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殼和電子設備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防護殼(10)在側板(12)設置有用于固定于基板的第1固定部(123)、以及從開放邊緣部延伸到頂板(11)并且其前端部分(127a)形成在頂板(11)而成的縫隙(127)。
【專利說明】防護殼和電子設備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形成具有頂板和側板且形成一方開放的箱形形狀并且將所述側板的開放邊緣部的一部分固定于貼裝有電子部件的基板的防護殼以及使用了該防護殼的電子設備。
【背景技術】
[0002]內含貼裝有電子部件的基板的電子設備特別是稱為移動電話的便攜性高的移動設備有時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會不小心掉落。當移動設備落下并碰撞到地面時,存在內含在移動設備的主板多會歪斜并且主板上的電子部件脫離的可能性。因此,對于使用于移動設備的電子部件而言,要求保持盡可能抵抗落下沖擊所引起的主板歪斜的剝離強度。
[0003]主板歪斜導致電子部件脫離的機理如下:即使主板歪斜電子部件也不歪斜,其應力集中于連接兩者的端子以至于端子或者端子周邊受到破壞。出于該機理,作為提高剝離強度的方法,可以列舉以電子部件容易跟隨主板歪斜的方式緩和電子部件的剛性。在樹脂基板上搭載電子部件并以覆蓋電子部件的方式配置防護殼(shield case)的模塊中,其剛性由防護殼的結構決定,因而能夠通過將防護殼最優(yōu)化來提高剝離強度。
[0004]在下述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具有頂板和側板的呈一方開放的箱形狀并且在容納于電子設備的外殼的基板上使側板的開放邊緣部接觸于基板的接地圖案而設置的防護殼。在該防護殼中,在其側板上以分割該側板的形態(tài)設置有臨近于開放邊緣部的多個縫隙。
[0005]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6]專利文獻
[0007]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101278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8]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0009]雖然上述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技術能夠以抵抗某種程度的落下沖擊的方式構成模塊,但是跟隨性相對于主板被復雜歪扭那樣的變形不能說是足夠的。
[0010]本發(fā)明是有鑒于上述的技術問題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對于成為安裝對象的基板的歪扭也能夠跟隨的防護殼以及使用了該防護殼的模塊。
[0011]解決技術問題的手段
[0012]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防護殼是具有頂板和側板且形成一方開放的箱形形狀并且將側板的開放邊緣部的一部分固定于貼裝有電子部件的基板的防護殼,在側板設置有用于固定于基板的固定部、以及從開放邊緣部延伸到頂板并且其前端部分形成在頂板而成的縫隙。
[0013]根據(jù)本發(fā)明,由于從側板的開放邊緣部延伸的縫隙到達頂板,縫隙的前端部分形成在頂板,因此即使安裝有防護殼的基板歪扭頂板也容易跟隨該歪扭。其結果,對模塊的端子的應力得到緩和,因而能夠提高模塊的剝離強度。
[0014]另外,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防護殼中,優(yōu)選地,前端部分形成圓弧形狀。在該優(yōu)選的形態(tài)中,通過使前端部分成為圓弧形狀,從而能夠緩和前端部分中的應力集中,即使反復發(fā)生歪扭也能夠防止由金屬疲勞所引起的損傷。
[0015]另外,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防護殼中,優(yōu)選地,側板設置有多個,相鄰接的側板之間被隔離而形成有間隙。在該優(yōu)選的形態(tài)中,即使在以防護殼發(fā)生大歪扭的方式變形的情況下,通過在相鄰接的側板之間設置間隙也能夠允許相鄰接的側板相互偏移的方式變形,能夠抑制側板的損傷。
[0016]另外,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防護殼中,優(yōu)選地,縫隙至少形成一對,在側板中在被一對縫隙夾著的位置設置有固定部。在該優(yōu)選的形態(tài)中,在用于將防護殼固定于基板的固定部的兩側形成有縫隙,因而即使基板歪斜防護殼也容易跟隨該歪斜,能夠緩和模塊的剛性。
[0017]另外,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防護殼中,優(yōu)選地,固定部具有設置在側板中央部而成的第I固定部。基板的一邊的中央近旁在基板歪斜時的移位量最小。因此,如果在該部分將防護殼固定于基板,則能夠減輕相對于防護殼的剛性所賦予的基板的歪扭的影響。因此,不增大模塊的剛性便能夠將防護殼固定于基板。
[0018]另外,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防護殼中,優(yōu)選地,以將第I固定部在側板的延伸方向上夾在其間的方式設置有第2固定部和第3固定部。在該優(yōu)選的形態(tài)中,除了第I固定部的配置形態(tài)之外,還通過將該第I固定部夾在其間的方式設置第2固定部和第3固定部,從而能夠更牢固地將防護殼固定于基板。
[0019]另外,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防護殼中,優(yōu)選地,在第2固定部與間隙之間形成有縫隙,在第3固定部與間隙之間也形成有縫隙。在該優(yōu)選的形態(tài)中,即使在防護殼的角部變形的情況下,也能夠減小第2固定部和第3固定部所涉及的力。
[0020]另外,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防護殼中,優(yōu)選地,在與第I固定部的頂板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第I連接部,在與第2固定部的頂板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第2連接部,在與第3固定部的頂板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第3連接部,第I連接部的沿著基板配置的長度比第2連接部的沿著基板配置的長度以及第3連接部的沿著基板配置的長度更長。
[0021]在該優(yōu)選的形態(tài)中,通過將第I連接部的沿著基板配置的長度構成為比第2連接部的沿著基板配置的長度以及第3連接部的沿著基板配置的長度更長,從而能夠兼顧防護殼與基板的固定強度、以及抑制防護殼的剛性過度變大。
[0022]另外,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防護殼中,優(yōu)選地,第I連接部、第2連接部和第3連接部中的任一個角部以在相對于基板的垂直面向頂板側后退的方式圓弧狀地形成。在該優(yōu)選的形態(tài)中,能夠兼顧由將角部做成圓弧狀所引起的應力集中緩和、以及由以在相對于基板的垂直面向頂板側后退的方式形成圓弧所引起的焊料浸潤性提高且均勻化效果。
[0023]另外,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防護殼中,優(yōu)選地,第2連接部和第3連接部均偏向間隙側而配置。在該優(yōu)選的形態(tài)中,能夠提高由確保第2連接部與第3連接部的距離所引起的防護殼固定的穩(wěn)定性、以及對在貼裝時等所受到的來自防護殼上面的壓力的耐性。
[0024]另外,在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防護殼中,優(yōu)選地,第2連接部和第3連接部以位于比配置在基板的背面的端子電極的最外部更內側的方式設置。在該優(yōu)選的形態(tài)中,在基板對應于主板的歪斜而發(fā)生歪斜的情況下,能夠抑制由該歪斜的影響所引起的應力傳遞到第2連接部和第3連接部。
[0025]本發(fā)明所涉及的電子設備是在貼裝有電子部件的基板上以覆蓋電子部件的方式配置上述的防護殼的電子設備。在本發(fā)明中,能夠提供具備上述防護殼的特性的電子設備。
[0026]發(fā)明的效果
[0027]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對于成為安裝對象的基板的歪扭也能夠跟隨的防護殼以及使用該防護殼的電子設備。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8]圖1是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防護殼的圖。
[0029]圖2是表示形成在圖1所示的防護殼的相鄰接的側板間的間隙的圖。
[0030]圖3是將圖1所示的防護殼的連接部放大表示的圖。
[0031]圖4是表示將圖1所示的防護殼安裝于基板的電子設備的一部分的圖。
[0032]符號的說明:
[0033]10:防護殼
[0034]11:頂板
[0035]12:側板
[0036]13:間隙
[0037]15:基板
[0038]121:側端部
[0039]122:第2固定部
[0040]123:第I固定部
[0041]124:第3固定部
[0042]125:側端部
[0043]126:縫隙
[0044]127:縫隙
[0045]128:縫隙
[0046]129:縫隙
[0047]122a:第2連接部
[0048]123a:第I連接部
[0049]124a:第3連接部
[0050]123b:角部
[0051]123c:角部
[0052]151:基板主體
[0053]152:焊接部
[0054]OL:最外線條
【具體實施方式】
[0055]以下,一邊參照附圖一邊就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為了讓說明的理解變得容易,在各圖中對相同的構成要素盡可能賦予相同的符號,并省略重復的說明。
[0056]就作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防護殼,一邊參照圖1 一邊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防護殼10的示意圖,圖1 (A)是防護殼10的平面圖,圖1 (B)是防護殼10的側面圖。
[0057]防護殼10具備頂板11、以及4個側板12。頂板11形成大致矩形狀,以從其各邊向垂直于頂板11的相同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4個側板12。因此,防護殼10是具有頂板11和側板12并且形成一方開放的箱形形狀的防護殼。防護殼10是將側板12的開放邊緣部(與頂板11接合的側板12的相反側的邊緣部)的一部分固定于貼裝有電子部件的基板的防護殼。
[0058]側板12在圖1(B)中從一端向另一端依次具備側端部121、第2固定部122、第I固定部123、第3固定部124、以及側端部125。在側端部121與第2固定部122之間形成有縫隙126。在第2固定部122與第I固定部123之間形成有縫隙127。在第I固定部123與第3固定部124之間形成有縫隙128。在第3固定部124與側端部125之間形成有縫隙129。
[0059]因此,在側板12設置有用于固定于基板的固定部即第I固定部123、第2固定部122、第3固定部124、從開放邊緣部延伸到頂板11的縫隙126、縫隙127、縫隙128、以及縫隙 129。
[0060]縫隙126的前端部分126a形成在頂板11。因此,縫隙126從開放邊緣部連接到頂板11。同樣地,縫隙127的前端部分127a形成在頂板11,縫隙128的前端部分128a形成在頂板11,縫隙129的前端部分129a形成在頂板11。
[0061]通過采用這樣的結構,從而從側板12的開放邊緣部延伸的縫隙126,127,128,129到達頂板,縫隙126,127,128,129的前端部分126a,127a, 128a, 129a形成在頂板11,因而即使安裝有防護殼10的基板歪扭,頂板11也容易跟隨該歪扭。
[0062]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前端部分126a,127a, 128a, 129a以形成圓弧形狀的方式形成。通過這樣使前端部分126a,127a, 128a, 129a成為圓弧形狀,從而能夠緩和前端部分126a, 127a, 128a, 129a的應力集中,即使反復發(fā)生歪扭也能夠防止由金屬疲勞所引起的損傷。
[0063]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側板12設置有多個,相鄰接的側板12與側板12之間被隔離而形成有間隙。關于該間隙的形成形態(tài)一邊參照圖2—邊進行說明。圖2是表示形成在相鄰接的側板12,12之間的間隙13的部分立體圖。
[0064]如圖2所示,相鄰接的側板12與側板12之間被隔離而形成有間隙13。更具體而言,一個側板12的側端部121與另一個側板12的側端部125被隔離,形成有間隙13。通過這樣構成,從而即使在防護殼10以產(chǎn)生大歪扭的方式變形的情況下,通過在相鄰接的側板12,12之間設置間隙13也能夠允許相鄰接的側板12,12以相互偏移的方式發(fā)生變形,能夠抑制側板12的損傷。
[0065]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縫隙至少形成一對,在側板中被一對縫隙夾著的位置設置有固定部。具體而言,在一對縫隙即縫隙126與縫隙127之間形成有固定部即第2固定部122。同樣地,在一對縫隙即縫隙127與縫隙128之間形成有固定部即第I固定部123,在一對縫隙即縫隙128與縫隙129之間形成有固定部即第3固定部124。如此,在用于將防護殼10固定于基板的固定部即第I固定部123、第2固定部122、第3固定部124的兩側形成有縫隙126,127,128,129,因而即使基板歪斜,防護殼10也容易跟隨該歪斜。
[0066]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側板12的中央部設置第I固定部123?;宓囊贿叺闹醒虢栽诨逋嵝睍r的移位量為最小。因此,如果在該部分將防護殼10固定于基板,則能夠減輕相對于防護殼的剛性所賦予的基板的歪扭的影響。通過在設置于側板12的中央部而成的第I固定部123將防護殼10固定于基板,從而不增大模塊的剛性便能夠將防護殼10固定于基板。
[0067]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將第I固定部123在側板12的延伸方向上夾于其間的方式設置有第2固定部122和第3固定部124。如此,除了第I固定部123的配置形態(tài)之夕卜,還通過將該第I固定部123夾于其間來設置第2固定部122和第3固定部124,從而能夠更牢固地將防護殼固定于基板。
[0068]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2固定部122與間隙13之間形成有縫隙126,在第3固定部124與間隙13之間也形成有縫隙129。通過這樣構成,從而即使是在防護殼10的角部變形的情況下也能夠減小第2固定部122和第3固定部124所涉及的力。
[0069]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與第I固定部123的頂板11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第I連接部123a,在與第2固定部122的頂板11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第2連接部122a,在與第3固定部124的頂板11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第3連接部124a。
[0070]第I連接部123a的沿著基板配置的長度構成為比第2連接部122a的沿著基板配置的長度以及第3連接部124a的沿著基板配置的長度更長。如此,通過將第I連接部123a的沿著基板配置的長度構成為比第2連接部122a的沿著基板配置的長度以及第3連接部124a的沿著基板配置的長度更長,從而能夠兼顧防護殼10與基板的固定強度以及抑制防護殼的剛性過度變大。
[0071]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I連接部123a、第2連接部122a和第3連接部124a當中的任一個角部以在相對于基板的垂直面向頂板側后退的方式圓弧狀形成。關于該形態(tài),以第I連接部123a作為代表例,一邊參照圖3 —邊進行說明。圖3是將圖1所示的防護殼10的第I連接部123a放大表示的圖。
[0072]如圖3所示,第I連接部123a的角部123b,123c以在相對于基板的垂直面(沿著圖2的紙面的面)上向頂板11側后退的方式圓弧狀形成。因此,角部123b和角部123c其圓弧的外側朝向頂板11側,從基板側(圖2的下方側)弓形地上升。通過這樣構成,從而能夠兼顧由將角部123b,123c做成圓弧狀所引起的應力集中緩和、以及由以在相對于基板的垂直面上向頂板11側后退的方式形成圓弧所引起的焊料潤濕性上升且均勻化的效果。
[0073]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連接部122a和第3連接部124a均偏向間隙13側配置。通過這樣構成,從而能夠提高由確保第2連接部122a與第3連接部124a的距離所引起的防護殼固定的穩(wěn)定性確保、以及對在貼裝時等所受到的來自防護殼上面的壓力的耐性。
[0074]另外,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防護殼10中,第2連接部122a和第3連接部124a以位于比配置在基板的背面的端子電極的最外部更內側的方式設置。關于該形態(tài),一邊參照圖4 一邊進行說明。圖4是表示將圖1所示的防護殼10安裝于基板15的電子設備ED的一部分的圖。
[0075]如圖4所示,基板15具備基板主體151。在基板主體151貼裝有電子部件,焊接部152在基板主體151的背面突出。第2連接部122a和第3連接部124a以位于比表示配置在基板15的背面的端子電極即焊接部152的最外部的最外線條OL更內側的方式設置。通過這樣構成,從而即使在基板15對應于主板的歪斜而發(fā)生歪斜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由該歪斜的影響所引起的應力傳遞到第2連接122a部和第3連接部124a。
【權利要求】
1.一種防護殼,其特征在于: 是具有頂板和側板且形成一方開放的箱形形狀并且將所述側板的開放邊緣部的一部分固定于貼裝有電子部件的基板的防護殼, 在所述側板,設置有用于固定于所述基板的固定部、以及從所述開放邊緣部延伸到所述頂板并且其前端部分形成在所述頂板而成的縫隙。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護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部分形成圓弧形狀。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護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側板設置有多個,相鄰接的側板之間被隔離而形成有間隙。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護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縫隙至少形成一對,在所述側板中在被一對縫隙夾著的位置設置有所述固定部。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護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具有設置在所述側板中央部而成的第I固定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防護殼,其特征在于: 以將所述第I固定部在所述側板的延伸方向上夾在其間的方式設置有第2固定部和第3固定部。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防護殼,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固定部與所述間隙之間形成有所述縫隙,在所述第3固定部與所述間隙之間也形成有所述縫隙。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防護殼,其特征在于: 在與所述第I固定部的所述頂板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第I連接部,在與所述第2固定部的所述頂板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第2連接部,在與所述第3固定部的所述頂板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第3連接部, 所述第I連接部的沿著所述基板配置的長度比所述第2連接部的沿著所述基板配置的長度以及所述第3連接部的沿著所述基板配置的長度更長。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防護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連接部、所述第2連接部和所述第3連接部中的任一個角部以在相對于所述基板的垂直面向所述頂板側后退的方式圓弧狀地形成。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防護殼,其特征在于: 在與所述第2固定部的所述頂板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第2連接部,在與所述第3固定部的所述頂板相反側的端部形成有第3連接部, 所述第2連接部和所述第3連接部均偏向所述間隙側而配置。
11.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防護殼,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連接部和所述第3連接部以位于比配置在所述基板的背面的端子電極的最外部更內側的方式設置。
12.—種電子設備,其特征在于: 在貼裝有電子部件的基板上以覆蓋所述電子部件的方式配置權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防護殼。
【文檔編號】H05K9/00GK104206045SQ201380018490
【公開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4月6日
【發(fā)明者】橫山健, 可知秀樹, 土屋慎一 申請人:Tdk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