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滑動型移動終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滑動型移動終端,尤其涉及可在推動滑動體的任一側時打開和關閉的滑動型移動終端。
背景技術:
一種翻轉型移動終端被構造成使得可旋轉地安裝蓋子以在主機身上打開和關閉。主體包括撥號按鈕和菜單按鈕,而蓋子包括LCD。為更好地查看圖形信息,對于移動終端上更大的LCD有越來越多的需求。因此,市場上銷售這樣一種滑動型移動終端,它包括允許用戶輸入信息的第一機身,以及具有用于顯示各種圖形信息的大尺寸LCD的第二機身。第二機身可在第一機身上滑動打開和關閉。
圖1是依照相關技術的滑動型移動終端的立體圖。相關技術的移動終端包括具有安裝在其上的用于顯示各種信息的顯示面板的第一機身102,以及其上可滑動地安裝第一機身102的第二機身104。允許用戶輸入數(shù)據(jù)的小鍵盤106安裝在正面?;瑒幽K安裝在第一機身102和第二機身104之間。第一機身102在第二機身103上縱向滑動。
滑動模塊包括在第二機身104的兩側上縱向排列的導槽126,且對應的導軌128排列在插入到導槽126中的第一機身的兩側上,使得第一機身可相對于第二機身104縱向移動。
當用戶在第二機身104上縱向推動第一機身102的較低端時,導軌128沿導槽126朝向打開位置移動。當用戶完成使用移動終端時,他在第一機身102的較高端向下推動以關閉該移動終端。
上述滑動型移動終端具有這樣一個問題,即第一機身102的較低端必須向上滑動以打開該終端。這一移動對于用戶而言是不便的。另外,由于第一機身102僅可在第二機身104上縱向滑動,因此不能執(zhí)行各種操作。
需要各種方法和系統(tǒng)來克服上述缺點。
發(fā)明內容
提供了一種在移動通信網(wǎng)絡中使用的手持式移動終端。該終端包括第一機身,包括頂部和底部,第一機身的頂部包括顯示面板;第二機身,包括頂部和底部,第二機身的頂部包括允許用戶與移動終端交互以輸入數(shù)據(jù)的用戶界面;以及安置在空腔中的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形成在第二機身的頂部和第一機身的底部之間,用于連接第一和第二機身并允許第一機身在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上相對于第二機身滑動。
在關閉位置,第一機身覆蓋第二機身的頂部以防止觸及用戶界面。在打開位置,第一機身通過滑動機構,在縱向和橫向的至少一個方向上相對于第二機身的頂部滑動,以展示用戶界面,且其中,在打開和關閉的位置中,第一機身的縱軸都與第二機身的縱軸平行。
滑動機構包括外殼、可旋轉地安裝在該外殼的第一側上且連接到第一機身的第一齒輪、可旋轉地安裝在該外殼的第二側上且連接到第二機身的第二齒輪、以及嚙合到第一和第二齒輪以傳送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之間的旋轉運動的第三齒輪。
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滑動機構相對于第一機身和第二機身的縱軸對角地定位在第一機身和第二機身之間,其中對角定位是由假象的第一和第二軸之間排列的第一角度限定的。第一軸穿過第一和第二齒輪的中心。第二軸穿過第二和第三齒輪的中心。在一個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一角度大約在30~40度之間。
在一個實施例中,外殼包括其上可旋轉地安裝第一齒輪的第一軸襯;其上可旋轉地安裝第二齒輪的第二軸襯;以及其上可旋轉地安裝第三齒輪的第三軸襯。第三軸襯定位在第一軸襯和第二軸襯之間。在第一軸襯上形成第一開口,而在第二軸襯上形成第二開口。
在一個特定實施例中,該移動終端還包括用于將第一機身電連接到第二機身的電纜,其中該電纜穿過第一和第二開口。電纜通路較佳地連接第一和第二開口,從而為電纜提供從外殼的第一側穿過到外殼的第二側的完善的路徑。
在一個或多個實施例中,該滑動模塊還包括用于覆蓋該外殼的第一和第二側以保護電纜的蓋子,且該滑動模塊還包括用于在多個鎖定狀態(tài)維持第一機身相對于第二機身的滑動位置的位置維持單元。位置維持單元包括與第一和第二軸襯有操作關系的固定環(huán),其中在該固定環(huán)的外圓周表面上形成了多個導槽。
在又一實施例中,可提供用于嚙合所述多個導槽的至少一個的球,使得每一導槽與一鎖定位置相關聯(lián),以維持第一機身相對于第二機身的滑動位置。也可提供一偏置件,用于向球施加壓力,使得當?shù)谝粰C身在第一鎖定位置中相對于第二機身滑動時,該球嚙合所述多個導槽中的第一導槽。
本發(fā)明的其它優(yōu)點、目的和特征一部分將在以下描述中闡明,一部分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仔細閱讀了以下內容以后將變得一目了然。這些優(yōu)點、目的和特征也可從本發(fā)明的實踐中獲知。本發(fā)明的目的和優(yōu)點可如所附權利要求書中特別指出的那樣實現(xiàn)和獲得。
本發(fā)明將參考以下附圖來詳細描述,附圖中,相同的參考標號指的是相同的元件,附圖中圖1是依照相關技術的滑動型移動終端的立體圖。
圖2是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滑動型移動終端的立體圖。
圖3是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滑動型移動終端的滑動單元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滑動單元的耦連立體圖。
圖5是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滑動單元的頂視圖。
圖6是圖5的滑動單元的后視圖。
圖7是沿圖4的線VII-VII所截取的橫截面圖。
圖8是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的位置維持單元的截面圖。
圖9是示出依照本發(fā)明安裝在關閉位置的滑動單元的頂視圖。
圖10-13示出了依照本發(fā)明的滑動單元的各種操作位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參考圖2,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一種滑動型移動終端包括具有顯示面板12和揚聲器14的第一機身10。第一機身10相對于第二機身20可滑動地安裝。第二機身20具有小鍵盤22和電池24。各種功能鍵16安裝在第一機身10的正面,而天線28和話筒26安裝在第二機身上。
參考圖3和4,所述較佳實施例還可包括安裝在第一機身10和第二機身20之間的滑動單元30,用于當推動第一機身10的任一側時相對于第二機身20在縱向兩個方向上滑動第一機身10?;瑒訂卧?0包括外殼32、可旋轉地安裝在外殼32上的第二齒輪34、可旋轉地安裝在外殼32上的第二齒輪36、以及旋轉地安裝在外殼32上且位于第一和第二齒輪34和36之間的第三齒輪38。用于容納第一齒輪10的第一容納凹口排列在外殼32的正面,且其上可旋轉地安裝第一齒輪10的第一軸襯42安裝在第一容納凹口40的中心。
參考圖4、5、6和7,用于容納第二齒輪的第二凹口44形成在外殼32的背面,且其上可旋轉地安裝第二齒輪36的第二軸襯46形成在第二容納凹口44的中心。用于容納第三齒輪38的第三容納凹口48例如形成在外殼32上。
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其上可旋轉地安裝第三齒輪38的第三軸襯38形成在第三容納凹口48的中心。第一、第二和第三凹口40、44和48較佳地互連,以允許第一和第二齒輪34和36嚙合第三齒輪38,以如下文更詳細描述的那樣將一個齒輪的旋轉相互傳送給其它齒輪。
第一和第二通孔52和54分別形成在第一軸襯42和第二軸襯46上,且用于電連接第一和第二軸襯10和20的電纜56穿過第一和第二通孔52和54(見圖4)。電纜56所穿過的第一電纜通路58形成在外殼32的正面,而電纜56所穿過的第二電纜通路60形成在外殼32的背面(見圖6)。將連接第一和第二電纜通路58和60的連接通路62形成為延伸穿過外殼32。
電纜56連接到第一機身10,它穿過形成在第一軸襯42上的第一通孔52。電纜56然后通過形成在外殼32的背面上的第二電纜通路60穿過連接通路62;之后,通過形成在外殼32的正面的第一電纜通路58穿過形成在第二軸襯46上的第二通孔54。電纜56然后再連接到第二機身20。
如圖3所示,在外殼32上安裝了用于防止電纜56外露的保護蓋64。蓋子64包括用于覆蓋外殼32的正面、第二通孔54和第一電纜通路58的第一覆蓋部分66。第二覆蓋部分68整體連接到第一覆蓋部分66,并以直角彎曲以覆蓋連接通路62。第三覆蓋部分70平行于第一覆蓋部分66而延伸,并覆蓋外殼32的背面、第一通路52和第二電纜通路60。在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和第三覆蓋部分66和70通過其到第二覆蓋部分68的連接而具有某一偏置力,使得當將蓋子64放置在外殼32的側面上時,蓋子64繞外殼32夾緊。
參考圖3、6和7,第一齒輪34可旋轉地安裝在第一軸襯42上,并嚙合第三齒輪38。多個嚙合孔71嚙合到第一機身10,且較佳地以相等的間隔沿環(huán)形方向形成在第一齒輪34的正面上。第二齒輪36可旋轉地安裝在第二軸襯46上,并通過形成在凹口44和48之間的互連開口嚙合第三齒輪38。嚙合孔72嚙合到第二機身20,并以相等的間隔沿環(huán)形方向形成在第二齒輪36的正面上。
位置維持單元84安裝在滑動單元30上,以允許第一和第二機身10和20維持在打開或關閉狀態(tài)。如圖7和8所示,位置維持單元84包括位于第二軸襯46的外圓周表面上的固定環(huán)80,以與第二軸襯46一起旋轉。多個凹槽82a、82b和82c呈半環(huán)形排列形成在固定環(huán)80的外圓周表面上。球86位于形成在第二機身中的安裝凹口中,且選擇性地插入到凹槽82a、82b和82c之一中。彈簧88向球86提供某種彈力。
凹槽82a、82b和82c較佳地形成在固定環(huán)80的外圓周表面上。當?shù)谝粰C身10在關閉狀態(tài)時,球86被插入到第一凹槽82a中,使得第一凹槽82a可維持第一機身10的關閉狀態(tài)。當?shù)谝粰C身10在第二機身20上在縱方向上打開時,球86被插入到第二凹槽82b中,使得第二凹槽82b可在第二機身20的縱方向上維持第一機身10的打開狀態(tài)。
在一個實施例中,當?shù)谝粰C身10相對于第二機身20在橫方向上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即,橫向滑動),則球86被插入到第三凹槽82c中,使得第三凹槽82c可相對于第二機身20在橫方向上維持第一機身10的打開狀態(tài)。在一個較佳實施例中,位置維持單元84安裝在第一軸襯42的外圓周表面和第一機身10之間。
或者,位置維持單元84可例如安裝在第一軸襯42和第一機身10之間,以及第二軸襯和第二機身20之間。
參考圖9,當?shù)谝粰C身10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第一齒輪34在第二機身20的長度上相對于第二齒輪36對角地安裝。將滑動單元構造成使得能夠安置第一和第二齒輪34和36,以使連接第一齒輪34的中心和第二齒輪36的中心的直線相對于第二機身20的縱方向上的直線形成角度α。較佳地,角度α大約在30~45度之間。
參考圖11,當?shù)谝粰C身10相對于第二機身20在縱方向上滑動以打開時,連接第一齒輪34的中心和第二齒輪36的中心的直線相對于第二機身20的縱軸形成角度β。較佳地,角度β大約在135~120度之間。
參考圖12,當?shù)谝粰C身10相對于第二機身20在橫向方向上處于打開狀態(tài)時,連接第一齒輪34的中心和第二齒輪36的中心的直線以及第二機身20的縱軸形成角度。較佳地,角度大約在30~45度之間。
當移動終端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如圖9所示,滑動單元30按照角度α對角地安置在第二機身20上。在這一情況下,球86被插入到第一凹槽82a中,使得該終端可被維持在關閉狀態(tài)。當用戶推動第一機身10的右側時,例如如由箭頭“P”所示的,為使用該移動終端,第一和第二齒輪34和36通過第三齒輪38彼此協(xié)同地旋轉。結果,如圖10和11所示,第一機身1相對于第二機身20縱向移動。
當?shù)谝粰C身10相對于第二機身20在縱方向上完全打開時,球86被插入到固定環(huán)80的第二凹槽82b中,從而允許第一機身10相對于第二機身20在縱方向上維持在打開狀態(tài)。為關閉該移動終端,可推動第一機身10的左側或第一機身10的頂部,使得第一機身10可在第二機身20上關閉。
為在第二機身20的縱方向上打開第一機身10,如圖12-13所示,用戶可如箭頭Q所示地推動第一機身10的左側。然后,滑動單元30的第一和第二齒輪34和36通過第三齒輪36彼此協(xié)同地旋轉,從而允許第一機身10相對于第二機身20向右移動。在這一情況下,球86被插入到第三凹槽82c中,使得第一機身10可相對于第二機身20在縱方向上維持在打開狀態(tài)。
以上實施例和優(yōu)點僅僅是示例性的,且不被解釋為限制本發(fā)明。本教導可被容易地應用于其它類型的設備。本發(fā)明的描述旨在說明性的,且不限制所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許多替換、修改和變化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將是顯而易見的。在權利要求書中,裝置加功能的子句旨在覆蓋此處被描述為執(zhí)行所述功能的結構,且不僅覆蓋了結構等效物,還覆蓋了等效結構。
權利要求
1.一種在移動通信網(wǎng)絡中使用的手持式移動終端,所述終端包括第一機身,包括頂部和底部,所述第一機身的頂部包括顯示面板;第二機身,包括頂部和底部,所述第二機身的頂部包括允許用戶與所述移動終端交互來輸入數(shù)據(jù)的用戶界面;以及安置在空腔中的滑動機構,所述滑動機構形成在所述第二機身的頂部和所述第一機身的底部之間,用于連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機身,且允許所述第一機身在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上相對于所述第二機身滑動,其中,在關閉位置中,所述第一機身覆蓋所述第二機身的頂部,以防止觸及所述用戶界面,其中,在打開位置中,所述第一機身通過所述滑動機構,在縱向和橫向的至少一個方向上可相對于所述第二機身的頂部滑動,以展示所述用戶界面,以及其中,在所述打開和關閉位置中,所述第一機身的縱軸都平行于所述第二機身的縱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結構包括外殼;可旋轉地安裝在所述外殼的第一側上、且連接到所述第一機身的第一齒輪;可旋轉地安裝在所述外殼的第二側上、且連接到所述第二機身的第二齒輪;以及嚙合到所述第一和第二齒輪、以傳送所述第一齒輪和所述第二齒輪之間的旋轉運動的第三齒輪。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機構相對于所述第一機身和所述第二機身的縱軸對角地定位在所述第一機身和所述第二機身之間,其中,所述對角定位是由假想的第一和第二軸之間形成的角度限定的,其中,所述第一軸穿過所述第一和第二齒輪的中心,且所述第二軸穿過所述第二和第三齒輪的中心。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在所述移動終端在關閉位置時大約在30到40度之間。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包括其上可旋轉地安裝所述第一齒輪的第一軸襯;其上可旋轉地安裝所述第二齒輪的第二軸襯;以及其上可旋轉地安裝所述第三齒輪的第三軸襯,其中,所述第三軸襯定位在所述第一軸襯和所述第二軸襯之間。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第一開口被限定在所述第一軸襯上,且第二開口被限定在所述第二軸襯上,所述移動終端還包括用于將所述第一機身電連接到所述第二機身的電纜,其中,所述電纜穿過所述第一和第二開口。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一電纜通路連接所述第一和第二開口,所述電纜通路提供所述電纜用于從所述外殼的第一側穿過到所述外殼的第二側的完善的路徑。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模塊還包括用于覆蓋所述外殼的第一側和第二側以保護所述電纜的蓋子。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機構還包括位置維持單元,用于在多個鎖定狀態(tài)相對于所述第二機身維持所述第一機身的滑動位置。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維持單元包括與所述第一和第二軸襯有操作關系的固定環(huán),其中多個凹槽形成在所述固定環(huán)的外圓周表面上;用于嚙合所述多個凹槽中的至少一個的球,其中,每一凹槽與一鎖定位置相關聯(lián),用于相對于所述第二機身維持所述第一機身的滑動位置;以及偏置件,用于向所述球施加壓力,使得當所述第一機身在第一鎖定位置相對于所述第二機身滑動時,所述球嚙合所述多個凹槽中的第一凹槽。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鎖定狀態(tài)轉換成所述第一機身相對于所述第二機身的打開縱向和打開橫向滑動位置。
12.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在所述移動終端在縱向打開位置時大約在135到150之間。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機身具有右側和左側,且所述移動終端可通過推動所述第一機身的右側從關閉位置切換到打開縱向位置。
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機身具有右側和左側,且所述移動終端可通過推動所述第一機身的左側從關閉位置切換到打開橫向位置。
15.一種在移動通信網(wǎng)絡中使用的手持式移動終端,所述終端包括第一機身,包括頂部和底部,所述第一機身的頂部包括顯示面板;第二機身,包括頂部和底部,所述第二機身的頂部包括允許用戶與所述移動終端交互來輸入數(shù)據(jù)的用戶界面;安置在空腔中的滑動機構,所述滑動機構形成在所述第二機身的頂部和所述第一機身的底部之間,用于連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機身,且用于允許所述第一機身在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上相對于所述第二機身滑動,其中,在關閉位置中,所述第一機身覆蓋所述第二機身的頂部,以防止觸及所述用戶界面,其中,在打開位置中,所述第一機身可通過所述滑動機構,在所述縱向和橫向的至少一個方向上可相對于所述第二機身的頂部滑動,以展示所述用戶界面,以及其中,在所述打開和關閉位置中,所述第一機身的縱軸都平行于所述第二機身的縱軸。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在所述移動終端在關閉位置時大約在30到40度之間。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在所述移動終端在縱向打開位置時大約在135和150度之間。
18.一種在移動通信網(wǎng)絡中使用的手持式移動終端,所述終端包括第一機身,包括頂部和底部,所述第一機身的頂部包括顯示面板;第二機身,包括頂部和底部,所述第二機身的頂部包括允許用戶與所述移動終端交互來輸入數(shù)據(jù)的用戶界面;以及安置在空腔中的滑動機構,所述滑動結構形成在所述第二機身的頂部和所述第一機身的底部之間,用于連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機身,且用于允許所述第一機身在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上相對于所述第二機身滑動,其中,在關閉位置中,所述第一機身覆蓋所述第二機身的頂部,以防止觸及所述用戶界面,其中,在打開位置中,所述第一機身通過所述滑動結構,在所述縱向和橫向的至少一個方向上可相對于所述第二機身的頂部滑動,以展示所述用戶界面,其中,在所述打開和關閉位置中,所述第一機身的縱軸都平行于所述第二機身的縱軸,以及其中,一電纜通路連接所述第一和第二開口,所述電纜通路提供所述電纜用于從所述外殼的第一側穿過到所述外殼的第二側的完善的路徑。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模塊還包括用于覆蓋所述外殼的第一和第二側以保護所述電纜的蓋子。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動機構還包括用于在多個鎖定狀態(tài)中相對于所述第二機身維持所述第一機身的滑動位置的位置維持單元。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種在移動通信網(wǎng)絡中使用的手持式移動終端。該終端包括第一機身,包括頂部和底部,該第一機身的頂部包括允許用戶與該移動終端交互來輸入數(shù)據(jù)的用戶界面;第二機身,包括頂部和底部,該第二機身的頂部包括顯示面板;以及安置在空腔中的滑動機構,該滑動機構形成在第一機身的頂部和第二機身的底部之間,用于連接第一和第二機身,且用于允許第二機身在縱向和橫向兩個方向上相對于第一機身滑動。
文檔編號H04B1/38GK1848863SQ20061007332
公開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4月4日
發(fā)明者朱原奭 申請人:Lg電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