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鼻腔用噴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適于例如向患者鼻腔內噴粉體狀藥品的鼻腔用噴藥器。
對于鼻過敏、氣喘等患者,一般常采用通過鼻腔噴粉狀體藥品進行治療的方法。此外,在此治療方法中常使用專用的鼻腔用噴藥器,向鼻腔噴入充填在膠囊內的粉狀體藥品。
作為傳統(tǒng)的用于該治療方法的鼻腔用噴藥器,已知如日本專利特開昭59-34267號公報所示。
在此傳統(tǒng)的鼻腔用噴藥器中,在圓筒狀構件的空氣流入側設置泵部,在該圓筒狀構件的空氣流出側形成可插入膠囊的凹狀部,通過將頂端部與該凹狀部嵌合,形成膠囊容納部,在該膠囊容納部上形成從泵部供給空氣的空氣導入通道,此外,還具有使上述圓筒狀構件嵌合于頂端部的帽件,在該帽件內設置沿軸向延伸的銷子,在使具有開口部的頂端部與上述圓筒狀構件的凹狀部嵌合狀態(tài),通過再將帽件嵌合固定,從而在膠囊上開孔。
在這種結構的傳統(tǒng)鼻腔用噴藥器中,首先,為進行作為噴藥準備的膠囊開孔,在將已充填粉狀體藥品的膠囊插入圓筒狀構件的凹狀部后、通過嵌合頂端部將膠囊插入膠囊容納部內、并通過在銷子插通的狀態(tài)下將帽件裝入頂端部的開口部內,用設置在該帽件內的銷子在膠囊的軸向兩側進行開孔。
接著為了噴藥,將帽件從圓筒狀構件卸下,將頂端部插入患者一側的鼻腔內,采用按壓泵部的方式,使來自泵部的空氣通過空氣導入通道流入膠囊內,將該膠囊內的藥品通過開口部送入患者鼻腔內,通過反復交替進行向鼻腔內的插入動作,以完成向患者噴藥。
此外,傳統(tǒng)技術中的向鼻腔內噴藥由于是對左、右鼻腔交替進行,在膠囊容納部與膠囊間具有間隙,僅用對泵部的一次按壓動作,不能將膠囊內藥品全部噴完,僅對一側的鼻腔就約需四次動作,方能完成膠囊內藥品的噴藥。
然而,對于上述傳統(tǒng)的鼻腔用噴藥器,由于分別向各側鼻腔進行噴藥,因此左、右鼻腔的噴藥量必須均等,因而必需反復多次按壓泵部和向鼻腔插入圓筒狀構件,噴藥動作很麻煩。
此外,在進行作為噴藥準備的膠囊開孔時,要將頂端部從圓筒狀構件上卸下、放入膠囊,在此狀態(tài)將帽件插裝在圓筒狀構件和頂端部上進行開孔。而且,在噴藥時,需再次將帽件卸下后,使泵部動作,向鼻腔噴霧,因而存在需進行帽件的安裝卸下,使準備動作很麻煩的問題。
此外,傳統(tǒng)的鼻腔用噴藥器,由于是由除泵部外的圓筒狀構件、頂端部、沿軸向設置開孔用銷的帽件組成,從而存在構件數(shù)目多且使帽件容易混淆、丟失等問題。
因此,本發(fā)明正是鑒于上述傳統(tǒng)技術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目的在于提供能以簡單動作噴藥,同時形成結構小型緊湊的鼻腔用噴藥器。
本發(fā)明鼻腔用噴藥器包括以下組成部分,即具有能在將內部充填粉狀體藥品的膠囊保持狀態(tài)下,可相對于固定件沿軸向移動的可動件的膠囊保持機構,設置在該膠囊保持機構的固定件上為向該膠囊保持機構供給空氣的泵機構、設置在上述膠囊保持機構的可動件上,具有其頂端成為噴霧口的藥品通道,用從該泵機構供給的空氣將膠囊內藥品進行向患者鼻腔內噴霧的藥品噴霧機構、設置在上述膠囊保持機構上,為在上述膠囊上開出空氣流入孔的第1開孔機構、設置在上述藥品噴霧機構上、可沿軸向移動、為在上述膠囊上開出空氣流出孔的第2開孔機構。
因此,在膠囊的開孔動作中,首先,為將膠囊保持在可動件上而將膠囊壓入,用第1開孔機構進行膠囊的空氣流入孔穿孔,其次,在將藥品噴霧機構組裝在可動件上后,通過使第2開孔機構沿軸向移動,用該第2開孔機構進行膠囊的空氣流出孔的穿孔。因此,能用簡單的動作在膠囊上開孔。
此外,在噴藥動作中,將來自泵機構的空氣供給膠囊保持機構,使此空氣經(jīng)空氣流入孔流入膠囊內,再經(jīng)空氣流出孔流出,使膠囊內藥品與空氣一起通過藥品噴霧機構的藥品通道和噴霧口送入患者鼻腔內。據(jù)此,能向患者的左、右鼻腔同時噴藥,能大幅度減少患者的準備動作和噴藥動作。
此外,通過將藥品噴霧機構的藥品通道分成兩路,將其頂端作為各自的噴霧口,在噴藥動作時,使來自泵機構的空氣通過空氣流入孔流入膠囊內,通過空氣流出孔流出,再通過藥品噴霧機構的各藥品通道和噴霧口能將膠囊內藥品和空氣一起向患者的左、右鼻腔同時噴藥,能使噴藥動作簡單。
此外,由于可動件在組裝前位于泵機構一側,在組裝后位于藥品噴霧機構一側,在使可動件向泵機構一側移動狀態(tài)下用第1開孔機構在膠囊上穿出空氣流入孔后,通過進行藥品噴霧機構和膠囊保持機構的組合,使可動件向藥品噴霧機構一側移動、把已插入膠囊空氣流入孔內的第1開孔機構從該空氣流入孔拔出,再通過在可動件上進行膠囊安裝的動作,能同時開出膠囊空氣流入孔,能省去準備動作,使患者的噴藥操作負擔減輕。
此外,通過將泵機構設置成膠囊保持機構覆蓋的形狀,能使鼻腔用噴藥器的軸向尺寸縮短,使該噴藥器結構緊湊。
此外,還因在鼻腔保持機構上形成藥品捕捉部,用該藥品捕捉部捕捉在開孔時落在泵機構內的藥品,用來自泵機構的空氣在噴藥動作時將此捕捉的藥品通過鼻腔保持機構、藥品噴霧機構與膠囊內藥品一起向患者的左、右鼻腔內噴霧,能使殘留在鼻腔用噴藥器內藥品減少,將膠囊內規(guī)定量的藥品向患者噴霧。
對附圖的簡要說明
圖1為表示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鼻腔用噴藥器的側視圖,圖2為表示所述第1實施例鼻腔用噴藥器的縱剖面圖,圖3為從圖2中III-III線和箭頭方向看的縱剖面圖,圖4為表示通過將膠囊插入可動件上、用第1開孔銷在膠囊的軸向一側開出空氣流入孔狀態(tài)的縱剖面圖,圖5為表示藥品噴霧部在膠囊保持體上組裝前狀態(tài)的縱剖面圖,圖6為表示藥品噴霧部在膠囊保持體上組裝后,通過使第2開孔銷沿軸向移動,在膠囊的軸向另一側上開出空氣流出孔狀態(tài)的縱剖面圖,圖7為表示通過按壓泵部,使膠囊內藥品處于噴霧狀態(tài)的縱剖面圖。
以下,根據(jù)圖1-7對本發(fā)明實施例進行說明。
圖中,1表示本實施例鼻腔用噴藥器,該鼻腔噴藥器1基本上由以下部分組成,即具有沿軸向中央配置、位于固定件3內上方位置、將膠囊K夾持住的可動件8的膠囊保持體2,設置成從外周將所述膠囊保持體2的固定件3覆蓋、向該膠囊保持體2供給空氣的泵部15,設置在膠囊保持體2的上部,向患者左、右鼻腔噴藥的藥品噴霧部19,設置在固定件3內、為在膠囊K上穿出空氣流入孔H1的第1開孔銷27,設置在藥品噴霧部19內、為在膠囊K上穿出空氣流出孔H2的第2開孔銷28。此外,將膠囊保持體2與泵部15形成一體,用螺紋連接形式將該膠囊保持體2與藥品噴霧19形成可以裝卸。
為將膠囊夾持住的上述鼻腔保持體2是由形成雙重筒體狀的固定件3、、位于該固定件3的內周一側、可相對該固定件3沿軸向移動的可動件8組成。
上述固定件3由位于同心圓狀、分別呈階梯式有底筒狀的外筒部3A、具有成為藥品捕促部3C的底部的內筒部3B、位于外筒部3A的開口部上形成的法蘭部3D構成。該法蘭部3D用于防止可動件8沿軸向經(jīng)外筒部3A的內周面脫出,同時還用于對設置成從外周覆蓋固定件3的泵部15進行定位。此外,在該外筒部3A的軸向中間使內筒部3B的開口部與外筒部3A相連,在該筒部3A、3B間形成空氣流入室4。
此外,在上述固定件3的外筒部3A的底部3A1上形成與上述空氣流入室4連通的空氣供給通路5,在成為內筒部3B底部的藥品捕捉部3C上形成第1開孔銷27、且呈向藥品噴霧部19一側伸出的狀態(tài)。此外,在內筒部3B的側面上設有例如沿徑向設置4個使內周側與空氣流通室4連通的連通孔6,6,在外筒部3A的內周面上形成必需與后述的止轉銷10相接合、沿軸向延伸的定位槽7。
將上述可動件8由設置成可相對固定件3、在固定件3的外筒部3A內沿軸向移動、且用樹脂材料形成有底筒狀,且是由可在上述外筒部3A內沿軸向移動地被保持的大直徑底部8A、筒部8B以及從上述底部8A中央沿內筒部3B內延伸的小直徑伸出部8C所組成。此外,沿上述筒部8B的整個外周面形成外螺紋8D,在小直徑伸出部8C的軸向設置貫穿底部8A、與筒部8B內連通、插有上述第1開孔銷27的插銷通孔9。此外,在上述筒部8B的徑向一側伸出形成止轉銷10,該止轉銷10與上述固定件3的定位槽7相接合,以阻止可動件8相對固定件3回轉。
此外,上述可動件8的筒部8B的內周側一側成為膠囊孔11,通過將該一側的膠囊孔11與后述的藥品噴霧部19的另一側的膠囊孔22形成一體而構成膠囊容納孔12。
這樣,在膠囊保持體2中,由于能使可動件8沿固定件3的外筒部3A沿軸向移動,且在使可動件8的外螺紋8D與后述藥品噴霧部19的內螺紋19C相擰合時,可動件8因止轉銷10而停止回轉,從而將可動件8朝藥品噴霧部19的一側自動上提。
圖中,13表示供給閥,該供給閥13由設置在空氣流入室4一側的大直徑閥體14構成,作為在固定件3上形成的空氣供給通路5的開閉閥,該閥體14在從泵部15供給空氣時打開,在吸入時復位,將空氣供給通路5關閉。
此外,作為用橡膠材料形成有底圓筒狀的泵機構的上述泵部15由厚壁開口部15A,底部15B和圓周面按壓部15C構成,通過設置成使上述開口部15A與位于固定件3的開口部上的法蘭3D相接合而形成氣密安裝的同時,將膠囊保持體2的大部分設在泵部15內。此外,在底部15B的中央設置后述的吸入閥16。
該吸入閥16由位于泵部15的底部15B的中央位置的吸入通路17和用于開、閉該吸入通路17的閥體18組成,該閥體18在從泵部15供給空氣時關閉在吸入時打開閥門,從外部向泵部15內吸入空氣。
此外,作為設置在膠囊保持體2的可動件8上的上述藥品噴霧部19由樹脂材料形成,其外形在膠囊保持體2的一側為圓柱狀小直徑部19A,在另一側為圓柱狀大直徑部19B,在該大直徑部19B上伸出形成一對鼻腔插入部20、20。
在上述小直徑部19A的端面形成可動件的螺紋接合孔21,在該可動件的螺紋接合孔21的開口部一側的內周面上形成與上述膠囊保持體2的外螺紋8D相接合的內螺紋19C,同時在內周面上形成與一側的膠囊孔11一起構成膠囊容納孔12的另一側膠囊孔22。此外,該另一側的膠囊孔22的內部即成為該側膠囊孔22。此外,在該另一側膠囊孔22的內部形成與膠囊孔22連通、呈U字狀分叉的兩條藥品通路23、23,各條藥品通路23的頂端成為位于鼻腔插入部20內的獨立的噴霧口24、24。
此外,在上述藥品噴霧部19的大直徑部19B徑向端面上形成與鼻腔插入部20、20垂直相交的位置、對后述滑動板31、31進行導向的導槽19D、19D。
此外,另一方面,在使上述藥品噴霧部19的內部朝軸向延伸的各藥品通路23的徑向中間形成具有位于徑向、沿軸向延伸的一對延孔25A、25A(參照圖3)需內設第2開孔銷28等的銷插入孔25,在該銷插入孔25與各藥品通路23相連通的部分上設置能使后述的開孔銷28插通的密封橡膠26。
圖中,27表示作為第1開孔機構的第1開孔銷,形成使該第1開孔銷27位于上述固定件3的內筒部3B的藥品捕捉部3C上,且通過插銷孔9朝向一側的膠囊孔11伸出,其頂端一側成為沿軸向伸長的傾斜狀削針的穿孔端27A。
此處,由于第1開孔銷27的穿孔端27A在可動件8位于泵部15一側時向一側的膠囊孔11伸出,如圖4所示,通過將膠囊K沿箭頭向一側的膠囊孔11內按壓,能在該膠囊K上穿孔形成空氣流入孔H1。此外,由于可動件8位于藥品噴霧部19一側時處于插銷通孔9內,而不伸出在一側的膠囊孔11內,如圖6所示,能將穿孔端27A從空氣流入孔H1拔出。
圖中的28表示設置在與第1開孔銷27的對面位置、作為第2開孔機構的第2開孔銷,該第2開孔銷28被設置成可在上述銷插入孔25內上下滑動,在其基端一側上設置可沿該銷插入孔25導向滑動的滑動塊29,使其頂端一側成為可貫穿橡膠密封26的穿孔端28A。此外,在滑動塊29上通過長孔25A、25A沿徑向延伸形成肘部30、30,在各肘部30的頂端一側設置在藥品噴霧部19的導槽19D,19D內滑動的滑動板31,31。而且,通過使各滑動板31按圖1的箭頭B方向移動、滑動塊29和開孔銷28可沿插入孔25按箭頭B方向移勸,用穿孔端28A在膠囊K上穿孔,形成空氣流出孔H2。
上面介紹了本實施例的鼻腔用噴藥器1的結構,以下,參照圖4-7對其使用操作進行說明。
首先,通過使膠囊保持體2的可動件8位于泵部15一側,形成第1開孔銷27的穿孔端27A伸出在一側的膠囊孔11內的狀態(tài)。此時,如圖4所示,為將膠囊K裝入一側的膠囊孔11內而必需從箭頭A方向對其進行按壓,由于銷27的穿孔端27A位于膠囊K的泵部15一側,從而在該膠囊K的軸向一端上同時穿孔形成空氣流入孔H1。
接著,如圖5所示,膠囊保持體2必需在圖4所示狀態(tài)下進行膠囊保持體2和藥品噴霧部19的組合,將藥品噴霧部19的內螺紋19C擰合在膠囊保持體2的外螺紋8D上。
其結果,在將藥品噴霧部19擰入時,膠囊保持體2的可動件8向藥品噴霧部一側移動,在可動件8的底部8A與法蘭部3D相接觸狀態(tài)下,膠囊K被放置在另一側的膠囊孔22內,從而在其軸向被稍稍按壓狀態(tài)下即可將該膠囊K放入膠囊容納孔12內。另外,把為在膠囊K的泵部15的一側,進行空氣流入孔H1的穿孔而插入的第1開孔銷27的穿孔端27A拔出,通過空氣流入孔H1、銷插通孔9以及各連通孔6,膠囊K內與空氣流入室4連通。
此外,在從膠囊K拔出第1開孔銷27時,雖然會使膠囊K內的藥品有少量落向泵部15一側,然而,在本實施例中,內筒部3B的底部也就是藥品捕捉部3C,能捕捉落下的藥品(參照圖6)。
進而,為了在膠囊K的軸向另一側開出空氣流出孔H2,必需使第2開孔銷28向空氣流入(泵部15)側移動,使各滑動板31沿圖1的箭頭B方向往復移動,從而使肘部30與滑動塊29沿著銷插入孔25向下移動,開孔銷28也向泵部15一側移動。此時,開孔銷28的穿孔端28A在膠囊K的軸向另一側穿孔,形成空氣流出孔H2(參照圖6)。
此外,在開孔結束后,第2開孔銷28等被容納在銷插入孔25內,在穿孔端28A與各藥品通路25分離的同時,用橡膠密封26將銷插入孔25和各藥品通路23遮蔽,從而在噴藥時能防止與空氣一起移送來的藥品進入該銷插入孔25內。
在噴藥時,將兩個鼻腔插入部20插入患者的兩鼻腔內,如圖7所示,通過反復按壓泵部15的按壓部15C,從泵部15產生空氣流,該空氣作用于空氣供給通路5、將供給閥13的閥體14壓向內筒部3B的藥品捕捉部3C而打開閥門,且通過空氣流入室4、各連通孔6、銷插通孔9和空氣流入孔H1流入膠囊K。流入膠囊K的空氣不斷攪拌藥品,形成含藥品的空氣,通過空氣流出孔H2、左、右藥品通道23和藥品噴霧口24、24,可向患者的兩鼻腔噴霧。
這樣,在根據(jù)本實施例的鼻腔用噴藥器1中,在膠囊K裝在膠囊保持體2的可動件8階段,在膠囊K上穿出空氣流入孔H1,通過可動件8進行膠囊保持體2與藥品噴霧部19的組合,使可動件8向藥品噴霧部19移動,將膠囊K沿其軸向牢固夾持在膠囊容納孔12內的同時,可將已插入膠囊K的空氣流入孔H1內的穿孔端27A拔出。此外,通過使第2開孔銷28沿軸向移動,用穿孔端28A可在膠囊K上穿出空氣流出孔H2。
其結果,通過將膠囊K裝在膠囊保持體2上的動作和使第2開孔銷28沿軸向的一次往復動作,能容易在膠囊K的軸向上穿出空氣流入孔H1和空氣流出孔H2,能簡單進行噴藥動作前的準備動作。
此外,由于是將用于在膠囊K上開孔的工具全部內裝在噴藥器1的本身內,完全無需裝卸進行噴藥動作,不僅能省去如傳統(tǒng)技術中所需的開孔工具的裝卸動作,且不用擔心開孔工具弄亂和丟失,從而能安全使用。
此外,由于是將膠囊稍稍按壓地沿軸向保持在膠囊容納孔12內,故能防止膠囊K在容納孔12內產生松動的同時,能使膠囊K的空氣流入孔H1與銷插通孔9以及空氣流出孔H2與各藥品通道23之間形成密合,使來自泵部15的空氣全部流入膠囊K內,由于能將藥品從膠囊K的空氣流出孔H2導向各藥品通道23,使各噴霧口24噴出的藥品噴霧量穩(wěn)定,通過約3次對泵部15的按壓就能將膠囊K內的大部分藥品噴入患者的左、右鼻腔內,從而能大幅度減輕患者在進行噴藥動作時的煩腦。
此外,在膠囊K上穿出空氣流入孔H1后,進行噴藥動作時的空氣與藥品的噴霧期間,用來自泵部15的空氣對被內筒部3B的藥品捕捉部3C捕捉到的藥品進行傳送,使其與膠囊K內的藥品一起向患者的左、右鼻腔內噴入。其結果,能減少殘留在鼻腔用噴藥器1內的藥品量,能可靠將充填在膠囊K內的規(guī)定量藥品向患者噴入,同時,能減少對該鼻腔用噴藥器1的清掃次數(shù)。
此外,根據(jù)本實施例的鼻腔用噴藥器1,由于用各自的開孔銷27,28分別在膠囊K上沿其軸向進行空氣流入孔H1和空氣流出孔H2的穿孔,能使各銷子27、28的長度縮短,從而能使整個鼻腔噴藥器1的長度縮短。
在根據(jù)本實施例的鼻腔用噴藥器1中,又因是從外周將膠囊保持體2的固定件3覆蓋,使泵部15的開口部15A與固定件3的法蘭3D相接合進行泵部15的組裝,從該泵部15露出在外面的部分僅是藥品噴霧部19的部分,從而能大幅度縮短該鼻腔用噴藥器1的軸向長度。因此,可使鼻腔用噴藥器1達到小型化,不僅容易運輸,而且方便使用。
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把在藥品噴霧部19上形成的藥品通道23構成兩分叉,分別在其頂端上形成噴霧口24,24,能同時向患者的左、右鼻腔噴藥,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也可制成一個藥品通道,將鼻腔插入部輪換插入左、右鼻腔內進行噴藥。
此外,雖然是將另外形成止轉銷10設置在膠囊保持體2的可動件8上,然而,也可將其形成一體。此外,如圖所示,將固定件3和可動件8作為一體成型件,然而,不用說,也可根據(jù)設計情況,采用部件組合進行成型。
如上所述,有關本發(fā)明的鼻腔用噴藥器,除了充填在膠囊內的粉狀體以外,通過將上述膠囊刺破、抽吸微細顆粒等藥品的方式也能適用。
權利要求
1.鼻腔用噴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在將其內部充填粉狀藥品的膠囊夾持狀態(tài)下相對于固定件沿軸向移動的可動件的膠囊保持機構,設置在該膠囊保持機構的固定上,向該膠囊保持機構供給空氣用的泵機構,設置在上述膠囊保持機構的可動件上,具有其頂端成為噴霧口的藥品通道、用來自該泵機構供給的空氣將膠囊內藥品向患者鼻腔內噴霧的藥品噴霧機構,為在上述膠囊上開出空氣流入孔而設置在上述膠囊保持機構上的第1開孔機構,為在上述膠囊上開出空氣流出孔、沿軸向可移動地設置在上述藥品噴霧機構上的第2開孔機構。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藥器,其特征在于將上述藥品噴霧機構的藥品通道形成兩分叉,其頂端成為各有的噴霧口。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噴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膠囊保持機構的可動件在進行該膠囊保持機構與藥品噴霧機構組裝前位于泵機構一側,在藥品噴霧機構與上述可動件組裝后位于該藥品噴霧機構一側。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噴藥器、其特征在于將上述泵機構設置成從外周將膠囊保持機構覆蓋的形狀。
5.根據(jù)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噴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膠囊保持機構上設置捕捉落在上述泵機構一側的藥品的藥品捕捉部。
全文摘要
一種鼻腔噴藥器,由沿軸向可移動的可動件和固定件構成膠囊保持體,在可動件的外周形成可與藥品噴霧部的內螺紋擰合的外螺紋。當將膠囊向一側的膠囊孔內按壓、用銷子的穿孔端穿出空氣流入孔,在膠囊保持與藥品噴霧部組合時、可動件被上提、將穿孔端從空氣流入孔拔出,用另一銷子穿出空氣流出孔,將開孔用具裝在噴藥器內,在進行膠囊安裝時同時產生空氣流入孔的開孔動作,能使兩個開孔銷長度縮短,并用泵部將膠囊保持體覆蓋,具有全部動作簡單整體小型化等優(yōu)點。
文檔編號A61M15/08GK1148345SQ9619018
公開日1997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1996年3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1995年3月10日
發(fā)明者大木久朝, 中村茂巳, 石關一則, 柳川明 申請人:株式會社優(yōu)尼希雅杰克斯, 德特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