工現場后,卸下裝運的板材,工具車經過簡單變化就可以當作工作臺和腳手架,滿足施工的需要。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提出的多功能裝修用小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圖示與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提出的多功能裝修用小車包括載運車體與折疊支架,折疊支架置于載運車體上,其中:折疊支架包括主框體1,主框體上設有支撐腿2,支撐腿通過合頁3與主框體相接;載運車體包括底框4,底框底部設有一組行走輪5,底框通過該行走輪在地面移動,底框頂部設有一對板材靠架6,各板材靠架向內側傾斜,其頂端相互連接。主框體包括一對橫梁,橫梁之間相互平行,板材靠架從橫梁之間的間隙伸出,橫梁兩端分別通過連桿相接,橫梁中部具有一組檔桿,檔桿兩端分別與橫梁固定連接。支撐腿設有四條,各支撐腿通過合頁裝設于橫梁上,各支撐腿由至少兩段折疊桿組成,折疊桿之間通過合頁順次連接。板材靠架包括一對立柱7,立柱之間相互平行,立柱頂部由頂桿8相接,立柱中部由橫桿9相接。主框體置于底框上,并通過卡扣連接固定。板材靠架通過銷釘連接于底框上。使用時,把板材斜靠在板材靠架上,板材通過捆扎繩綁在車體上,人推拉車體進行移動,到安裝現場后卸下板材,拆除板材靠架和底盤,然后伸開折疊腿并鎖緊,將工具車變化為腳手架和工作臺。采用該工具車搬運板材,板材包裝后就裝上工具車并捆扎固定,搬運過程單個工人即可推行,長途借助箱貨,工具車載板后可以方便的上下箱貨,由兩人操作即可,標準化操作,解決了傳統(tǒng)搬運方法的問題,同時在工具車到達施工現場后,卸下裝運的板材,工具車經過簡單變化就可以當作工作臺和腳手架,滿足施工的需要。
以上實施方式只為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了解本發(fā)明的內容并加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fā)明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