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阻焊焊鉗極臂用特厚壁鉻鋯銅管及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電阻焊焊鉗用極臂的選材及制造技術。
目前,在工業(yè)上使用的大電流焊接均采用電阻焊焊機,其結構由焊機主體及極臂電極兩大部分組成,其中極臂是焊接時對焊點施加壓力的機械部件,同時又是需要大電流的電流傳導材料,因此它既要有高的強度又要有良好的導電性能,焊機主體中心部位還要通冷卻水,所以它是一種特厚壁的管狀材料,當前的焊鉗極臂多數(shù)采用鑄造黃銅,在鑄造過程中預埋一根細銅管作為冷卻水通道,此種焊鉗不足之處是黃銅的抗拉強度低,導電性能差,導電率只能達到純銅的78%,由于強度不高,所以在焊接施壓較大時其形變撓度大,焊頭電極錯位,影響焊接質量,由于電阻高,電流過大,本身發(fā)熱,消耗大量能源。
為了克服以上焊鉗黃銅材料之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提供一種電阻焊焊鉗極臂用特厚壁鉻鋯銅管及制備方法,焊鉗極臂利用鉻鋯銅特厚壁銅管材,經一系列加工工藝方法制成,以達到抗拉強度大,導電率高,節(jié)約能源的目的。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電阻焊焊鉗用極臂采用鉻鋯銅特厚壁銅管材制成,其中鉻鋯銅合金Cr-0.2~0.7%;Zr-0.2~0.3%,制備方法結合實施例加以說明。首先采用真空冶煉的方法冶煉將此合金鑄造成錠,錠尺寸為φ200mm,高400mm,將此錠熱鍛成外徑為φ70~80mm的棒材,鍛造溫度800~850℃,再將此棒材加熱至960~1020℃,保溫2~3小時后水淬,進行固溶處理,將處理后的棒材切成長度為500mm~700mm的材料,在其心部加工出φ22~24mm的孔,此時將棒材在冷軋管機上軋制成外徑φ50~60mm、內孔φ16~18mm的棒材,然后在300℃保溫3小時的條件下通水處理;第二道次再將棒材軋制成外徑φ35~48mm、內孔φ10~14mm的特厚壁銅管,將此銅管切成臂鉗極臂所需長度,一般為500mm~1700mm長,經過校直,然后按焊鉗極臂的不同要求彎成頭部形狀,最后在420~450℃,保溫3~4小時條件下進行人工時效處理,得到最后預留結構。
本發(fā)明與已有技術比較有如下優(yōu)點本焊鉗極臂抗拉強度大,硬度高,導電率為純銅的75%,是一種良好的焊鉗極臂材料。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其結構如附圖所示。
圖1為電阻焊焊鉗極臂用特厚壁鉻鋯銅管結構原理圖;圖2為電阻焊焊鉗極臂用特厚壁鉻鋯銅管極臂剖面圖。
其結構1為鉗體,2為極臂,3為電極,4為電纜,5為水管,6為氣缸。
制備方法采用真空冶煉的方法銅合金含量Cr為0.5%,Zr為0.3%,其余為銅,將此合金鑄造成錠,尺寸為φ200mm,高400mm,將此錠鍛造成外徑為φ70mm,鍛造溫度820℃,將此棒加熱至1000℃,保溫3小時后水淬,進行固溶處理,將處理后的棒材切成長度為500mm的材料,在其中心部位加工出φ22mm的孔,再在冷軋機上軋制成外徑φ50mm、內孔φ16mm的棒材,然后在300℃,保溫3小時的條件下通水處理;第二道次將棒材軋制成外徑φ35mm、內孔φ10mm的特厚壁銅管,將此銅管切成臂鉗極臂所需長度,一般為500mm~1700mm長,經過校直,然后按焊鉗極臂的不同要求彎成頭部形狀,最后在420℃,保溫3小時條件下進行人工時效處理,得到最后預留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電阻焊焊鉗極臂用特厚壁鉻鋯銅管,其特征是電阻焊焊鉗用極臂特厚臂銅管材制成,其中鉻鋯銅合金Cr-0.2~0.7%;Zr-0.2~0.3%。
2.一種電阻焊焊鉗極臂用特厚壁鉻鋯銅管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采用真空冶煉的方法銅合金含量Cr為0.5%,Zr為0.3%,其余為銅,將此合金鑄造成錠,尺寸為φ200mm,高400mm,將此錠鍛造成外徑為φ70mm,鍛造溫度820℃,將此棒加熱至1000℃,保溫3小時后水淬,進行固溶處理,將處理后的棒材切成長度為500mm的材料,在其中心部位加工出φ22mm的孔,再在冷軋機上軋制成外徑φ50mm、內孔φ16mm的棒材,然后在300℃,保溫3小時的條件下通水處理;第二道次將棒材軋制成外徑φ35mm、內孔φ10mm的特厚壁銅管,將此銅管切成臂鉗極臂所需長度,一般為500mm~1700mm長,經過校直,然后按焊鉗極臂的不同要求彎成頭部形狀,最后在420℃,保溫3小時條件下進行人工時效處理,得到最后預留結構。
全文摘要
本工藝方法屬于電阻焊焊鉗用極臂的選材及制造技術。其結構是采用鉻鋯銅管材作焊機極臂,采用真空冶煉的方法冶煉鉻鋯銅合金Cr-0.2~0.7%;Zr-0.2~0.3%,經鑄造成錠,經鍛造加溫處理,處理后成棒材,中心加工出通水孔,此棒材經冷軋變成細的棒材,按要求切成極臂所需長度,整形再加工成產品。優(yōu)點:本焊鉗極臂抗拉強度大,硬度高,導電率為純銅的75%,是一種良好的焊鉗極臂材料。
文檔編號B23K11/30GK1351920SQ0012325
公開日2002年6月5日 申請日期2000年11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11月15日
發(fā)明者閔家源, 王鐵海, 何冠虎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