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插秧機器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機器人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插秧機器人。
背景技術:
最原始的插秧大多采用人工插秧,比較耗費時間和人力,還容易產生插秧不整齊的想象。隨后就產生了用拋灑種子,取代了插秧的過程,這樣長出的秧苗及水稻沒有規(guī)則性,收割起來比較困難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插秧機器人,能夠代替人工插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插秧的規(guī)則性。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插秧機器人,包括插秧手、控制大腦、行走肢體、支撐體,所述插秧手、控制大腦與行走肢體均固定設于所述支撐體上,所述插秧手與行走肢體均與控制大腦電性連接,所述控制大腦包括識別插秧地范圍的識別模塊、設定各行各列之間距離的設定模塊,所述插秧手上設有多個紅外傳感器。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插秧手為可實現(xiàn)人手動作的五指防人機械手。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行走肢體為齒輪帶行走輪。在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所述控制大腦還與一控制器無線傳輸連接,所述控制器可控制行走肢體的行走路線及插秧手的位置。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插秧機器人能代替人工和拋苗的方式,減少了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秧田的整齊度,便于收割。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對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本發(fā)明實施例包括
一種插秧機器人,包括插秧手、控制大腦、行走肢體、支撐體,所述插秧手、控制大腦與行走肢體均固定設于所述支撐體上,所述插秧手與行走肢體均與控制大腦電性連接。所述控制大腦包括識別插秧地范圍的識別模塊、設定各行各列之間距離的設定模塊??刂拼竽X根據(jù)識別模塊和設定模塊控制插秧手和行走肢體的運行方向和距離。所述插秧手上設有多個紅外傳感器,紅外傳感器是用于感應秧田的水和泥土的深度,令插秧位置更加準確,避免倒秧現(xiàn)象。所述插秧手為可實現(xiàn)人手動作的五指防人機械手。插秧手一手拿一手插,動作模仿人為。所述行走肢體為齒輪帶行走輪。齒輪帶行走輪便于在秧田內行走,避免機器人陷入秧田,影響插秧工作。所述控制大腦還與一控制器無線傳輸連接,所述控制器可控制行走肢體的行走路線及插秧手的位置。本發(fā)明插秧機器人能代替人工和拋苗的方式,減少了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秧田的整齊度,便于收割。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 明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插秧機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插秧手、控制大腦、行走肢體、支撐體,所述插秧手、控制大腦與行走肢體均固定設于所述支撐體上,所述插秧手與行走肢體均與控制大腦電性連接,所述控制大腦包括識別插秧地范圍的識別模塊、設定各行各列之間距離的設定模塊,所述插秧手上設有多個紅外傳感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機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秧手為可實現(xiàn)人手動作的五指防人機械手。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機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肢體為齒輪帶行走輪。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插秧機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大腦還與一控制器無線傳輸連接,所述控制器可控制行走肢體的行走路線及插秧手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插秧機器人,包括插秧手、控制大腦、行走肢體、支撐體,所述插秧手、控制大腦與行走肢體均固定設于所述支撐體上,所述插秧手與行走肢體均與控制大腦電性連接,所述控制大腦包括識別插秧地范圍的識別模塊、設定各行各列之間距離的設定模塊,所述插秧手上設有多個紅外傳感器。通過上述方式,本發(fā)明能夠代替人工和拋苗的方式,減少了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秧田的整齊度,便于收割。
文檔編號A01C11/02GK102986347SQ20121040814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24日
發(fā)明者蔣瑛倩 申請人:蔣瑛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