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薄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及排氣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模內(nèi)裝飾成型方法及排氣裝置,特別涉及一種模內(nèi)裝飾成型中薄 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及實現(xiàn)該控制方法的排氣裝置。
背景技術(shù):
現(xiàn)有的模內(nèi)裝飾成型工藝是將圖案印刷在薄膜上,通過送膜機將該薄膜送至注塑 模之間。該注塑模包括一公模及一設有模穴的母模。該母模開設有若干貫通該模穴的排氣 槽,所述排氣槽與一抽真空裝置(如真空泵)相連接。塑模成型的過程中,利用該抽真空裝 置在常溫狀態(tài)抽真空,而將薄膜吸附定位于模穴內(nèi);之后合模射膠。冷卻后,即得到表面有 裝飾圖案的注塑產(chǎn)品。然而,一般來說,該若干排氣槽同時抽真空,因而薄膜在模穴的非平 面的R角(即兩平面相交處的過渡圓弧的半徑)的部位極易產(chǎn)生皺褶,從而影響成型后塑 件表面的美觀。
發(fā)明內(nèi)容
鑒于以上內(nèi)容,有必要提供一種能使薄膜平整的貼合于模穴的薄膜真空貼附控制 方法。一種薄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用來控制模具的若干排氣孔的排氣,所述若干排氣 孔貫通所述模具的一模穴,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連接于所述排氣孔的排氣裝置, 所述排氣裝置包括一可編程控制器;根據(jù)每一排氣孔對應的模穴各處的R角的不同確定每 一排氣孔的排氣順序,輸入并存儲于所述可編程控制器;所述可編程控制器根據(jù)設定的排 氣順序控制相應的排氣孔排氣。一種排氣裝置,其包括一可編程控制器、連接于所述可編程控制器的若干繼電器、 連接于對應繼電器的若干真空控制閥、連接于對應真空控制閥的若干蓄壓筒及連接于所述 若干蓄壓筒的抽真空裝置,所述可編程控制器可通過程序控制所述繼電器的導通,由此開 啟相應的真空控制閥。相較現(xiàn)有技術(shù),本發(fā)明薄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利用可編程控制器按照設定的排 氣順序,控制對應的排氣孔依次排氣,以保證薄膜平整的貼合于模穴。
下面參照附圖結(jié)合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描述。圖1是本發(fā)明實現(xiàn)薄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的排氣裝置與注塑模具的排氣孔的較 佳實施方式的連接框圖。圖2是本發(fā)明薄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較佳實施方式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照圖1,本發(fā)明薄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用來控制一注塑模具10的若干排氣孔進行抽真空的順序。該注塑模具10包括若干設置于模穴或者模穴周緣的排氣孔,該排氣孔 通過一外接的排氣裝置60排氣。該排氣裝置60包括若干繼電器、連接于對應繼電器的真 空控制閥、連接于對應真空控制閥的蓄壓筒16、連接于所述若干蓄壓筒的抽真空裝置18、 一可編程控制器40及一連接于可編程控制器40的人機界面50。所述人機界面50可對所 述可編程控制器設定程序或者輸入?yún)?shù)。所述繼電器均連接于所述可編程控制器40,以便 于受控于所述可編程控制器40。 在本實施方式中,該注塑模具10僅以三個排氣孔12a、12b、13c為例進行說明。該 排氣孔僅以三真空控制閥15a、15b、15c、三蓄壓筒16及三繼電器20a、20b、20c為例進行說明。該三排氣孔12a、12b、12c分別外接該排氣裝置的三真空控制閥15a、15b、15c。該 三真空控制閥15a、15b、15c分別安裝于三蓄壓筒16,以保證該三排氣孔12a、12b、12c進行 排氣時的壓力相等。該三蓄壓筒16均連接于抽真空裝置18,在其它實施方式中,該抽真空
裝置為真空泵。該控制方法通過該排氣裝置60的可編程控制器(PLC)40來實現(xiàn)。該可編程控制 器40外接并控制三繼電器20a、20b、20c,且該三繼電器20a、20b、20c分別連接于該三真空 控制閥15a、15b、15c。該可編程控制器40利用人機界面50來設定程序,并通過該程序來 控制該繼電器20a、20b、20c的導通,從而開啟真空控制閥15a、15b、15c,以實現(xiàn)控制排氣孔 12a、12b、12c抽真空的順序。使用時,可通過人機界面50來設置繼電器20a、20b、20c的導通順序,并存儲在所 述可編程控制器40內(nèi)。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人機界面50將排氣孔12a、12b、13c的排氣 時間及次序分別輸入并存儲于所述可編程控制器40,以控制繼電器20a、20b、20c的導通, 進而控制真空控制閥15a、15b、15c的動作進行抽真空作業(yè)。請參照圖2,當薄膜已通過送膜機送至注塑模具10之間時,所述可編程控制器40 控制該注塑模具10的排氣孔12a、12b、13c開始排氣。本發(fā)明的薄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的 較佳實施方式包括以下步驟Sl 根據(jù)需要設定控制各繼電器的導通順序及時間,對可編程控制器編程。將排氣裝置的真空控制閥15a、15b、15c與模穴的排氣孔12a、12b、13c相連,并分 別通過繼電器20a、20b、20c的控制來控制排氣孔12a、12b、13c的排氣順序。根據(jù)模穴各處 R角的不同確定各排氣孔12a、12b、13c所需的排氣時間及順序,排氣時間及順序可由實驗 獲得,在確定排氣時間及順序后,可將相應參數(shù)通過人機界面50輸入可編程控制器40。在 上述參數(shù)的限定下,可編程控制器40控制繼電器20a、20b、20c的導通順序及時間。S2:可編程控制器根據(jù)設定參數(shù)控制繼電器的導通順序及時間,從而控制相應真 空控制閥動作。在本實施方式中,可編程控制器40根據(jù)上述設定的排氣孔12a、12b、13c的排氣 順序和時間,依次導通其對應的繼電器20a、20b、20c,以開啟對應的真空控制閥15a、15b、 15c。S3:抽真空裝置排氣。在本實施方式中,當每一 R角均相等時,設定所有的排氣孔同時排氣。即為當排 氣孔12a、12b、13c所對應的模穴的R角(分別以Ra、Rb、Rc表示)均相等時,則該可編程控制器40控制繼電器20a、20b、20c均導通,從而真空控制閥15a、15b、15c均開啟。于是,所 述抽真空裝置18通過所述蓄壓筒16同時對所述排氣孔12a、12b、13c抽氣。當所述R角不相等時,控制所述排氣孔按照其對應的R角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排氣。即為按照Ra、Rb、Rc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控制與該Ra、Rb、Rc對應的真空控制 閥先開啟,從而,與該真空控制閥相連接的抽真空裝置對相對應的排氣孔抽氣。比如當Ra > Rb > Re,則排氣孔12a先排氣,接著排氣孔12b排氣,最后排氣孔13c排氣。由上述可知,薄膜在貼附于模穴的過程中,模穴的R角大的地方的排氣孔先排氣, 避免了薄膜因為同時排氣在有R角處產(chǎn)生的皺褶。并且,上述的抽真空裝置對每一排氣孔 抽氣的時間由實驗獲得,保證了每一排氣孔充分排氣。另外,每一排氣孔分別外接一蓄壓筒,保證了每一排氣孔在進行排氣時所受到的 氣壓吸附力相等,減少了薄膜因為吸附力不均而產(chǎn)生的褶皺。
權(quán)利要求
一種薄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用來控制模具的若干排氣孔的排氣,所述若干排氣孔貫通所述模具的模穴,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連接于所述排氣孔的排氣裝置,所述排氣裝置包括一可編程控制器;根據(jù)每一排氣孔對應的模穴各處的R角的不同確定每一排氣孔的排氣順序,輸入并存儲于所述可編程控制器;所述可編程控制器根據(jù)設定的排氣順序控制相應的排氣孔排氣。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編程控制器連接 若干繼電器,每一繼電器連接于一真空控制閥,每一真空控制閥連接于所述對應的排氣孔 及一抽真空裝置,所述可編程控制器按照設定的排氣順序,控制對應的繼電器依次導通,依 次開啟對應的真空控制閥,而使對應的排氣孔依次排氣。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每一排氣孔對應的R 角均相同時,設定所述排氣孔同時排氣。
4.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真空控制閥與所述 抽真空裝置之間連接有一蓄壓筒,以保證每一排氣孔排氣時的壓力相等。
5.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真空裝置為一真 空泵。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編程控制器外接 一人機界面,可通過該人機界將所述每一排氣孔排氣的時間及排氣順序輸入至所述可編程 控制器。
7.一種排氣裝置,其包括一可編程控制器、連接于所述可編程控制器的若干繼電器、連 接于對應繼電器的若干真空控制閥、連接于對應真空控制閥的若干蓄壓筒及連接于所述若 干蓄壓筒的抽真空裝置,所述可編程控制器可通過程序控制所述繼電器的導通,由此開啟 相應的真空控制閥。
8.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排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編程控制器外接一人機界面,可 通過該人機界將對所述可編程控制器輸入?yún)?shù)。
9.如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排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真空裝置為一真空泵。全文摘要
一種薄膜真空貼附控制方法及實現(xiàn)該方法的排氣裝置,用來控制模具的若干排氣孔的排氣,所述若干排氣孔貫通所述模具的一模穴,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連接于所述排氣孔的排氣裝置,所述排氣裝置包括一可編程控制器;根據(jù)每一排氣孔對應的模穴各處的R角的不同確定每一排氣孔的排氣順序,輸入并存儲于所述可編程控制器;所述可編程控制器根據(jù)設定的排氣順序控制相應的排氣孔排氣,以保證薄膜平整的貼合于模穴。
文檔編號B44C1/00GK101963794SQ20091030457
公開日2011年2月2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2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9年7月21日
發(fā)明者盧宏東, 張巨昇, 楊陽, 林樹民, 王文衛(wèi), 甘功海 申請人:康準電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