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零配件表面加工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打磨機。
背景技術:
打磨機的種類有很多,根據(jù)打磨不同的產(chǎn)品可以設計不同的打磨機,但是現(xiàn)有工廠內最常用的還是手持式打磨機,該種打磨機因其小巧、方便使用而深受歡迎。
目前,手持式打磨機的包括有手持部和打磨部,在手持部的區(qū)域內設置有動力組件,所述動力組件類似于電機的內部結構,所述動力組件包括有定子、轉子、碳刷等等部件,在通電之后,將電能轉化為旋轉的機械能,在手持部和打磨部的連接處設置有輸出軸,所述輸出軸一端連接于手持部的驅動力一側,另一端伸入打磨部內,所述打磨部內設置有安裝盤,所述安裝盤一端用于安裝砂輪,另一端則與輸出軸齒輪連接,從而實現(xiàn)了砂輪的旋轉。
現(xiàn)有技術中,在打磨機于手持部一側設置有通風口用于給內部動力組件進行散熱,但是其內部還是經(jīng)常會因為過熱需要停機休息,影響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打磨機,優(yōu)化了其手持部的散熱系統(tǒng),提高了其持續(xù)性工作時間。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打磨機,包括手持部以及磨砂部,所述手持部包括有手持殼體以及位于手持殼體內部的動力組件以及與動力組件聯(lián)動的輸出軸,所述磨砂部設置有磨砂殼體以及位于磨砂殼體內的磨砂組件,所述手持殼體與磨砂殼體之間設置有分斷隔板,所述輸出軸貫穿分斷隔板從手持殼體延伸至磨砂殼體內,所述輸出軸于手持殼體一側設置有風輪,所述風輪與輸出軸聯(lián)動連接,所述風輪包括有一體設置的底盤、位于底盤上的葉片以及固定于分斷隔板上的蓋體,所述葉片沿底盤的外圓周均勻間隔分布設置,所述蓋體上設置有吸風口以及出風口,所述吸風口位于蓋體的軸心處,所述出風口位于蓋體的圓周切向方向,所述葉片形成周向空間的直徑大于吸風口的直徑,所述葉片上設置有凹面,當?shù)妆P轉動時,所述葉片的凹面始終朝向出風口一側,所述手持殼體上設置有進風部和出風部,所述進風部位于手持部的相對于分斷隔板的另一側端部,所述出風部與出風口對應設置。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有所述葉片相對于與底盤連接的另一側端部通過設置固定套連接于一體。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底盤上朝向蓋體一側設置有軸心座,所述軸心座上設置有花鍵槽,所述的輸出軸上設置有與花鍵槽配合花鍵。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出風部和出風口之間設置有封閉的管道。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手持殼體于朝向磨砂殼體一側端部設置有尺寸大于手持殼體的外凸部,所述出風部位于外凸部上且所述出風部朝上設置。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yōu)點:冷風從進風口被吸入,在輸出軸轉動的時候,底盤轉動帶動葉片轉動,在葉片轉動的過程中在蓋體的吸風口處形成吸風渦流,會驅動從進風口進入的冷風朝向吸風口出積聚,在這個過程中會穿過整個動力組件,而且吸風口是位于蓋體的軸心處的,讓所有的風都朝向動力組件一側運動,不會發(fā)散,讓變熱的風從吸風口進入到蓋體的出風口處排出手持殼體外,讓冷風持續(xù)進入到手持殼體內部,并且有方向性的進行流動,提高了冷卻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去除手持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去除蓋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整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手持部;11、動力組件;12、手持殼體;13、進風部;14、出風部;15、外凸部;2、磨砂部;21、磨砂殼體;22、磨砂組件;221、安裝盤;222、砂輪;3、輸出軸;4、分斷隔板;5、風輪;51、底盤;511、軸心座;52、葉片;521、凹面;53、蓋體;6、吸風口;7、管道;71、出風口;8、固定環(huán)。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打磨機,包括手持部1以及磨砂部2,所述手持部1包括有手持殼體12以及位于手持殼體12內部的動力組件11以及與動力組件11聯(lián)動的輸出軸3,所述磨砂部2設置有磨砂殼體21以及位于磨砂殼體21內的磨砂組件22,所述的磨砂組件22包括有安裝盤221以及安裝于安裝盤221上的砂輪222,所述磨砂殼體21與手持殼體12之間一體成型設置,所述磨砂殼體21與手持殼體12之間設置有分斷隔板4,所述輸出軸3貫穿分斷隔板4從手持殼體12延伸至磨砂殼體21內與安裝盤221實現(xiàn)傳動,所述輸出軸3于手持殼體12一側還設置有風輪5,所述風輪5包括有底盤51以及位于底盤51上的葉片52,所有所述葉片52沿底盤51的外圓均勻排列,在底盤51的軸心位置出設置有軸心座511,所述軸心座511的軸心位置處設置有花鍵槽,所述輸出軸3上設置有與花鍵槽配合的花鍵以帶動底盤51隨輸出軸3同軸轉動,所述分斷隔板4上設置有蓋體53,所述蓋體53罩設于底盤51外部且固定連接于分斷隔板4上,所述蓋體53的軸心位置處設置有吸風口6,所述吸風口6的直徑應略小于所有葉片52包圍形成的圓周直徑,所述蓋體53上還設置有出風口71,所述出風口71沿蓋體53的的圓周切向方向設置,所述出風口71與吸風口6相聯(lián)通,所述葉片52上設置有凹面521且所述凹面521始終朝向出風口71一側設置,即當?shù)妆P51旋轉的時候,葉片52的凹面521帶動風形成渦流使得風始終朝向出風口71一側移動,所述手持殼體12上設置有進風部13和出風部14,所述進風部13位于分斷隔板4的另一側,所述出風部14對應于出風口71的位置設置,此處優(yōu)選的是出風口71在圓周的低位處沿水平切向方向被排出,所述出風口71與出風部14之間設置有密閉的管道7,該管道7從蓋體53延伸至手持殼體12的內壁處,避免熱風在此段路徑上出現(xiàn)逸散。
每一個所述葉片52的一端是固定于底盤51上,而葉片52的另一端則僅僅是依靠材料的本身,很容易出現(xiàn)折斷的問題,所以在所有葉片52的端部通過設置固定套連接于一體,以提高葉片52的強度。
為了避免在手部握持住手持殼體12的時候,熱風對于手部帶來的不適感,所述手持殼體12于朝向磨砂殼體21一側端部設置有尺寸大于手持殼體12的外凸部15,所述出風部14位于外凸部15上且所述出風部14朝上設置。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