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醫(yī)療器械,特別涉及一種內(nèi)鏡螺旋錨線縫合裝置。
背景技術:
1、軟式內(nèi)鏡下縫合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微創(chuàng)技術。在現(xiàn)有技術中,縫合釘聯(lián)合縫線縫合是一種新型方式,該技術是通過縫合釘將縫線錨定固定在組織上,然后,通過收緊縫線使縫合釘帶動組織移動,以將組織收攏擠壓在一起以縫合人體組織缺損。由于,縫合釘能鉆入組織內(nèi)部,不受組織的硬度與厚度影響等,因此,其對大尺寸缺損、困難縫合的缺損、硬的組織及特殊微創(chuàng)手術等情況下的組織縫合尤其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但是該現(xiàn)有技術存在以下問題:
2、第一,單發(fā)縫合釘技術不高效。一次操作只能實施一枚縫合釘?shù)腻^定,需要反復從人體內(nèi)退出器械以安裝縫合釘。
3、第二,對于連發(fā)縫合釘技術,不需反復退鏡安裝縫合釘,操作高效,然而,由于多枚縫合釘是套疊在裝置前端,外徑尺寸大及彎曲度差,這順應不了內(nèi)鏡工作通道/管道前端的彎曲,影響了操作效果及大大減少了其應用場景。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技術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內(nèi)鏡螺旋錨線縫合裝置,其包括:外套管;釘倉,所述釘倉具有容納腔,所述容納腔上設置有第一限位結構;縫合釘,所述縫合釘設置在所述容納腔內(nèi),所述縫合釘包括針體及穿刺部,所述針體上設置有貫穿其的通孔,所述針體上設置有軸向鎖合結構及周向限位結構,所述針體上還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限位結構相配合的第二限位結構;縫線,所述縫線與所述縫合釘連接,且所述縫合釘能夠相對于所述縫線滑動;旋轉(zhuǎn)件,所述旋轉(zhuǎn)件穿過所述外套管,并插入所述釘倉內(nèi),所述旋轉(zhuǎn)件能夠相對于所述外套管旋轉(zhuǎn);配合結構,所述配合結構能夠與所述軸向鎖合結構相鎖合及與所述周向限位結構相限位;以及控制件,所述控制件與所述配合結構相配合,所述控制件被配置為控制所述配合結構與所述軸向鎖合結構相鎖合或相分離。
2、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配合結構包括第一彈性件及第二彈性件;所述軸向鎖合結構包括限位凸起和限位部,所述限位凸起設置在所述通孔的孔壁上;所述第一彈性件能夠與所述限位凸起相配合,以限制所述旋轉(zhuǎn)件沿第一方向相對于所述針體的移動,所述第二彈性件能夠與所述限位部相配合,以限制所述旋轉(zhuǎn)件沿第二方向相對于所述針體的移動,所述第一方向與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3、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配合結構與所述旋轉(zhuǎn)件連接,所述第一彈性件包括第一片和第二片,所述第一片的一端與所述第二片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沿所述通孔的軸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片與所述第二片之間具有縫隙;所述控制件被配置為控制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分別與所述限位凸起相卡接。
4、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控制件包括推拉索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設置在所述第一片與所述第二片之間,所述推拉索與所述控制部連接,所述推拉索能夠沿所述旋轉(zhuǎn)件的軸向移動;所述推拉索被配置為帶動所述控制部移動,以使所述縫隙的寬度變大,并使所述第一片和所述第二片與所述限位凸起相卡接。
5、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通孔臨近所述旋轉(zhuǎn)件一端的孔徑小于所述通孔遠離所述旋轉(zhuǎn)件一端的孔徑,所述通孔最窄部分的孔徑滿足如下公式:dmin<t1+t2+w;dmin為通孔最窄部分的孔徑,t1為第一片在通孔徑向上的厚度,t2為第二片在通孔徑向上的厚度,w為在通孔徑向上控制部分別與第一片和第二片的兩個接觸點之間長度。
6、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片上設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第二片上設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沿所述通孔的徑向延伸,且所述第一卡合部與所述第二卡合部相背設置;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分別能夠與所述限位凸起相卡接。
7、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合部為凸出所述第一片表面的卡合凸起,所述第二卡合部為凸出所述第二片表面的卡合凸起;或者所述第二卡合部為卡合片,所述第二卡合部為卡合片。
8、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限位部為設置在所述通孔的孔壁上的第一臺階面,所述第一臺階面的設置位置與所述限位凸起的位置相對設置;所述第二彈性件和所述第一彈性件為同一部件;所述第一片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片的另一端分別能夠抵壓在所述第一臺階面上。
9、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內(nèi)鏡螺旋錨線縫合裝置還包括:連接管,所述連接管的一端與所述旋轉(zhuǎn)件連接,所述連接管的另一端與所述配合結構連接。
10、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彈性件包括連接部及卡接部,所述連接部與所述旋轉(zhuǎn)件的一端連接,所述卡接部沿所述通孔的徑向凸出所述旋轉(zhuǎn)件的外表面;所述限位部為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設置在所述針體臨近所述旋轉(zhuǎn)件的一端,所述卡接部能夠抵壓在所述第一限位面上。
11、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周向限位結構為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設置在所述針體臨近所述旋轉(zhuǎn)件的一端,所述第二彈性件的卡接部能夠卡入所述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面為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槽底面。
12、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配合結構還包括:連接管,所述連接管的一端與所述旋轉(zhuǎn)件連接,所述連接管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彈性件連接;所述第二彈性件的連接部與所述連接管連接,所述卡接部凸出所述連接管的外表面。
13、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連接管上設置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沿所述連接管的徑向貫穿所述連接管,所述卡接部的設置位置與所述安裝孔的位置相對應,所述卡接部穿過所述安裝孔凸出所述連接管的外表面。
14、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周向限位結構為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設置在所述通孔的孔壁上,所述第一彈性件能夠卡入所述第二限位槽。
15、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配合結構還包括安裝管,所述安裝管與所述旋轉(zhuǎn)件連接,所述安裝管上設置有兩個限位孔,所述限位孔沿所述安裝管的徑向貫穿所述安裝管的管壁;所述第一彈性件與所述控制件連接,所述第一彈性件包括兩個變形片,兩個所述變形片分別與兩個所述限位孔相對應,并能夠凸出所述限位孔,且所述變形片能夠與所述限位孔的孔壁相干涉;所述變形片凸出所述限位孔的部分能夠與所述限位凸起相干涉,所述限位孔的孔壁與所述限位凸起能夠與所述變形片相鎖合;所述控制件被配置為控制所述變形片伸出所述限位孔或者所述變形片回退。
16、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彈性件和所述第一彈性件為同一部件;所述限位部為設置在所述通孔的孔壁上的第二臺階面,所述第二臺階面的設置位置與所述限位凸起的位置相對應,所述變形片凸出所述限位孔的部分能夠抵壓在所述第二臺階面上。
17、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彈性件為卡接片,所述卡接片設置在所述安裝管上,并相對于所述安裝管傾斜設置,且所述卡接片沿所述安裝管的軸向向遠離所述安裝管的方向延伸;所述限位部為設置在所述針體臨近所述旋轉(zhuǎn)件一端的第二限位面,所述卡接片能夠抵壓在所述第二限位面上。
18、在一些實施例中,在所述通孔的徑向上,所述通孔的截面形狀為非圓形,所述周向限位結構為所述通孔的截面形狀為非圓形的部分;在所述安裝管的徑向上,所述安裝管的外表面所圍成形狀與所述通孔的形狀相適配,所述安裝管與所述通孔相干涉。
19、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控制件為推拉索,所述推拉索與所述第一彈性件連接,所述推拉索能夠沿所述旋轉(zhuǎn)件的軸向移動。
20、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釘倉與所述外套管的端部固定連接;或者所述釘倉設置在所述外套管的管道內(nèi),并與所述外套管固定連接;或者所述釘倉設置在所述外套管的外側(cè)。
21、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結構為單向卡片;所述第二限位結構為設置在所述針體外表面上的單向卡槽。
22、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旋轉(zhuǎn)件為彈性管,所述控制件穿過的所述彈性管的管道與所述配合結構相配合。
23、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旋轉(zhuǎn)件為具有彈性的實心索,所述實心索與所述控制件并排設置。
24、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控制件穿過所述配合結構的連接管或者安裝管與配合結構相配合。
25、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控制件上設置有彈性支撐件,所述彈性支撐件支撐在所述控制件與支撐面之間,所述支撐面位于所述旋轉(zhuǎn)件或者所述配合結構上;所述彈性支撐件在所述控制件沿所述通孔的軸向移動時被壓縮。
26、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上述的技術方案具有如下的優(yōu)點:
27、通過控制件控制配合結構與軸向鎖合結構相鎖合限位,另外,將配合結構與周向限位結構相限位,以使縫合釘與旋轉(zhuǎn)件固定連接;然后通過旋轉(zhuǎn)件將一個縫合釘推出釘倉,且縫合釘在旋轉(zhuǎn)件的帶動下進入內(nèi)鏡所使用的內(nèi)鏡工作通道/管道進入人體腔道內(nèi);當縫合釘?shù)竭_待縫合的缺損創(chuàng)口所在位置后,控制旋轉(zhuǎn)件帶動縫合釘旋轉(zhuǎn),縫合釘?shù)拇┐滩垮^入相應的人體組織;縫合釘固定好后,通過控制件控制配合結構與軸向鎖合結構相分離,另外,將配合結構與周向限位結構相分離,從而使縫合釘與旋轉(zhuǎn)件分離;之后,拖拽旋轉(zhuǎn)件和控制件,旋轉(zhuǎn)件帶著配合結構退出并進入釘倉內(nèi),通過控制件可使下一個縫合釘與旋轉(zhuǎn)件固定連接;重復上述操作,將多個縫合釘錨定在相應人體組織上,再通過縫線將多個縫合釘收緊,多個縫合釘帶動缺損創(chuàng)口周圍的人體組織收緊,以對缺損創(chuàng)口進行縫合;在上述縫合過程中,多枚縫合釘是安裝在釘倉中,釘倉可位于體外或者內(nèi)鏡工作通道/管道的非彎曲段,只需要通過旋轉(zhuǎn)件將縫合釘穿過內(nèi)鏡工作通道/管道送入人體內(nèi),即在縫合過程中所需要占用內(nèi)鏡工作通道/管道的空間及人體腔道空間較小,以使產(chǎn)品更能適應在有限的內(nèi)鏡工作通道/管道及人體腔道空間中操作;當釘倉位于體外或者內(nèi)鏡工作通道/管道的非彎曲段時,釘倉不會干擾內(nèi)鏡前段的彎曲及使得裝置能很好地順應內(nèi)鏡前段的彎曲,這使得操作更靈活及適應場景更廣??傊?上述內(nèi)鏡螺旋錨線縫合裝置的結構,一方面,能實現(xiàn)縫合釘?shù)亩噙B發(fā),提高了操作效率,另一方面,多枚縫合釘?shù)脑O置不影響裝置本身的操作效果,能更好地適應各種手術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