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到環(huán)錠紡紗新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兩級集聚紡紗裝置和紡紗方法。
背景技術:
緊密紡又稱集聚紡,是在改進的環(huán)錠細紗機上進行紡紗的一種新型紡紗技術,其通過在環(huán)錠細紗機牽引裝置前增加一個纖維凝聚區(qū)以改善成紗質量。目前,國際上主流使用的緊密紡類型包括網(wǎng)格圈型(主要包括德國sussen三羅拉網(wǎng)格圈型、日本toyota四羅拉網(wǎng)格圈型)、羅拉型(瑞士利達rieter的com4)、打孔皮圈型(主要包括zinser打孔皮圈式)、機械式(主要包括瑞士卡洛斯roscraft磁性集聚式緊密紡系統(tǒng)),網(wǎng)格圈型、羅拉型和打孔皮圈型屬于負壓氣流集聚方式。其中,roscraft的機械集聚式緊密紡系統(tǒng)由于品種適應性差(一般只適用于60ne以下紗線的紡制)等原因目前在國內的使用較少;zinser打孔皮圈式由于品種適應性較差(一般只適用于毛紡)且需整機引進、價格昂貴(平均每錠1500元),因此在國內的使用規(guī)模較小。因此,目前占據(jù)主流市場的是網(wǎng)格圈型緊密紡,但是該型緊密紡系統(tǒng)普遍存在的改造和維護成本較大、易損件多、壽命短、能耗較高等現(xiàn)象。因此,機械式緊密紡目前逐漸受到重視,但是機械式緊密紡。
針對此,本發(fā)明給出一種兩級集聚紡紗裝置和紡紗方法,在前羅拉的前膠輥前部通過帶有彈簧結構的連接支架加裝與前膠輥采用滑輪接觸的前后排列的兩個集聚盒,在集聚盒的底部設置有寬度逐漸減小的集聚槽,從前羅拉輸出的經(jīng)過牽伸得到的須條依次經(jīng)過兩個集聚盒底部的集聚槽實現(xiàn)對須條的兩級的機械式的集聚過程,改善傳統(tǒng)的單級機械式集聚適應差的問題,提高集聚效果,改善成紗質量。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給出一種兩級集聚紡紗裝置和紡紗方法,以實現(xiàn)對牽伸后的須條的兩級的機械式的集聚過程,改善傳統(tǒng)的單級機械式集聚適應差的問題,提高集聚效果,改善成紗質量。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兩級集聚紡紗裝置,包括連接架,所述連接架包括對稱的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的兩端固定,所述連接架上依次包括第一上凸弧、第二上凸弧、第三上凸弧,在所述第一上凸弧和第二上凸弧之間為第一下凹弧,在所述第二上凸弧和第三上凸弧之間為第二下凹弧,在所述第一下凹弧的最底部連接有第一連接輥,所述第一連接輥分別與位于第一下凹弧的最底部的左支架和右支架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輥伸出與左支架連接點的左邊輥上固定加裝有第一左集聚盒,在所述第一連接輥伸出與右支架連接點的右邊輥上固定加裝有第一右集聚盒,所述第一左集聚盒和第一右集聚盒對稱排列且結構完全相同,所述第一左集聚盒和第一右集聚盒為實心的長方體形,在所述第一左集聚盒和第一右集聚盒的底面上分別開有第一左集聚槽和第一右集聚槽,所述第一左集聚槽和第一右集聚槽的左右槽面均為內凸的弧形,所述第一左集聚槽和第一右集聚槽的槽口寬度沿著須條運動方向逐漸減小,所述第一左集聚槽和第一右集聚槽的數(shù)量在3-5個之間,所述第一左集聚槽和第一右集聚槽在第一左集聚盒和第一右集聚盒的底面上等間距排列,在所述第二下凹弧的最底部連接有第二連接輥,所述第二連接輥分別與位于第二下凹弧的最底部的左支架和右支架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二連接輥伸出與左支架連接點的左邊輥上固定加裝有第二左集聚盒,在所述第二連接輥伸出與右支架連接點的右邊輥上固定加裝有第二右集聚盒,所述第二左集聚盒和第二右集聚盒對稱排列且結構完全相同,所述第二左集聚盒和第二右集聚盒為實心的長方體形,在所述第二左集聚盒和第二右集聚盒的底面上分別開有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所述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的左右槽面均為內凸的弧形,所述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的槽口寬度沿著須條運動方向逐漸減小,所述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的數(shù)量小于第一左集聚槽和第一右集聚槽的數(shù)量,所述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的數(shù)量為1個,所述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分別位于在第二左集聚盒和第二右集聚盒的底面的中間部位,所述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的寬度大于第一左集聚槽和第一右集聚槽的寬度,在所述第一左集聚槽、第一右集聚槽、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的底面的左前角、右前角、左后角、右后角上分別加裝有左前滾輪、右前滾輪、左后滾輪、右后滾輪,所述左前滾輪、右前滾輪、左后滾輪、右后滾輪的4/5圓周伸入到第一左集聚槽、第一右集聚槽、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的底面內,另外的1/5圓周露出,在所述連接架的末端連接有第三連接輥,所述第三連接輥分別與位于第二下凹弧的最底部的左支架和右支架固定連接,在所述第三連接輥伸出與左支架連接點的左邊輥上通過軸承加裝有第三左輸出輥,在所述第二連接輥伸出與右支架連接點的右邊輥上通過軸承加裝有第三右輸出輥,所述第三左輸出輥和第三右輸出輥可自由轉動,所述第一上凸弧和第一下凹弧之間的左連接架和右連接架分別為第一左伸縮桿和第一右伸縮桿,所述第二上凸弧和第二下凹弧之間的左連接架和右連接架分別為第二左伸縮桿和第二右伸縮桿,所述第三上凸弧和連接架底端之間的左連接架和右連接架分別為第三左伸縮桿和第三右伸縮桿,在所述第一左伸縮桿、第一右伸縮桿、第二左伸縮桿、第二右伸縮桿、第三左伸縮桿和第三右伸縮桿的外部圓周的上下端之間加裝有彈簧,所述第一左伸縮桿、第一右伸縮桿、第二左伸縮桿、第二右伸縮桿、第三左伸縮桿和第三右伸縮桿的結構相同,均為由直徑逐漸減小的空心圓柱相互嵌入連接而成。
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兩級集聚紡紗方法,使用時,首先將連接架通過第一上凸弧緊套在前皮輥的中間軸內,實現(xiàn)兩級集聚紡紗裝置的安裝,此時,第一左集聚盒、第一右集聚盒、第二左集聚盒、第二右集聚盒的底部的左前滾輪、右前滾輪、左后滾輪、右后滾輪分別與相鄰的兩個錠為的前羅拉緊密按壓接觸,前羅拉轉動繼而帶動左前滾輪、右前滾輪、左后滾輪、右后滾輪轉動,同時第一左集聚盒、第一右集聚盒、第二左集聚盒、第二右集聚盒固定,第三左輸出輥和第三右輸出輥分別與相鄰的兩個錠為的前羅拉緊密按壓接觸,前羅拉轉動繼而帶動第三左輸出輥和第三右輸出輥轉動,同時第一左伸縮桿、第一右伸縮桿、第二左伸縮桿、第二右伸縮桿、第三左伸縮桿和第三右伸縮桿通過彈簧進行伸縮,繼而通過設置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實現(xiàn)第一左集聚盒、第一右集聚盒、第二左集聚盒、第二右集聚盒、第三左輸出輥和第三右輸出輥與前羅拉之間壓力的優(yōu)化調節(jié),紡紗時,喂入的粗紗經(jīng)牽伸區(qū)的牽伸作用后由前羅拉和前皮輥之間的鉗口處按壓輸出得到纖維須條,纖維須條而后進入第一左集聚盒或第一右集聚盒的底面與前羅拉之間,此時纖維須條被第一左集聚盒或第一右集聚盒的第一左集聚槽或第一右集聚槽分割成與第一左集聚槽或第一右集聚槽相同數(shù)量的子纖維條,子纖維條在槽口寬度逐漸減小的第一左集聚槽或第一右集聚槽內受到機械的擠壓力被聚攏得到結構緊實的子纖維束,完成第一次集聚過程,而后各子纖維束進入第二左集聚盒或第二右集聚盒的底面與前羅拉之間,此時子纖維束被第二左集聚盒或第二右集聚盒的第二左集聚槽或第二右集聚槽匯合成一個纖維束離散結合體,纖維束離散結合體在槽口寬度逐漸減小的第二左集聚槽或第二右集聚槽內受到機械的擠壓力被聚攏得到一個結構緊實的纖維束,完成第二次集聚過程,最后纖維束進入第三左輸出輥和第三右輸出輥與前羅拉之間,被第三左輸出輥和第三右輸出輥與前羅拉按壓輸出,輸出的纖維束經(jīng)加捻成紗,完成紡紗過程。
本發(fā)明在前羅拉的前膠輥前部通過帶有彈簧結構的連接支架加裝與前膠輥采用滑輪接觸的前后排列的兩個集聚盒,在集聚盒的底部設置有寬度逐漸減小的集聚槽,從前羅拉輸出的經(jīng)過牽伸得到的須條依次經(jīng)過兩個集聚盒底部的集聚槽實現(xiàn)對須條的兩級的機械式的集聚過程,改善傳統(tǒng)的單級機械式集聚適應差的問題,提高集聚效果,改善成紗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裝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由圖1所示,一種兩級集聚紡紗裝置,包括連接架1,連接架包括對稱的左支架2和右支架3,左支架和右支架的兩端固定,連接架上依次包括第一上凸弧4、第二上凸弧5、第三上凸弧6,在第一上凸弧和第二上凸弧之間為第一下凹弧7,在第二上凸弧和第三上凸弧之間為第二下凹弧8,在第一下凹弧的最底部連接有第一連接輥9,第一連接輥分別與位于第一下凹弧的最底部的左支架和右支架固定連接,在第一連接輥伸出與左支架連接點的左邊輥上固定加裝有第一左集聚盒10,在第一連接輥伸出與右支架連接點的右邊輥上固定加裝有第一右集聚盒11,第一左集聚盒和第一右集聚盒對稱排列且結構完全相同,第一左集聚盒和第一右集聚盒為實心的長方體形,在第一左集聚盒和第一右集聚盒的底面上分別開有第一左集聚槽12和第一右集聚槽13,第一左集聚槽和第一右集聚槽的左右槽面均為內凸的弧形,第一左集聚槽和第一右集聚槽的槽口寬度沿著須條運動方向逐漸減小,第一左集聚槽和第一右集聚槽的數(shù)量在3-5個之間,第一左集聚槽和第一右集聚槽在第一左集聚盒和第一右集聚盒的底面上等間距排列,在第二下凹弧的最底部連接有第二連接輥14,第二連接輥分別與位于第二下凹弧的最底部的左支架和右支架固定連接,在第二連接輥伸出與左支架連接點的左邊輥上固定加裝有第二左集聚盒15,在第二連接輥伸出與右支架連接點的右邊輥上固定加裝有第二右集聚盒16,第二左集聚盒和第二右集聚盒對稱排列且結構完全相同,第二左集聚盒和第二右集聚盒為實心的長方體形,在第二左集聚盒和第二右集聚盒的底面上分別開有第二左集聚槽17和第二右集聚槽18,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的左右槽面均為內凸的弧形,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的槽口寬度沿著須條運動方向逐漸減小,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的數(shù)量小于第一左集聚槽和第一右集聚槽的數(shù)量,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的數(shù)量為1個,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分別位于在第二左集聚盒和第二右集聚盒的底面的中間部位,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的寬度大于第一左集聚槽和第一右集聚槽的寬度,在第一左集聚槽、第一右集聚槽、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的底面的左前角、右前角、左后角、右后角上分別加裝有左前滾輪23、右前滾輪25、左后滾輪22、右后滾輪24,左前滾輪、右前滾輪、左后滾輪、右后滾輪的4/5圓周伸入到第一左集聚槽、第一右集聚槽、第二左集聚槽和第二右集聚槽的底面內,另外的1/5圓周露出,在連接架的末端連接有第三連接輥19,第三連接輥分別與位于第二下凹弧的最底部的左支架和右支架固定連接,在第三連接輥伸出與左支架連接點的左邊輥上通過軸承加裝有第三左輸出輥20,在第二連接輥伸出與右支架連接點的右邊輥上通過軸承加裝有第三右輸出輥21,第三左輸出輥和第三右輸出輥可自由轉動,第一上凸弧和第一下凹弧之間的左連接架和右連接架分別為第一左伸縮桿26和第一右伸縮桿27,第二上凸弧和第二下凹弧之間的左連接架和右連接架分別為第二左伸縮桿28和第二右伸縮桿29,第三上凸弧和連接架底端之間的左連接架和右連接架分別為第三左伸縮桿30和第三右伸縮桿31,在第一左伸縮桿、第一右伸縮桿、第二左伸縮桿、第二右伸縮桿、第三左伸縮桿和第三右伸縮桿的外部圓周的上下端之間加裝有彈簧32,第一左伸縮桿、第一右伸縮桿、第二左伸縮桿、第二右伸縮桿、第三左伸縮桿和第三右伸縮桿的結構相同,均為由直徑逐漸減小的空心圓柱相互嵌入連接而成。
使用時,首先將連接架1通過第一上凸弧4緊套在前皮輥的中間軸內,實現(xiàn)兩級集聚紡紗裝置的安裝,此時,第一左集聚盒10、第一右集聚盒11、第二左集聚盒15、第二右集聚盒16的底部的左前滾輪、右前滾輪、左后滾輪、右后滾輪分別與相鄰的兩個錠為的前羅拉緊密按壓接觸,前羅拉轉動繼而帶動左前滾輪23、右前滾輪25、左后滾輪22、右后滾輪24轉動,同時第一左集聚盒10、第一右集聚盒11、第二左集聚盒15、第二右集聚盒16固定,第三左輸出輥20和第三右輸出輥21分別與相鄰的兩個錠為的前羅拉緊密按壓接觸,前羅拉轉動繼而帶動第三左輸出輥20和第三右輸出輥21轉動,同時第一左伸縮桿26、第一右伸縮桿27、第二左伸縮桿28、第二右伸縮桿29、第三左伸縮桿30和第三右伸縮桿31通過彈簧32進行伸縮,繼而通過設置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實現(xiàn)第一左集聚盒、第一右集聚盒、第二左集聚盒、第二右集聚盒、第三左輸出輥和第三右輸出輥與前羅拉之間壓力的優(yōu)化調節(jié),紡紗時,喂入的粗紗經(jīng)牽伸區(qū)的牽伸作用后由前羅拉和前皮輥之間的鉗口處按壓輸出得到纖維須條,纖維須條而后進入第一左集聚盒10或第一右集聚盒11的底面與前羅拉之間,此時纖維須條被第一左集聚盒10或第一右集聚盒11的第一左集聚槽12或第一右集聚槽13分割成與第一左集聚槽或第一右集聚槽相同數(shù)量的子纖維條,子纖維條在槽口寬度逐漸減小的第一左集聚槽12或第一右集聚槽13內受到機械的擠壓力被聚攏得到結構緊實的子纖維束,完成第一次集聚過程,而后各子纖維束進入第二左集聚盒17或第二右集聚盒18的底面與前羅拉之間,此時子纖維束被第二左集聚盒或第二右集聚盒的第二左集聚槽或第二右集聚槽匯合成一個纖維束離散結合體,纖維束離散結合體在槽口寬度逐漸減小的第二左集聚槽17或第二右集聚槽18內受到機械的擠壓力被聚攏得到一個結構緊實的纖維束,完成第二次集聚過程,最后纖維束進入第三左輸出輥20和第三右輸出輥21與前羅拉之間,被第三左輸出輥20和第三右輸出輥21與前羅拉按壓輸出,輸出的纖維束經(jīng)加捻成紗,完成紡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