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模具技術,尤其是涉及一種物料自動定位模具。
背景技術:
沖壓模具在對物料進行沖壓成型過程中,需要對物料進行定位,以便于沖壓的形狀、尺寸和沖壓位置能夠滿足要求。目前,一般通過人工對沖壓模具上的物料進行定位,一方面定位準確率和定位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人工定位危險性大,容易在定位時合模而導致定位人員工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不足,提出一種物料自動定位模具,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人工定位效率低下、危險性高的技術問題。
為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提供一種物料自動定位模具,包括,
上模座和下模座;
分別固設于所述上模座和下模座的上模和下模;
分別與所述上模和下模活動連接的上卸料板和下卸料板,所述上卸料板和下卸料板相對側(cè)設置有相對應的上卸料槽和下卸料槽;及
定位機構,包括一用于將所述下卸料槽內(nèi)物料頂推至設定位置的頂推桿、一隨所述上模座作上下往返運動的鍥塊、及用于將所述鍥塊豎直運動轉(zhuǎn)化為所述頂推桿水平運動的傳動部。
優(yōu)選的,所述傳動部包括一豎直設置且與所述頂推桿連接的頂料連桿及一可轉(zhuǎn)動設置于所述頂料連桿頂端的滾輪,所述鍥塊下端設有一斜面,所述滾輪外緣抵接于所述斜面。
優(yōu)選的,所述傳動部還包括固定于所述下模座上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活動設置有一導向桿,所述導向桿一端與所述頂料連桿下端連接、另一端與頂推桿座連接,所述頂推桿設于所述頂推桿座上。
優(yōu)選的,所述導向桿上還套設有一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一端抵緊所述頂料連桿使所述滾輪抵緊所述鍥塊的斜面上。
優(yōu)選的,所述頂推桿一端設置有外螺紋,所述頂推桿座上設置有調(diào)節(jié)孔,所述調(diào)節(jié)孔內(nèi)設置有與所述外螺紋相配合的內(nèi)螺紋。
優(yōu)選的,所述定位機構還包括一定位塊,所述定位塊相對所述頂推桿對稱設置于所述下卸料板另一側(cè)。
優(yōu)選的,所述頂推桿與所述導向桿平行設置。
優(yōu)選的,所述導向桿至少為兩個,且由上至下依次排列設置。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一方面在上卸料板和下卸料板分別設置上卸料槽和下卸料槽,其有利于物料定位于下卸料槽內(nèi),且便于卸料;另一方面設置一定位機構,將上模板上下運動的力傳遞至頂推桿水平運動,進而通過頂推桿將放置于下卸料槽內(nèi)的物料頂推至設定位置,增加了定位的準確性和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物料自動定位模具的連接結(jié)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圖1的左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上卸料板和下卸料板的布置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物料自動定位模具,包括,
上模座1和下模座2;
分別固設于所述上模座1和下模座2的上模3和下模4;
分別與所述上模3和下模4活動連接的上卸料板5和下卸料板6,所述上卸料板5和下卸料板6相對側(cè)設置有相對應的上卸料槽51和下卸料槽61;及
定位機構7,包括一用于將所述下卸料槽61內(nèi)物料頂推至設定位置的頂推桿71、一隨所述上模座1作上下往返運動的鍥塊72、及用于將所述鍥塊72豎直運動轉(zhuǎn)化為所述頂推桿71水平運動的傳動部73。
具體的,下模座2固定設置,上模座1可相對下模座2上下運動,相對應的,上模3可相對下模4上下運動,當上模3和下模4合模后,物料沖壓呈設定形狀,上模3和下模4分開,通過上卸料板5和下卸料板6將物料與上模3和下模4分離。放料時,可通過機械或人工將物料放置于下卸料槽61中,一般靠近頂推桿71一端設置。合模時,鍥塊72隨上模座1向下運動,傳動部73將鍥塊72的上下運動轉(zhuǎn)化為頂推桿71的水平運動,頂推桿71將放置于下卸料槽61內(nèi)的物料頂推這設定位置,上卸料槽51和下卸料槽61可合圍形成一卸料孔,頂推桿71與卸料孔同軸設置,且頂推桿71靠近卸料孔一端的橫截面積小于卸料孔的橫截面積。
其中,所述傳動部73包括一豎直設置且與所述頂推桿71連接的頂料連桿731及一可轉(zhuǎn)動設置于所述頂料連桿731頂端的滾輪732,所述鍥塊72下端設有一斜面721,所述滾輪732抵接于所述斜面721,當鍥塊72隨上模座1向下運動時,所述滾輪732可沿斜面721滾動使所述頂料連桿731作水平運動,頂料連桿731帶動頂推桿71頂推物料至設定位置。
為了增加傳動部73傳動的穩(wěn)定性,所述傳動部73還包括固定于所述下模座2上的固定支架733,所述固定支架733上活動設置有一導向桿734,所述導向桿734一端與所述頂料連桿731下端連接、另一端與頂推桿座75連接,所述頂推桿71設于所述頂推桿座75上,即頂料連桿731水平運動時帶動導向桿734運動,導向桿734帶動頂推桿座75運動,進而是頂推桿71產(chǎn)生頂推力。
為了保證上模3向上運動時頂推桿71能夠復位以避免放置物料的不便,本實施例在導向桿734上套設有一復位彈簧735,所述復位彈簧735一端抵緊所述頂料連桿731使所述滾輪732抵緊所述鍥塊72的斜面721上,從而使得上模座1向下運動時,滾輪732相對斜面721向上運動,而當上模座1向上運動時,滾輪732相對斜面721向下運動,進而實現(xiàn)頂推桿71復位。由于導向桿734與固定支架733為活動連接,即導向桿734可相對固定支架733水平移動,為了避免導向桿734相對活動支架733轉(zhuǎn)動,可將導向桿734設置為至少兩個,且由上至下依次排列設置,從而使頂料連桿731和導向桿734形成一個固定的整體。其中,本實施例所述導向桿734優(yōu)選設置為兩個,對應的復位彈簧735也設置為兩個,并分別一一對應的套設于導向桿734上。其中,每個所述導向桿734均與頂推桿71平行設置,以便于移動距離的準確控制。
不同的物料設定的沖壓位置是不同的,故所述頂推桿71一端設置有外螺紋,所述頂推桿座75上設置有調(diào)節(jié)孔,所述調(diào)節(jié)孔內(nèi)設置有與所述外螺紋相配合的內(nèi)螺紋,設 置時可根據(jù)需要調(diào)節(jié)頂推桿71的頂推端與下卸料槽61之間距離。
在實際頂推時,由于沖壓速度較快,易導致物料被沖壓過界,故本實施例所述定位機構7還包括一定位塊74,所述定位塊74相對所述頂推桿71對稱設置于所述下卸料板6另一側(cè),即頂推桿71和定位塊74對稱設置于下卸料板6兩側(cè),從而避免因頂推桿71頂推速度較快,而導致物料被頂推過多,進而導致定位準確率降低。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一方面在上卸料板和下卸料板分別設置上卸料槽和下卸料槽,其有利于物料定位于下卸料槽內(nèi),且便于卸料;另一方面設置一定位機構,將上模板上下運動的力傳遞至頂推桿水平運動,進而通過頂推桿將放置于下卸料槽內(nèi)的物料頂推至設定位置,增加了定位的準確性和效率。
以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任何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所做出的各種其他相應的改變與變形,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