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所述的秸稈生物酶法制漿輸送用降解槽,設計一種造紙制漿設備,具體為秸稈制漿用輸送降解槽。
背景技術:
秸稈生物酶法制漿新工藝節(jié)能環(huán)保,解決化學法高能耗、高污染等問題。在蒸煮工藝段中,對指定生物酶投放環(huán)境和反應時間都要求很高,其中全程堿環(huán)境,反應溫度為40-95℃,常壓狀態(tài),反應時間比較長,均為30-60分鐘,為保持制漿年產能要求需要匹配足夠大容積而高度低的輸送反應降解槽,以滿足廠房造價要求,而現(xiàn)有化學法中蒸煮浸漬管無法達到該要求,而其他領域的降解槽也無法滿足該工藝要求。因此開發(fā)一種大容積而高度低的輸送反應降解槽成為亟待解決的技術難題。
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研究設計一種新型的秸稈生物酶法制漿輸送用降解槽,從而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鑒于上述現(xiàn)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研究設計一種新型的秸稈生物酶法制漿輸送用降解槽。用以實現(xiàn)降低廠房設備高度,提高降解效率,滿足生物酶制漿工藝的要求。
本發(fā)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
本發(fā)明所述的秸稈生物酶法制漿輸送用降解槽包括:螺旋軸、槽體、轉動裝置及支撐裝置;螺旋軸裝于槽體中,兩端的軸頭伸出槽體后裝于支撐裝置上,并由支撐裝置進行支撐;傳動裝置裝于槽體一端外部與螺旋軸相連接,帶動旋轉軸的轉動;
本發(fā)明所述的槽體為中空結構,用于藥劑和物料進行混合、浸漬和反應的容器,包括:進料口、出料口、藥液進口、觀察孔、ω形槽道及密封法蘭;槽體的內部下方設置有ω形槽道;槽體的兩端設置有密封法蘭;進料口設置在槽體一端的頂部,槽體另一端的底部設置有出料口;槽體的上部還設置有藥液進口和觀察孔;
本發(fā)明所述的支撐裝置包括:滾動軸承、軸承座和支座;軸承座連同內部的滾動軸承安裝在支座上,支座裝于密封法蘭上;
本發(fā)明所述的螺旋軸包括:左螺旋軸、右螺旋軸、螺旋葉片及攪拌葉片;左螺旋軸與右螺旋軸上裝有螺旋葉片和攪拌葉片;左螺旋軸與右螺旋軸呈水平狀,平行并列安裝于槽體內;螺旋軸的兩端軸頭通過密封法蘭后伸出槽體的外部,并裝于插裝入滾動軸承中,通過支撐裝置進行支撐;
本發(fā)明所述的傳動裝置設置于槽體一側外部,包括兩套電動機、減速器、小鏈輪、大鏈輪及鏈條,分別與左螺旋軸和右螺旋軸的軸頭相連接;電動機與減速機直聯(lián),通過小鏈輪、鏈條和大鏈輪傳動,分別帶動左螺旋軸和右螺旋軸逆向轉動。
本發(fā)明所述的螺旋葉片采用等徑等距、變徑變距、連續(xù)、非連續(xù)多種形式,或組合形式裝于螺旋軸上。
本發(fā)明所述的螺旋葉片的一端、兩端、中間或以組合形式適當布置有攪拌葉片。
本發(fā)明所述的槽體的頂部還可以設置稀釋液進口、儀表接口。
從上一工藝設備輸送來的物料,經進料口進入槽體內。從藥液進口加入藥液。通過雙螺旋軸對向旋轉,將物料與藥液充分混合,同時向出料口輸送物料。通過控制旋轉軸轉速來控制輸送速度,最終滿足物料降解時間要求,待物料充分降解后,由出料口排出,進入下一個工藝設備。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xiàn)在:
1、本發(fā)明降解槽容積大、高度低,滿足產能需求;
2、由于本發(fā)明為臥式結構,降低廠房高度和廠房造價,降低能耗;
3、本發(fā)明采用降解和輸送一體化結構,簡化了制漿的整體工藝。
本發(fā)明的輸送用降解槽應用于新型生物酶法制漿工藝,該工藝高效節(jié)能環(huán)保,可替代傳統(tǒng)化學法制漿工藝。在同等的有效容積下,輸送用降解槽降低設備高度,從而降低廠房設備總高度,降低上料能耗。
本發(fā)明具有結構新穎、加工簡便、使用方便、容積大、高度低、工藝簡化等優(yōu)點,其大批量投入市場必將產生積極的社會效益和顯著的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本發(fā)明共有3幅附圖,其中:
附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俯視圖;
附圖3為槽體內部結構剖視圖。
在圖中:1、螺旋軸 11、左螺旋軸 12、右螺旋軸 13、螺旋葉片 14、攪拌葉片 2、槽體 21、進料口 22、出料口 23、藥液進口 24、觀察孔 25、ω形槽道 26、密封法蘭 3、傳動裝置 31、電動機 32、減速器 33、小鏈輪 34、大鏈輪 35、鏈條 4、支撐裝置 41、滾動軸承 42、軸承座 43、支座。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如附圖所示,秸稈生物酶法制漿輸送用降解槽包括:螺旋軸1、槽體2、轉動裝置3及支撐裝置4;螺旋軸1裝于槽體2中,兩端的軸頭伸出槽體2后裝于支撐裝置4上,并由支撐裝置4進行支撐;傳動裝置3裝于槽體2一端外部與螺旋軸1相連接,帶動旋轉軸1的轉動;
槽體2為中空結構,用于藥劑和物料進行混合、浸漬和反應的容器,包括:進料口21、出料口22、藥液進口23、觀察孔24、ω形槽道25及密封法蘭26;槽體2的內部下方設置有ω形槽道25;槽體2的兩端設置有密封法蘭26;進料口21設置在槽體2一端的頂部,槽體2另一端的底部設置有出料口22;槽體2的上部還設置有藥液進口23和觀察孔24;
支撐裝置4包括:滾動軸承41、軸承座42和支座43;軸承座42連同內部的滾動軸承41安裝在支座43上,支座43裝于密封法蘭26上;
螺旋軸1包括:左螺旋軸11、右螺旋軸12、螺旋葉片13及攪拌葉片14;左螺旋軸11與右螺旋軸12上裝有螺旋葉片13和攪拌葉片14;左螺旋軸11與右螺旋軸12呈水平狀,平行并列安裝于槽體2內;螺旋軸1的兩端軸頭通過密封法蘭26后伸出槽體2的外部,并裝于插裝入滾動軸承41中,通過支撐裝置4進行支撐;
傳動裝置3設置于槽體一側外部,包括兩套電動機31、減速器32、小鏈輪33、大鏈輪34及鏈條35,分別與左螺旋軸11和右螺旋軸12的軸頭相連接;電動機31與減速機32直聯(lián),通過小鏈輪33、鏈條35和大鏈輪34傳動,分別帶動左螺旋軸11和右螺旋軸12逆向轉動。
螺旋葉片13采用等徑等距、變徑變距、連續(xù)、非連續(xù)多種形式,或組合形式裝于螺旋軸1上。
螺旋葉片13的一端、兩端、中間或以組合形式適當布置有攪拌葉片14。
槽體2的頂部還可以設置稀釋液進口、儀表接口。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所有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公開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及其本發(fā)明的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