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壓接型接線柱和利用了壓接型接線柱的電線接續(xù)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壓接型接線柱的改良和利用了該改良了的壓接型接線柱的電線接續(xù)裝置。
作為壓接型接線柱,例如有日本專利公報實開昭55-21553號所公開的電線接續(xù)裝置。
上述技術(shù)涉及可以簡便而且有效地將被覆電線在中間部與其它被覆電線電連接的電線接續(xù)裝置,現(xiàn)將該公報的第4圖作為
圖12再次進行說明。其中,符號作了更改。
圖12為示出現(xiàn)有壓接型接線柱的透視圖,作為接線柱的金屬爪構(gòu)件100具有相向的腳片部101、102(圖中未示出腳片部102)、相向的腳片部103、104、分別設(shè)在各腳片部101、102、103、104前端的二叉前端部105、105及設(shè)在二叉前端部105、105內(nèi)部的芯線保持部106。符號107、108為被覆電線,符號109、110為由多根導線束構(gòu)成的芯線。
作為簡單地電連接交叉的多根電線的技術(shù),例如有日本專利公報實開昭55-21553號所公開的電線接續(xù)裝置,該公報的圖2-圖4所示的金屬爪構(gòu)件20插入圖1的接續(xù)用孔9…(…表示多個,以下相同)。按照圖1,成為在4個一組的接續(xù)用孔9…中插入1個金屬爪構(gòu)件20的構(gòu)造,插入的金屬爪構(gòu)件20…為棋盤格配置。
在圖16中再次說明棋盤格配置,在圖14和圖15中再次說明金屬爪構(gòu)件20。
圖14示出交叉的電線的透視圖,例如,為了在交叉部103導通電線101和電線102,在交叉部106導通電線104和電線105,需剝開電線101、102、104、105的各絕緣被覆107、108、111、112,使其中的導體113與導體114、導體115與116接觸。
圖15(a)、(b)為示出使用壓接型接線柱的接續(xù)技術(shù)的圖,(a)為圖14所示交叉部103的透視圖,(b)為示出電線的接續(xù)狀態(tài)的平面圖。
在(a)中,為了剝開絕緣被覆107、108并使導體113、114相互接觸,采用壓接型的接線柱117。
接線柱117具有4個叉狀部121、122、123、124,在這些叉狀部121、122、123、124分別具有錐形部125(內(nèi)側(cè)省略)、棱部126(內(nèi)側(cè)省略)、以及刃部127。
為了由接線柱117接續(xù)電線101、102,通過在電線101、102推壓接線柱117,由接線柱117的錐部125將電線101、103導入接線柱117內(nèi),由棱部126剝開絕緣被覆107、108,由刃部127夾入導體113、114。
在(b)中,導體113和接線柱117由壓接部131、132導通,導體114和壓接型接線柱117由壓接部133、134導通,所以,導體113和導體114通過接線柱117導通。
圖16為示出壓接型接線柱的現(xiàn)有配置的平面圖,在該圖中,電線135、101、104、137以相等節(jié)距P排列,電線138、102、105以相等節(jié)距p排列并與這些電線135、101、104、137直交,由接線柱117…在交叉部103導通電線101和電線102,在交叉部106導通電線104和電線105,在交叉部141導通電線135和電線105,在交叉部142導通電線137和電線138。
可以將所有交叉部作為對象,配置包括用點劃線示出的接線柱117B…的接線柱117,在本例中,配置在列成棋盤格狀的交叉部內(nèi)的交叉部103、106、141、142。
因此,例如配置4個接線柱117所需空間由接線柱117的寬度w與接線柱117、117間的距離c決定,橫向長度為a、縱向長度為b。該空間與收容電線135、101、104、137、138、102、105和4個接線柱117的電線接續(xù)裝置相當。
上述空間用于與圖10所說明的空間sp1相比較。
圖13(a)、(b)為示出與金屬爪構(gòu)件相接續(xù)的被覆電線的芯線的圖,(a)示出腳片部103與芯線110的接觸狀態(tài),(b)示出腳片部104與芯線110的接觸狀態(tài)。
在(a)中,在芯線110的導線束中,存在不接觸腳片部103的導線束111。
在(b)中,對于芯線110為絞線的場合,在從(a)中所示腳片部103隔開一定距離的腳片部104,有的場合導線束111不接觸腳片部104。
這樣,當與兩方的腳片部103、104中任何一個都不接觸時,用于導通的芯線110的斷面減少,金屬爪構(gòu)件100(參照圖12)與芯線110的接觸電阻增加,這是其所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對于機動二輪車,存在根據(jù)使用者的需要增加車載電氣部件的傾向,用于接續(xù)電線的電線接續(xù)裝置大型化,占用大的空間,所以希望將該電線接續(xù)裝置小型化。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減小接觸電阻的壓接型接線柱。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小型電線接續(xù)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第一方案的壓接型接線柱,在由絕緣被覆包覆導體(該導體通過絞合多根導線束而成)的電線,推壓接觸具有間隔比上述導體外徑小的2列刃部的一對相向叉板,由刃部切割絕緣被覆并使刃部接觸導線束,從而使導體與叉板導通;其中,該壓接型接線柱的叉板相互平行,而且間隔設(shè)定為以下所示t:
M·p≤t<(0.5-M)·p(0.5+M)·p≤t<(1-M)·pM=sin-1(WSk·d1-Rdk)π]]>0.4≤WSd≤0.6]]>
其中,d導體的外徑(如導體的斷面為多角形,則為導體的外接圓直徑)k常數(shù)p導體的扭轉(zhuǎn)節(jié)距Rd導線束的直徑Sd與導體外徑d的比率
t叉板的間隔WS刃部的間隔多根導線束中至少任意一方與叉板接觸,使導體與壓接型接線柱的接觸電阻減少。
本發(fā)明第二方案的電線接續(xù)裝置,在由絕緣被覆包覆導體(該導體通過絞合多根導線束而成)而且橫向平行排列的電線,交叉由絕緣被覆包覆導體(該導體通過絞合多根導線束而成)而且縱向平行排列的電線,在這些電線的交叉部,分別推壓接觸具有間隔比上述導體外徑小的2列刃部的一對相向叉板,由上述刃部切割絕緣被覆并使其接觸導線束,從而使導體與一對相向的叉板導通;其中,該壓接型接線柱的上述一對相向叉板相互平行,而且間隔設(shè)定為以下所示t:
M·p≤t(0.5-M)·p(0.5+M)·p≤t(1-M)·pM=sin-1(WSk·d-Rdk)π]]>0.4≤WSd≤0.6]]>其中,d導體的外徑(如導體的斷面為多角形,則為導體的外接圓直徑)k常數(shù)p導體的扭轉(zhuǎn)節(jié)距Rd導線束的直徑Sd與導體外徑d的比率
t叉板的間隔WS刃部的間隔另外,上述多個壓接型接線柱為曲折配置(千鳥配置)。
由于多個壓接型接線柱為曲折配置,所以與現(xiàn)有的棋盤格配置相比壓接型接線柱所占空間小,從而可使電線接續(xù)裝置緊湊化。
圖1為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的壓接型接線柱的透視圖。
圖2為圖1的2向視圖。
圖3為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的第1、第2壓接部與導體的接觸狀態(tài)的說明圖。
圖4為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的第1、第2壓接部的間隔設(shè)定方法的說明圖。
圖5為示出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的壓接型接線柱的WS/d與導線切割根數(shù)的關(guān)系的圖。
圖6為示出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的壓接型接線柱的WS/d與接觸電阻的關(guān)系的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的電線接續(xù)裝置的平面圖。
圖8為圖7的2-2線斷面圖。
圖9為本發(fā)明的壓接型接線柱和電線的透視圖。
圖10為放大了圖7中壓接型接線柱部的平面圖。
圖11為說明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的壓接型接線柱的配置的模式圖。
圖12為示出現(xiàn)有的壓接型接線柱的透視圖。
圖13為示出與現(xiàn)有的金屬爪構(gòu)件接續(xù)的被覆電線的芯線的圖。
圖14為示出交叉電線的透視圖。
圖15為用于說明利用現(xiàn)有的壓接型接線柱的接續(xù)技術(shù)的圖。
圖16為示出壓接型接線柱的現(xiàn)有配置的平面圖。
下面根據(jù)圖1~6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形式。附圖按符號的方向觀看。
圖1為本發(fā)明的壓接型接線柱的透視圖,壓接型接線柱1由板材一體形成,它由作為叉板的第1、第2壓接部2、3、作為叉板的第3、第4壓接部4、5、以及基部6構(gòu)成,該第1、第2壓接部2、3為了與導線C1導通而形成為叉狀,該第3、第4壓接部4、5為了與導線C2導通而形成為叉狀,該基部6連接這些第1壓接部2、第2壓接部3、第3壓接部4和第4壓接部5。電線C1由絞合多根導線束(圖中未示出)的導體D1和包覆該導體D1的絕緣被覆E1構(gòu)成。
電線C2由絞合多根導線束(圖中未示出)的導體D2和包覆該導體D2的絕緣被覆E2構(gòu)成。
為了進行直交重疊的電線C1和電線C2的接線,第1、第2壓接部2、3和第3、第4壓接部4、5的高度不同。
第1壓接部2、第2壓接部3具有用于壓入電線C1的槽部7、8。
第3壓接部4和第4壓接部5具有用于壓入電線C2的槽部11、12。
第1壓接部2與第2壓接部3平行,設(shè)其間隔(在這里為第1、第2壓接部2、3的內(nèi)面2a、3a間的距離)為t。
同樣,第3壓接部4與第4壓接部5平行,設(shè)其間隔(在這里為第3、第4壓接部4、5的內(nèi)面4a、5a間的距離)為t(圖中未示出)。
另外,設(shè)電線C1、C2的導體D1、D2的外徑(即,如D1、D2為多角形斷面,則為導體D1、D2的外接圓直徑)為d(在導體D2中未示出)。
圖2為圖1的2向視圖,第1壓接部2的槽部7從開口側(cè)按順序包括用于引導電線C1的第1傾斜部7a、7a,用于剝開絕緣被覆E1的棱部7b、7b,用于壓縮和再布置導體D1的導線束的第2傾斜部7c、7c,為了提高棱部7b、7b的被覆剝離效果而形成于第1傾斜部7a、7a和第2傾斜部7c、7c外側(cè)面的倒角部7d、7d,用于向?qū)wD1推壓以進行壓接保持的左、右刃部7L、7R,以及在向槽部7壓入電線C1時用于防止應力集中的圓角部7f。
槽部8為與槽部7相同的形狀,故省去其說明。
8L、8R為用于推壓在導體D1進行壓接保持的左、右刃部。
設(shè)左、右刃部7L、7R及左、右刃部8L、8R之間的間隔為WS(對于左、右刃部8L、8R圖中未示出)。
圖3為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第1、第2壓接部與導體的接觸狀態(tài)的說明圖,(a)為側(cè)視圖(絕緣被覆未在圖中示出),(b)為(a)的b-b線剖視圖,(c)為(a)的c-c線剖視圖。
在(a)中,第1、第2壓接部2、3在槽部7、8(參照圖1)壓接絞線導體D1。
導體D1例如通過從第1壓接部2到第2壓接部3朝逆時針方向絞合各導線束而獲得。
在這里,當設(shè)1根導線束(帶剖面線的線)為F時,在第1壓接部2附近導線束F位于導體D1的大體上部,通過導體D1的里側(cè)(虛線部分),在第2壓接部3附近到達導體D1的靠前側(cè)。
在(b)中,在第1壓接部2側(cè),導線束F不接觸左、右刃部7L、7R中的任何一個。
在(c)中,在第2壓接部3側(cè),導線束F接觸右刃部8R。
即,通過將第1壓接部2與第2壓接部3的間隔t(參照圖3(a))設(shè)定在后述的范圍,使得導線束F與第1、第2壓接部2、3中的任一方接觸。其它導線束也是一樣。
下面說明以上所述第1、第2壓接部2、3的間隔t的設(shè)定方法。
圖4為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第1、第2壓接部的間隔設(shè)定方法的說明圖,示出將電線C1(參照圖1)的導體D1推入第1壓接部2的刃部7L、7R之間及第2壓接部3的刃部8L、8R之間的狀態(tài)。在這里,圖下方的第1、第2壓接部2、3的剖面分別與圖3的(b)、(c)相當。第3、第4壓接部4、5的間隔設(shè)定方法與第1壓接部2、3的方法相同,故省去其說明。
在將外徑d的導體D1推入間隔WS的左、右刃部7L、7R間(及刃部8L、8R之間)的場合,導體D1在壓縮下變形,成為沿上下伸長的大體橢圓形。
此時,設(shè)最接近(未接觸)第1壓接部2的右刃部7R上部的位置處的導線束為P,設(shè)位于該導線束P的逆時針回轉(zhuǎn)側(cè)而且最接近(未接觸)左刃部7L上部的位置處的導線束為Q。
另外,設(shè)在第2壓接部3的刃部8L、8R的導線束P的位置分別為R、S、T、U、V、W。
另外,設(shè)在第2壓接部3的刃部8L、8R的導線束Q的位置也可分別為R、S、T、U、V、W。
位置R、T、U、W為導線束P、Q接觸左、右刃部8L、8R的上下端的位置,如設(shè)左、右刃部8L、8R(或左、右刃部7L、7R)的中心線為CV,導體D1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線為CH,中心線CV與中心線CH的交點為點G,則位置R與位置U相對點G為點對稱,位置T與位置W相對點G為點對稱。關(guān)于位置S、V將在后面說明。
如設(shè)位置R的中心為點RC,位置T的中心為點TC,位置U的中心為UC,位置W的中心為WC,中心線CV與直線WCTC所成的角為θ,則∠WCGRC=2θ。
另外,設(shè)導體D1的絞合方向為tw。
下面,求出導線束P、R與第2壓接部3的左、右刃部8L、8R中任何一方接觸的條件。
假設(shè)導線束P接觸在從左刃部8L的位置R到位置T之間,則當導線束P處于位置T時,導線束Q處于位置T與位置U之間,不接觸左、右刃部8L、8R中任何一個。
因此,為了使導線束P、Q兩方接觸刃部8L,如使位置S成為從位置T沿順時針方向轉(zhuǎn)過2θ的位置,則導線束P處于位置R與位置S之間即可。即,導線束P在范圍X接觸即可。
這樣,當設(shè)從導體D1的第1壓接部2到第2壓接部3的扭轉(zhuǎn)角度為Φ1時,上述導線束P、Q接觸左刃部8L的條件為2θ≤Φ1<π-2θ……(1)另外,與上述相同,為了使導線束P、Q兩方接觸刃部8R,如使位置V成為從位置W沿順時針方向轉(zhuǎn)過2θ的位置,則導線束P處于位置U與位置V之間即可。即,導線束P在范圍Y接觸即可。
因此,當設(shè)從導體D1的第1壓接部2到第2壓接部3的扭轉(zhuǎn)角度為Φ2時,上述導線束P、Q接觸右刃部8R的條件為
π+2θ≤Φ2<2π-2θ……(2)在這里,如設(shè)導體D1的導線束被扭轉(zhuǎn)1圈時導體D1在長度上的節(jié)距為扭轉(zhuǎn)節(jié)距p,則第1、第2壓接部2、3間的間隔t、扭轉(zhuǎn)角Φ1、Φ2、以及扭轉(zhuǎn)節(jié)距p的關(guān)系為t∶p=Φ1∶2π或t∶p=Φ2∶2π因此t=Φ1/2π·p……(3)或t=Φ2/2π·p……(4)由(1)式和(3)式可以得到2θ/2π·p≤t<(π-2θ)/2π·p因此θ/π·p≤t<(0.5-θ/π)·p……(5)另外,由(2)式和(4)式可以得到(π+2θ)/2π·p≤t<(2π-2θ)/2π·p因此(0.5+θ/π)·p≤t<(1-θ/π)·p……(6)在這里,如設(shè)直線WCTC的長度為k·d(當將導體D1壓破時,設(shè)從排列在最外側(cè)的導線束P(或?qū)Ь€束Q)的位置W到位置T的距離為導體D1外徑d的k倍。k為由經(jīng)驗求出的倍率(常數(shù))。),設(shè)導線束P的直徑為Sd,則sinθ=(WS-Sd)/(k·d)因此θ=sin-1((WS-Sd)/(k·d))……(7)在這里,如使M=θ/π則(5)式成為M·p≤t<(0.5-M)·p……(8)另外,(6)式成為
(0.5+M)·p≤t<(1-M)·p……(9)上述(8)式或(9)式為導體D1的多個導線束P、Q(及余下的導線束)與第1、第2壓接部2、3中的任何一方接觸的條件。
圖5為示出本發(fā)明壓接型接線柱的WS/d與導線束切斷根數(shù)的關(guān)系的圖,縱軸表示導體的導線束切斷根數(shù),橫軸表示刃部間隔對導體直徑的比率WS/d(符號參照圖1和圖4)。
如WS/d小,即左、右刃部7L、7R(或左、右刃部8L、8R)間的間隔WS相比導體D1(或?qū)wD2)的外徑d較小,則導體D1(或?qū)wD2)強行壓入到左、右刃部7L、7R(或左、右刃部8L、8R)之間,導線束切斷根數(shù)增大。
隨著WS/d增大,即左、右刃部7L、7R(或左、右刃部8L、8R)間的間隔WS相對導體D1(或?qū)wD2)的外徑d增大,則導體D1易于壓入到左、右刃部7L、7R(或左、右刃部8L、8R)之間,導線束切斷根數(shù)減少。當WS/d的值在0.4以上時,導線束不被切斷。
圖6為示出本發(fā)明壓接型接線柱的WS/d與接觸電阻的關(guān)系的圖,縱軸為壓接型接線柱與導體的接觸電阻,橫軸為WS/d(符號參照圖1和圖4)。
如WS/d小,左、右刃部7L、7R(或左、右刃部8L、8R)以大的力推壓導體D1的各導線束,所以接觸電阻小而穩(wěn)定;當WS/d在0.6以上時,左、右刃部7L、7R(或左、右刃部8L、8R)推壓導體D1的各導線束的力變?nèi)?,所以接觸電阻急劇變大。
由以上結(jié)果可知,作為不切斷導線束而且接觸電阻小的條件,可將SW/d設(shè)為0.4≤SW/d≤0.6在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形式中,示出了由壓接型接線柱連接2根電線的場合,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用于將壓接型接線柱作為1根電線的端子進行連接的場合。
下面,根據(jù)圖7-圖11說明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形式。附圖按符號的方向觀看。
圖7為本發(fā)明電線接續(xù)裝置的平面圖,電線接續(xù)裝置A包括底座部2、縱向電線群3、橫向電線群4、壓接型接線柱5…、以及外罩部6。該縱向電線群3由縱向排列于該底座部2的多根電線構(gòu)成,該橫向電線群4由與該電線群3成直角重疊排列的多根電線構(gòu)成,該壓接型接線柱5…用于連接這些縱向電線群3和橫向電線群4的各交叉部,該外罩部6用于覆蓋這些底座部2、縱向電線群3、橫向電線群4及壓接型接線柱5…。
在這里,符號7為形成于外罩部6的接合部,用于將外罩部6固定于底座部2。
縱向電線群3由縱向電線3a,3b,3c,3d,3e,3f,3g,3h,3j,3k構(gòu)成。
橫向電線群4由橫向電線4a,4b,4c,4d,4e,4f構(gòu)成。
圖8為圖7的2-2線斷面圖,底座部2具有用于支承縱向電線群3的第1電線支承部11、設(shè)于該第1電線支承部11側(cè)方的接線柱插入槽12、12(內(nèi)側(cè)省略)、以及用于支承橫向電線群4的圖中未示出的第2電線支承部。
第1電線支承部11具有用于分別插入縱向電線3a,3b,3c,3d,3e,3f,3g,3h,3j,3k以定位的半圓斷面槽11a…。
第2電線支承部具有用于分別插入橫向電線4a,4b,4c,4d,4e,4f以定位的多個半圓斷面槽(圖中未示出)。
圖9為本發(fā)明壓接型接線柱和電線的透視圖,壓接型接線柱5由板材一體形成,由例如第1、第2壓接部21、22、例如第3、第4壓接部23、24、以及底座部25構(gòu)成。該第1、第2壓接部21、22為了與縱向電線3d導通而形成為叉狀,該第3、第4壓接部23、24為了與橫向電線4a導通而形成為叉狀,該底座部25連接這些第1壓接部21、第2壓接部22、第3壓接部23、第4壓接部24??v向電線3d由絞合多根導線束(圖中未示出)的導體3m和包覆該導體3m的絕緣被覆3n構(gòu)成,橫向電線4a由絞合多根導線束(圖中未示出)的導體4m和包覆該導體4m的絕緣被覆4n構(gòu)成。
第1、第2壓接部21、22和第3、第4壓接部23、24為了連接直交重疊的縱向電線3d與橫向電線4a,形成不同的高度。
第1壓接部21、第2壓接部22分別具有用于推入縱向電線3d的槽部26、27。
第3壓接部23、第4壓接部24分別具有用于推入橫向電線4a的槽部28、29。
第1壓接部21與第2壓接部22平行,這些第1、第2壓接部21、22的各外面31、32間的距離為w。
第3壓接部23、第4壓接部24也平行,這些第3壓接部23、第4壓接部24的各外面33、34間的距離為w(圖中未示出)。
槽部26從開口側(cè)依順序分別具有用于引導縱向電線3d的第1傾斜部35、35(省略了一側(cè)),用于剝開絕緣被覆3n的棱部36、36(省略了一側(cè)),用于壓縮和再布置導體3m的導線束的第2傾斜部37、37(省略了一側(cè)),為了提高棱部36、36的被覆剝離效果而形成于第1傾斜部35、35和第2傾斜部37、37外側(cè)面的倒角部38、38,用于向?qū)w3m推壓以進行壓接保持的刃部41、41(省略了一側(cè)),以及在向槽部26壓入縱向電線3d時用于防止應力集中的圓角部42。
槽部27、28、29為與槽部26相同的形狀,故省去其說明。
在將壓接型接線柱5…推壓到各交叉部時,圖8所示接線柱插入槽12在槽底起到圖3所示壓接型接線柱5的第1、第2壓接部21、22的擋塊的作用,用于使導體3m、4m位于槽部26、27、28、29的各刃部41、41的大體中央部。
圖10為將圖7中壓接型接線柱部放大了的平面圖,由圖可看出,壓接型接線柱5的寬度w和與相鄰的壓接型接線柱5的距離c保持與現(xiàn)有裝置相同,并且分別向縱向電線3d與橫向電線4a的交叉部51、縱向電線3f與橫向電線4a的交叉部52、縱向電線3e與橫向電線4c的交叉部53、縱向電線3g與橫向電線4d的交叉部54推壓壓接型接線柱5a、5b、5c、5d(壓接型接線柱5a、5b、5c、5d與壓接型接線柱5相同,但為了說明方便特意作了區(qū)別),以曲折狀配置壓接型接線柱5a、5b、5c、5d。(關(guān)于曲折配置(千鳥配置),由圖5詳細說明。)即,把壓接型接線柱5c的橫向位置配置在壓接型接線柱5a與壓接型接線柱5b的中央。換言之,相對于壓接型接線柱5a、5b間的橫向節(jié)距(與電線3d、3f間的節(jié)距相等)p,設(shè)壓接型接線柱5a、5c間的橫向節(jié)距為0.5p。
另外,壓接型接線柱5c、5d間的橫向節(jié)距設(shè)為p,同時設(shè)壓接型接線柱5c、5d的縱向節(jié)距為0.5p。
在這里,例如,為了配置4個壓接型接線柱5a、5b、5c、5d所需空間為由1點劃線所示sp1,橫的長度為A,縱的長度為B。
因此,該空間sp1與現(xiàn)有的用于配置4個接線柱的空間sp2(橫的長度為a,縱的長度為b)相比很小。
這樣,通過保持壓接型接線柱5a、5b、5c、5d的大小和壓接型接線柱5a、5b、5c、5d相互間的距離c與現(xiàn)有裝置相同,并且把多個壓接型接線柱5a、5b、5c、5d配置成曲折狀,可以使壓接型接線柱5a、5b、5c、5d所占空間小,由此可使電線接續(xù)裝置A(參照圖7)小型化。
下面詳細說明以上所述壓接型接線柱5的配置。
圖11(a)-(c)為本發(fā)明壓接型接線柱的配置的模式圖。在這里,對橫向、縱向電線賦予符號d、e和符號f、g。
在(a)中,平行排列的多個縱向電線e…交叉于平行排列的多個橫向電線d…,在這些電線d…、e…的交叉部分別配置壓接型接線柱5。即,示出壓接接線柱5配置成棋盤格的情形。
在(b)中,平行排列的多個縱向電線e…交叉于平行排列的多個橫向電線f…,在這些電線e…、f…的交叉部分別配置壓接型接線柱5。相對于與(a)中的棋盤格配置的情形,將壓接型接線柱5…縱向錯開棋盤格節(jié)距的一半地進行配置。即,示出將壓接型接線柱5…縱向錯開配置的情形。
在(c)中,平行排列的多個縱向電線g…交叉于平行排列的多個橫向電線d…,在這些電線d…、g…的交叉部分別配置壓接型接線柱5。相對于(a)中的棋盤格配置的情形,將壓接型接線柱5…橫向錯開棋盤格節(jié)距的一半進行配置。即,示出將壓接型接線柱5…橫向錯開配置的情形。
本發(fā)明的曲折配置指(1)組合(a)的棋盤格配置和(b)的縱向錯開配置的情形,(2)組合(a)的棋盤格配置和(c)的橫向錯開配置的情形,(3)組合(a)的棋盤格配置、(b)的縱向錯開配置及(c)的橫向錯開配置的情形。(a)-(c)的壓接型接線柱5只要分別至少配置1個即可。另外,在上述(1)-(3)中,(a)-(c)的壓接型接線柱5的至少1個配置成不同的橫向電線d、f或縱向電線e、g。
這里所示的壓接型接線柱5的個數(shù)、橫向電線d、f、以及縱向電線e、g的根數(shù)不限于此。
在本發(fā)明的電線接續(xù)裝置中,雖然示出了使用4個壓接型接線柱5的情形,但電線接續(xù)裝置中的壓接型接線柱5的個數(shù)也可是這以外的數(shù)目。在本實施例的電線接續(xù)裝置中,雖然可以使用本發(fā)明第一實施形式的壓接型接線柱,但是不限于該種壓接型接線柱。
本發(fā)明由上述構(gòu)成可發(fā)揮以下效果。
在本發(fā)明第一實施形式的壓接型接線柱中,壓接型接線柱的叉板相互平行,而且間隔設(shè)定為以下所示的t:
M·p≤t<(0.5-M)·p(0.5+M)·p≤t<(1-M)·pM=sin-1(WSk·d-Rdk)π]]>0.4≤WSd≤0.6]]>其中,d導體的外徑(如導體的斷面為多角形,則為導體的外接圓直徑)k常數(shù)p導體的扭轉(zhuǎn)節(jié)距Rd導線束的直徑Sd與導體外徑d的比率
t叉板的間隔WS刃部的間隔通過接觸多個導線束中任意至少一方的叉板,可以減少導體與壓接型接線柱的接觸電阻。
本發(fā)明第二方案的電線接續(xù)裝置,由于曲折配置多個壓接型接線柱,所以,與現(xiàn)有的棋盤格配置相比,可以減少壓接型接線柱所占空間,從而可以使電線接線柱緊湊化。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壓接型接線柱,在由絕緣被覆包覆導體(該導體通過絞合多根導線束而成)的電線,推壓接觸具有間隔比上述導體外徑小的2列刃部的一對相向叉板,由上述刃部切割絕緣被覆并使刃部接觸導線束,從而使導體與一對相向的叉板導通;其特征在于該壓接型接線柱的上述一對相向叉板相互平行,而且間隔設(shè)定為以下所示t:M·p≤t<(0.5-M)·p(0.5+M)·p≤t<(1-M)·pM=sin-1(WSk·d-Rdk)π]]>0.4≤WSd≤0.6]]>其中,d導體的外徑(如導體的斷面為多角形,則為導體的外接圓直徑)k常數(shù)p導體的扭轉(zhuǎn)節(jié)距Rd導線束的直徑Sd與導體外徑d的比率
t:叉板的間隔WS刃部的間隔。
2.一種電線接續(xù)裝置,在由絕緣被覆包覆導體(該導體通過絞合多根導線束而成)而且橫向平行排列的電線,交叉由絕緣被覆包覆導體(該導體通過絞合多根導線束而成)而且縱向平行排列的電線,在這些電線的交叉部,分別推壓接觸具有間隔比上述導體外徑小的2列刃部的一對相向叉板,由上述刃部切割絕緣被覆并使其接觸導線束,從而使導體與一對相向的叉板導通;其特征在于該壓接型接線柱的上述一對相向叉板相互平行,而且間隔設(shè)定為以下所示t,M·p≤t<(0.5-M)·p(0.5+M)·p≤t<(1-M)·pM=sin-1(WSk·d-Rdk)π]]>0.4≤WSd≤0.6]]>其中,d導體的外徑(如導體的斷面為多角形,則為導體的外接圓直徑)k常數(shù)p導體的扭轉(zhuǎn)節(jié)距Rd導線束的直徑Sd與導體外徑d的比率
t叉板的間隔WS刃部的間隔另外,上述多個壓接型接線柱曲折配置。
全文摘要
一種壓接型接線柱,其一對相向叉板相互平行,而且間隔設(shè)定為以下所示t:M·p≤t<(0.5-M)·p;(0.5+M)·p≤t<(1-M)·p;M=
文檔編號H01RGK1236204SQ9910639
公開日1999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1999年5月1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8年5月18日
發(fā)明者山本隆雄, 三浦信夫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