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懸架縱臂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總體上涉及車輛中使用的縱臂懸架的結構。具體而言,本發(fā)明 涉及輕重量、高性能的縱臂懸架以及輕重量、高性能的車軸支撐件的結 構。
背景技術:
曰本專利申請公開號JP-A-08-197926描述了一種縱臂懸架的結構,其 中彎曲縱臂直接焊接至車軸支撐件。
曰本專利申請公開號JP-A-2004-322913描述了一種縱臂懸架的結構, 其中設置較長的縱臂以穿過并固定至車軸支撐件。
圖1示意性地示出了在縱臂懸架中于車輛橫向方向上,縱臂T與車軸 支撐件S之間的位置關系。圖l示出了從車輛頂部觀察的右后車輪。
縱臂T的車輪側端部直接焊接至車軸支撐件S,以提供具有較高剛性 的輕重量縱臂懸架。如圖l所示,在這種結構中,車軸支撐件S是大致在 車輛的縱向方向上延伸的板狀構件??尚D地支撐車輪W的車軸軸承(未 示出)裝配至車軸支撐件S的外側。此外,縱臂T的車輪側端部直接焊接 至車軸支撐件S的內(nèi)側。
為了正常運轉,縱臂T需要大致在車輛的縱向方向上延伸。此外,縱 臂T需要裝配至車體以圍繞大致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延伸的軸線而大致在 車輛的豎直方向上可樞轉。因此,如圖1所示,縱臂T與車軸支撐件S在 縱臂T的車輪側端部對接焊接至車軸支撐件S時所形成的角度A較小。
但是,縱臂T與車軸支撐件S對接角度的減小會降低焊接操作的便利 性。因此,在縱臂T的車輪側端部直接焊接至車軸支撐件S的結構的情況 下,難以進行對接焊接操作。
圖2示意性地示出了在縱臂懸架中于車輛的豎直方向上,縱臂T與車軸支撐件S之間的位置關系。圖2示出了從車軸支撐件S的內(nèi)側位置觀察
的右后車輪的側視圖。圖2示出了車軸支撐件S具有驅動軸裝配結構D的
四輪驅動車輛的結構。
如圖2所示,當在四輪驅動車輛中采用將縱臂T的車輪側端部直接焊 接至車軸支撐件S的結構時,縱臂T于驅動軸裝配所經(jīng)過的孔下方的位置 處穿過并直接焊接至車軸支撐件S。因此,相較于當在前輪驅動車輛中采 用該結構時的情況,縱臂T的長度需要在車輛的向后方向上更長。此外, 在上述用于四輪驅動車輛的縱臂懸架結構中,車軸支撐件S的長度需要在 車輛的向下方向上更長。換言之,用于前輪驅動車輛的車軸支撐件S以及 用于四輪驅動車輛的車軸支撐件S不能夠共享同一設計方案。此外,用于 四輪驅動車輛的車軸支撐件S比用于前輪驅動車輛的車軸支撐件S更重。
盡管在圖l中未示出,但ABS傳感器的束線(harness)從裝配至車軸 支撐件S外側的車軸軸承(未示出)伸出,并通過形成在縱臂懸架中的車 軸支撐件S及縱臂T中的通孔而被引導至車輛的內(nèi)側。但是,以上述方式 來引導束線會導致難以安裝/拆卸連接器。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輕重量、高性能的縱臂懸架,以及輕重量、高性能 的車軸支撐件的結構。
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種用于車輛的縱臂懸架的車軸支撐件,其裝 配至縱臂的車輪側端部,并裝配有車軸支撐件。車軸支撐件包括第一平板 狀構件以及第二平板狀構件。第一平板狀構件大致布置在車輛的縱向方向 上。車軸軸承裝配至第一平板狀構件。第二平板狀構件以落入第一預定角 度范圍內(nèi)的角度連接至第一平板狀構件的前端。第二平板狀構件以落入第 二預定角度范圍內(nèi)的角度連接至縱臂的車輪側端部。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所述第一平板狀構件例如可通過沖壓加工 (press working)與所述第二平板狀構件彼此形成為一體。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一預定角度范圍可以從60度到90度。因 此,在前輪驅動車輛與四輪驅動車輛兩者中都能夠使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的車軸支撐件。此外,還確保了設置驅動軸的空間。
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中,第二預定角度范圍可以從60度到90度。因
此,可以方便地進行對接焊接操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確保了縱臂與裝配有縱臂的車軸支撐件的面
形成足夠大的角度。因此,更容易進行焊接操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縱臂并未出現(xiàn)在第一平
板狀構件的內(nèi)側空間中。因此,可以利用該空間來設置驅動軸或導引ABS
傳感器的束線。因此,在四輪驅動車輛及前輪驅動車輛兩者中都能夠使用 車軸支撐件。由此還更易于安裝/拆卸連接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縱臂焊接至車軸支撐件的 位置更接近車輛的前方。因此,可以使用比現(xiàn)有技術更短的縱臂,由此減 輕了重量并提高了縱臂懸架的剛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的車軸支撐件還可以包括固定至第一平板狀構 件及縱臂的加強構件。在此情況下,加強構件可與第一平板狀構件形成為 一體,并且/或者可將加強構件固定至第二平板狀構件。
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種用于車輛的縱臂懸架結構,其包括左右
縱臂,其分別經(jīng)由彈性構件裝配至車體框架;以及車軸支撐件,其裝配至
各個縱臂的車輪側端部,各個車軸軸承裝配至所述車軸支撐件。每個車軸 支撐件包括第一平板狀構件及第二平板狀構件。第一平板狀構件大致在車 輛的縱向方向上布置。車軸軸承裝配至第一平板狀構件??v臂的車輪側端 部裝配至第二平板狀構件。第二平板狀構件以落入第一預定角度范圍內(nèi)的 角度連接至第一平板狀構件的前端??v臂的車輪側端部以落入第二預定角 度范圍內(nèi)的角度連接至第二平板狀構件。
在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中,第一平板狀構件可與第二平板狀構件彼此形
成為一體。
在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中,第一預定角度范圍可以從60度到90度。因 此,在前輪驅動車輛與四輪驅動車輛兩者中都能夠使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 方面的縱臂懸架結構。此外,還確保了設置驅動軸的空間。
在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中,第二預定角度范圍可以從60度到90度。因此,可以容易地進行對接焊接操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確保了縱臂與裝配有縱臂的車軸支撐件的面 形成足夠大的角度。因此,更容易進行焊接操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縱臂并未出現(xiàn)在第一平
板狀構件的內(nèi)側空間中。因此,可以利用該空間來設置驅動軸或導引ABS
傳感器的束線。因此,在四輪驅動車輛及前輪驅動車輛兩者中都能夠使用 車軸支撐件。由此還易于安裝/拆卸連接器。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縱臂焊接至車軸支撐件的 位置更接近車輛的前方。因此,可以使用比現(xiàn)有技術更短的縱臂,由此減 輕了重量并提高了縱臂懸架的剛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的縱臂懸架還可以包括固定至第一平板狀構件 及縱臂的加強構件。在此情況下,加強構件可與第一平板狀構件形成為一 體,并且/或者可將加強構件固定至第二平板狀構件。
由此,本發(fā)明提供了輕重量、高性能的縱臂懸架及輕重量、高性能的 車軸支撐件的結構。
參考附圖,通過以下對示例性實施例的描述,本發(fā)明的特征及優(yōu)點將
變的清楚,其中由相同的參考標號來表示相同或相應的部分
圖1是右后車輪的俯視圖,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jù)一種現(xiàn)有技術,在縱
臂懸架結構中縱臂裝配至車軸支撐件的方式;
圖2是從車軸支撐件的內(nèi)側位置觀察的右后車輪的側視圖,示意性地
示出了根據(jù)另一現(xiàn)有技術,在縱臂懸架結構中縱臂裝配至車軸支撐件的方
式;
圖3是示意性地示出當從車輛頂部觀察時,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用于 縱臂懸架的車軸支撐件的視圖4是示出當從車軸支撐件的內(nèi)側位置觀察時,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用于縱臂懸架的車軸支撐件的側視圖5是立體圖,示出了當從車軸支撐件的上方內(nèi)側位置與車軸支撐件的后側成對角關系地觀察時,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第一改變示例用于縱 臂懸架的車軸支撐件;
圖6是立體圖,示出了當從車軸支撐件的上方外側位置與車軸支撐件 的前側成對角關系地觀察時,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第一改變示例用于縱
臂懸架的車軸支撐件;
圖7是側視圖,示出了當從車軸支撐件的內(nèi)側位置觀察時,根據(jù)本發(fā) 明的實施例的第一改變示例用于縱臂懸架的車軸支撐件;
圖8是立體圖,示出了當從車軸支撐件的上方內(nèi)側位置與車軸支撐件 的后側成對角關系地觀察時,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第二改變示例用于縱 臂懸架的車軸支撐件;
圖9是側視圖,示出了當從車軸支撐件的上方外側位置與車軸支撐件 的前側成對角關系地觀察時,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第二改變示例用于縱 臂懸架的車軸支撐件;而
圖IO是立體圖,示出了當從車軸支撐件的內(nèi)側位置觀察時,根據(jù)本 發(fā)明的實施例的第二改變示例用于縱臂懸架的車軸支撐件。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將參考附圖來描述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因為縱臂懸架的基本 概念、主要硬件構造以及工作原理均為本發(fā)明所涉及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 員所熟知,故將不再對其進行詳細描述。
以下,將參考圖3至圖10來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在縱臂懸架中 使用的縱臂懸架結構及車軸支撐件。在圖3至圖10中使用相同的參考標 號來表示相同或相應的部件。
圖3及圖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jù)這種實施例的縱臂懸架結構。圖3示 出了右后車輪的俯視圖。圖4示出了當從車軸支撐件的內(nèi)側位置觀察時右 后車輪的側視圖。為了便于說明,僅在圖3及圖4中示出了車軸支撐件 301、縱臂302以及車輪303。在圖3及圖4中未示出諸如裝配至車軸支撐 件301并可旋轉地支撐車輪303的車軸軸承等其他部件。
如圖3所示,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車軸支撐件301為大致L形構件。車軸支撐件301主要由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及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形成,第 一平板狀部分301a被大致布置在車輛的縱向方向,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 被大致布置在車輛的橫向方向。
當從車輛的頂部觀察時,即,在大致平行于地面的平面上,第一平板 狀部分301a與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以90度或大約90度的角度彼此互 連,由此形成大致L形。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的豎直延伸前端與第二平 板狀部分301b的豎直延伸外側端部在車輛的豎直方向上彼此一體固定。 如果在從車輛的頂部觀察時,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與第二平板狀部分 301b形成的角度(即,L形的中心角)處于60度至90度的范圍內(nèi),則可 以方便地進行焊接操作。隨著該角度接近90度,將更易于進行焊接操 作。但是,上述角度并不限于特定的值,只要在四輪驅動車輛及前輪驅動 車輪兩者中均可使用根據(jù)本實施例的車軸支撐件301即可。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與第二平板狀部分 301b彼此一體形成為單一剛性構件(即,車軸支撐件301)。可替代地, 可以以分離的兩個剛性構件形式來準備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及第二平板狀 部分301b,并例如可通過焊接連接這兩個部分301a, 301b來形成車軸支 撐件301。
車軸軸承(未示出)裝配至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的外側。然后,車輪 303裝配至車軸軸承的外側。
縱臂302的車輪側端部對接焊接至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的前側。 利用上述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結構及構造,可確保縱臂302與車軸支撐件 301的面(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的前側)形成足夠大的角度02。因此,更 易于進行焊接操作。如果角度02處于60度至90度的范圍內(nèi),則能夠易于 進行焊接操作。具體而言,角度02越接近90度,焊接操作會變的越容 易。
根據(jù)本實施例,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縱臂302并未出現(xiàn)在第一平板 狀部分301a的內(nèi)側空間中。因此,可在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中形成驅動 軸裝配結構304,并且可在上述空間中設置驅動軸305 (由圖3中的虛線 表示)??商娲?,可利用上述空間來導引ABS傳感器(未示出)的束線。當驅動軸裝配結構304形成在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中并且在該空間中 設置了驅動軸305時,在四輪驅動車輛及前輪驅動車輛兩者中都能使用根 據(jù)本實施例的縱臂懸架以及車軸支撐件。此外,將ABS傳感器的束線導引 通過上述空間使得更便于安裝/拆卸連接器。
根據(jù)本實施例,如圖3及圖4所示,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縱臂302焊接 至車軸支撐件301的位置更接近車輛的前方。因此,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縱 臂302可以更短,由此減輕了重量并提高了縱臂懸架的剛性。
在本實施例中,可將與車軸支撐件301分離地起加強構件作用的至少 一個剛性體(因為其并非重要部件,故在圖3及圖4中未示出)固定至車 軸支撐件301及縱臂302兩者。這樣加強了車軸支撐件301與縱臂302之 間的連接??商娲?,上述加強構件可與車軸支撐件301及縱臂302中一 者一體地形成。
下面,將詳細描述根據(jù)本實施例的改變示例的用于縱臂懸架的車軸支 撐件。圖5至圖7示出了第一改變示例,而圖8至圖IO示出了第二改變示 例。每一個改變示例均示出了用于右后輪的結構。圖5及圖8分別是當從 車軸支撐件301的上方內(nèi)側位置相對于車軸支撐件301的后方成對角關系 地觀察時,車軸支撐件301的立體圖。圖6及圖9分別是當從車軸支撐件 301的上方外側位置與車軸支撐件301的前方成對角關系地觀察時,車軸 支撐件301的立體圖。圖7及圖IO分別是從車軸支撐件301的內(nèi)側位置觀 察時車軸支撐件301的側視圖。圖5至圖10中與根據(jù)圖3及圖4示意性示 出的實施例的部件對應的部件被賦予與圖3及圖4相同的參考標號。
如圖5至圖7所示,在第一改變示例中,車軸支撐件301由裝配有車 軸軸承的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裝配有縱臂302的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 以及加強部分501a及501b形成。
如圖5所示,車軸支撐件301焊接至縱臂302的車輪側端部。襯套套 環(huán)502容納了設置在縱臂302與車體之間的襯套,并形成在縱臂302的車 體側端部。
在第一改變示例中,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 以及加強部分501a及501b由單一金屬構件形成,并例如通過沖壓加工來形成。但是,可以以分立的剛性構件形式來準備上述部件的一些或全部, 并將其焊接在一起。
加強部分501包括上加強部分501a及下加強部分501b。上加強部分 501a從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的頂端伸出,并焊接至縱臂302的頂部以及 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的頂面。下加強部分501b從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的 底端伸出,并焊接至縱臂302的底部以及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的底面。
設置上述加強部分501a及501b允許縱臂302與車軸支撐件301彼此 更牢固地互連,并可改進縱臂懸架的剛性。
可以將上加強部分501a及下加強部分501b作為與第一平板狀部分 301a及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分離的剛性構件來準備。然后,可將上加強 部分501a及下加強部分501b中每一者焊接至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及第二 平板狀部分301b兩者。
如圖8至圖10所示,在第二改變示例中,車軸支撐件301由裝配有車 軸軸承的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裝配有縱臂302的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 第一加強部分501,a及501'b、以及第二加強構件801形成。
如圖8所示,車軸支撐件301焊接至縱臂302的車輪側端部。襯套套 環(huán)502容納了設置在縱臂302與車體之間的襯套,并形成在縱臂302的車 體側端部。
第一加強部分501,a及501,b在這些加強部分的縱向方向上分別短于 第一改變示例中的加強部分501a及501b。盡管第一加強部分501'a及 501,b連接至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但其并未焊接至縱臂302。
以與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以及第一加強部 分501,a及501,b分離的獨立構件形式準備第二加強構件801。將第二加強 構件801布置在車軸支撐件301及縱臂302的外側。第二加強構件801焊 接至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及縱臂302的外側,使得第二加強構件801大致 水平延伸。
如圖9所示,焊接第二加強構件801,使之幾乎完全覆蓋第一平板狀 部分301a的外側。此外,第二加強構件801及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構成 驅動軸裝配結構304。 g卩,在第二改變示例中,第二加強構件801在車輛的橫向方向上被布置在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與車軸軸承(未示出)之間。 設置上述加強部分501,a及501,b使得允許縱臂302與車軸支撐件301
之間有更牢固的連接,以及縱臂懸架有更好的剛性。
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以及第一加強部分
501'a及501'b以單一金屬構件的形式準備,并例如通過沖壓加工來形成。
但是,可以以分立的剛性構件形式來準備上述部件的一些或全部,并將其
彼此焊接。
本發(fā)明可應用于縱臂懸架結構以及用在該結構中的車軸支撐件,而無 論包括該縱臂懸架的車輛的外形、重量、尺寸、以及運轉性能等參數(shù)如 何。
雖然已經(jīng)參考了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例對其進行了描述,但應當理解 的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示例性實施例或結構。相反,本發(fā)明意在涵蓋各種 不同改變及等同設置。此外,雖然通過舉例以各種組合及構造示出了示例 性實施例的各種元件,但包括更多、更少或僅單一元件的其他組合及構造 也落入本發(fā)明的精神及范圍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車輛的縱臂懸架結構的車軸支撐件,其裝配至縱臂的車輪側端部,車軸軸承裝配至所述車軸支撐件,所述車軸支撐件包括第一平板狀構件,其大致在所述車輛的縱向方向上布置,并且所述車軸軸承裝配至所述第一平板狀構件;以及第二平板狀構件,其以落在第一預定角度范圍內(nèi)的角度固定至所述第一平板狀構件的前端,并以落在第二預定角度范圍內(nèi)的角度固定至所述縱臂的車輪側端部。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軸支撐件,其中 所述第一平板狀構件與所述第二平板狀構件彼此形成為一體。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軸支撐件,其中 所述第一預定角度范圍從60度至90度。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軸支撐件,其中 所述第二預定角度范圍從60度至90度。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軸支撐件,還包括 加強構件,其固定至所述第一平板狀構件以及所述縱臂。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軸支撐件,其中 所述加強構件與所述第一平板狀構件形成為一體。
7. 根據(jù)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車軸支撐件,其中 所述加強構件固定至所述第二平板狀構件。
8. —種用于車輛的縱臂懸架結構,包括左右縱臂,其分別經(jīng)由彈性構件裝配至車體框架;以及車軸支撐件,其裝配至各個縱臂的車輪側端部,各個車軸軸承裝配至所述車軸支撐件,其中每個所述車軸支撐件包括第一平板狀構件,所述第一平板狀構件大致在所述車輛的縱向方向上布置,并且所述車軸軸承裝配至所述第一平板狀構件;以及第二平板狀構件,所述縱臂的車輪側端部裝配至所述第二平板狀構件,所述第二平板狀構件以落在第一預定角度范圍內(nèi)的角度固定至所述第 一平板狀構件的前端,并且所述縱臂的車輪側端部以落在第二預定角度范圍內(nèi)的角度固定至所述 第二平板狀構件。
9.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縱臂懸架結構,其中 所述第一平板狀構件與所述第二平板狀構件彼此形成為一體。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縱臂懸架結構,其中所述第一預定角度范圍從60度至90度。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縱臂懸架結構,其中 所述第二預定角度范圍從60度至90度。
12. 根據(jù)權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縱臂懸架結構,還包括 加強構件,其固定至所述第一平板狀構件以及所述縱臂。
13. 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縱臂懸架結構,其中所述加強構件與所述第一平板狀構件形成為一體。
14. 根據(jù)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縱臂懸架結構,其中 所述加強構件固定至所述第二平板狀構件。
全文摘要
在車輛的縱臂懸架中,車軸支撐件(301)裝配至縱臂(302)的車輪側端部,車軸軸承裝配至車軸支撐件(301)。車軸支撐件(301)包括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及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大致布置在車輛的縱向方向。車軸軸承裝配至第一平板狀部分(301a)。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以90度或大約90度的角度固定至第一平板狀構件的前端。第二平板狀部分(301b)以處于60度至90度范圍內(nèi)的角度固定至縱臂(302)的車輪側端部。
文檔編號B60G3/14GK101300145SQ200680041169
公開日2008年11月5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3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1月4日
發(fā)明者村田智史 申請人:豐田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