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裝配式預制混凝土圈梁的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專利所屬技術領域為±木建筑工程、混凝±圈梁施工技術領域,特別是一 種裝配式預制混凝±圈梁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圈梁是擱體結構中重要的抗震構件,在抗震設防區(qū)的多層混合結構房屋中得到普 遍應用。傳統(tǒng)的現(xiàn)誘混凝±墻體施工方法需要支護模板,施工難度大,易造成質量缺陷,且 施工進度較慢。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裝配式預制混凝±圈梁的施工方法,該施工方法需要通 過對預制混凝±空屯、擱塊的拼接、擱筑形成圈梁的主體,在預留的凹槽里放置鋼筋,并在擱 塊孔洞內(nèi)現(xiàn)誘筑混凝上,組合成一混凝上圈梁。
[0004] 具體步驟為; 一、制作混凝上空屯、擱塊①、混凝上空屯、擱塊②、混凝上空屯、擱塊⑨、混凝上空屯、擱塊 ④和縱向鋼筋。
[0005] 混凝±空屯、擱塊①的長度A為180~300毫米,寬度B為180~370毫米,高度C 為50~60毫米,外壁厚度D為30~50毫米,肋部厚度E為25~50毫米;在混凝±空屯、 擱塊①肋部緊貼長度方向外壁預留半徑R為5~9毫米的半圓形凹槽。
[0006] 混凝±空屯、擱塊②形狀與混凝±空屯、擱塊①相同,但在混凝±空屯、擱塊②肋部緊 貼長度方向外壁無半圓形凹槽,高度F為25~50毫米,其余尺寸與混凝±空屯、擱塊①保持 一致。
[0007] 混凝±空屯、擱塊⑨比混凝±空屯、擱塊①的一端多一條肋部,但其長寬高及壁厚均 與混凝±空屯、擱塊①保持一致,在混凝±空屯、擱塊⑨的兩條肋部緊貼長度方向外壁預留半 徑R為5~9毫米的半圓形凹槽。
[0008] 混凝±空屯、擱塊④的長度為A/2即為混凝±空屯、擱塊②長度的一半,其余尺寸與 混凝±空屯、擱塊②保持一致。
[0009] 二、擱筑下層的擱體,應用混凝±空屯、擱塊④為輔塊來調(diào)整錯縫,擱筑在兩端,中 部采用混凝±空屯、擱塊②進行擱筑。
[0010] =、在擱筑好的下層擱體上鋪設縱向鋼筋。
[0011] 四、擱筑中間層的擱體,中間層的兩端用混凝±空屯、擱塊⑨,中部用混凝±空屯、擱 塊擱筑①。
[0012] 五、在擱筑好的中間層擱體上鋪設縱向鋼筋。
[0013] 六、擱筑上層的擱體,方法與擱筑下層時完全一致。
[0014] 走、待所擱筑的擱體完成后,向孔洞中現(xiàn)誘混凝±,完成圈梁的施工。
[0015] 八、如需要擱筑不同高度的圈梁,重復步驟(四)。
[0016]所述混凝±空屯、擱塊均采用與現(xiàn)誘混凝±相同的配合比在預制廠預制而成。
[0017] 表1 :混凝±空屯、擱塊的長度和寬度(單位;毫米)
【主權項】
1. 一種裝配式預制混凝土圈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為: 一、 制作混凝土空心砌塊①、混凝土空心砌塊②、混凝土空心砌塊③、混凝土空心砌塊 ④和縱向鋼筋⑤; 混凝土空心砌塊①的長度A為180~300毫米,寬度B為180~370毫米,高度C為 50~60毫米,外壁厚度D為30~50毫米,肋部厚度E為25~50毫米;在混凝土空心砌 塊①肋部緊貼長度方向外壁預留半徑R為5~9毫米的半圓形凹槽; 混凝土空心砌塊②形狀與混凝土空心砌塊①相同,但在混凝土空心砌塊②肋部緊貼長 度方向外壁無半圓形凹槽,高度F為25~50毫米,其余尺寸與混凝土空心砌塊①保持一 致; 混凝土空心砌塊③比混凝土空心砌塊①的一端多一條肋部,但其長寬高及壁厚均與混 凝土空心砌塊①保持一致,在混凝土空心砌塊③的兩條肋部緊貼長度方向外壁預留半徑R 為5~9毫米的半圓形凹槽; 混凝土空心砌塊④的長度為A/2即為混凝土空心砌塊②長度的一半,其余尺寸與混凝 土空心砲塊②保持一致; 二、 砌筑下層的砌體,應用混凝土空心砌塊④為輔塊來調(diào)整錯縫,砌筑在兩端,中部采 用混凝土空心砌塊②進行砌筑; 三、 在砌筑好的下層砌體上鋪設縱向鋼筋⑤; 四、 砌筑中間層的砌體,中間層的兩端用混凝土空心砌塊③,中部用混凝土空心砌塊砌 筑①; 五、 在砌筑好的中間層砌體上鋪設縱向鋼筋⑤; 六、 砌筑上層的砌體,方法與砌筑下層時完全一致; 七、 待所砌筑的砌體完成后,向孔洞中現(xiàn)澆混凝土,完成圈梁的施工; 八、 如需要砌筑不同高度的圈梁,重復步驟(四)。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裝配式預制混凝土圈梁的施工方法。制作混凝土空心砌塊①、混凝土空心砌塊②、混凝土空心砌塊③、混凝土空心砌塊④和縱向鋼筋⑤。通過砌筑的形式將預制的混凝土空心砌塊組合成一圈梁,并在混凝土空心砌塊預留的凹槽中放置縱向鋼筋,砌筑完成后再向孔洞中澆灌混凝土。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施工簡單,易于掌握,降低施工難度,有利于保證圈梁的質量;施工過程無需傳統(tǒng)的模板支護件,并省略了支模和拆模的工序,節(jié)省施工費用,且提高施工效率。
【IPC分類】E04C3-22, E04C3-20, E04C1-39
【公開號】CN104763103
【申請?zhí)枴緾N201510168363
【發(fā)明人】張敏, 黃華恢, 楊邇周, 張藝耀
【申請人】桂林理工大學
【公開日】2015年7月8日
【申請日】2015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