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卷邊的模具。
背景技術:
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各行各業(yè)的新技術、新材料不斷涌現。金屬材料也被廣泛應用與建筑等領域。在金屬材料的使用過程中,往往需要對其進行卷邊加工,現有的模具往往只能對材料進行一邊加工,如果材料需要進行多邊加工就需要不斷手動調整材料的位置,從而增大了操作的復雜度,非常的耗時、耗力。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一種用于卷邊的模具,其結構簡單,利用第一壓塊進行垂直下壓,進行這邊,利用第二壓塊沿著模型板的底面進行水平壓,實現水平折,從而完成卷邊,當完成一邊處理后,利用第四驅動機構帶動底座旋轉,從而實現自動對材料的多個邊進行加工,大大節(jié)約了人力。
實現上述技術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用于卷邊的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包括水平設置的懸臂、位于懸臂兩端的第一壓塊、設于懸臂中部的立柱,所述懸臂上方設有第一驅動機構,所述第一壓塊由第二驅動機構驅動;第一驅動機構驅動懸臂和立柱向下模具運動;所述下模具包括底座和設于底座旁邊由第三驅動機構驅動的第二壓塊,第二壓塊的運動方向與懸臂的運動方向垂直,所述底座包括支撐桿和設于支撐桿頂部的模型板,模型板平行于懸臂設置;支撐桿的下部與第四驅動機構的轉軸相連,所述第四驅動機構帶動底座做自轉,所述底座上靠近兩個壓塊的側壁之間的距離等于兩個壓塊之間的距離。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壓塊上靠近底座的一端為球形狀。
進一步地,所述懸臂上設有多個沿著懸臂延伸方向設置的螺紋孔,所述第一壓塊通過螺釘與懸臂相連。
進一步地,所述模型板的橫截面為圓形或者方形。
進一步地,所述立柱的底端設有橡膠墊。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驅動機構、第二驅動機構和第三驅動均為氣缸;所述第四驅動機構為旋轉電機。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用于卷邊的模具,其結構簡單,利用第一壓塊進行垂直下壓,進行這邊,利用第二壓塊沿著模型板的底面進行水平壓,實現水平折,從而完成卷邊,當完成一邊處理后,利用第四驅動機構帶動底座旋轉,從而實現自動對材料的多個邊進行加工,大大節(jié)約了人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應用原理作詳細的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卷邊的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包括水平設置的懸臂1、位于懸臂1兩端的第一壓塊2、設于懸臂1中部的立柱3,所述懸臂1上方設有第一驅動機構4,所述第一壓塊2由第二驅動機構5驅動;第一驅動機構4驅動懸臂1和立柱3向下模具運動;所述下模具包括底座和設于底座旁邊由第三驅動機構6驅動的第二壓塊7,第二壓塊7的運動方向與懸臂1的運動方向垂直,所述底座包括支撐桿8和設于支撐桿8頂部的模型板9,模型板9平行于懸臂1設置;支撐桿8的下部與第四驅動機構10的轉軸相連,所述第四驅動機構10帶動底座做自轉,所述底座上靠近兩個壓塊的側壁之間的距離等于兩個壓塊之間的距離。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壓塊7上靠近底座的一端為球形狀。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例中,所述懸臂1上設有多個沿著懸臂1延伸方向設置的螺紋孔11,所述第一壓塊2通過螺釘與懸臂1相連,能夠有效實現固定,防止在折邊的過程中,第一壓塊2移位,從而導致折邊失敗。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例中,所述模型板9的橫截面為圓形或者方形。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例中,所述立柱3的底端設有橡膠墊12,能夠有效防止立柱3對待卷邊材料的表面造成傷害。
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驅動機構4、第二驅動機構5和第三驅動均為氣缸;所述第四驅動機構10為旋轉電機。
綜上所述: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用于卷邊的模具,其結構簡單,利用第一壓塊進行垂直下壓,進行這邊,利用第二壓塊沿著模型板的底面進行水平壓,實現水平折,從而完成卷邊,當完成一邊處理后,利用第四驅動機構帶動底座旋轉,從而實現自動對材料的多個邊進行加工,大大節(jié)約了人力。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