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电影免费视频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成人_97视频在线观看播放_久久这里只有精品777_亚洲熟女少妇二三区_4438x8成人网亚洲av_内谢国产内射夫妻免费视频_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国字幕

衣物處理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938302閱讀:222來源:國知局
衣物處理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用于去除衣物的褶皺的異物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與對衣物進行洗滌的洗衣機一同使用多種衣物處理裝置。例如,已開發(fā)對完成洗滌的衣物進行烘干的滾筒式烘干機、在掛著衣物的狀態(tài)對其進行烘干的柜式烘干機以及向衣物供給熱風來對衣物進行烘干的翻新機等。

在上述衣物處理裝置中,烘干機、翻新機等主要使用加熱器來向衣物供給被加熱的熱風。上述加熱器具有如下種類,即,通過燃燒燃氣對空氣進行加熱的燃氣加熱器、借助電阻對空氣進行加熱的電加熱器等,目前主要使用便于設置且結構簡單的電加熱器。

目前,已開發(fā)不僅向收容于內部的衣物供給熱風,而且為了去除褶皺而供給蒸汽的衣物處理裝置。所開發(fā)的衣物處理裝置以衣物產生張力的方式拉伸并固定衣物,并通過供給蒸汽來去除褶皺。但是,在此情況下,若為了去除褶皺而僅向一方向拉伸衣物,則會存在向上述方向(橫向或縱向)產生新褶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更加有效地去除衣物的褶皺,尤其可更加有效地去除襯衫、短袖衫等的上衣的褶皺的衣物處理裝置。

具體地,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衣物處理裝置,即,最大程度抑制在現(xiàn)有的衣物處理裝置中成問題的沿著橫向或縱向產生褶皺的現(xiàn)象,并可去除衣領的褶皺,而且還可在袖子部位形成所需褶皺。

為了實現(xiàn)如上所述的本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包括:外罩,在內部形成收容空間;以及衣架,收容于上述收容空間,可掛上衣,上述衣架包括:掛部,以可拆裝于上述外罩的方式形成;主框架,包括 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以上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支撐上述上衣的方式從上述掛部向雙向延伸;主體桿,分別與上述第一延伸部和上述第二延伸部相連接,以可在上述第一延伸部與上述第二延伸部之間突出的方式形成,以可從內部向外部對掛在上述主框架的上衣施加壓力;以及夾部,設置于上述衣架的下部,用于固定掛在上述主框架的上述上衣。

根據與本發(fā)明相關的一例,上述主體桿橫向延伸,上述主體桿朝向與借助上述夾部拉伸上述上衣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推上述上衣。

上述主體桿可包括第一轉動部和第二轉動部,上述第一轉動部和第二轉動部設置于上述掛部與上述夾部之間,上述第一轉動部和第二轉動部與上述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鉸鏈結合,可分別向前后方向突出。

上述第一轉動部及第二轉動部可分別呈弧形態(tài)。

上述第一轉動部及第二轉動部可調整相對于上述主框架的旋轉角度。

根據與本發(fā)明相關的再一例,上述衣架還包括副框架,上述副框架在上述主框架的下端部分別與上述第一延伸部和上述第二延伸部相連接。

上述副框架可包括第一連接部及第二連接部,上述第一連接部及第二連接部與上述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鉸鏈結合,可分別向前后方向突出。

上述夾部可包括多個夾子,上述多個夾子中的一部分可設置于上述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上述多個夾子中的另一部分可設置于上述第一連接部及第二連接部。

根據與本發(fā)明相關的另一例,上述衣架還包括衣領(collar)按壓部,上述衣領按壓部用于按壓掛在上述主框架的上述上衣的衣領。

上述衣領按壓部可包括:衣領框架,用于使上述衣領圍繞在上述衣領框架;以及衣領夾子,可按壓圍繞在上述衣領框架的上述衣領。

可在上述衣領框架形成有可使蒸汽通過的多個孔。

上述衣領框架和上述衣領夾子可包含柔性材質,以可容易按壓上述衣領。

根據于本發(fā)明相關的又一例,上述衣物處理裝置還包括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上述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以在上述上衣的袖子部位生成所需褶皺的方式插入于上述袖子部位,從內部向外部對上述袖子部位施加壓力。

上述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可包括: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以互相隔開的方式沿著一方向延伸而成;以及連接部,分別與上述第一臂部和上述第二臂部相連接,用于朝向上述第一臂部和上述第二臂部互相漸遠的方向施加彈力。

可在上述第一臂部形成突起,上述突起沿著上述一方向以呈尖細形態(tài)的方式突出而成,以使上述第一臂部在從上述上衣的肩膀部分向手腕部分延伸的上述上衣袖子的外側形成所需褶皺。

根據與本發(fā)明相關的又一例,上述衣物處理裝置還包括口袋褶皺去除部件,上述口袋褶皺去除部件以去除上述上衣口袋的褶皺的方式插入于上述口袋,向上述口袋的兩側展開。

而且,本發(fā)明公開衣架,上述衣架包括:掛部;主框架,包括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上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以上述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的至少一部分支撐上述上衣的方式從上述掛部向雙向延伸;主體桿,分別與上述第一延伸部和上述第二延伸部相連接,以可在上述第一延伸部與上述第二延伸部之間突出的方式形成,以可從內部向外部對掛在上述主框架的上衣施加壓力;以及夾部,設置于上述衣架的下部,用于固定掛在上述主框架的上述上衣。

根據本發(fā)明,借助主體桿從內部向外部對上衣的本體部分施加壓力,并借助夾部來以向下側拉伸上衣的本體部分的狀態(tài)固定上衣的本體部分。在此情況下,上衣的本體部分在借助主體桿及夾部來朝向上下前后左右方向維持規(guī)定水平的均衡的狀態(tài)下產生張力。并且,可借助衣領按壓部按壓固定上衣的衣領。

追加地,向上衣的袖子部分插入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從而在從上述上衣的肩膀部分向手腕部分延伸的上述上衣袖子的外側生成所需褶皺。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以插入于上衣的袖子部分的狀態(tài)處于不脫落并懸掛著的狀態(tài),由此,在上述袖子部分產生規(guī)定的張力。

而且,可通過向上衣的口袋插入口袋褶皺去除部件,使口袋緊致地被展開。

如上所述,借助衣架、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及口袋褶皺去除部件,上衣盡可能以無褶皺地展開的狀態(tài)被掛起及被固定。因此,當產生蒸汽時,可 體現(xiàn)更加優(yōu)秀的褶皺去除性能。

附圖說明

圖1為示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的示意圖。

圖2為示出上衣掛在圖1中的衣架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3為示出圖2中的衣架的立體圖。

圖4為示出圖3所示的主體桿展開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圖5為示出圖3所示的夾部的示意圖。

圖6為示出分離圖3所示的衣領按壓部的結構的示意圖。

圖7為示出圖2所示的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的示意圖。

圖8為圖7所示的第一臂部的放大圖。

圖9為示出掛上衣的順序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在說明本說明書中所公開的實施例的過程中,在判斷為對于相關公知技術的具體說明有可能使本說明書中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主旨變得不清楚的情況下,將省略對其的詳細說明。

并且,附圖僅用于可更加容易理解本說明書中所公開的實施例,本說明書中所公開的技術思想不受附圖的限制,本發(fā)明包括在本發(fā)明的思想及技術范圍內的所有變更、等同技術方案及代替技術方案。

圖1為示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衣物處理裝置100的示意圖。

參照圖1,衣物處理裝置100包括:外罩110,在內部形成用于收容衣物的收容空間111;以及褶皺去除機構,以在衣物產生規(guī)定張力的狀態(tài)掛起衣物。

外罩110包括:外罩本體110a,形成衣物處理裝置100的外觀,在內部形成用于收容衣物的收容空間111;以及門110b,用于開閉上述收容空間111。如圖所示,可在收容空間111形成可用于掛起衣物的支撐部件112。

上述收容空間111通過門110b的開閉選擇性地與外部相連通。作為一例,如圖所示,門110b與外罩本體110a鉸鏈結合,從而可通過旋轉來開閉 收容空間111。作為另一例,相對于上述收容空間111,門110b可通過滑動方式被引入或被引出,從而可開閉收容空間111。在此情況下,可掛起衣物的支撐桿可設置于門110b。

在外罩110的內部形成向收容空間111選擇性地供給熱風及蒸汽的熱風供給裝置及蒸汽供給裝置,熱風供給裝置及蒸汽供給裝置可位于單獨形成的機械室113內。熱風供給裝置及蒸汽供給裝置廣泛應用于本發(fā)明的技術領域,因此將省略對其的詳細說明。

向收容空間111供給的蒸汽和熱風執(zhí)行去除衣物的褶皺、除臭、恢復衣物形態(tài)等作用。為了有效去除褶皺,與在簡單掛起衣物的狀態(tài)下噴射蒸汽相比,在使衣物被拉緊的狀態(tài)下噴射蒸汽更為優(yōu)選。因此,本發(fā)明的衣物處理裝置100具有用于使衣物產生規(guī)定張力的褶皺去除機構。

褶皺去除機構可掛起衣物,并通過拉伸或推衣物的方式使衣物產生規(guī)定的張力(tension)。即,褶皺去除機構以衣物在被掛起的狀態(tài)下最大限度處于沒有褶皺或皺紋的展開狀態(tài)的方式固定衣物。

褶皺去除機構可包括用于去除襯衫、短袖衫等的上衣10的褶皺的衣架120,還可追加性地包括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口袋褶皺去除部件140等。

圖2為示出上衣10掛在圖1中的衣架120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參照圖2,上衣10掛在衣架120,并借助后述的主體桿123及夾部124從內部向外部對上衣10施加壓力或者通過拉伸的方式使上衣10產生多方向的張力,而不是一方向的張力。

上衣10的大身部分處于膨脹的狀態(tài),因而可在沒有褶皺或皺紋的情況下將衣物掛在衣架120,由此,當噴射蒸汽時,可便于去除衣物的褶皺。并且,借助衣領按壓部126對上衣10的衣領施加壓力,從而可去除衣領的褶皺。

向上衣10的袖子部分插入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從而在從肩膀部分向手腕部分延伸的上衣10袖子的外側生成所需褶皺。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呈其至少一部分以插入于上衣10的袖子部分的狀態(tài)處于不脫落并懸掛著的形態(tài),從而可在上述袖子部分產生規(guī)定的張力。

在上衣10具有口袋的情況下,可向上述口袋插入用于使口袋緊致地被 展開的口袋褶皺去除部件140。插入于口袋的口袋褶皺去除部件140可向口袋的兩側展開。

以下,詳細說明可更加有效地去除上衣10褶皺的褶皺去除機構,即,衣架120及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

圖3為示出圖2的衣架120的立體圖。

參照圖3,衣架120包括掛部121、主框架122、主體桿123及夾部124。

掛部121以可拆裝于外罩110的方式形成。作為一例,如圖1所示,掛部121呈鉤形態(tài),從而以可拆裝于設置在收容空間111的支撐部件112的方式形成。與上述掛鉤方式不同,掛部121也可按扣入方式以可拆裝于支撐部件112的方式形成。

主框架122包括第一延伸部122a和第二延伸部122b,上述第一延伸部122a和第二延伸部122b以上述第一延伸部122a和第二延伸部122b的至少一部分支撐上衣10的方式從掛部121向雙向延伸。如圖所示,第一延伸部122a及第二延伸部122b可包括從掛部121朝向互相漸遠的方向向下側傾斜延伸并支撐上衣10的肩膀部分的部分和從上述部分向下側延伸并與上衣10的左右兩側相對應的部分。

第一延伸部122a及第二延伸部122b可由厚度薄的部件彎曲而成。第一延伸部122a及第二延伸部122b可由金屬、合成樹脂等多種材料形成。為了防止上衣10滑落,可在第一延伸部122a及第二延伸部122b中的用于支撐上述上衣10的肩膀部分的部分額外設置由硅膠、纖維質等形成的防滑部件。

在掛部121與夾部124之間形成主體桿123,上述主體桿123以可在上述第一延伸部122a與上述第二延伸部122b之間突出的方式形成,以可從內部向外部對掛在上述主框架122的上衣10施加壓力。具體地,主體桿123分別與第一延伸部122a及第二延伸部122b相連接,從而橫向延伸,主體桿123朝向與借助后述的夾部124拉伸上衣10的方向交叉的方向推上衣10。

在本實施例中,例示在掛部121與夾部124之間形成一個主體桿123。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在掛部121與夾部124之間,多個主體桿123可隔著規(guī)定間隔隔開配置。

夾部124設置于衣架120的下部,上述夾部124用于固定掛在主框架122的上衣10。夾部124可呈夾子等的形態(tài)。在掛在衣架120的狀態(tài)下,上衣 10被夾部124拉伸,從而在上衣10產生上下方向的規(guī)定張力。

此時,如下所述,若主體桿123在第一延伸部122a與第二延伸部122b之間突出,則也會在衣物10產生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規(guī)定張力。最終,上衣10在向前后左右方向維持規(guī)定程度的均衡的狀態(tài)下產生張力,從而可體現(xiàn)更加優(yōu)秀的褶皺去除性能。因此,可最大程度抑制在現(xiàn)有的衣物處理裝置100中成問題的沿著上下方向產生褶皺的現(xiàn)象。

另一方面,需要去除褶皺的上衣10可有襯衫等的在頸部部分具有衣領的衣物。為了能夠去除上述衣領部分的褶皺,衣架120還可包括衣領按壓部126,上述衣領按壓部126用于按壓掛在主框架122的上衣10的衣領。

以下,參照圖4至圖6,更加詳細說明主體桿123、夾部124及衣領按壓部126。

圖4為示出圖3所示的主體桿123展開的狀態(tài)的示意圖。

參照圖4,主體桿123設置于掛部121與夾部124之間,當主體桿123在第一延伸部122a與第二延伸部122b之間突出時,上述主體桿123從內部向外部對掛在主框架122的上衣10施加壓力。主體桿123橫向延伸,從而可向上衣10的左右反向均勻地傳遞所施加的上述壓力。

主體桿123與上衣10相接觸,因此,為了防止因與主體桿123相接觸而導致上衣10受損,主體桿123的外部面可被纖維質等的柔性材料所覆蓋。并且,為了可使主體桿123以與上衣10的尺寸相符的方式形成柔軟的形態(tài),主體桿123可由柔性材質形成。

主體桿123包括第一轉動部123a和第二轉動部123b,上述第一轉動部123a和第二轉動部123b與第一延伸部122a及第二延伸部122b鉸鏈結合,上述第一轉動部123a和第二轉動部123b可借助旋轉分別向前后方向突出。即,當不使用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時,為了可使衣架120的體積最小化,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可被折疊,當使用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時,可展開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

優(yōu)選地,當對上衣10施加壓力時,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以不發(fā)生基于自身形狀的褶皺或按壓痕跡的方式呈弧(arc)形態(tài)。

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可調整相對于主框架122的旋轉角度,即,可調整相對于第一延伸部122a及第二延伸部122b的突出程度。因 此,使用人員可根據上衣10的尺寸、面料等的特性來調整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的突出程度。

可在已設定的相對于主框架122的旋轉角度范圍內固定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蛘?,也可在相對于主框架122的任意旋轉角度下固定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

并且,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可分別單獨調整相對于主框架122的旋轉角度。或者,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可根據一個轉動部的旋轉來與另一個轉動部一同旋轉。

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能夠以強行扣入的方式與第一延伸部122a及第二延伸部122b鉸鏈結合,從而實現(xiàn)旋轉及固定,也能夠以齒輪結合方式與第一延伸部122a及第二延伸部122b鉸鏈結合,從而實現(xiàn)旋轉及固定。在齒輪結合方式下,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借助齒輪相連接,當一個轉動部旋轉時,可使另一個轉動部以與上述轉動部的轉動相對應地旋轉。

圖5為示出圖3所示的夾部124的示意圖。

參照圖5,夾部124用于固定上衣10的下部。夾部124可由多個夾子124a、124b、124c、124d構成,從而可在多個位置固定上衣10的下部。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例中,可在主框架122的下端部形成分別與第一延伸部122a和第二延伸部122b相連接的副框架125。副框架125可包括第一連接部125a及第二連接部125b,上述第一連接部125a及第二連接部125b與第一延伸部122a及第二延伸部122b鉸鏈結合,從而可借助旋轉分別向前后方向突出。其中,第一連接部125a及第二連接部125b可呈與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相同或類似的結構。

如上所述,在夾部124由多個夾子124a、124b、124c、124d構成的情況下,多個夾子中的一部分124c、124d可設置于第一延伸部122a及第二延伸部122b,多個夾子中的另一部分124a、124b可設置于副框架125(具體地,分別設置于第一連接部125a及第二連接部125b)。

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一連接部125a及第二連接部125b分別形成夾子124a、124b,上述夾子124a、124b分別固定上衣10的下部的前后側,在第一延伸部122a及第二延伸部122b的下部分別形成夾子124c、124d,上述夾 子124c、124d分別固定上衣10的下部的左右側。

像這樣,若第一連接部125a及第二連接部125b通過旋轉來在分別向前后方向突出的狀態(tài)下利用多個夾子固定上衣10,則可在上衣10向前后左右方向展開的狀態(tài)(如膨脹的狀態(tài))下產生均勻的張力。

夾子124a、124b、124c、124d可利用彈力、磁力等來固定上衣10。例如,可在第一連接部125a及第二連接部125b設置能夠利用彈力夾緊(clamping)的夾子124a、124b,可在第一延伸部122a及第二延伸部122b的下部設置能夠利用磁力夾緊的夾子124c、124d。

圖6為示出分離圖3所示的衣領按壓部126的結構的示意圖。

參照圖6,衣領按壓部126包括衣領框架126a及衣領夾子126b,上述衣領夾子126b以能夠拆裝于上述衣領框架126a的方式形成。

衣領框架126a設置于主框架122的上部,上述衣領框架126a以使上衣10的衣領圍繞在上述衣領框架126a的外周的方式呈圓形態(tài)。優(yōu)選地,上衣10的衣領以豎立的狀態(tài)圍繞在上述衣領框架126a的外周,而不是以折疊的狀態(tài)圍繞在上述衣領框架126a的外周。

可在衣領框架126a形成多個孔126a′,蒸汽可通過上述孔126a′。為此,優(yōu)選地,衣領框架126a的內部形成空的形態(tài)。在本實施例中,例示了多個孔126a′沿著衣領框架126a的外周隔著已設定的間隔設置的形態(tài)。

當在衣領框架126a安裝衣領夾子126b時,衣領夾子126b按壓圍繞在衣領框架126a的衣領。衣領夾子126b呈可借助彈力夾緊的夾子形態(tài),上述衣領夾子126b以可通過操作拆裝于衣領框架126a的方式形成。優(yōu)選地,當衣領夾子126b的內周面以與上述衣領框架126a的外周的形狀相對應的形狀形成,以在衣領夾子126b與衣領框架126a相結合時按壓衣領整體。

衣領框架126a和衣領夾子126b可包含柔性材質,以可容易按壓上述衣領。例如,直接與衣領相接觸的衣領框架126a的外周部分和衣領夾子126b的內周部分可由硅膠材質形成。

另一方面,本發(fā)明的衣物處理裝置100還可包括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上述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用于在上衣10的袖子部位生成所需褶皺。

以下,更加詳細說明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的結構及功能。

圖7為示出圖2所示的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的示意圖,圖8為圖7所示的第一臂部131的放大圖。

參照圖7及圖8,向上衣10的袖子部分插入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由此,上述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從內部向外部對上衣10的袖子部分施加壓力,從而在袖子部分形成所需褶皺。上述所需褶皺為在從肩膀部分向手腕部分延伸的袖子部分的外側所形成的褶皺。上述所需褶皺不僅包括在袖子部分的外側所形成的褶皺,而且還可包括在從腋下部分向手腕部分延伸的袖子部分的內側所形成的褶皺。

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的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包括第一臂部131、第二臂部132及連接部133。

第一臂部131及第二臂部132以互相隔開的方式沿著一方向延伸而成。第一臂部131及第二臂部132可呈厚度薄的桿形狀,第一臂部131及第二臂部132插入于袖子部位并以與如上所述的袖子部分的外側和內側相對應的方式配置,從而在袖子部分的外側形成所需褶皺。

連接部133分別與第一臂部131和第二臂部132相連接,連接部133朝向第一臂部131和第二臂部132互相漸遠的方向施加彈力。在本實施例中示出如下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即,連接部133分別與第一臂部131的一端部和第二臂部132的一端部相連接,從而向第一臂部131的另一端部和第二臂部132的另一端部互相漸遠的方向施加彈力。

如圖8所示,可第一臂部131形成突起131a,上述突起131a沿著上述一方向以呈尖細形態(tài)的方式突出而成,以使第一臂部131在袖子部分的外側形成所需褶皺。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二臂部132也形成突起132a,上述突起132a沿著一方向以呈尖細形態(tài)的方式突出而成。由此,不僅可在上述袖子部分的外側形成所需褶皺,而且還可在從腋下部分向手腕部分延伸的袖子部分的內側形成所需褶皺。

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可插入于掛在衣架120的上衣10的袖子部分,因此,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可受到重力影響而向下側移動。借助連接部133,第一臂部131及第二臂部132各自的另一端部向互相漸遠的方向被推開并卡在袖子部位,因此,雖然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不從袖子部位脫離,但是,為了防止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在被設置之后移動, 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可包含硅膠、纖維質等。

另一方面,口袋褶皺去除部件140可呈與上述袖子褶皺生成部件130相同或類似的結構。例如,如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口袋褶皺去除部件140可呈兩個臂部借助連接部彈性連接的形態(tài)。但是,可在上述兩個臂部不形成以尖細的形態(tài)突出的突起。

圖9為示出掛上衣10的順序的示意圖。

參照圖9,首先,如圖9的(a)部分所示,主體部(具體地,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可在未使用的狀態(tài)下處于折疊狀態(tài),而在如圖9的(b)部分所示的在使用主體部時可展開上述主體部。在不使用衣領按壓部126的衣領夾子126b時,上述衣領夾子126b以與衣領框架126a相結合的狀態(tài)保管。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及口袋褶皺去除部件140以掛在衣架120的方式保管,或者可單獨保管在外罩110內。

為了去除褶皺,在要將上衣10掛在衣架120的情況下,如圖9的(b)部分所示,首先需展開主體部(具體地,第一轉動部123a及第二轉動部123b)及副框架125(具體地,第一連接部125a及第二連接部125b)??筛鶕弦?0的尺寸、面料等特性來調整主體部和副框架125的展開程度。

之后,如圖9的(c)部分所示,上衣10被掛在衣架120,上衣10借助夾部124固定于衣架120。借助主體桿123及夾部124從內部向外部對掛在衣架120的上衣10施加壓力或者拉伸上衣10來使上衣產生多方向的張力。而且,上衣10的衣領被衣領按壓部126按壓固定。

并且,如圖9的(d)部分所示,向上衣10的袖子部分插入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從而在袖子部分的外側生成所需褶皺。袖子部位褶皺生成部件130呈掛在袖子部分的形態(tài),由此可在袖子部分產生規(guī)定的張力。

另一方面,在上衣10具有口袋的情況下,可向口袋插入使口袋緊致地被展開的口袋褶皺去除部件140。

像這樣,如圖9的(e)部分所示,完全被刮起并被固定的上衣10收容于外罩110內部的收容空間111,從而借助蒸汽和熱風去除上衣10的褶皺,并在袖子部分生成所需褶皺。

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思想及必要特征的范圍內,可按其他特定形態(tài)對本發(fā)明實施具體化,這對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是不言而喻 的。因此,上述詳細說明在所有方面均不能以限定的含義來解釋,上述說明僅是例示性的說明。本發(fā)明的范圍根據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的合理解釋來確定,本發(fā)明的等同技術范圍內的所有變更均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安新县| 鲜城| 铜山县| 北宁市| 浦江县| 化德县| 湛江市| 新晃| 河池市| 安平县| 永新县| 平山县| 翼城县| 福州市| 泰兴市| 华蓥市| 常山县| 泗水县| 启东市| 新营市| 县级市| 新巴尔虎右旗| 江川县| 商洛市| 洪湖市| 大化| 沾益县| 图木舒克市| 阳新县| 永和县| 织金县| 南康市| 涡阳县| 万安县| 镇雄县| 义马市| 乌拉特前旗| 图木舒克市| 阿尔山市| 肇东市| 鄂伦春自治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