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焊絲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生產(chǎn)焊絲的裝置。
背景技術:
焊接是目前工件連接中常用的生產(chǎn)工藝,已廣泛用于造船、車輛、電站設備、石油化工、航空航天、重機、礦山、冶金、建筑機械等部門,大多數(shù)焊接工藝要用到焊絲。
焊絲是用直徑較粗的特制金屬條經(jīng)一系列的拉拔和其它處理工序后制成較細的各種規(guī)格的焊絲。由于金屬條一般是纏繞存放的,因此,在拉絲的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整平,現(xiàn)有技術有待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出了一種用于生產(chǎn)焊絲的裝置,效果好。
一種用于生產(chǎn)焊絲的裝置,用于對金屬絲進行減徑,包括依次布置的放線部、動力部、壓持部、整平部、成型部、收卷部;
放線部包括支架、轉軸、放線輪、第一齒輪,轉軸水平轉動安裝在支架上;放線輪、第一齒輪均安裝在轉軸上;
動力部包括第二齒輪、動力單元,第二齒輪與第一齒輪嚙合;動力單元用于驅動第二齒輪轉動;
壓持部包括安裝架、支撐軸、壓軸、彈簧、第三齒輪,安裝架上設有沿豎直方向布置的滑槽;支撐軸水平轉動安裝在安裝架上;壓軸置于支撐軸上方,壓軸水平布置,壓軸與滑槽可移動連接;壓軸與支撐軸之間形成穿線通道;彈簧的一端與壓軸連接,彈簧的另一端與安裝架連接,彈簧用于向壓軸施加向下的作用力;第三齒輪安裝在支撐軸上,第三齒輪與第二齒輪嚙合;
整平部包括多個整平單元,多個整平單元自壓持部向成型部方向依次分布,整平單元包括支撐架、兩個支撐輪,兩個支撐輪均轉動安裝在支撐架上,兩個支撐輪相對布置,兩個支撐輪之間形成整平通道,整平通道與穿線通道同軸布置;
成型部包括定型塊,定型塊上設有定型通道,定型通道與穿線通道同軸布置,定型通道具有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自整平部向收卷部的方向依次分布,自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定型通道的直徑逐漸減?。蛔缘诙恢孟虻谌恢?,定型通道的直徑保持不變;
收卷部用于收卷金屬絲。
優(yōu)選的,任意兩個整平單元內的支撐輪的軸線均斜交。
優(yōu)選的,位于第一位置處的定型通道的直徑為R1,位于第二位置處的定型通道的直徑為R2,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的間距為L,其中,R1:R2:L=1.2-1.5:1:2-2.2。
優(yōu)選的,定型塊上還設有連接通道,連接通道與定型通道連接;還包括冷卻箱,冷卻箱與連接通道連接。
優(yōu)選的,定型通道的內周向表面設有多個沉孔,沉孔的孔徑為0.01-0.1mm。
優(yōu)選的,還包括潤滑箱、潤滑管,潤滑箱置于整平部、成型部之間,潤滑箱上設有進線孔、出線孔,進線孔靠近整平部布置,出線孔靠近成型部布置,進線孔、出線孔均與穿線通道同軸布置;潤滑管置于潤滑箱內,潤滑管與穿線通道同軸布置,潤滑管上設有供金屬絲穿過的第一移動通道,潤滑管內設有容納空間。
優(yōu)選的,潤滑管與潤滑箱轉動連接;還包括第一驅動單元,第一驅動單元用于驅動潤滑管轉動。
優(yōu)選的,還包括支撐管、柔性材料,支撐管置于成型部、收卷部之間,支撐管和穿線通道同軸布置;柔性材料置于支撐管內并沿支撐管的長度方向形成供金屬絲穿過的第二移動通道。
優(yōu)選的,還包括第二驅動單元,第二驅動單元用于驅動支撐管轉動。
本發(fā)明中,金屬絲纏繞在放線輪上,利用動力單元帶動第二齒輪轉動,進而利用第一齒輪、轉軸帶動放線輪轉動進行金屬絲釋放;利用收卷部拉動金屬絲。
金屬絲置于穿線通道之間,通過第三齒輪帶動支撐軸轉動,利用支撐軸對金屬絲施加相反的作用力,利用壓軸、彈簧對金屬絲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讓金屬絲繃緊,便于后續(xù)處理。
由于金屬絲是纏繞在放線輪上的,在加工時,需要對金屬絲進行整平,保證其同軸度,這樣才能保證后續(xù)加工;利用支撐輪擠壓金屬絲,讓金屬絲平整,保證后續(xù)加工。
金屬絲進入定性通道內,從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先對金屬絲進行逐漸減徑,讓金屬絲受力均勻,減徑效果好;從第二位置到第三位置,讓金屬絲保持固定的尺寸,讓金屬絲的尺寸固定,避免反彈,而后排出,對金屬絲有效的進行減徑處理。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結合;下面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詳細說明。
參照圖1:
本發(fā)明提出的一種用于生產(chǎn)焊絲的裝置,用于對金屬絲進行減徑,包括依次布置的放線部、動力部、壓持部、整平部、成型部、收卷部15。
放線部包括支架1、轉軸2、放線輪3、第一齒輪,轉軸2水平轉動安裝在支架1上;放線輪3、第一齒輪均安裝在轉軸2上。
動力部包括第二齒輪4、動力單元5,第二齒輪4與第一齒輪嚙合;動力單元5用于驅動第二齒輪4轉動。
壓持部包括安裝架6、支撐軸7、壓軸8、彈簧9、第三齒輪10,安裝架6上設有沿豎直方向布置的滑槽;支撐軸7水平轉動安裝在安裝架6上;壓軸8置于支撐軸7上方,壓軸8水平布置,壓軸8與滑槽可移動連接;壓軸8與支撐軸7之間形成穿線通道;彈簧9的一端與壓軸8連接,彈簧9的另一端與安裝架6連接,彈簧9用于向壓軸8施加向下的作用力;第三齒輪10安裝在支撐軸7上,第三齒輪10與第二齒輪4嚙合;利用第一齒輪、第二齒輪、第三齒輪等帶動轉軸、支撐軸同步轉動,讓放線和繃緊金屬絲同步進行,能夠有效的將金屬絲繃緊,便于后續(xù)作業(yè)。
整平部包括多個整平單元,多個整平單元自壓持部向成型部方向依次分布,整平單元包括支撐架11、兩個支撐輪12,兩個支撐輪12均轉動安裝在支撐架11上,兩個支撐輪12相對布置,兩個支撐輪12之間形成整平通道,整平通道與穿線通道同軸布置。
成型部包括定型塊13,定型塊13上設有定型通道14,定型通道14與穿線通道同軸布置,定型通道14具有第一位置A、第二位置B和第三位置C,第一位置A、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C自整平部向收卷部15的方向依次分布,自第一位置A向第二位置B,定型通道14的直徑逐漸減??;自第二位置B向第三位置C,定型通道14的直徑保持不變;收卷部15用于收卷金屬絲。
本實施例中,任意兩個整平單元內的支撐輪12的軸線均斜交;從不同角度擠壓金屬絲,沿金屬絲的周向擠壓金屬絲,擠壓更均衡,保證金屬絲平整。
本實施例中,位于第一位置處的定型通道14的直徑為R1,位于第二位置處的定型通道14的直徑為R2,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的間距為L,其中,R1:R2:L=1.2-1.5:1:2-2.2;申請人經(jīng)過試驗、計算,當R1、R2、L的尺寸發(fā)生較大變化時,對金屬絲擠壓效果不好,金屬絲容易斷裂,按照上述尺寸設計,對金屬絲慢慢施壓,避免斷裂,減徑效果好。
本實施例中,定型塊13上還設有連接通道16,連接通道16與定型通道14連接;還包括冷卻箱17,冷卻箱17與連接通道16連接;在減徑時,金屬絲、定型塊13會發(fā)熱,因此,利用冷卻箱17、連接通道16向定型通道14內通入冷卻液,對金屬絲、定型塊13進行降溫,以便順利進行減徑。
本實施例中,定型通道14的內周向表面設有多個沉孔,沉孔的孔徑為0.01-0.1mm;在減徑時,金屬絲收到定型塊13的壓力時會產(chǎn)生磨削,利用沉孔儲存上述磨削,避免磨削損壞金屬絲表面;也能夠利用沉孔儲存冷卻液,以便對金屬絲進行降溫。
本實施例還包括潤滑箱18、潤滑管19,潤滑箱18置于整平部、成型部之間,潤滑箱18上設有進線孔、出線孔,進線孔靠近整平部布置,出線孔靠近成型部布置,進線孔、出線孔均與穿線通道同軸布置;潤滑管19置于潤滑箱18內,潤滑管19與穿線通道同軸布置,潤滑管19上設有供金屬絲穿過的第一移動通道,潤滑管19內設有容納空間;在容納空間內放置潤滑粉,金屬絲穿過第一移動通道,在金屬絲表面涂抹潤滑粉,對金屬絲進行潤滑,這樣就能夠避免后續(xù)減徑時金屬絲發(fā)生斷裂、磨損;通過在金屬絲的表面涂抹潤滑粉,使金屬絲在拉拔過程中具有良好的潤滑性,拉拔不易斷線;通過成型部拉拔后的成品線徑均勻、表面光潔;也降低成型部的磨損。
本實施例中,潤滑管19與潤滑箱18轉動連接;還包括第一驅動單元20,第一驅動單元20用于驅動潤滑管19轉動;利用第一驅動單元20帶動潤滑管19轉動,提高潤滑效果。
本實施例還包括支撐管21、柔性材料22,支撐管21置于成型部、收卷部15之間,支撐管21和穿線通道同軸布置;柔性材料22置于支撐管21內并沿支撐管21的長度方向形成供金屬絲穿過的第二移動通道;潤滑粉在減徑工序完成后會殘留在金屬絲表面一部分,這部分潤滑粉如果不去除會影響后續(xù)的鍍銅等工序,從而影響焊絲成品質量;因此,讓金屬絲從第二移動通道穿過,利用柔性材料22去除這部分潤滑粉;柔性材料22可以為布料。
本實施例還包括第二驅動單元23,第二驅動單元23用于驅動支撐管21轉動;提高去除效果。
金屬絲纏繞在放線輪上,利用動力單元帶動第二齒輪轉動,進而利用第一齒輪、轉軸帶動放線輪轉動進行金屬絲釋放;利用收卷部拉動金屬絲。
金屬絲置于穿線通道之間,通過第三齒輪帶動支撐軸轉動,利用支撐軸對金屬絲施加相反的作用力,利用壓軸、彈簧對金屬絲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讓金屬絲繃緊,便于后續(xù)處理。
由于金屬絲是纏繞在放線輪上的,在加工時,需要對金屬絲進行整平,保證其同軸度,這樣才能保證后續(xù)加工;利用支撐輪擠壓金屬絲,讓金屬絲平整,保證后續(xù)加工。
金屬絲進入定性通道內,從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先對金屬絲進行逐漸減徑,讓金屬絲受力均勻,減徑效果好;從第二位置到第三位置,讓金屬絲保持固定的尺寸,讓金屬絲的尺寸固定,避免反彈,而后排出,對金屬絲有效的進行減徑處理。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發(fā)明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