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茶香片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茶香料及其對茶進行增香處理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采用茶葉作為主要原料的,當加熱時在空氣中氣化的茶香片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各種空氣清新劑被廣泛使用于居室、辦公室、車內及公共活動場所等。然而已有的空氣清新劑大量采用化學化工原料,例如氣霧型空氣清新劑、揮發(fā)型液體香料清新劑。公開號為CN1136962的發(fā)明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電熱清香片及其制造方法,包括基片,在基片上吸附有香精、溶劑和緩釋劑的混合物。香精采用茉莉、白蘭花、桂花等香型的香料,溶劑采用白油,緩釋劑采用聚乙烯醇或醇清漆等,其中香料∶白油(溶劑)∶聚乙烯醇=(3~5)∶(2~3)∶(1~3)。公開號為CN1059637A的發(fā)明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空氣凈化殺菌香片及制備工藝,它以紙片作為基體,所含空氣凈化殺菌劑成份是甘草、白花舍草、松節(jié)油、香料、白油和油漆染料等。公開號為CN1094568A的發(fā)明專利申請公開一種用于話筒、衣物、書藉或其他物品的殺菌消毒的殺菌防病香片。它是一片由基質和輔料模注塑成的香片,基質為樹脂王,輔料為高效廣譜消毒和天然香料。高效廣譜消毒液是聚乙二醇、醋酸洗必太、戊二醛醛和藥用乙醇的混合液。公開號為CN1199547的發(fā)明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防蟲蛀香片,香片主要成分的重量為驅避劑三氯殺蟲酯15%~20%,植物香精檀香香粉型香精5%~8%,緩釋劑5%~10%,余量為載體石膏粉或滑石粉。
本申請人在公開號為CN1736234A中提供一種采用茶葉作為主要原料的芳香劑及其制造方法,其原料及其按質量比的含量為茶葉100,淀粉5~20,褐藻膠0.5~3;最好為茶葉100,淀粉8~15,褐藻膠0.8~1.5。雖然該申請具有一種天然的清香,與已有的大部分空氣清新劑相比,其香味持久、無毒無害、綠色環(huán)保,沒有通常空氣清新劑、芳香片、香料等那種濃烈、刺鼻的氣味,而會倍感清純、高雅、情趣與時尚,提神醒腦,神清氣爽。但氣味不夠純正,制成片劑后容易斷裂松散。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的空氣清新劑采用大量化學化工原料,茶葉芳香劑的氣味不夠純正,制成片劑后容易斷裂松散,難以采用現(xiàn)有的加熱器具加熱等問題,提供一種采用茶葉作為主要原料,氣味純正,無環(huán)境污染,可采用現(xiàn)有的加熱器具,不易斷裂松散,香氣持久的芳香片及其制造方法。
本發(fā)明所述的茶香片的原料及其按質量百分比的含量為茶葉80%~95%,蜂蜜5%~20%,茶香片中的含水量小于茶香片總質量的10%。所述的茶葉選自烏龍茶、綠茶、紅茶等中的至少一種。
本發(fā)明所述的茶香片的制造方法其具體步驟為1)將茶葉粉碎為茶粉;2)按上述配方將茶粉與蜂蜜混合攪拌后烘干得茶粉蜂蜜混合物,烘干溫度為60~90℃,烘干時間為60~90min;3)將茶粉蜂蜜混合物加水攪拌,用成形機壓成片狀物,加水量為茶粉蜂蜜混合物總質量的5%~10%;4)將片狀物烘干得茶香片,烘干溫度為45~70℃,烘干時間為30~60min;5)將烘干后的茶香片按需進行包裝。
所述的茶粉最好過≥200目篩。
成形機最好為不小于300噸的成形機,片狀物最好為扁狀長方體。
茶粉蜂蜜混合物加水攪拌后可先用造粒機造粒,粒徑最好為0.8~1.2mm,茶粉蜂蜜混合物的加水量按質量百分比最好為茶粉蜂蜜混合物的10%~20%。
烘干后的茶香片中的含水量最好小于茶香片總質量的10%。
茶香片在使用時,最好將茶香片放置于加熱溫度為100~140℃的加熱器內。
與現(xiàn)有的茶葉芳香劑以及大部分空氣清新劑相比,由于本發(fā)明所述的茶香片的原料為純天然的茶葉與蜂蜜,因此當加熱時,茶香四溢,空氣清香。而且無毒無害、綠色環(huán)保,沒有通??諝馇逍聞⒎枷闫?、香料等那種濃烈、刺鼻的氣味,而會倍感清純、高雅、情趣與時尚,提神醒腦,神清氣爽。由于茶香片經(jīng)大噸位的成形機壓片成形,因此茶香片較為密實,香味持久可達24小時。另外其原料易得、工藝簡單。特別是制成的茶香片克服了已有茶葉芳香劑容易斷裂松散的難題,可被各類群體所接受,尤其可用于家居、賓館、車輛以及公共場所等。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將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將烏龍茶80g粉碎過200目篩成茶粉,加入蜂蜜20g后攪拌均勻,在烘箱中烘干,烘干溫度為70~75℃,烘干時間為75~80min,再加入純凈水10g后攪拌,用300噸成形機壓片,得35mm(長)×25mm(寬)×4mm(厚)的片狀物,將片狀物烘干得茶香片,烘干溫度為50~55℃,烘干時間為40~45min,烘干后的茶香片中的含水量小于茶香片總質量的10%,將烘干后的茶香片真空包裝、裝箱。
實施例2與實施例1類似,其區(qū)別在于將綠茶85g粉碎過200目篩成茶粉,加入蜂蜜15g后攪拌均勻,在烘箱中烘干,烘干溫度為60~65℃,烘干時間為85~90min,再加入純凈水8g后攪拌,用300噸成形機壓片,得40mm(長)×25mm(寬)×4mm(厚)的片狀物,將片狀物烘干得茶香片,烘干溫度為45~50℃,烘干時間為45~50min。
實施例3與實施例1類似,其區(qū)別在于將紅茶90g粉碎過200目篩成茶粉,加入蜂蜜10g后攪拌均勻,在烘箱中烘干,烘干溫度為85~90℃,烘干時間為60~65min,再加入純凈水7g后攪拌,用300噸成形機壓片,得40mm(長)×25mm(寬)×4mm(厚)的片狀物,將片狀物烘干得茶香片,烘干溫度為65~70℃,烘干時間為30~35min。
實施例4與實施例1類似,其區(qū)別在于將武夷巖茶50g和綠茶40g粉碎過200目篩成茶粉,加入蜂蜜15g后攪拌均勻,在烘箱中烘干,烘干溫度為80~85℃,烘干時間為80~85min,再加入純凈水6g后攪拌,用300噸成形機壓片,得35mm(長)×25mm(寬)×4mm(厚)的片狀物,將片狀物烘干得茶香片,烘干溫度為55~60℃,烘干時間為55~60min。
實施例5與實施例1類似,其區(qū)別在于將龍井茶40g和紅茶50g粉碎過200目篩成茶粉,加入蜂蜜10g后攪拌均勻,在烘箱中烘干,烘干溫度為85~90℃,烘干時間為65~70min,再加入純凈水5g后攪拌,先用造粒機造粒,粒徑為1mm,再用300噸成形機壓片,得40mm(長)×25mm(寬)×4mm(厚)的片狀物,將片狀物烘干得茶香片,烘干溫度為50~55℃,烘干時間為35~40min。
實施例6與實施例5類似,其區(qū)別在于將烏龍茶85g粉碎過200目篩成茶粉,加入蜂蜜15g后攪拌均勻,在烘箱中烘干,烘干溫度為75~80℃,烘干時間為80~85min,再加入純凈水10g后攪拌,先用造粒機造粒,粒徑為0.8mm,再用300噸成形機壓片,得40mm(長)×25mm(寬)×4mm(厚)的片狀物,將片狀物烘干得茶香片,烘干溫度為55~60℃,烘干時間為40~45min。
實施例7與實施例5類似,其區(qū)別在于將綠茶80g粉碎過200目篩成茶粉,加入蜂蜜20g后攪拌均勻,在烘箱中烘干,烘干溫度為80~85℃,烘干時間為70~75min,再加入純凈水20g后攪拌,先用造粒機造粒,粒徑為1.2mm,再用300噸成形機壓片,得40mm(長)×25mm(寬)×4mm(厚)的片狀物,將片狀物烘干得茶香片,烘干溫度為45~50℃,烘干時間為40~45min。
權利要求
1.茶香片,其特征在于其原料及其按質量百分比的含量為茶葉80%~95%,蜂蜜5%~20%,茶香片中的含水量小于茶香片總質量的10%。
2.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茶香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葉選自烏龍茶、綠茶、紅茶中的至少一種。
3.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茶香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體步驟為1)將茶葉粉碎為茶粉;2)將茶粉與蜂蜜混合攪拌后烘干得茶粉蜂蜜混合物,烘干溫度為60~90℃,烘干時間為60~90min;3)將茶粉蜂蜜混合物加水攪拌,用成形機壓成片狀物;4)將片狀物烘干得茶香片,烘干溫度為45~70℃,烘干時間為30~60min;5)將烘干后的茶香片按需進行包裝。
4.如權利要求
3所述的茶香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粉過≥200目篩。
5.如權利要求
3所述的茶香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粉蜂蜜混合物的加水量按質量百分比為茶粉蜂蜜混合物的5%~10%。
6.如權利要求
3所述的茶香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形機為不小于300噸的成形機。
7.如權利要求
3所述的茶香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片狀物為扁狀長方體。
8.如權利要求
3所述的茶香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茶粉蜂蜜混合物加水攪拌后先用造粒機造粒,粒徑為0.8~1.2mm,茶粉蜂蜜混合物的加水量按質量百分比為茶粉蜂蜜混合物的10%~20%。
專利摘要
茶香片及其制造方法,涉及一種茶香料及其對茶進行增香處理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采用茶葉作為主要原料的,當加熱時在空氣中氣化的茶香片及其制造方法。提供一種采用茶葉作為主要原料,氣味純正,無環(huán)境污染,可采用現(xiàn)有的加熱器具,不易斷裂松散,香氣持久的芳香片及其制造方法。原料及其按質量百分比的含量為茶葉80%~95%,蜂蜜5%~20%,茶香片中的含水量小于茶香片總質量的10%。步驟為將茶葉粉碎為茶粉,將茶粉與蜂蜜混合攪拌后烘干得茶粉蜂蜜混合物,將茶粉蜂蜜混合物加水攪拌,用成形機壓片狀物,將片狀物烘干得茶香片。當加熱后,香味持久可達24小時。用于家居、賓館、車輛以及公共場所等。
文檔編號A23F3/40GKCN1915063SQ200610037425
公開日2007年2月21日 申請日期2006年9月4日
發(fā)明者劉建誠 申請人:劉建誠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