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立銑刀及其制造方法
本發(fā)明系機床用立銑刀,且為利用可交換刀片的主銑刀。迄今所知的采用可交換刀片的立銑刀,其刀片是夾持在刀頭部份所形成的夾爪之間。在我的加拿大第944139號專利中介紹了一個這種一般型式的立銑刀。然而就這類刀具來說,存在一個刀片切削刃如何精確定位的問題。
因此,本發(fā)明的主要目標是提供一個這樣的立銑刀,它具有一對能將可更換的刀片在其間定位的夾爪,而刀片的切削刃可精確地按規(guī)定的直徑配置。
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目標是提供一個上述型式的立銑刀,它能夠快速而經(jīng)濟地制造。
本發(fā)明的更進一步目標是提供一個上述型式的銑刀,它利用壓出的凹坑褶邊使夾在刀具中的刀片切削刃能精確地定位。
本發(fā)明的其他目標及特色在以下的說明及權(quán)利要求
中一目了然。在這些說明與要求中表述了刀具的特色以及建議的刀具制造方法。
圖1為本發(fā)明刀具的零件分解立體圖;
圖2是刀具的頂視圖,它裝在用于壓制凹坑褶邊的定位器中;
圖3是圖2中剖切面3-3縮小比例的剖視圖;
圖4是圖2中剖切面4-4剖視圖;
圖5是圖4中剖切面5-5放大比例的剖視圖;
圖6是與圖4類似但只表示出刀具本身的放大比例的剖視圖。
參照以上各圖,本立銑刀的一個具體的示例10包括有高速鋼刀柄12,刀柄之一端13有基本上為圖柱形之刀頭14,刀頭14具有與其軸線18正交的錐盤形的端面16。刀柄12之直徑小于刀頭14之直徑。自刀頭端面16向內(nèi)沿縱向鉆有與刀頭同軸線的圓柱孔,其深度基本上為刀頭14之長度。
刀頭14之兩個對邊切制有一對徑向延伸并貫通的負前角的斜槽22,該斜槽與刀頭之側(cè)表面24約成60°角。兩切槽22的傾斜方向相反(見圖4及圖6)。槽的寬度大體上等于刀片26之厚度。切槽22自端面16沿縱向向內(nèi)延伸,并由側(cè)表面24基本上沿徑向擴展,貫穿圓孔20如圖所示(見圖1)。當然,雖然兩切槽22表示為負傾角,它們也可為0度或正傾角。
在刀頭14相向的兩邊切有寬度較槽22小的第二對切槽28,后者將切槽22沿縱向延伸并同樣由側(cè)表面24徑向擴展到中心孔20。這樣,槽22在槽28的兩邊形成了支承肩臺30。因而,在刀頭14上,由中心孔20、切槽22和28形成了一對夾爪結(jié)構(gòu)。貼近切槽22,在側(cè)表面24上銑出表面32以利切屑排出。
一個內(nèi)六角頭螺釘33裝于經(jīng)過锪孔的徑向螺孔34內(nèi)。該螺孔橫穿刀頭14的夾爪結(jié)構(gòu)31,并垂直于切槽22、28,與中心孔20相交(見圖2)。
兩個三角形的切削刀片26由碳化鎢或燒結(jié)陶瓷切削材料制成,具有側(cè)表面36、38和切削刃40。它們各裝于槽22中,肩臺30支承刀片的邊42。擰緊螺釘33時,切槽22中兩夾爪31間的刀片26便被夾緊。
一對壓出的凹坑褶邊44,由刀頭14的端面16向內(nèi)延伸直至接觸并支承刀片26的第二個邊46,兩個凹坑褶邊分別在兩夾爪31上并且分別在刀頭14的直徑48的相反兩邊。
本發(fā)明之一大特色在于刀具10之制造方法。使兩個刀片26之切削刃40能配置于規(guī)定的直徑上,使用定位器50正是為了這一目的。
定位器50具有中心孔52,它所包含的內(nèi)圓柱表面54,其直徑大于刀頭14但準確地等于刀片26的切削刃40欲切削的直徑。中心孔52還包含圓柱支承孔56,它與柱面54同軸線,直徑與刀柄12相等。因圓孔56之直徑小于圓孔54之直徑,所以在定位器內(nèi)形成一個肩臺58。
因而,制造本刀具,我的方法是首先鉆一個與刀頭14同軸線且在長度上與其一同延伸的圓孔。然后再在刀頭14的相向兩邊切出寬度大致等于刀片26的厚度的兩個槽。切槽22與刀頭14的側(cè)表面24成60°角,兩槽傾斜方向相反,自端面16縱向向內(nèi)延伸且由表面24擴展至圓孔20。
然后再在刀頭14的兩個對邊切出第二對切槽28,該槽在刀頭縱向?qū)⒌谝粚Σ?2延伸,由表面24徑向向內(nèi)擴展至孔20。切槽28的寬度小于切槽22,以便在第二對槽28的兩邊形成支承肩臺。如上所述,孔20與槽22及28確定了刀具的夾爪31。
刀具10裝入定位器50,刀柄12在支承孔56中而刀頭14則在孔54內(nèi)且由肩臺58支承。于是刀具便支承在定位器中。將定位器50中的定位螺釘60擰緊,它頂在刀柄12的平面62上,以便牢靠地固定住刀柄。
再將刀片26放入槽22,使其邊42沿肩臺30向外作徑向滑動,直至刀片接觸內(nèi)圓表面54(見圖2,4)。用內(nèi)六角頭螺釘扳手將螺釘33稍微擰緊。然后便為在刀具10上壓制凹坑褶邊做好了準備。
刀具配置在定位器50中后,由端面16垂直于刀片的一邊46沿各 夾爪縱向向內(nèi),壓出兩個凹坑褶邊,該凹坑褶邊在刀頭直徑48的相對的兩邊。凹坑褶邊的壓出夾住了三角形刀片26,使其刀刃40貼在定位器50的內(nèi)表面54上,凹坑褶邊44與刀片26的第二個邊46接觸,切削刃40的直徑大小準確地與定位器50的圓柱表面54的直徑相等。需要的話,在壓制凹坑前可將夾緊螺釘33稍微松開。
上述方法可使刀具的制造迅速而經(jīng)濟,且得到一個刀片的切削刃可準確地按規(guī)定的直徑配置的刀具,規(guī)定的直徑由定位器內(nèi)表面54代表。切槽22形成肩臺30以支承刀片26的邊42,凹坑褶邊44貼著并支承刀片的邊46,切槽與凹坑褶邊的協(xié)同作用,使刀片能妥善地支承并精確地定位。
權(quán)利要求
1、立銑刀包含
一個具有一個大體上是圓柱形刀頭的刀柄,刀頭的端面垂直于其軸線;
刀頭上一個由其端面向內(nèi)縱向延伸的圓柱形孔,該孔與刀頭同軸線且其長度大致等于刀頭的長度;
在刀頭上形成的一對相對的切槽,切槽由端面向內(nèi)縱向延伸,并由圓柱孔基本上沿徑向擴展至刀頭的側(cè)表面,這一對切槽與圓孔在刀頭上構(gòu)成一對夾爪,每一夾爪包括在槽的至少一個邊上有一個橫向擴展的刀片支承肩臺,肩臺由刀頭內(nèi)芯擴展到外表面;
一個裝于切槽內(nèi)的切削刀片,刀片至少具有三個邊,槽內(nèi)的肩臺與裝于槽內(nèi)的刀片之一邊相接觸并支承它;
一對壓出的凹坑褶邊,每一夾爪上有一個,凹坑由刀頭端面向內(nèi)延伸,兩個凹坑各在槽的不同邊向槽內(nèi)延伸,每一個凹坑褶邊與裝于槽內(nèi)的刀片的第二個邊相連接并支承它;
和用以夾緊夾爪以便使刀片固定在各自槽中的裝置。
2、如權(quán)利要求
1中所述之立銑刀,其肩臺按與刀頭側(cè)表面約成60°角延伸,兩肩臺傾斜方向相反,刀片為三角形刀片。
3、如權(quán)利要求
1中所述之立銑刀,其中兩壓坑褶邊在刀頭直徑的相反的邊上。
4、具有一對夾爪結(jié)構(gòu)的立銑刀,夾爪在刀頭上形成相向的切槽,刀頭上帶有一對使切削刃保持在規(guī)定的直徑上的刀片,這一立銑刀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圓柱形立銑刀刀頭上鉆一圓柱孔,該孔與刀頭同軸線,且長度相當;
在刀頭相對的兩邊切制基本上是徑向擴展的第一對槽,槽寬大致等于切削刀片之厚度,第一對槽自刀具端面向內(nèi)縱向延伸,且由刀頭側(cè)表面向圓柱中心孔基本上作徑向擴展;
在刀頭上切制第二對槽,第二對切槽將第一對槽沿刀頭的縱向延伸,第二對槽自刀頭側(cè)表面沿徑向向內(nèi)部圓柱中心孔擴展,其寬度較第一對槽寬度窄,這樣第一對槽在第二對槽的至少一邊處形成支承肩臺,中心孔與與第一、第二對槽在刀頭上構(gòu)成了一對夾爪;
在第一對槽中各裝入一切削刀片,刀片的一邊分別與支承肩臺相接;
將刀頭和刀片裝入一固定器,該固定器具有第一個內(nèi)圓柱面,其直徑大于刀頭直徑并等于刀片之切削刃的切削直徑,刀片之一邊支承于各自所在切槽中的肩臺,刀片沿肩臺向外徑向滑動直至與固定器之第一個內(nèi)圓表面接觸;
在第一對切槽的不同邊,自刀頭端面沿縱向向內(nèi)壓出夾爪的凹坑褶邊,直至該褶邊與刀片的第二個邊接觸,該褶邊使刀片之切削刃保持與定位器之第一個內(nèi)圓柱表面貼緊,從而使刀片之切削刃的直徑等于固定器內(nèi)圓柱表面的直徑。
5、如權(quán)利要求
4中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對槽按與刀頭側(cè)表面約成60°切制,兩槽的傾斜方向相反,刀片為三角形的。
6、如權(quán)利要求
4中所述的方法,其中兩凹坑褶邊在刀頭直徑的相反邊壓出。
7、權(quán)利要求
4中所述的方法包括
穿過夾爪鉆一徑向延伸的孔并攻絲,該孔基本上與第一、第二對切槽相垂直,該孔與圓柱中心孔相交;
穿過該孔擰入夾緊螺釘;
將刀頭和刀片裝入定位器時,擰緊夾緊螺釘,以便將刀片在第一對切槽中夾住。
8、權(quán)利要求
4中所述的方法還包括
在刀頭中加工出圓柱刀柄,其直徑小于刀頭直徑;
定位器具有一圓柱支承孔,它與第一個圓柱內(nèi)表面同軸線,該支承孔的直徑等于刀柄直徑,但小于第一個圓柱內(nèi)表面的直徑,因此在定位器內(nèi)形成一肩臺;
把刀柄裝入支承孔,以支承帶刀頭的刀柄,刀頭則被定位器的肩臺支承。
專利摘要
一個立銑刀具有包含一對相向切槽的刀頭。該切槽由刀頭端面向內(nèi)縱向延伸,且由側(cè)表面到中心圓孔基本上沿徑向貫通。各槽形成由內(nèi)芯向刀頭側(cè)表面延伸的刀片支承肩臺。各槽裝有一個三角形的切削刀片,刀片的一邊由肩臺支承,刀頭的一個由端面沿縱向向內(nèi)壓出的凹坑褶邊與刀片的第二個邊相接并支承它,使刀片切削刀處于規(guī)定的直徑上。
文檔編號B23C5/22GK86103463SQ86103463
公開日1986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1986年5月21日
發(fā)明者哈羅德·W·林德薩 申請人:哈羅德·W·林德薩導(dǎo)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