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移動終端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于microusb的組件。
背景技術:
當前的智能整機上,usb接口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結構。microusb和typec是兩種使用相對較廣的接口類型,比如小米,華為等采用microusb,蘋果等多采用typec。其中typec支持正反盲插,但是其管腳較多,成本較高。而microusb管腳較少,但無法支持正反盲插。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用于microusb的組件,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microusb無法正反盲插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用于microusb的組件,包括相互對插的第一對插件和第二對插件,所述第一對插件上設置有多個引腳,在所述第二對插件上設置有與每一所述引腳相對應的引腳接口,所述第一對插件上設置有正插面和反插面,每一所述引腳具有第一走線部和第二走線部,每一所述第一走線部位于所述正插面,每一所述第二走線部位于所述反插面,且所述第一走線部與所述第二走線部一一對應電連接;所述引腳接口包括正插時用于與每一所述第一走線部相接的第一引腳接口和反插時用于與每一所述第二走線部相接的第二引腳接口,所述第一引腳接口與所述第二引腳接口在所述第二插件的同一側(cè)面并列為兩排且排序相反。
可選地,在所述正插面的所述第一走線部以及與所述第一走線部相對應的在所述反插面的所述第二走線部分別沿所述第二對插件插入所述第一對插件的方向依次順序設置且直線延伸。
可選地,所述第一走線部的延伸長度與所述第二走線部的延伸長度相同。
可選地,所述第一對插件為microusb母座,所述microusb母座具有插孔,在所述插孔內(nèi)設置有用于插接的內(nèi)舌,所述內(nèi)舌的兩側(cè)的側(cè)壁面分別為所述正插面和反插面;所述第二對插件為與所述microusb母座相對插的microusb數(shù)據(jù)線端口,所述第一引腳接口與所述第二引腳接口設置在所述microusb數(shù)據(jù)線端口內(nèi)的一側(cè)的側(cè)壁面上。
可選地,所述內(nèi)舌的兩側(cè)的側(cè)壁面分別與所述插孔相對應的內(nèi)壁面之間的距離相等。
可選地,所述第一走線部的兩端沿所述第二對插件插入所述第一對插件的方向依次設為第一頭端和第一尾端,所述第二走線部的兩端沿所述第二對插件插入所述第一對插件的方向依次設為第二頭端和第二尾端,所述第一尾端與所述第二頭端相互對應且電連接。
可選地,在所述第一尾端與所述第二頭端之間開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壁上設置有用于導電的金屬層。
可選地,所述第二對插件為microusb母座,所述microusb母座具有插孔,在所述插孔內(nèi)設置有用于插接的內(nèi)舌,所述第一引腳接口與所述第二引腳接口設置在所述內(nèi)舌的一側(cè)的側(cè)壁面上;所述第一對插件為與所述microusb母座相對插的microusb數(shù)據(jù)線端口,所述microusb數(shù)據(jù)線端口內(nèi)互對的側(cè)壁上分別為所述正插面和反插面。
可選地,所述第一走線部與所述第二走線部在所述microusb數(shù)據(jù)線端口內(nèi)通過金屬引線電連接。
可選地,所述引腳的數(shù)量至少為四個。
本發(fā)明提出的用于microusb的組件在保證不需要改變引腳數(shù)量的情況下,便可以正反盲插,提升了用戶體驗;且結構簡單易行,容易實現(xiàn)。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用于microusb的組件中的第一對插件的正插面上的第一走線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用于microusb的組件中的第一對插件的反插面上的第二走線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用于microusb的組件中的第二對插件上的引腳接口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用于microusb的組件中的第二對插件正插至第一對插件時的狀態(tài)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用于microusb的組件中的microusb母座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如圖1-3所示,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microusb的組件,該組件包括相互對插的第一對插件1和第二對插件2,第一對插件1上設置有多個引腳3,在第二對插件2上設置有與每一個引腳相對應的引腳接口4。
具體地,第一對插件1上設置有正插面和反插面,每一個引腳3具有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和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每一個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位于正插面,每一個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位于反插面,且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與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一一對應電連接。引腳接口4包括正插時用于與每一個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相接的第一引腳接口(a、b、c、d、e)和反插時用于與每一個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相接的第二引腳接口(e、d、c、b、a),第一引腳接口(a、b、c、d、e)與第二引腳接口(e、d、c、b、a)在第二插件2的同一側(cè)面并列為兩排且排序相反。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進行說明。
實施例1:
第一對插件1為microusb母座,如圖5所示,microusb母座具有插孔5,在插孔5內(nèi)設置有用于插接的內(nèi)舌6,內(nèi)舌6的兩側(cè)的側(cè)壁面分別作為正插面和反插面。如圖1-2所示,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位于正插面,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位于反插面,即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和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分別位于內(nèi)舌6的兩側(cè)的側(cè)壁面上,也就是正反兩面上。第二對插件2為與microusb母座相對插的microusb數(shù)據(jù)線端口,第一引腳接口(a、b、c、d、e)與第二引腳接口(e、d、c、b、a)設置在microusb數(shù)據(jù)線端口內(nèi)的一側(cè)的側(cè)壁面上。
其中,內(nèi)舌6的兩側(cè)的側(cè)壁面分別與插孔5相對應的內(nèi)壁面之間的距離相等,即正插面與反插面分別與插孔5相對應的內(nèi)壁面之間的距離相等。這樣,方便microusb數(shù)據(jù)線端口正反插入microusb母座的插孔5內(nèi)。
在正插面的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以及與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相對應的在反插面的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分別沿第二對插件2插入第一對插件1的方向依次順序設置。這樣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與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在內(nèi)舌6的兩側(cè)便會相互錯開,以便用于正反插。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的兩端沿第二對插件2插入第一對插件1的方向依次設為第一頭端10和第一尾端20,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的兩端沿第二對插件2插入第一對插件1的方向依次設為第二頭端30和第二尾端40,第一尾端20與第二頭端30相互對應且電連接。在第一尾端20與第二頭端30之間開設有通孔50,通孔50的孔壁上設置有用于導電的金屬層,進而第一尾端20與第二頭端30相互電連接,使得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與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電連接。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通過金屬引線使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與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電連接。上述的金屬層、金屬引線可以是由銅、鐵、錫等制備而成。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沿第二對插件2插入第一對插件1的方向即為沿microusb數(shù)據(jù)線端口插入microusb母座的方向。
其中,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和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是直線延伸的,相應地,第一引腳接口(a、b、c、d、e)與第二引腳接口(e、d、c、b、a)也是直線延伸的,第一對插件1與第二對插件2之間的對插效果更好。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和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也可以是彎曲延伸,對應的第一引腳接口(a、b、c、d、e)和第二引腳接口(e、d、c、b、a)也是彎曲延伸的。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的延伸長度與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的延伸長度相同,這樣方便正反插時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和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分別與對應的第一引腳接口(a、b、c、d、e)和第二引腳接口(e、d、c、b、a)相互對插接觸上,效果更佳。在其它實施例中,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的延伸長度與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的延伸長度也可以不同。
進一步具體說明,如圖1-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引腳3的數(shù)量為五個引腳,該五個引腳包括五個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和五個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其中,第一走線部a1與第二走線部a2對應電連接形成第一引腳;第一走線部b1與第二走線部b2對應電連接形成第二引腳;第一走線部c1與第二走線部c2對應電連接形成第三引腳;第一走線部d1與第二走線部d2對應電連接形成第四引腳;第一走線部e1與第二走線部e2對應電連接形成第五引腳。其中,正插面的五個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從左往右依次排列;相反地,反插面的五個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從反面看是從右往左依次排列。
如圖3所示,在第二對插件2上設置與第一對插件1上的五個引腳相對應的五種引腳接口,該五種引腳接口每種有兩個且分兩排設置,其中,下排的五個引腳接口從左往右是第一引腳接口(a、b、c、d、e),分別為與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相對接,上排的五個引腳接口從左往右是第二引腳接口(e、d、c、b、a),分別為與第二走線部(e2、d2、c2、b2、a2)相對接。
通過上述設計,如圖4所示,顯示了第一對插件1、第二對插件2和部分殼體7,將第二對插件2正插于第一對插件1上時,即microusb數(shù)據(jù)線端口正插入microusb母座的插孔5內(nèi)時,位于下排的五個第一引腳接口(a、b、c、d、e)便可與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一一相對接上;將第二對插件2反插于第一對插件1上時,即microusb數(shù)據(jù)線端口反插入microusb母座的插孔5內(nèi)時,位于上排的五個第二引腳接口(e、d、c、b、a)便可與第二走線部(e2、d2、c2、b2、a2)一一相對接上。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第二對插件2為microusb母座,microusb母座具有插孔5,在插孔5內(nèi)設置有用于插接的內(nèi)舌6,第一引腳接口(a、b、c、d、e)與第二引腳接口(e、d、c、b、a)設置在內(nèi)舌6的一側(cè)的側(cè)壁面上,同樣分兩排設置且順序相反排列。第一對插件1為與microusb母座相對插的microusb數(shù)據(jù)線端口,microusb數(shù)據(jù)線端口內(nèi)互對的側(cè)壁上分別為正插面和反插面,同樣在正插面上設置引腳3的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在反插面上設置引腳3的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與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在同一平面上的投影仍然是相互錯開的,以便與內(nèi)舌6的上、下兩排引腳接口4相對接上,此時第一走線部(a1、b1、c1、d1、e1)與第二走線部(a2、b2、c2、d2、e2)在microusb數(shù)據(jù)線端口內(nèi)通過金屬引線電連接。
實施例3:
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引腳3的數(shù)量為四個,相應地,引腳接口4則為四種,與引腳3相互對應。
需要說明的是,五個第一走線部分別由a1、b1、c1、d1、e1指代,五個第二走線部分別由a2、b2、c2、d2、e2指代,五個第一引腳接口分別由a、b、c、d、e指代,五個第二引腳接口分別由e、d、c、b、a指代。
本發(fā)明的用于microusb的組件結構簡單易行,其中microusb母座可以支持正反插,插孔對稱設計,且不會相互干擾,其內(nèi)的內(nèi)舌的強度可以達到保證,不易損壞。
上述本發(fā)明實施例序號僅僅為了描述,不代表實施例的優(yōu)劣。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nèi)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