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頂式彈子暗鎖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與廣泛用于門和抽屜的彈子暗鎖有關。
一般來說,彈子暗鎖比彈子掛鎖、鐵皮鎖、暗碼鎖等具有更強的保險性,并且更為美觀,使用方便,被廣泛用于門和抽屜上,以保護較有價值的物品。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已有門和抽屜的彈子暗鎖裝置的旋轉開啟特性所限,只能采用“遮身露臉”的安裝方式,從而使得裝置所在及防盜意圖一覽無遺,很方便盜竊者明確反防盜的突擊重點。這不利于對暗鎖的保護,從而降低了所鎖物品的安全性;同時也不利于安裝暗鎖的門和抽屜的外觀設計進一步改善。為了有效地改善上述情況,首先要盡量減小暗鎖的開鎖通道,使其接近理想狀態(tài)——僅剩下插入而不旋轉一把鑰匙的通道。這是傳統(tǒng)的彈子暗鎖旋轉式開鎖方式所不能滿足的,而頂式開鎖方式則可勝任。關于頂式開鎖方式在市場早已出現(xiàn)的頂鎖掛鎖中和在專利CN85204543、CN85200936的包箱鎖中均已有利用。但是,由于這些主要用于掛鎖、包箱鎖上的頂式明鎖裝置僅是利用鎖芯動塊被頂入的縱向位移來造成鎖舌的縱向位移,從而解除對明鎖鎖扣或鎖舌的約束。它們的鎖芯位移方向與聯(lián)動鎖舌的位移方向相同而且行程很小。所以,它們只能用來豐富掛鎖的開鎖方式和減小包箱鎖的鎖體厚度,而不適用于要求鎖芯位移方向與聯(lián)動鎖舌位移方向不同且鎖舌行程較大的房門暗鎖。此外,由于現(xiàn)有各種彈子鎖的彈子孔、鑰匙孔均采用整體制造型結構——而非單元組合型結構,使得有關零件結構較復雜,不便采用簡單高效的沖壓工藝來進行加工不利于進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頂式彈子暗鎖,可以克服上述種種不足,使得門和抽屜的彈子暗鎖在保持使用方便的同時,其隱蔽性、保險性、美觀性可以大為改善,并可降低制造成本。
頂式彈子暗鎖將現(xiàn)有彈子暗鎖的轉式開鎖方式改為頂式開鎖方式,采用頂式彈子鎖芯組件使開鎖通道減小到理想狀態(tài)——僅插入而非旋轉一把扁鑰匙的通道。同時,暗鎖彈子鎖芯運動的傳遞機構采用一種新型的位移變向裝置,當鑰匙將頂式彈子鎖芯的動塊向內頂入時,能通過這種位移變向裝置使暗鎖鎖舌在與鎖芯動塊進退方向不同的另一方向產生位移,從而改變暗鎖的開關狀態(tài)。
為了盡可能多地采用簡單高效的沖壓工藝來進行彈子頂鎖的制造,以降低制造成本??蓪ζ鋸椬涌缀丸€匙孔的結構進行變革,將現(xiàn)有的整體制造型結構改為單元組合型結構,使有關零件的結構更為簡單,制造安裝容易。
如上所述的一種門用頂式彈子暗鎖的結構參見附圖的圖1和圖2。其中,頂式彈子鎖芯組件由鎖芯動塊(2)、鎖芯殼(3)、鎖芯彈子和彈簧及鉛封塊(4)、鎖芯定塊(5)、固定鉚釘(6)、鎖芯動塊限位復原組件(7)、鎖芯底板(8)構成(參見圖1)。固定鉚釘(6)將鎖芯定塊(5)固定在鎖芯殼(3)上。通過在鎖芯殼(3)上沖壓出凸卡,可將鎖芯殼(3)固定在鎖芯底板(8)上(參見圖1)。鎖芯動塊(2)可在鎖芯殼(3)內作縱向滑動,其尾部鉸接有鍥壓塊(9)。動塊限位復原組件(7)通過其螺釘固定在鎖芯定塊(5)上。鎖芯彈子和彈簧(4)則可利用鎖芯殼(3)上部的長條形窗孔進行安裝,并作鉛封。
該暗鎖的位移變向裝置由鍥壓塊(9)和一對與其相互作用的動頂桿(13)、定頂桿(14)所組成。鍥壓塊(9)與鎖芯動塊(2)鉸接。定頂桿(14)固定在暗鎖底座(15)的支架上。動頂桿組件(13)則裝在鎖舌(10)上。
該暗鎖的底座組件主要包括鎖舌及復原彈簧(10)、內拉桿組件(11)、雙位鎖舌保險組件(12)、暗鎖底座及固定螺釘(15)幾部分(參見圖2)。鎖舌(10)裝在暗鎖底座(15)上。內拉桿組件(11)用螺釘固定在裝好的鎖舌(10)后部,雙位鎖舌保險組件(12)的安裝應在鎖舌(10)的裝配之前進行。
頂式彈子鎖芯組件通過兩顆螺釘(15a)與暗鎖底座(15)聯(lián)為一體在使用時,整個暗鎖通過利用暗鎖底座(15)四個角上的螺釘(15b)而固定在門上。
該頂式彈子暗鎖的有關工作原理簡述如下在該鎖鑰匙(1)插入前,暗鎖鎖舌(10)在其彈簧的作用下處于彈性閉鎖狀態(tài),使裝有暗鎖的門和抽屜關好時,暗鎖即將其鎖上。
當該鎖鑰匙(1)完全插入鎖芯動塊(2)后,鑰匙(1)的根部長凸臺的前端將頂住鎖芯動塊(2)的外端面,同時,鑰匙(1)上的齒面恰好適當地托鎖芯彈子(4),使得幾個鎖芯彈子孔內的上、下彈子的嚙合面與鎖芯動塊(2)的上端面重合,從而給鎖芯動塊(2)解除了縱向約束。此時,若繼續(xù)頂入鑰匙(1),鎖芯動塊(2)將向內作縱向移動。于是,與鎖芯動塊(2)尾部鉸接的活動鍥壓塊(9)將鍥入動頂桿(13)和固定在底座上的定頂桿(14)之間。由于定頂桿(14)固定在底座(15)的支架上,所以,動頂桿(13)將在鍥壓塊(9)的作用下,在與鎖芯動塊(2)位移方向垂直的另一方向上產生位移,從而使與動頂桿(13)聯(lián)動的鎖舌(10)趨于開鎖狀態(tài)。
當抽出鑰匙(1)時,一切將逐步恢復原來狀態(tài),在鎖芯動塊(2)的長行程開鎖進動中,與鎖芯動塊(2)上端面等高的專用鑰匙(1)的根部長凸臺和固定于鎖芯定塊(5)上的動塊限位復原組件(7),將共同確保鎖芯動塊(2)長行程進動的正常進行和有效重復。
通過操作內拉桿(11)的手柄,也可控制鎖舌(10)的進出,完成由門內開、關鎖的任務。
當撥動雙位鎖舌保險組件(12)的操作桿時,可使其另一端卡入鎖舌(10)的外卡槽,暗鎖將處于常閉保險狀態(tài)——此時既使門外人有該鎖鑰匙(1)也不能把鎖打開。這是門內人常需使用的功能。
當操作內拉桿(11)使鎖舌縮進底座(15)后,再使保險操作桿(12)卡入鎖舌(10)上的內卡槽,則暗鎖將處于常開保險狀態(tài)——不解除保險,暗鎖將保持開啟狀態(tài),這在某些時候對避免門被誤鎖是很有用的。
頂式彈子暗鎖的優(yōu)點是能使門和抽屜的彈子暗鎖開鎖通道接近理想狀態(tài)——僅剩下插入而不旋轉一把扁鑰匙的通道,從而極易隱蔽于門縫或小孔之內。這一方面能極大地提高門和抽屜的彈子暗鎖的保險性——因為盜竊者不但難以確定暗鎖裝在何處,甚至不能斷定此門是否裝有暗鎖,更不知道現(xiàn)在門上起作用的是暗鎖,還是暗柵或插銷,從而可能產生門內有人的錯覺,這無疑大大加強了對所鎖物品的保護。另一方面,由于開鎖通道很小,利于遮飾,從而極易隱蔽防盜意圖及裝置所在,十分便于安裝彈子暗鎖的門和抽屜的外觀設計進一步改善。
此外,由于此裝置的零件結構十分簡單,主要零件(包括帶敞開式彈子槽、鑰匙槽的暗鎖鎖芯等)的制造和裝配大多可以采用簡單高效的沖壓工藝來完成,從而可以有效地降低制鎖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可用
。
圖1是鑰匙將插入一種門用頂式彈子暗鎖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B-B”視圖。
圖3是暗鎖的正面外形示意圖。
上述附圖中的主要零部件有(1)、鑰匙;(2)、鎖芯動塊;(3)、鎖芯殼;(4)、鎖芯彈子及彈簧;(5)、鎖芯定塊;(6)、固定鉚釘;(7)、動塊限位復原組件;(8)、鎖芯底板;(9)、鍥壓塊;(10)、鎖舌及復原彈簧;(11)、內拉桿組件;(12)、雙位鎖舌保險組件;(13)、動頂桿組件;(14)、定頂桿組件;(15)、暗鎖底座及固定螺釘。
按照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可制出外形如圖3所示的門用的頂式彈子暗鎖。該暗鎖的所有零件均應用具有一定強度的金屬材料制造,其中鎖芯殼(3)所用的材料應具有較好的機械強度、延展性和耐磨性。另外,主要零部件的制造和鎖芯定塊(5)、鎖芯殼(3)等的固定都應盡可能采用沖壓工藝來完成。
當頂式彈子暗鎖專作抽屜暗鎖時,可省去拉桿組件(11)和雙位鎖舌保險組件(12),整個裝置將更為簡單。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門和抽屜上的彈子暗鎖,它由彈子鎖芯組件、鎖芯運動傳遞機構和暗鎖底座組件構成,其特征在于它采用頂式彈子鎖芯組件,而且鎖芯運動的傳遞機構為一個受彈子鎖芯動塊(2)作用的位移變向裝置,當鑰題(1a)將彈子鎖芯動塊(2)向內頂入時,能通過位移變向裝置使鎖舌(10)在與彈子鎖芯動塊(2)進退方向不同的另一方向產生位移,從而改變整個暗鎖的開關狀態(tài)。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子暗鎖,其特征在于頂式彈子鎖芯為組合型彈子鎖芯,它的彈子孔和鑰匙孔是由鎖芯定塊(5)及鎖芯動塊(2)的敞開式彈子槽、鑰匙槽分別與帶有鑰匙孔防撥長凸條的鎖芯殼(3)組合構成,當鑰匙(1)插入鎖芯組合鑰匙孔后,可將鎖芯動塊(2)向內頂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子暗鎖,其特征在于受頂式彈子鎖芯動塊作用的位移變向裝置由鍥壓塊(9)和一對與其相互作用的動頂桿(13)、定頂桿(14)組成,定頂桿固定不動,鍥壓塊(9)的鍥壓部作用表面形狀設計成在鎖芯動塊(2)推動鍥壓塊(9)時,能使與鍥壓塊(9)作用的動頂桿(13)在與鎖芯動塊(2)位移方向垂直的另一方向產生位移。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彈子暗鎖,其特征在于它有一個和動頂桿(13)聯(lián)動的鎖舌(10)。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子暗鎖,其特征在于鑰匙(1)的根部帶有長凸臺(1a),當鑰匙(1)插入相應的鎖芯鑰匙孔后,該長凸臺(1a)與鎖芯動塊(2)的上端面等高,在鑰匙(1)的開鎖長行程推進中,長凸臺(1a)可阻止鎖芯定塊(5)的彈子槽中的彈子掉出。
專利摘要頂式彈子暗鎖是一種可用于門和抽屜上的彈子暗鎖。它由頂式組合鎖芯、位移變向裝置和帶有鎖舌的暗鎖底座組件構成,它可使暗鎖的開鎖通道減小到理想狀態(tài)——僅插入而不旋轉一把扁鑰匙的通道,從而極易隱蔽于門縫或窄孔之內,使得門和抽屜的彈子暗鎖在保持使用方便的同時,其隱蔽性、保險性、美觀性可大為改善。
文檔編號E05B35/00GK2036984SQ87211988
公開日1989年5月3日 申請日期1987年8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1987年8月10日
發(fā)明者劉覺濱 申請人:劉覺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