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卷筒爬繩塊的安裝定位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卷筒爬繩塊的安裝定位方法,屬于起重機配件領域。所述方法包括繪制卷筒的展開圖;將所述繩槽線與所述側板相交的點作為0°位置,并將所述0°位置調整為所述卷筒的展開圖中所述卷筒周向展開線的中點,所述卷筒的展開圖中的兩條軸向展開線即為180°角位置;確定所述爬繩塊的安裝位置;通過計算得到所述爬繩塊的定位角為L3/L2×360°;在所述卷筒上畫出所述卷筒的0°位置;根據(jù)畫出的所述卷筒的0°位置沿所述卷筒的周向量出180°角并畫出所述卷筒的180°角位置;畫出所述第一底面的安裝位置;根據(jù)所述爬繩塊的第一底面的位置在所述卷筒上安裝所述爬繩塊。該方法簡單、準確、快速、易于實施,能保證爬繩塊的安裝精度,提高了工人的效率。
【專利說明】
一種卷筒爬繩塊的安裝定位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起重機配件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卷筒爬繩塊的安裝定位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工程機械技術的深入發(fā)展,人類活動對大起升高度的起重機需求日益強烈。起重機的起升高度直接影響著起升機構的容繩量,而起重機的卷筒的容繩量直接制約著起重機的起升高度。為了達到增大起重機起升高度而又不增加起重機的重量和外形尺寸的目的,起重機一般采用雙層纏繞卷筒,雙層纏繞卷筒是在卷筒上安裝爬繩塊,使鋼絲繩能夠通過爬繩塊實現(xiàn)雙層纏繞。雙層纏繞卷筒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爬繩塊的安裝定位,爬繩塊在雙層纏繞卷筒上的定位越精準,則鋼絲繩纏繞越規(guī)整;一旦爬繩塊定位不準確,將出現(xiàn)鋼絲繩亂繩的現(xiàn)象,嚴重影響起重機的正常工作。
[0003]為了保證爬繩塊的定位準確,現(xiàn)有的爬繩塊安裝定位方法包括:一、在雙層纏繞卷筒的爬繩處通過特殊的量棒人工查找爬繩塊的位置實現(xiàn)定位,但是,由于操作人員的熟練程度不同,使得爬繩塊的定位精度難以保證,且人工定位費時;二、在卷筒未加工繩槽前,將爬繩塊與卷筒先焊接在一起,然后采用數(shù)控機床將爬繩塊與繩槽一起加工,這樣雖然能保證卷筒爬繩塊的定位精度,但是加工難度比較大,并且加工費用相對比較高。
【發(fā)明內容】
[0004]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加工精度低或加工費用高的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卷筒爬繩塊的安裝定位方法。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0005]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卷筒爬繩塊的安裝定位方法,所述方法適用于由四棱柱環(huán)繞而成的爬繩塊,展開后的所述爬繩塊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底面和第二底面,所述第一底面和所述第二底面之間依次布置有第一側面、第二側面、第三側面和第四側面,所述第一側面和所述第三側面相對布置,所述第三側面與所述第二底面相連的一側向所述第一側面傾斜,且所述第三側面的斜率與卷筒的繩槽線的斜率一致,所述第二側面和所述第四側面相對布置,所述第二側面與所述第一底面相連的一側向所述第四側面傾斜,所述第一側面和所述第四側面之間的夾角為直角,裝配時,所述第一側面與所述卷筒的側板的內表面貼合,所述第四側面與所述卷筒的筒體外表面貼合,所述方法包括:
[0006]繪制所述卷筒的展開圖,所述展開圖上繪有所述側板和所述繩槽線;
[0007]將所述繩槽線與所述側板相交的點作為0°位置,并將所述0°位置調整為所述卷筒的展開圖中所述卷筒周向展開線的中點,所述卷筒的展開圖中的兩條軸向展開線即為180°角位置;
[0008]將所述爬繩塊展開,并將展開后的所述爬繩塊布置于所述卷筒的展開圖上,使所述第二側面與所述第一側面連接的一邊與所述側板的內表面貼合,調整展開后的所述第二側面的高度位置,使所述第二側面與所述第三側面連接的一邊與所述繩槽線重合,即得所述爬繩塊的安裝位置;
[0009]根據(jù)幾何作圖法和所述爬繩塊的安裝位置,得到所述爬繩塊的安裝位置距離對應的所述180°角位置的高度L3,通過計算得到所述爬繩塊的定位角為L3/L2X360。,其中,L2為所述卷筒的展開圖中的徑向長度,所述爬繩塊的定位角度即為所述第一底面與對應的所述180°角位置所在的直徑的夾角Θ ;
[0010]在所述卷筒上畫出所述卷筒的0°位置;
[0011]根據(jù)畫出的所述卷筒的0°位置沿所述卷筒的周向量出180°角并畫出所述卷筒的180°角位置;
[0012]根據(jù)所述夾角Θ和畫出的所述卷筒的180°角位置,畫出所述第一底面的安裝位置;
[0013]將所述爬繩塊的第一側面與所述側板的內表面貼合,并將所述爬繩塊的第四側面與所述卷筒的筒體外表面貼合,再根據(jù)所述爬繩塊的第一底面的位置在所述卷筒上安裝所述爬繩塊。
[0014]具體地,所述第三側面的傾斜斜率為K= p/(3iXd),其中,d為所述卷筒的直徑,P為所述卷筒繩槽的節(jié)距。
[0015]具體地,所述爬繩塊焊接在所述卷筒上。
[0016]進一步地,所述爬繩塊與所述卷筒的焊接位置包括所述第二側面與所述側板的內表面貼合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三側面與所述卷筒的筒體外表面貼合的位置。
[0017]具體地,所述方法還包括:對所述爬繩塊的安裝位置的檢測方法:
[0018]準備用于模擬第一層鋼絲繩的第一試棒和用于模擬第二層鋼絲繩的第二試棒;
[0019]在所述爬繩塊的第一底面處,將所述第二試棒置于所述爬繩塊的第二側面處,將所述第一試棒置于所述爬繩塊的所述第三側面處,當所述第一試棒和所述第二試棒在X、Y、Z、M和N點處同時接觸,則所述爬繩塊的安裝位置正確,其中,X點為所述第一試棒和所述第二試棒的接觸點,Y點為所述第二層鋼絲繩與所述爬繩塊的接觸點,Z點為所述第二層鋼絲繩與所述側板的內表面接觸點,M點為所述第一層鋼絲繩與所述繩槽的接觸點,N點為所述第一層鋼絲繩與所述爬繩塊的接觸點。
[0020]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試棒和所述第二試棒的長度均為50mm?100mm。
[0021 ]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試棒和所述第二試棒的長度均為75mm。
[0022]進一步地,所述第一試棒的直徑與所述第一層鋼絲繩的直徑比為1.01-1.03。
[0023]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試棒的直徑與所述第一層鋼絲繩的直徑比為1.02。
[0024]具體地,所述爬繩塊的長度為L=(JiXd)X3/4,其中d為所述卷筒的直徑。
[0025]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卷筒爬繩塊的安裝定位方法,通過分析多層纏繞卷筒的特性,結合多層纏繞卷筒的爬繩特點,在卷筒的展開圖上先找到繩槽線的起始位置,從而確定0°位置,將爬繩塊的第二側面與第三側面連接的一邊與繩槽線重合,從而確定爬繩塊的安裝位置,結合爬繩塊的第一底面與180°角位置所在的直徑的夾角,確定爬繩塊的第一底面的位置,根據(jù)爬繩塊的安裝位置、第一底面的位置和爬繩塊的形狀,并將爬繩塊固定在卷筒上,從而實現(xiàn)爬繩塊的定位,該方法簡單、準確、快速、易于操作實施,能很好地保證爬繩塊的安裝精度,從而確保卷筒的制造質量,并提高了安裝效率。
【附圖說明】
[002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7]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卷筒的展開圖;
[0028]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圖1中0°位置的局部放大圖;
[0029]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圖1中A位置的局部方法圖;
[0030]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爬繩塊的第二側面的展開圖;
[0031]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爬繩塊與第一層鋼絲繩和第二層鋼絲繩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0032]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爬繩塊與第一試棒和第二試棒配合的結構示意圖;
[0033]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卷筒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34]圖8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加工方法流程圖;
[0035]圖9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爬繩塊的結構示意圖;
[0036]圖10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展開后的爬繩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7]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0038]實施例
[0039]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卷筒爬繩塊的安裝定位方法,如圖8所示,該方法適用于由四棱柱環(huán)繞而成的爬繩塊3(見圖9),展開后的爬繩塊3(見圖10)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底面3a和第二底面3b,第一底面3a和第二底面3b之間依次布置有第一側面3c、第二側面3d、第三側面3e和第四側面3f,第一側面3c和第三側面3e相對布置,第三側面3e與第二底面3b相連的一側向第一側面3c傾斜,且第三側面3e的斜率與卷筒4的繩槽線2的斜率一致,第二側面3d和第四側面3f相對布置,第二側面3d與第一底面3a相連的一側向第四側面3f傾斜,第一側面3c和第四側面3f之間的夾角為直角,裝配時,第一側面3c與卷筒4的側板I的內表面貼合,第四側面3f與卷筒4的筒體外表面貼合,該方法包括:
[0040]步驟1:繪制卷筒4的展開圖,如圖1所示,展開圖上繪有側板I和繩槽線2;在繪制卷筒4的展開圖時,可以根據(jù)卷筒4加工時的相關參數(shù)進行繪制,若無法獲得卷筒4加工時的相關參數(shù),也可以通過測量卷筒4各部分的尺寸繪制展開圖。
[0041]步驟2:如圖2所示,將繩槽線2與側板I相交的點作為0°位置,并將0°位置調整為卷筒4的展開圖中卷筒4周向展開線的中點,卷筒4的展開圖中的兩條軸向展開線即為180°角位置。
[0042]步驟3:將爬繩塊3展開,如圖4所示,并將展開后的爬繩塊3布置于卷筒4的展開圖上,使第二側面3d與第一側面3c連接的一邊與側板I的內表面貼合,調整展開后的第二側面3d的高度位置,使第二側面3d與第三側面3e連接的一邊與繩槽線2重合,即得爬繩塊3的安裝位置。
[0043]步驟4:如圖3所示,根據(jù)幾何作圖法和爬繩塊3的安裝位置,得到爬繩塊3的安裝位置距離對應的180°角位置的高度L3,通過計算得到爬繩塊3的定位角度為L3/L2 X 360°,其中,L2為卷筒4的展開圖中的徑向長度,爬繩塊3的定位角度即為第一底面3a與對應的180°角位置所在的直徑的夾角Θ,如圖7所示;其中,對應的180°角位置指的是與爬繩塊3最近的180°角位置。
[0044]步驟5:在卷筒4上畫出卷筒4的0°位置。
[0045]步驟6:根據(jù)畫出的卷筒4的0°位置沿卷筒4的周向量出180°角并畫出卷筒4的180°角位置。
[0046]步驟7:根據(jù)夾角為Θ和畫出的卷筒4的180°角位置,畫出第一底面3a的位置。
[0047]步驟8:將爬繩塊3的第一側面3c與側板I的內表面貼合,并將爬繩塊3的第四側面3f與卷筒4的筒體外表面貼合,再根據(jù)爬繩塊3的第一底面3a的位置在卷筒4上安裝爬繩塊
3。此外,在安裝爬繩塊3前可以將卷筒4上安裝爬繩塊3的位置上的繩槽去掉。其中,第二側面3d與第一底面3a相連的一側向第四側面3f傾斜的斜率為K=(dl-1)/L,其中,dl為鋼絲繩的直徑,L為爬繩塊3的長度。
[0048]具體地,第三側面3e的傾斜斜率為K= p/L2 = p/(JiXd),其中,d為卷筒4的直徑,P為卷筒4的繩槽的節(jié)距。
[0049]具體地,爬繩塊3焊接在卷筒4上。
[0050]進一步地,爬繩塊3與卷筒4的焊接位置包括第二側面3d與側板I的內表面貼合的位置、以及第三側面3e與卷筒4的筒體外表面貼合的位置。
[0051]具體地,該方法還可以包括對爬繩塊3的安裝位置的檢測方法:
[0052]如圖5和圖6所示,準備用于模擬第一層鋼絲繩a的第一試棒5和用于模擬第二層鋼絲繩b的第二試棒6。
[0053]在爬繩塊3的第一底面3a處,將第二試棒6置于爬繩塊3的第二側面3d處,將第一試棒5置于爬繩塊3的第三側面3e處,當?shù)谝辉嚢?和第二試棒6在X、Y、Z、M和N點處同時接觸,則爬繩塊3的安裝位置正確,其中,X點為第一試棒5和第二試棒6的接觸點,Y點為第二層鋼絲繩b與爬繩塊3的接觸點,Z點為第二層鋼絲繩b與側板I的內表面接觸點,M點為第一層鋼絲繩a與繩槽的接觸點,N點為第一層鋼絲繩a與爬繩塊3的接觸點。通過第一試棒5和第二試棒6能夠對爬繩塊3的位置進行檢測,以確定爬繩塊3的位置是否安裝準確。
[0054]進一步地,第一試棒5和第二試棒6的長度均可以為50mm?100mm。
[0055]進一步地,第一試棒5和第二試棒6的長度均可以為75_。
[0056]具體地,第一試棒5的直徑與第一層鋼絲繩a的直徑比可以為1.01-1.03。由于第一層鋼絲繩a的直徑與第二層鋼絲繩b的直徑相同,所以第二試棒6的直徑與第一試棒5的直徑相同。
[0057]進一步地,第一試棒5的直徑與第一層鋼絲繩a的直徑比為1.02。第二試棒6的直徑與第二層鋼絲繩b的直徑比也為1.02,該比值能夠保證第一試棒5準確地模擬第一層鋼絲繩a,第二試棒6準確地模擬第二層鋼絲繩b。
[0058]具體地,爬繩塊3的長度可以為L=(JiXd) X3/4,其中d為卷筒4的直徑。
[0059]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卷筒爬繩塊的安裝定位方法,通過分析多層纏繞卷筒的特性,結合多層纏繞卷筒的爬繩特點,在卷筒的展開圖上先找到繩槽線的起始位置,從而確定0°位置,將爬繩塊的第二側面與第三側面連接的一邊與繩槽線重合,從而確定爬繩塊的安裝位置,結合爬繩塊的第一底面與180°角位置所在的直徑的夾角,確定爬繩塊的第一底面的位置,根據(jù)爬繩塊的安裝位置、第一底面的位置和爬繩塊的形狀,并將爬繩塊固定在卷筒上,從而實現(xiàn)爬繩塊的定位,該方法簡單、準確、快速、易于操作實施,能很好地保證爬繩塊的安裝精度,從而確保卷筒的制造質量,并提高了安裝效率。
[0060]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卷筒爬繩塊的安裝定位方法,所述方法適用于由四棱柱環(huán)繞而成的爬繩塊(3),展開后的所述爬繩塊(3)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底面(3a)和第二底面(3b),所述第一底面(3a)和所述第二底面(3b)之間依次布置有第一側面(3c)、第二側面(3d)、第三側面(3e)和第四側面(3f),所述第一側面(3c)和所述第三側面(3e)相對布置,所述第三側面(3e)與所述第二底面(3b)相連的一側向所述第一側面(3c)傾斜,且所述第三側面(3e)的斜率與卷筒(4)的繩槽線(2)的斜率一致,所述第二側面(3d)和所述第四側面(3f)相對布置,所述第二側面(3d)與所述第一底面(3a)相連的一側向所述第四側面(3f)傾斜,所述第一側面(3c)和所述第四側面(3f)之間的夾角為直角,裝配時,所述第一側面(3c)與所述卷筒(4)的側板(I)的內表面貼合,所述第四側面(3f)與所述卷筒(4)的筒體外表面貼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繪制所述卷筒(4)的展開圖,所述展開圖上繪有所述側板(I)和所述繩槽線(2); 將所述繩槽線(2)與所述側板(I)相交的位置作為0°位置,并將所述0°位置調整為所述卷筒(4)的展開圖中所述卷筒(4)周向展開線的中點,所述卷筒(4)的展開圖中的兩條軸向展開線即為180°角位置; 將所述爬繩塊(3)展開,并將展開后的所述爬繩塊(3)布置于所述卷筒(4)的展開圖上,使所述第二側面(3d)與所述第一側面(3c)連接的一邊與所述側板(I)的內表面貼合,調整展開后的所述第二側面(3d)的高度位置,使所述第二側面(3d)與所述第三側面(3e)連接的一邊與所述繩槽線(2)重合,S卩得所述爬繩塊(3)的安裝位置; 根據(jù)幾何作圖法和所述爬繩塊(3)的安裝位置,得到所述爬繩塊(3)的安裝位置距離對應的所述180°角位置的高度L3,通過計算得到所述爬繩塊(3)的定位角度為L3/L2X360。,其中,L2為所述卷筒(4)的展開圖中的徑向長度,所述爬繩塊(3)的定位角度即為所述第一底面(3a)與對應的所述180°角位置所在的直徑的夾角Θ; 在所述卷筒(4)上畫出所述卷筒(4)的0°位置; 根據(jù)畫出的所述卷筒(4)的0°位置沿所述卷筒(4)的周向量出180°角并畫出所述卷筒(4)的180°角位置; 根據(jù)所述夾角Θ和畫出的所述卷筒(4)的180°角位置,畫出所述第一底面(3a)的位置; 將所述爬繩塊(3)的第一側面(3c)與所述側板(I)的內表面貼合,并將所述爬繩塊(3)的第四側面(3f)與所述卷筒(4)的筒體外表面貼合,再根據(jù)所述爬繩塊(3)的第一底面(3a)的位置在所述卷筒(4)上安裝所述爬繩塊(3)。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側面(3e)的傾斜斜率為K= p/(3iXd),其中,d為所述卷筒(4)的直徑,P為所述卷筒(4)繩槽的節(jié)距。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爬繩塊(3)焊接在所述卷筒(4)上。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爬繩塊(3)與所述卷筒(4)的焊接位置包括所述第二側面(3d)與所述側板(I)的內表面貼合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三側面(3e)與所述卷筒(4)的筒體外表面貼合的位置。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還包括:對所述爬繩塊(3)的安裝位置的檢測方法: 準備用于模擬第一層鋼絲繩(a)的第一試棒(5)和用于模擬第二層鋼絲繩(b)的第二試棒(6); 在所述爬繩塊(3)的第一底面(3a)處,將所述第二試棒(6)置于所述爬繩塊(3)的第二側面(3d)處,將所述第一試棒(5)置于所述爬繩塊(3)的所述第三側面(3e)處,當所述第一試棒(5)和所述第二試棒(6)在X、Y、Z、M和N點處同時接觸,則所述爬繩塊(3)的安裝位置正確,其中,X點為所述第一試棒(5)和所述第二試棒(6)的接觸點,Y點為所述第二層鋼絲繩(b)與所述爬繩塊(3)的接觸點,Z點為所述第二層鋼絲繩(b)與所述側板(I)的內表面接觸點,M點為所述第一層鋼絲繩(a)與所述繩槽的接觸點,N點為所述第一層鋼絲繩(a)與所述爬繩塊(3)的接觸點。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試棒(5)和所述第二試棒(6)的長度均為50mm?100mm。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試棒(5)和所述第二試棒(6)的長度均為75mm。8.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試棒(5)的直徑與所述第一層鋼絲繩(a)的直徑比為1.01-1.03。9.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試棒(5)的直徑與所述第一層鋼絲繩(a)的直徑比為1.02。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爬繩塊(3)的長度為L=(JiXd) X3/.4,其中d為所述卷筒(4)的直徑。
【文檔編號】B66D1/30GK105921896SQ201610280815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9日
【發(fā)明人】胡茂, 蔡智軍, 石永科, 牛風山
【申請人】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