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鋰離子電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電池,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電動汽車的鋰離子電池。
背景技術:
隨著全球范圍內的能源危機及環(huán)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尋找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能源已成為能源領域的主要發(fā)展方向。電動汽車作為一種節(jié)能環(huán)保的新能源交通工具正在得到迅速發(fā)展,鋰離子電池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環(huán)壽命長、綠色無污染等優(yōu)點,使其成為備受矚目的動力電源之一。但大容量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一直是制約其發(fā)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在濫用條件下,如高溫、內短路、擠壓、振動等情況下,電池會冒煙、著火甚至爆炸,給用戶帶來安全隱患。因此提高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一直是動力電池研究的熱點之一。中國專利公告號CN101651194A,公開了一種鋰離子電池,所述鋰離子電池包括外殼和電極組件,所述電極組件包括正極片、負極片和設置在正極片、負極片間的隔膜并設置在所述外殼中,所述正極片和負極片均設有敷料區(qū)和未敷料區(qū),所述正極片和負極片的未敷料區(qū)形成正極耳和負極耳,其中所述鋰離子電池還包括正電極端子、負電極端子和蓋板, 所述正電極端子和負電極端子分別與所述蓋板制成一體,所述正電極端子和負電極端子的一端穿過所述蓋板通向所述電池內分別與所述正極耳和負極耳連接。中國專利公開號CN1858932A,公開了一種鋰離子電池,包括電芯,電芯包括電芯外殼、一個主極片體單元和至少一個從極片體單元,主極片體單元包括中間夾有隔膜的正極極片和負極極片,從正極極片和負極極片分別引出正極極耳和負極極耳,另外從正極極片和負極極片分別引出連接導電片,每一個從極片體單元包括中間夾有隔膜的正極極片和負極極片,從正極極片和負極極片分別引出連接導電片與主極片體單元或相鄰的從極片體單元的連接導電片相連接。中國專利公告號C擬849999Y,公開了一種鋰離子電池,包括殼體,以及密封在殼體中的極芯體和電解液,極芯體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卷繞而成的小極芯,各小極芯的正、負極極耳可以通過分布電焊的方式分別與電池的正、負極電連接,還可以采用較寬的極耳。以上提到的鋰離子電池,當電池出現擠壓、內短路等情況時,巨大的放熱量仍然會導致電池發(fā)生著火、爆炸等安全隱患。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兩種極耳,一種極耳用于導流,另一種極耳用于導熱的鋰離子電池,以解決背景技術中存在的鋰離子電池發(fā)生內部短路時安全性差的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鋰離子電池,包括殼體以及密封在所述殼體內的極芯體與電解液,所述殼體上設有正極和負極,所述極芯體包括若干個交替層疊的正極片和負極片,在相鄰的所述正極片和負極片之間設有隔膜,所述正極片上具有至少兩個正極耳,所述負極片上具有至少兩個負極耳,所述負極片上的負極耳的位置與正極片上的正極耳的位置不對應,所有正極片上的位置對應的正極耳焊接在一起形成至少兩個正極耳組,并且其中一個正極耳組引出連接到殼體上的正極,所有負極片上的位置對應的負極耳焊接在一起形成至少兩個負極耳組,并且其中一個負極耳組引出連接到殼體上的負極。未引出到正、負極的正極耳組和負極耳組稱之為導流極耳組,當鋰離子電池發(fā)生內部短路時,短時間內放出的熱量能夠通過導流極耳組均勻分布于極芯體上,從而降低了爆炸的風險,提高了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本發(fā)明鋰離子電池的有益效果是當鋰離子電池發(fā)生內部短路時,短時間內放出的熱量能夠通過焊接在一起的極耳組均勻分布于極芯體上,從而降低了爆炸的風險,提高了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
圖1為實施例1中鋰離子電池的正極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1中鋰離子電池的負極片的結構示意圖3為實施例1中極芯體分解狀的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1中極芯體的主視圖; 圖5為實施例2中鋰離子電池的正極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2中鋰離子電池的負極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實施例2中極芯體的主視圖; 圖8為實施例3中鋰離子電池的正極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實施例3中鋰離子電池的負極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實施例3中極芯體的主視圖; 圖11為實施例4中鋰離子電池的正極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實施例4中鋰離子電池的負極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實施例4中極芯體的主視圖; 圖14為實施例5中鋰離子電池的正極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實施例5中鋰離子電池的負極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16為實施例5中極芯體的主視圖。圖中標號分別為1正極片11.正極耳2.負極片21.負極耳3.隔膜。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具體描述。實施例1
一種鋰離子電池,包括殼體,該殼體包括現有技術中各種型號電池的殼體,根據實際需要選用,所述殼體上設有正極和負極,該殼體內封裝有極芯體與電解液,所述極芯體包括若干個交替層疊的正極片1和負極片2,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在相鄰的所述正極片1 和負極片2之間設有隔膜3,可作為正極片1、負極片2和隔膜3的材料均為本技術領域人員所公知的,在正極片1上具有兩個正極耳11,這兩個正極耳11位于正極片1兩邊的斜對側,所述負極片2上具有兩個負極耳21,這兩個負極耳21的位置與正極片1上的正極耳11的位置不對應,所有正極片1上的位置對應的正極耳11焊接在一起形成兩個正極耳組,并且其中一個正極耳組引出連接到殼體上的正極,所有負極片2上的位置對應的負極耳21焊接在一起形成兩個負極耳組,并且其中一個負極耳組引出連接到殼體上的負極。未引出到殼體正、負極的正極耳組和負極耳組主要是起到導流的作用,因此我們稱之為導流極耳組。實施例2:
一種鋰離子電池,其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正極片1的兩個正極耳11位于正極片1兩邊的相對側,負極片2的兩個負極耳21位于負極片2兩邊的相對側,并且正極耳11 與負極耳21的位置不對應,如圖5和圖6所示,由此組成的極芯體的主視圖如圖7所示。實施例3:
一種鋰離子電池,其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正極片1的兩個正極耳11位于正極片1相鄰的兩邊,負極片2的兩個負極耳21位于負極片2相鄰的兩邊,并且正極耳11與負極耳21的位置不對應,如圖8和圖9所示,由此組成的極芯體的主視圖如圖10所示,正極耳11與負極耳21交錯不相鄰。實施例4:
一種鋰離子電池,其與實施例3的不同之處在于正極片1和負極片2組成的極芯體中兩個正極耳11相鄰,兩個負極耳21相鄰,正極耳11與負極耳21不交錯,如圖11、圖12和圖13所示。實施例5:
一種鋰離子電池,其與實施例3的不同之處在于如圖14、圖15所示,正極耳11位于正極片1相鄰的兩邊的中間,負極耳21位于負極耳2相鄰的兩邊的中間,組成的極芯體的主視圖如圖16所示。分別對上述五種實施例做如下測試
按實施例1結構制備IOOAh鋰離子電池,進行5串連接,用Φ5πιπι的耐高溫鋼針、以 12mm/s的速度,從垂直于電池的方向刺穿電池,鋼針留在電池中,電池不著火、不爆炸。按實施例2結構制備IOOAh鋰離子電池,進行5串連接,用Φ 5mm的耐高溫鋼針、 以12mm/s的速度,從垂直于電池的方向刺穿電池,鋼針留在電池中,電池不著火、不爆炸。按實施例3結構制備IOOAh鋰離子電池,進行5串連接,用Φ 5mm的耐高溫鋼針、 以12mm/s的速度,從垂直于電池的方向刺穿電池,鋼針留在電池中,電池不著火、不爆炸。按實施例4結構制備IOOAh鋰離子電池,進行5串連接,用Φ 5mm的耐高溫鋼針、 以12mm/s的速度,從垂直于電池的方向刺穿電池,鋼針留在電池中,電池不著火、不爆炸。按實施例5結構制備IOOAh鋰離子電池,進行5串連接,用Φ 5mm的耐高溫鋼針、 以12mm/s的速度,從垂直于電池的方向刺穿電池,鋼針留在電池中,電池不著火、不爆炸。此外按照常規(guī)無導流極耳組結構制備IOOAh鋰離子電池,進行5串連接,用Φ5πιπι 的耐高溫鋼針、以12mm/s的速度,從垂直于電池的方向刺穿電池,鋼針留在電池中,電池出現冒煙、著火的情況。從上述測試結果可以看出本發(fā)明的鋰離子電池結構降低了爆炸的風險,提高了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上述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的構思作優(yōu)選舉例說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或補充或等同替代,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 一種鋰離子電池,包括殼體以及密封在所述殼體內的極芯體與電解液,所述殼體上設有正極和負極,所述極芯體包括若干個交替層疊的正極片(1)和負極片(2),在相鄰的所述正極片(1)和負極片(2)之間設有隔膜(3),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極片(1)上具有至少兩個正極耳(11),所述負極片(2)上具有至少兩個負極耳(21),所述負極片(2)上的負極耳(21) 的位置與正極片(1)上的正極耳(11)的位置不對應,所有正極片(1)上的位置對應的正極耳(11)焊接在一起形成至少兩個正極耳組,并且其中一個正極耳組引出連接到殼體上的正極,所有負極片(2)上的位置對應的負極耳(21)焊接在一起形成至少兩個負極耳組,并且其中一個負極耳組引出連接到殼體上的負極。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鋰離子電池,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兩種極耳的鋰離子電池。該鋰離子電池,包括殼體以及密封在殼體內的極芯體與電解液,殼體上設有正極和負極,極芯體包括若干個交替層疊的正極片和負極片,在相鄰的正極片和負極片之間設有隔膜,正極片上具有至少兩個正極耳,負極片上具有至少兩個負極耳,所有正極片上的位置對應的正極耳焊接在一起形成至少兩個正極耳組,并且其中一個正極耳組引出連接到殼體上的正極,所有負極片上的位置對應的負極耳焊接在一起形成至少兩個負極耳組,并且其中一個負極耳組引出連接到殼體上的負極。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降低了爆炸的風險,提高了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適宜推廣使用。
文檔編號H01M2/26GK102231433SQ20111013648
公開日2011年11月2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25日
發(fā)明者孔祥允, 朱修鋒, 李明, 杜俊起, 金榮在 申請人: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 萬向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