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操作踏板組裝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操作踏板組裝體,其通過配置在踏板支架的收容空間中的支承軸將操作踏板支承為擺動移動(擺動)自如。
背景技術:
作為車輛用的操作踏板組裝體,公知有如下這樣的操作踏板組裝體,即,在安裝基座上將加速踏板以支承軸為中心支承為擺動移動(擺動)自如,且安裝基座中的與加速踏板對置的面(踏板對置面)形成為凸形狀,加速踏板中的與安裝基座對置的面(基座對置面)形成為凸形狀(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根據該操作踏板組裝體,能夠通過各凸形狀面將進入到安裝基座與加速踏板之間的異物(塵埃等)向外部除去。通過這樣防止異物積存在各凸形狀面之間,從而能夠確保加速踏板的操作性。然而,作為確保操作性的操作踏板組裝體,還存在如下這樣的組裝體,即,在踏板支架中形成收容空間,在踏板支架的收容空間內收容加速踏板的基部,且通過支承軸將加速踏板支承為能夠擺動。根據該操作踏板組裝體,能夠通過踏板支架使異物難以進入加速踏板側,從而能夠確保加速踏板的操作性。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91009號公報但是,在該操作踏板組裝體中,踏板支架的下端部開口,加速踏板的臂部從開口的下端部向踏板支架的外部突出。這樣,由于踏板支架的下端部開口,認為會有塵埃等異物從開口的下端部進入到踏板支架的收容空間內。因此,進入的異物可能對加速踏板(即,操作踏板)的操作性帶來影響。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使異物難以進入操作踏板側并且能夠防止進入的異物積存于操作踏板的操作踏板組裝體。本發(fā)明的第一方案涉及操作踏板組裝體,其具備固定于車身且形成有收容空間的踏板支架、由配置在所述踏板支架的所述收容空間中的支承軸支承為擺動自如的操作踏板,所述操作踏板被施力機構朝向車身后方施力,所述操作踏板組裝體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軸的車身后方,在所述操作踏板與所述踏板支架之間形成有將所述操作踏板上方的空間與所述操作踏板下方的空間連通起來的連通部。第二方案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收容空間中設置有限制所述操作踏板的操作量的限制部,在所述限制部的正下方形成有所述連通部。第三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連通部具有在所述操作踏板的側面形成的槽部、以從所述槽部朝向車寬方向外側傾斜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操作踏板的側面上的傾斜引導部。
第四方案的特征在于,所述傾斜引導部朝向車身后方沿向下坡度傾斜。第五方案的特征在于,利用所述操作踏板的加強肋形成所述連通部發(fā)明效果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案中,在踏板支架的收容空間中配置支承軸,通過該支承軸將操作踏板支承為擺動自如。因此,能夠通過踏板支架覆蓋支承軸的周圍(具體而言,操作踏板的基部)。由此, 即使強風時等,也能夠使塵埃等異物難以進入操作踏板側。并且,在支承軸的車身后方將連通部形成在操作踏板與踏板支架之間,通過連通部將操作踏板上方的空間與操作踏板下方的空間連通。在此,支承操作踏板的支承軸位于操作踏板的上端部。因此,操作踏板上方的空間成為收容空間,操作踏板下方的空間成為踏板支架的外部空間。因此,在塵埃(灰塵)等異物進入踏板支架的收容空間的情況下,能夠將進入的異物經過連通部向踏板支架的外部空間排出。由此,能夠防止進入到踏板支架的收容空間中的異物積存于操作踏板的情況,能夠確保操作踏板的操作性。在本發(fā)明的第二方案中,將限制操作踏板的操作量的限制部設置在收容空間中, 在限制部的正下方形成有連通部。因此,能夠將進入到踏板支架的收容空間中的異物經過設置在限制部的正下方的連通部向外部空間排出,從而能夠防止進入到收容空間中的異物附著于限制部的情況。由此,在從踩下位置的操作踏板解除踏板踏力時,能夠確保操作踏板的操作性。在本發(fā)明的第三方案中,作為連通部,將槽部形成在操作踏板的側面,將傾斜引導部形成在操作踏板的側面。并且,以從槽部朝向車寬方向外側傾斜的方式形成傾斜引導部。因此,通過傾斜引導部對進入到槽部內的塵埃等異物進行引導,從而能夠將異物導向離開操作踏板的方向。由此,能夠使異物可靠地離開操作踏板。在本發(fā)明的第四方案中,使傾斜引導部朝向車身后方沿向下坡度傾斜。因此,在通過踏板踏力對操作踏板朝向車身前方操作時,能夠使傾斜引導部向下方移動。通過使傾斜引導部向下方移動,能夠使傾斜引導部經過踏板支架的下方的空間向外部露出。由此,能夠將進入到槽部內的塵埃等異物經過傾斜引導部向踏板支架的外部適當地排出。在本發(fā)明的第五方案中,利用操作踏板的加強肋形成連通部。這樣,通過利用加強肋形成連通部,能夠在確保操作踏板的剛性的狀態(tài)下容易形成連通部。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涉及的操作踏板組裝體(實施例1)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圖1的操作踏板組裝體的剖視圖。圖3是圖2的3-3線截面。圖4是表示實施例1的操作踏板的基部的立體圖。
圖5是說明將實施例1的操作踏板從踏板未踩下位置(踏板初始位置)朝向車身前方踩下的例子的圖。圖6是說明通過實施例1的連通部將收容空間的異物以離開操作踏板的方式排出的例子的圖。圖7是說明在踩下實施例1的操作踏板的狀態(tài)下將異物從踏板支架的開口部排出的例子的圖。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涉及的操作踏板組裝體(實施例2)的剖視圖。圖9是圖8的9-9線剖視圖。圖10是表示實施例2的操作踏板的基部的立體圖。圖11是說明通過實施例2的操作踏板組裝體所具備的連通部將收容空間的異物向外部空間排出的例子的圖。符號說明10…車身20、80…操作踏板組裝體21…踏板支架22、81…加速踏板(操作踏板)23…壓縮彈簧(施力機構)42…支承軸47…收容空間(操作踏板上方的空間)48…外部空間(操作踏板下方的空間)51c、82c…左側面(踏板的側面)51d、82cl···右側面(踏板的側面)61、92…限制部62、93…左連通部(連通部)63、67、94、97 …槽部64、68、95、98…傾斜引導部66、96…右連通部(連通部)85b 8 …左加強肋(加強肋)。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圖,對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前(Fr) ”、“后(Rr) ”、 “左(L) ”、“右(R) ”依照從駕駛員觀察到的方向。實施例1對實施例1涉及的操作踏板組裝體20進行說明。如圖1、圖2所示,車身10在前圍板下部11具有操作踏板組裝體20,從而將操作踏板組裝體20配置在車室13中的駕駛員的腳下。操作踏板組裝體20具備固定于車身10的踏板支架21 ;由踏板支架21支承為擺動移動(擺動)自如的加速踏板(操作踏板)22 ;對加速踏板22向車身后方施力的壓縮彈簧(施力機構)23。
踏板支架21被螺栓沈安裝于車身10 (具體而言,安裝于前圍板下部11的表面 Ila),從而被設置在車室13內。該踏板支架21具有安裝板31、頂部32、后壁部33及左右的側壁部34、35 (右側壁部;35參照圖3)。安裝板31被螺栓沈安裝于前圍板下部11的表面11a,從而被設置在車室13內, 且在下端部31a形成有支承壓縮彈簧23的彈簧支承部31b。頂部32從安裝板31的上端部31c向車身后方伸出。后壁部33從頂部32的后端部32a向下方伸出,在內表面33a的下端部形成有凹部37,并且在凹部37的開口側下端部形成有傾斜面37a。在凹部37的上表面37b具有大致水平地形成的限動部38。限動部38是設置在踏板支架21的收容空間47中來限制加速踏板22的操作量的部位。如圖1、圖3所示,左側壁部34設置在頂部32的左邊、后壁部33的左邊及安裝板 31的左側部。在左側壁部34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凸臺41,支承軸42的頭部4 側貫通于凸臺41。右側壁部35是與左側壁部34左右對稱的部位,設置在頂部32的右邊、后壁部33 的右邊及安裝板31的右側部。在右側壁部35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凸臺43,支承軸42的前端部42b側貫通于凸臺43。如圖2、圖3所示,踏板支架21通過安裝板31、頂部32、后壁部33及左右的側壁部 34、35形成袋狀的部位45。袋狀的部位45在下端部4 形成有開口部46,在內部形成有收容空間47。該收容空間47經過在袋狀的部位45的下端部4 形成的開口部46而與袋狀的部位45的外部空間48連通。如圖2所示,在踏板支架21的收容空間47中收容加速踏板22的基部51,加速踏板22被支承軸42支承為擺動移動(擺動)自如。通過在踏板支架21的收容空間47中收容基部51、支承軸42,從而能夠通過踏板支架21覆蓋基部51、支承軸42 (支承軸42的周圍的構件)。由此,即使在強風時等,也能夠使塵埃等異物難以進入基部51側。加速踏板22具有由支承軸42支承的基部51 ;從基部51朝向車身后方沿向下坡度延伸的臂52 ;在臂52的下端部5 設置的踩踏部(踏板單體)53。如圖3、圖4所示,基部51在側視觀察下,外周51a形成為大致圓弧狀,在中央貫通有支承孔51b,且支承軸42貫通于支承孔51b。支承軸42的頭部4 側由左側壁部34的凸臺41支承,前端部42b側由右側壁部 35的凸臺43支承。在左側壁部34與基部51的左側面(踏板的側面)51c之間夾設有左間隔件56。 另外,在右側壁部35與基部51的右側面(踏板的側面)51d之間夾設有右間隔件57。在該狀態(tài)下,基部51配置在踏板支架21的收容空間47中,且支承軸42配置在收容空間47中(也參照圖2)。該基部5在支承軸42的車身后方具有能夠與限動部38 (參照圖幻抵接的限制部61,在限制部61與支承軸42之間具有左右的連通部(連通部)62、66。通過在基部51的外周51a形成大致V字狀的凹部71,從而在支承軸42的車身后方且相對于支承軸42的中心42c靠上方Hl尺寸的位置,在外周51a附近大致水平地形成限制部61。S卩,限制部61由大致V字狀的凹部71的下端部71a的一部分形成。下端部71a 的寬度尺寸Wl設定得比較窄。通過將下端部71a的寬度尺寸Wl設定得比較窄,能夠防止在下端部71a積存塵埃等異物的情況。該限制部61設置于收容空間47中。如圖2所示,通過使限制部61與限動部38抵接,能夠限制加速踏板22的操作量。通過限制加速踏板22的操作量,將加速踏板22保持在踏板未踩下位置(踏板初始位置)P1。如圖3、圖4所示,左連通部62在支承軸42的車身后方且限制部61的正下方形成在基部51與踏板支架21 (左側壁部34)之間。左連通部62形成為將基部51上方的空間(即,收容空間)47和基部51下方的空間(即,袋狀的部位45的外部空間)48連通起來。因此,在塵埃(灰塵)等異物進入踏板支架21的收容空間47的情況下,能夠將進入的異物經過左連通部62而向踏板支架21的外部空間48排出。由此,能夠防止進入到踏板支架21的收容空間47中的異物積存于基部51的限制部61的情況,能夠確保加速踏板22的操作性。此外,在限制部61的正下方形成有左連通部62。因此,能夠將進入到踏板支架21的收容空間47中的異物經過設置在限制部61的正下方的左連通部62而向外部空間48排出。由此,防止進入到收容空間47中的異物附著在限制部61上,從而在從踩下位置的加速踏板22解除踏板踏力時,能夠確保加速踏板22的操作性。該左連通部62具有在基部51的左側面51c形成的槽部63、以從槽部63朝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傾斜引導部64。槽部63在左側面51c以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具體而言,槽部63的上端部形成為能夠與基部51的外周51a、大致V字狀的凹部 71連通,下端部63a形成在比支承軸42的中心42c靠下方H2尺寸的位置。在此,槽部63 的下端部63a大致水平地形成在限制部61的正下方。槽部63的底部6 形成為相對于基部51的左側面51c大致平行。傾斜引導部64從槽部63的下端部63a朝向下方延伸出。傾斜引導部64在基部51的左側面51c從槽部63的下端部63a中央朝向車身后方沿傾斜角θ 1的向下坡度傾斜,并且,底部6 從槽部63的下端部63a中央朝向車寬方向外側(左側方)沿傾斜角θ 2的向下坡度傾斜。傾斜引導部64的出口 64b與后壁部33的傾斜面37a對置(面對)(參照圖2)。這樣,使傾斜引導部64朝向車身后方沿傾斜角θ 1的向下坡度傾斜。因此,在踩下加速踏板22而朝向車身前方操作加速踏板22時,能夠使傾斜引導部64向下方移動。通過使傾斜引導部64向下方移動,能夠使傾斜引導部64經過踏板支架21下方的開口部46 而向外部空間48露出(面對)。由此,能夠將進入到槽部63內的塵埃等異物經過傾斜引導部64而適當地排出向踏板支架21的外部空間48。并且,使傾斜引導部64的底部6 從槽部63的下端部63a中央朝向車寬方向外側(左側方)沿傾斜角θ 2的向下坡度傾斜。因此,通過由傾斜引導部64對進入到槽部63內的塵埃等異物進行引導,由此將異物導向離開加速踏板22的方向,從而能夠使異物可靠地從加速踏板22或開口部46離開。由此,能夠防止異物積存在加速踏板22或開口部46的周圍。右連通部66與左連通部62同樣,在支承軸42的車身后方且限制部61的正下方形成在基部51與踏板支架21 (右側壁部3 之間。右連通部66以將基部51上方的空間(即,收容空間)47和基部51下方的空間 (即,袋狀的部位45的外部空間)48連通的方式形成。該右連通部66具有在基部51的右側面5Id形成的槽部67和以從槽部67朝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傾斜引導部68。右連通部66為與左連通部62左右對稱的部位,以下省略右連通部66的詳細說明。如圖2所示,臂52從基部51的下端部51e朝向車身后方沿向下坡度延伸出,在上端部52b形成有彈簧支承部52c。踩踏部53是通過設置在臂52的下端部5 而被配置在底板12的上方且由乘客的腳部踩下的部位。在臂52的彈簧支承部52c及安裝板31的彈簧支承部31b之間夾設有壓縮彈簧 23。壓縮彈簧23是向車身后方對加速踏板22施力的彈簧。通過利用壓縮彈簧23向車身后方對加速踏板22施力,從而基部51的限制部61 與踏板支架21的限動部38抵接。由此,將加速踏板22保持在踏板未踩下位置(踏板初始位置)Pl。通過乘客的腳部踩下保持在踏板未踩下位置(踏板初始位置)P1的踩踏部53,從而使加速踏板22向車身前方側擺動移動(擺動)。通過調整加速踏板22的操作量,從而能夠調整向發(fā)動機供給燃料時的燃料供給量。接著,基于圖5 圖7,說明通過操作踏板組裝體20將收容空間47的異物74排出的例子。在此,左右的連通部62、66為左右對稱的部位,在圖5 圖7中,為了容易理解異物排出而僅對左連通部62進行說明。如圖5(a)所示,加速踏板22保持在踏板未踩下位置(踏板初始位置)P1。在此,操作踏板組裝體20在踏板支架21 (袋狀的部位4 的下端部4 形成有開口部 46。因此,考慮尤其是在車輛的行駛中,塵埃等異物74從開口部46進入到踏板支架21 的收容空間47中。
8
如圖5 (b)所示,通過乘客的腳部踩下踩踏部53,從而踏板踏力F如箭頭那樣作用于踩踏部53。通過踏板踏力F作用于踩踏部53,從而加速踏板22從踏板未踩下位置(踏板初始位置)Pl朝向車身前方如箭頭A那樣擺動移動(擺動)。因此,能夠使傾斜引導部64的出口 64b向下方移動而與踏板支架21下方的開口部46對置(面對)。在該狀態(tài)下,進入到收容空間47中的異物74的一部分在自重作用下朝向大致V 字狀的凹部71的下端部71a如箭頭B那樣落下。如圖6(a)所示,朝向大致V字狀的凹部71的下端部71a落下的異物74經過下端部71a而朝向左連通部62的槽部63如箭頭C那樣落下。如圖6(b)所示,到達了槽部63的下端部63a的異物74被從踏板支架21的開口部46經過傾斜引導部64的出口 64b而向踏板支架21的外部空間48如箭頭D那樣排出。在此,使傾斜引導部64的底部6 從槽部63的下端部63a朝向車寬方向外側(左側方)沿傾斜角θ 2的向下坡度傾斜。因此,通過由傾斜引導部64將進入到槽部63內的異物74如箭頭D那樣引導向離開加速踏板22的方向,從而使異物74可靠地從加速踏板22或開口部46離開。由此,能夠防止異物74積存在加速踏板22或開口部46的周圍的情況。如圖7所示,通過使傾斜引導部64的出口 64b與開口部46對置,從而能夠使出口 64b向外部空間48露出(面對)。因此,能夠將進入到槽部63內的異物74經過傾斜引導部64向踏板支架21的外部空間48適當地排出。由此,防止異物74積存在限制部61與限動部38之間,從而能夠確保加速踏板22 的操作性。需要說明的是,通過增加圖5(a)所示的加速踏板22的操作量,能夠進一步促進異物74的排出。接著,基于圖8 圖11,對實施例2的操作踏板組裝體80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實施例2中對與實施例1的操作踏板組裝體20相同或類似的構件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說明。實施例2如圖8所示,操作踏板組裝體80是取代實施例1的加速踏板22而設有加速踏板 81的操作踏板組裝體,其它的結構與實施例1的操作踏板組裝體20同樣。加速踏板81由樹脂材料成形,并具有由支承軸42支承的基部82 ;從基部82朝向車身后方沿向下坡度延伸出的臂83 ;在臂83的下端部83a設置的踩踏部(踏板單體)53。作為該加速踏板81的一例,例示出由樹脂材料成形的加速踏板,但也可以由鋼材或鑄件等其它構件成形。如圖9、圖10所示,基部82在側視觀察下,外周8 形成為大致圓弧狀,在中央貫通有支承孔82b,且支承軸42貫通于支承孔82b。另外,基部82在左側面(踏板的側面)82c中在外周8 與支承孔82b之間形成有多個左加強肋(加強肋)85,在右側面(踏板的側面)82d中在外周8 與支承孔82b之間形成有多個右加強肋(加強肋)87。并且,基部82在支承軸42的車身后方具有能夠與限動部38 (參照圖2、抵接的限制部92,在限制部92與支承軸42之間具有左右的連通部(連通部)93、96。通過在基部82的外周8 形成大致V字狀的凹部101,從而在支承軸42的車身后方且相對于支承軸42的中心42c靠上方H3尺寸的位置,在外周82a附近大致水平地形成限制部92。S卩,限制部92由大致V字狀的凹部101的下端部IOla的一部分形成。下端部IOla 的寬度尺寸W2設定得比較窄。通過將下端部IOla的寬度尺寸W2設定得比較窄,能夠防止在下端部IOla積存塵埃等異物的情況。該限制部92設置在收容空間47中。并且,利用左右的加強肋85a、87a形成限制部92。如圖8所示,通過使限制部92與限動部38抵接,從而能夠限制加速踏板81的操作量。通過限制加速踏板81的操作量,從而將加速踏板81保持在踏板未踩下位置(踏板初始位置)Pl。如圖9、圖10所示,左連通部93在支承軸42的車身后方且限制部92的正下方形成在基部82與踏板支架21 (左側壁部34)之間。左連通部93以將基部82上方的空間(即,收容空間)47和基部82下方的空間 (即,袋狀的部位45的外部空間)48連通的方式形成。該左連通部93具有在基部82的左側面82c形成的槽部94、以從槽部94朝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傾斜引導部95。在左側面82c利用左加強肋(加強肋)^b、85c以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槽部94。通過利用左加強肋^b、85c形成槽部94,從而能夠在確保基部82 (即,加速踏板 81)的剛性的狀態(tài)下容易形成槽部94。具體而言,槽部94的上端部形成為能夠與基部82的外周82a、大致V字狀的凹部 101連通,下端部9 形成在比支承軸42的中心42c靠下方H4的位置。在此,槽部94的下端部9 大致水平地形成在限制部92的正下方。槽部94的底部94b使用基部82的左側面82c中的一部分的面。傾斜引導部95利用左加強肋(加強肋)85d、8k而從槽部94的下端部9 朝向下方延伸出。通過利用左加強肋85d、8k形成傾斜弓丨導部95,從而能夠在確?;?2 ( S卩,加速踏板81)的剛性的狀態(tài)下容易形成傾斜引導部95。傾斜弓I導部95在基部82的左側面82c從槽部94的下端部9 朝向車身后方沿傾斜角Θ3的向下坡度傾斜,并且,底部9如從槽部94的下端部9 朝向車寬方向外側(左側方)沿傾斜角θ 4的向下坡度傾斜。如以上說明所示,利用左加強肋^b、85c形成槽部94,并且利用左加強肋85d、85e 形成傾斜引導部95。因此,能夠利用左加強肋85b、85c和左加強肋85d、8k形成左連通部93 (槽部94及傾斜引導部95)。由此,能夠在確?;?2 (即,加速踏板81)的剛性的狀態(tài)下容易形成左連通部 93。右連通部96與左連通部93同樣,在支承軸42的車身后方且限制部92的正下方形成在基部82與踏板支架21 (右側壁部3 之間。右連通部96以將基部82上方的空間(即,收容空間)47與基部82下方的空間 (即,袋狀的部位45的外部空間)48連通的方式形成。該右連通部96具有在基部82的右側面82d形成的槽部97、以從槽部97朝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傾斜引導部98。右連通部96是與左連通部93左右對稱的部位,以下省略右連通部96的詳細說明。如圖8所示,臂83從基部82的下端部8 朝向車身后方沿向下坡度延伸出,在上端部8 形成有彈簧支承部83c。該臂83在左右的側面83d形成有多個加強肋103。接著,基于圖11,說明通過操作踏板組裝體80將收容空間47的異物74排出的例子。在此,左右的連通部93、96為左右對稱的部位,在圖11中為了容易理解異物排出而僅對左連通部93進行說明。如圖11 (a)所示,將加速踏板81保持于踏板未踩下位置(踏板初始位置)P1。在此,操作踏板組裝體80在踏板支架21 (袋狀的部位4 的下端部4 形成有開口部 46。因此,考慮尤其是在車輛的行駛中,塵埃等異物74從開口部46進入到踏板支架21 的收容空間47中。如圖11 (b)所示,通過乘客的腳部踩下踩踏部53 (參照圖8),從而踏板踏力作用于踩踏部53。通過踏板踏力作用于踩踏部53,從而加速踏板81從踏板未踩下位置(踏板初始位置)Pl朝向車身前方如箭頭H那樣擺動移動(擺動)。因此,傾斜引導部95的出口 95b從傾斜面37a離開而與開口部46對置。進入到收容空間47中的異物74的一部分在自重作用下朝向大致V字狀的凹部 101的下端部IOla如箭頭E那樣落下。朝向大致V字狀的凹部101的下端部IOla落下的異物74經過下端部IOla向左連通部93的槽部94如箭頭F那樣落下到達了槽部94的下端部9 的異物74被從踏板支架21的開口部46經過傾斜弓| 導部95而向踏板支架21的外部空間48如箭頭G那樣適當地排出。由此,防止異物74積存在限制部92與限動部38之間,從而能夠確保加速踏板81 的操作性。需要說明的是,通過增加加速踏板81的操作量,能夠進一步促進異物74的排出。如以上說明所示,根據實施例2的操作踏板組裝體80,能夠得到與實施例1的操作踏板組裝體20同樣的效果。此外,根據實施例2的操作踏板組裝體80,通過利用左加強肋85b、85c、左加強肋85d,85e形成左連通部93,從而能夠在確?;?2 (加速踏板81)的剛性的狀態(tài)下容易形成左連通部93。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涉及的操作踏板組裝體不局限于上述的實施例1及實施例 2,能夠進行適當變更、改善等。例如,在上述實施例1、2中,說明了將操作踏板組裝體20、80適用于加速踏板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也能適用于制動踏板等其它的踏板。另外,在上述實施例1、2中,說明了在加速踏板22、81上設有左連通部62、93及右連通部66、96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加速踏板22、81上僅設置左連通部62、93及右連通部66、96中的任一方。并且,上述實施例1、2中示出的車身10、操作踏板組裝體20、操作踏板組裝體80、 踏板支架21、加速踏板22、加速踏板81、壓縮彈簧23、支承軸42、限制部61、限制部92、左連通部62、左連通部93、槽部63、槽部67、槽部94、槽部97、傾斜引導部64、傾斜引導部68、傾斜引導部95、傾斜引導部98、右連通部66、右連通部96及左加強肋85b 8 等的形狀和結構不局限于例示的形狀和結構,能夠適當變更。工業(yè)實用性本發(fā)明適合適用于具備操作踏板組裝體的機動車,其中,該操作踏板組裝體通過配置在踏板支架的收容空間中的支承軸將操作踏板支承為擺動移動(擺動)自如。
權利要求
1.一種操作踏板組裝體,其具備固定于車身且形成有收容空間的踏板支架、由配置在所述踏板支架的所述收容空間中的支承軸支承為擺動自如的操作踏板,所述操作踏板被施力機構朝向車身后方施力,所述操作踏板組裝體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軸的車身后方,在所述操作踏板與所述踏板支架之間形成有連通所述操作踏板上方的空間與所述操作踏板下方的空間的連通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踏板組裝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容空間中設置有限制所述操作踏板的操作量的限制部,在所述限制部的正下方形成有所述連通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作踏板組裝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連通部具有在所述操作踏板的側面形成的槽部、以從所述槽部朝向車寬方向外側傾斜的方式形成在所述操作踏板的側面上的傾斜引導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操作踏板組裝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傾斜弓I導部朝向車身后方沿向下坡度傾斜。
5.根據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操作踏板組裝體,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操作踏板的加強肋形成所述連通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使異物難以進入操作踏板側并且能夠防止進入的異物積存于操作踏板的操作踏板組裝體。操作踏板組裝體(20)具備形成有收容空間(47)的踏板支架(21)、由配置在踏板支架(21)的收容空間(47)中的支承軸(42)支承為擺動自如的加速踏板(22),加速踏板(22)被壓縮彈簧(23)朝向車身后方施力。該操作踏板組裝體(20)中,在支承軸(42)的車身后方,將加速踏板(22)上方的收容空間(47)和加速踏板(22)下方的外部空間(48)連通的左右的連通部(62、66)形成在加速踏板(22)與踏板支架(21)之間。
文檔編號B60K26/02GK102398516SQ20111027331
公開日2012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9月15日
發(fā)明者今村謙三, 山口步, 松田明夫, 滿藤清廣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