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茶飲品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高質量紅茶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紅茶是國際茶葉市場的主銷茶類,約占茶類總貿易量的80%。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中國紅茶以資源豐富、產量大、加工技術先進等優(yōu)勢,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絕對主導地位,并占居整個國際紅茶市場的60%~70%。隨著肯尼亞、斯里蘭卡、印度等國茶產業(yè)在加工技術上的進步以及在氣候、茶葉品種、土壤等方面的優(yōu)越條件,使得最近20年由于我國紅茶普遍滋味淡薄,濃強度與收斂性低于印度、斯里蘭卡和肯尼亞紅茶,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高,產量與出口量逐漸下降。
茶黃素是紅茶中最關鍵的品質成分之一,其含量的高低不僅影響著紅茶的干茶色澤、茶湯湯色與茶湯滋味,而且影響著飲用紅茶的生理功能。影響紅茶茶黃素含量的因素主要有茶樹品種、加工機械及加工技術等,中國紅茶中茶黃素的含量一般為0.3%~0.7%,遠低于肯尼亞、斯里蘭卡、印度等國紅茶中的茶黃素含量(大多高于1.2%),而如何提高茶黃素的含量和提高我國紅茶的口味,外觀和香味,從而全面提高我國紅茶的整體質量,增加國際競爭力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上的不足,本發(fā)明目的是提供一種高質量紅茶加工方法。
為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高質量紅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采摘:采摘一芽二葉茶鮮葉;
2)萎凋:將采摘的鮮葉置于萎凋槽中,保持溫度在25-30℃,加入熱風萎凋,攤放8-12h,每隔2h翻葉一次,在前兩次翻葉時將速溶綠茶水溶液按重量比1∶5-15的比例均勻地噴于萎凋葉上,混勻,下葉前10-15min停止加溫,只鼓冷風,使萎凋葉含水量控制在62-64%;
3)搖青:使用茶葉調速浪青機搖青三次,在萎凋結束后30min時進行第一次搖青,搖青時間為2min,轉速為15r/min,靜置1h;第二次搖青時間為5min,轉速為20rpm/min,靜置2h;第三次搖青時間為10min,轉速為25rpm/min,靜置3-12h;
4)揉捻:按照“輕-重-輕”的原則,濕度85%~90%條件下,采用茶葉揉捻機室溫下輕揉50min,重揉40min,再輕揉10min,使條索緊結,細胞破碎率達到80%以上;
5)發(fā)酵:在高氧含量條件下,采用變溫發(fā)酵,發(fā)酵葉溫先控制在27-28℃,相對濕度95%以上,發(fā)酵時間為2h-2.5h,再將發(fā)酵葉溫降至20-23℃,保持0.5-1h;
6)毛火干燥:采用茶葉炒干機溫度160℃干燥至七成干;
7)足火干燥:采用茶葉烘焙機85℃烘至足干,干茶含水量4~6%,得到初制毛茶;
8)將步驟6)中的初制毛茶攤放回潮1h,在回潮的1h中對初制毛茶進行篩分;
9)在茶葉烘焙機90-100℃中進行烘焙提香50min,得到精制紅茶。
上述一種高質量紅茶加工方法,其中,所述步驟(1)中的茶鮮葉選自夏季一芽二葉的祁門種茶鮮葉、春季一芽二葉的政和大白茶茶鮮葉、或秋季一芽二葉的政和大白茶茶鮮葉中的一種。
上述一種高質量紅茶加工方法,其中,步驟2)中所述速溶綠茶按1克速溶綠茶溶于100ml水的比例用水溶解。
上述一種高質量紅茶加工方法,其中,步驟5)中所述高氧含量條件下,氧氣的含量為空氣的40-45%。
上述一種高質量紅茶加工方法,其中,步驟8)中的篩分過程包括將烘干后的毛茶利用滾筒圓篩進行篩分,篩分出不同長短、粗細的茶葉和人工剔除茶梗、異物。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從原料采摘過程中就名優(yōu)綠茶采摘標準為標準,嚴格篩選以1芽2葉初展鮮葉,采摘標準的提高,在萎凋過程中,為了提高后期的茶葉的茶黃素的含量,第一次人工噴灑了綠茶液;而在發(fā)酵過程中,進行高氧發(fā)酵,促進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向茶黃素的有效轉化,增加茶黃素的含量。
將適度萎凋后的茶鮮葉搖青三次,通過鮮葉走水與還陽交替進行,莖梗中的水分源源不斷的傳送到葉片中來,使莖梗與葉片中的水分趨于一致,促使萎凋均勻,以利于揉捻時卷緊茶條,克服鮮葉難以萎凋均勻,揉捻時茶汁大量外溢,難以達到發(fā)酵需要的細胞破碎率的缺點,同時由于葉緣細胞逐漸受到破壞,鮮葉內的水分和內含物通過多次轉移逐步發(fā)生化學變化,主要有多酚類物質的氧化與脂類的降解,生成一些芳香類物質,長時間重搖青有利于增加成茶高沸點香氣成分的比例,從而促進成茶熟果香氣的發(fā)展,結合后期的烘焙提香,使茶葉的整體口感和香味得到提升,同時為了進一步減少次品率,在提香間歇期,將烘干后的毛茶利用滾筒圓篩進行篩分,篩分出不同長短、粗細的茶葉并人工剔除茶梗、異物,既不浪費時間,也可有效去除茶葉中的老梗、細梗、絲梗、紅筋、陰陽紅筋、皮片和外形色澤不同的茶葉及夾雜物等雜質,提高了茶葉的整體質量。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
實施例1:一種高質量紅茶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采摘:采摘夏季一芽二葉的祁門種茶鮮葉;
2)萎凋:將采摘的鮮葉置于萎凋槽中,保持溫度在25℃,加入熱風萎凋,攤放12h,每隔2h翻葉一次,在前兩次翻葉時將速溶綠茶水溶液按重量比1∶15的比例均勻地噴于萎凋葉上,混勻,下葉前13min停止加溫,只鼓冷風,使萎凋葉含水量控制在64%;
其中,所述速溶綠茶按1克速溶綠茶溶于100ml水的比例用水溶解;
3)搖青:使用茶葉調速浪青機搖青三次,在萎凋結束后30min時進行第一次搖青,搖青時間為2min,轉速為15rpm/min,靜置1h;第二次搖青時間為5min,轉速為20rpm/min,靜置2h;第三次搖青時間為10min,轉速為25rpm/min,靜置3h;
4)揉捻:按照“輕-重-輕”的原則,濕度85%~90%條件下,采用茶葉揉捻機室溫下輕揉50min,重揉40min,再輕揉10min,使條索緊結,細胞破碎率達到80%;
5)發(fā)酵:在氧氣的含量為空氣的40%條件下,采用變溫發(fā)酵,發(fā)酵葉溫先控制在28℃,相對濕度96%,發(fā)酵時間為140min,再將發(fā)酵葉溫降至23℃,保持0.5h;
6)毛火干燥:采用茶葉炒干機溫度160℃干燥至七成干;
7)足火干燥:采用茶葉烘焙機85℃烘至足干,干茶含水量5%,得到初制毛茶;
8)將步驟6)中的初制毛茶攤放回潮1h,在回潮的1h中對初制毛茶進行篩分;
其中,篩分過程包括將烘干后的毛茶利用滾筒圓篩進行篩分,篩分出不同長短、粗細的茶葉和人工剔除茶梗、異物;
9)在茶葉烘焙機90℃中進行烘焙提香50min,得到精制紅茶。
上述一種高質量紅茶加工方法,。
上述一種高質量紅茶加工方法,其中,步驟5)中所述高氧含量條件下,
上述一種高質量紅茶加工方法,其中,步驟8)中的
實施例2:其余與所述實施例1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步驟1)中采摘秋季一芽二葉的政和大白茶茶鮮葉;步驟2)中萎凋槽中保持溫度在30℃,加入熱風萎凋,攤放8h,在前兩次翻葉時將速溶綠茶水溶液按重量比1∶5的比例均勻地噴于萎凋葉上,混勻,下葉前15min停止加溫,只鼓冷風,使萎凋葉含水量控制在63%;步驟3)中第三次搖青靜置12h;步驟4)中細胞破碎率達到83%;步驟5)中發(fā)酵葉溫先控制在28℃,相對濕度95%,發(fā)酵時間為2h,再將發(fā)酵葉溫降至20℃,保持1h,氧氣的含量為空氣的45%;步驟7)中干茶含水量4%;步驟9)中在茶葉烘焙機100℃中進行烘焙提香50min。
實施例3:其余與所述實施例1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步驟1)中采摘春季一芽二葉的政和大白茶茶鮮葉;步驟2)中萎凋槽中保持溫度在28℃,加入熱風萎凋,攤放10h,在前兩次翻葉時將速溶綠茶水溶液按重量比1∶10的比例均勻地噴于萎凋葉上,混勻,下葉前10min停止加溫,只鼓冷風,使萎凋葉含水量控制在62%;步驟3)中第三次搖青靜置5h;步驟4)中細胞破碎率達到81%;步驟5)中發(fā)酵葉溫先控制在27℃,相對濕度97%,發(fā)酵時間為2.5h,再將發(fā)酵葉溫降至21℃,保持45min,氧氣的含量為空氣的43%;步驟7)中干茶含水量6%,步驟9)中在茶葉烘焙機95℃中進行烘焙提香50min。
本發(fā)明從原料采摘過程中就名優(yōu)綠茶采摘標準為標準,嚴格篩選以1芽2葉初展鮮葉,采摘標準的提高,在萎凋過程中,為了提高后期的茶葉的茶黃素的含量,第一次人工噴灑了綠茶液;而在發(fā)酵過程中,進行高氧發(fā)酵,促進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向茶黃素的有效轉化,增加茶黃素的含量。
將適度萎凋后的茶鮮葉搖青三次,通過鮮葉走水與還陽交替進行,莖梗中的水分源源不斷的傳送到葉片中來,使莖梗與葉片中的水分趨于一致,促使萎凋均勻,以利于揉捻時卷緊茶條,克服鮮葉難以萎凋均勻,揉捻時茶汁大量外溢,難以達到發(fā)酵需要的細胞破碎率的缺點,同時由于葉緣細胞逐漸受到破壞,鮮葉內的水分和內含物通過多次轉移逐步發(fā)生化學變化,主要有多酚類物質的氧化與脂類的降解,生成一些芳香類物質,長時間重搖青有利于增加成茶高沸點香氣成分的比例,從而促進成茶熟果香氣的發(fā)展,結合后期的烘焙提香,使茶葉的整體口感和香味得到提升,同時為了進一步減少次品率,在提香間歇期,將烘干后的毛茶利用滾筒圓篩進行篩分,篩分出不同長短、粗細的茶葉并人工剔除茶梗、異物,既不浪費時間,也可有效去除茶葉中的老梗、細梗、絲梗、紅筋、陰陽紅筋、皮片和外形色澤不同的茶葉及夾雜物等雜質,提高了茶葉的整體質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