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復合式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接器,特別是涉及一種可同時容裝一個以上電子卡的復合式連接器。
背景技術:
移動電話的識別卡(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簡稱SIM卡)主要是用來儲存用戶所用的移動電話識別碼、內(nèi)碼、密碼及電話簿等資料。而隨著移動電話的功能日漸增強,例如照相、錄音、放音等功能的增加,移動電話對于記憶卡的記憶體容量需求也提高,始能供儲存影像檔、聲音檔等等資料,有些移動電話的記憶卡是以記憶體IC的形態(tài)直接設置于電路板上,有些則是采外接卡片式,前者的記憶容量固定無法供使用者依需求而選擇取用,而后者則可供使用者選取所需記憶容量的記憶卡。另外,對于移動電話的體積也有漸趨小型化的消費需求,因此,記憶卡也逐漸迷你化。
如圖1、2所示,以往移動電話1的設計,通常會在其本體11背面12設置一可供容置電池(圖未示)、識別卡2及記憶卡3的容置槽13。容置槽13內(nèi)設置有一可供容置識別卡2的第一連接器14,以及一可供容置記憶卡3的第二連接器15。第一連接器14具有一定位于電路板(圖中未顯示)上且可供容納識別卡2的基殼141、數(shù)個設置于基殼141上且與電路板電連接的第一導電端子142,以及一以一端樞設于基殼141上而能相對基殼141掀開或蓋合的蓋體143。而第二連接器15則具有一以一端樞設于本體11背面12的中央壁151,以及由中央壁151兩相對側(cè)緣向下延伸并可供承置記憶卡3的兩承載壁152。借此于拿取/置放識別卡2或記憶卡3時,必須將蓋體143或第二連接器15朝遠離其樞接端方向推移,以使蓋體143或第二連接器15向上旋擺一角度,即可拿取或置放識別卡2或記憶卡3。
由于識別卡2的規(guī)格為業(yè)界所習常慣用的標準尺寸,此一規(guī)格對于現(xiàn)今日趨小型化的移動電話設計而言有著尺寸太大的問題,縱使目前的技術已能輕易地達成縮小識別卡2的尺寸,但受限于業(yè)界規(guī)范的標準尺寸無法變更,因為牽涉太廣,不太可能全面變革,而若獨自將識別卡小型化,將無法廣泛地與其他電子元件配合使用,因此,業(yè)者只能縮小記憶卡的尺寸,另外,本體11背面14的容置槽12必須保留一可供分別容納有識別卡2、記憶卡3的兩連接器14、15的空間,此一預留空間不但需能供兩連接器14、15定位,且尚需可足夠供蓋體143及第二連接器15蓋體32旋擺活動,顯然本體11必須具有一定厚度,而容置槽12也必須具有一定空間,因此難以有效達到薄形化與小型化的消費需要。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復合式連接器,可同時容裝一個以上的電子卡,因此能節(jié)省所需占用的空間,進而使后續(xù)容裝所述連接器的電子產(chǎn)品的體積可更趨小型化。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復合式連接器,用以供容置一個以上的電于卡與一電路板產(chǎn)生電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器包含一殼體,具有一供一第一電子卡設置的第一容置空間,及一由所述殼體內(nèi)壁面往遠離所述第一容置空間的方向凹陷有一第二容置空間,所述第二容置空間容置一第二電子卡;所述殼體具有一底壁;數(shù)個第一端子,設于所述底壁上,一端電連接于所述第一電子卡,另一端則是電連接于所述電路板;及數(shù)個第二端子,設于所述底壁上,一端電連接于所述第二電子卡,另一端則是電連接于所述電路板。
所述的復合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于電連接所述第一電子卡處均形成有一第一彈性臂。
所述的復合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于電連接所述第二電子卡處均形成有一第二彈性臂。
所述的復合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具有一與所述底壁相反的頂壁,以及數(shù)個連接于所述頂壁與所述底壁間的側(cè)壁,所述第一容置空間是由所述頂壁、所述底壁及所述側(cè)壁共同界定。
所述的復合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壁上開設有一插接口,所述插接口并與所述第二容置空間相通,且供所述第二電子卡插拔進出所述第二容置空間。
所述的復合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具有一頂壁、以及數(shù)個與所述底壁相連接的側(cè)壁,所述底壁以一端與所述頂壁相樞接而能相對所述頂壁掀開與蓋合,所述第一容置空間是由所述底壁及所述側(cè)壁共同界定。
所述的復合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壁上開設有一插接口,所述插接口并與所述第二容置空間相通,且用以供所述第二電子卡插拔進出所述第二容置空間。
所述的復合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壁上另形成有一伸置于所述插接口中的導引面,以使所述第二電子卡可循所述導引面而順暢插拔進出所述第二容置空間。
本實用新型借由殼體上形成有兩容置空間,同時配合第一、二端子布置于殼體上,而使殼體能同時容裝一個以上的電子卡,因此能節(jié)省所需占用的空間,進而使后續(xù)容裝所述連接器的電子產(chǎn)品的體積可更趨小型化。
下面通過最佳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復合式連接器進行詳細說明,附圖中圖1是以往移動電話一后視圖,顯示各連接器及識別卡、記憶卡于容置槽內(nèi)的布設態(tài)樣;圖2是以往移動電話另一后視圖,顯示第一連接器的蓋體及第二連接器相對基殼向上旋擺一角度的態(tài)樣;圖3是本實用新型復合式連接器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4是所述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組合圖;圖5是所述較佳實施例的組合剖面圖;圖6是所述較佳實施例的另一組合剖面圖,顯示頂壁向左側(cè)位移,且卡榫位于樞接部的定位位置處的態(tài)樣;圖7是所述較佳實施例于頂壁掀開時的剖面圖,顯示第一電子卡未置入第一容置空間的態(tài)樣;圖8是所述較佳實施例于第一、二電子卡置組裝后的組合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3、4、5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復合式連接器400的一較佳實施例,本實施例是使用于一移動電話(圖未示)產(chǎn)品上,所述連接器400包含一殼體5,以及數(shù)個第一、二端子6、7。殼體5具有一頂壁51、一以一端與頂壁51相樞接的底壁52,以及數(shù)個形成于頂壁51兩相對側(cè)的側(cè)壁53。底壁52上開設有數(shù)個并置排列的穿孔520,且靠近前端(圖3的左端)的頂面處凸設有兩擋止垣521,底壁52后端(圖3的右端)兩側(cè)分別設有一兩段式樞接部523,兩段式樞接部523具有一定位位置以及一旋轉(zhuǎn)位置。
而頂壁51上開設有一插接口511,以及形成有一伸置于插接口511中的導引面512,頂壁51另向上凸出形成有兩延伸部513,以及一連接兩延伸部513的接合部514。另外,頂壁51后端(圖3的右端)兩側(cè)分別向內(nèi)各延伸有一可與前述樞接部523對接而構(gòu)成樞接關系的卡榫517,以使頂壁51能相對底壁52樞轉(zhuǎn),達到掀開與蓋合的作動。此外,頂壁51對應于底壁52的擋止垣521處還分別形成有一可與擋止垣521對接卡合的卡接垣518。此外,當頂壁51蓋合于底壁52上時,頂壁51、底壁52及所述側(cè)壁53并共同界定成一可供一第一電子卡8(如后續(xù)圖7所示)設置的第一容置空間522,于本實施例中第一電子卡8為移動電話的識別卡(SIM卡),而各延伸部513與接合部514則共同界定成一可供一第二電子卡9(如后續(xù)圖7所示)設置的第二容置空間515,于本實施例中第二電子卡9則為記憶卡(如Trans Flash卡,業(yè)界簡稱T-Flash卡),第一容置空間522與第二容置空間515并相連通,也就是說第二容置空間515是頂壁51往遠離第一容置空間522的方向凹陷所形成的,另外,前述延伸部513的高度只較第二電子卡9的高度略高,且前述插接口511并同時與第一、二容置空間522、515相連通。
各第一、二端子6、7均是以內(nèi)模成型方式組設于底壁52上,第一端子6具有一顯露于底壁52底面的第一連接部61,以及數(shù)個凸出相對應穿孔520的第一彈性臂62,所述第一彈性臂62是凸出顯露于底壁52頂面。
各第二端子7是定位于底壁52后端處,且均具有一凸伸于底壁52后端緣外的第二連接部71,以及一凸出顯露于底壁52頂面的第二彈性臂72。
假設初始狀態(tài)時,頂壁51是如圖5所示蓋合于底壁52上,此時頂壁51的卡榫517位于樞接部523的定位位置處,且頂壁51的卡接垣518會與底壁52的擋止垣521相互卡制。當要置入第一電子卡8時,只要如圖6所示推移頂壁51朝圖中箭號所示方向移動,使得頂壁51的卡榫517移位至樞接部523的旋轉(zhuǎn)位置,卡接垣518會脫離擋止垣521,即可如圖7所示掀開頂壁51,如此第一電子卡8即能放置于第一容置空間522中并與每一第一端子6的第一彈性臂62產(chǎn)生電連接。接著將頂壁51再次蓋置于底壁52上,并推移頂壁51而使卡榫517位移至定位位置(如圖4所示)處,此時頂壁51的卡接垣518并與底壁52的擋止垣521對接卡合。之后,第二電子卡9可如圖8中假想線所示循頂壁51上的導引面512而順暢地經(jīng)由插接口511插置于第二容置空間515中,進而如圖8所示坐置于第一電子卡8上,同時與第二端子7的第二彈性臂72電連接。再者,第二電子卡9的頂面近端緣處都會凸設一凸出部91,以供操作人員于插拔第二電子卡9時可以手指撥動控制所述凸出部91,而更方便地將第二電子卡9插入第二容置空間515中或自所述空間515中取出。
所以,只要將連接器400定位于移動電話的電路板上,而使每一一第一、二端子6、7的第一、二連接部61、71與移動電話的電路板電連接,所述第一、二電子卡8、9如前述裝設于連接器400后,即可分別透過所述第一、二端子6、7而與電路板產(chǎn)生電連接。如此,將第二電子卡9疊置于第一電子卡8上,所增加的高度也只有第二電子卡9本身的厚度,所以確實可以達到節(jié)省空間的目的,使得容裝所述連接器400的移動電話或其他電子產(chǎn)品的體積可更趨小型化。
本實用新型復合式連接器400,借由殼體5上形成有一可供一第一電子卡8設置的第一容置空間522,及一由殼體5內(nèi)壁面往遠離第一容置空間522的方向凹陷有一可供容置一第二電子卡9的第二容置空間515,殼體5上另設有數(shù)個個第一端子6,第一端子6一端是用以與第一電子卡8電連接,而另一端則與一電子產(chǎn)品中的電路板產(chǎn)生電連接,如此兩電子卡8、9以疊置形態(tài)組合于連接器400中,不但能有效節(jié)省所需占用的空間,還可使用以容裝連接器400的電子產(chǎn)品的體積可更趨小型化。
權利要求1.一種復合式連接器,用以供容置一個以上的電子卡與一電路板產(chǎn)生電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器包含一殼體,具有一供一第一電子卡設置的第一容置空間,及一由所述殼體內(nèi)壁面往遠離所述第一容置空間的方向凹陷有一第二容置空間,所述第二容置空間容置一第二電子卡;所述殼體具有一底壁;數(shù)個第一端子,設于所述底壁上,一端電連接于所述第一電子卡,另一端則是電連接于所述電路板;及數(shù)個第二端子,設于所述底壁上,一端電連接于所述第二電子卡,另一端則是電連接于所述電路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于電連接所述第一電子卡處均形成有一第一彈性臂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于電連接所述第二電子卡處均形成有一第二彈性臂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具有一與所述底壁相反的頂壁,以及數(shù)個連接于所述頂壁與所述底壁間的側(cè)壁,所述第一容置空間是由所述頂壁、所述底壁及所述側(cè)壁共同界定。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復合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壁上開設有一插接口,所述插接口并與所述第二容置空間相通,且供所述第二電子卡插拔進出所述第二容置空間。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復合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具有一頂壁、以及數(shù)個與所述底壁相連接的側(cè)壁,所述底壁以一端與所述頂壁相樞接而能相對所述頂壁掀開與蓋合,所述第一容置空間是由所述底壁及所述側(cè)壁共同界定。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復合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壁上開設有一插接口,所述插接口并與所述第二容置空間相通,且用以供所述第二電子卡插拔進出所述第二容置空間。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復合式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壁上另形成有一伸置于所述插接口中的導引面,以使所述第二電子卡可循所述導引面而順暢插拔進出所述第二容置空間。
專利摘要一種復合式連接器,用以供容置一個以上的電子卡與一電路板產(chǎn)生電連接,所述連接器包含一殼體,以及數(shù)個第一、二端子。殼體具有一頂壁、一底壁,以及數(shù)個側(cè)壁,底壁上形成有一可供一第一電子卡設置的第一容置空間,頂壁上往遠離第一容置空間的方向凹陷有一可供容置一第二電子卡的第二容置空間,各第一端子設于底壁上,一端是用以電連接于所述第一電子卡、另一端則是用以電連接于所述電路板。而各第二端子則設于所述底壁上,一端是用以電連接于所述第二電子卡、另一端則是用以電連接于所述電路板,以達到可同時容裝一個以上電子卡的功效。
文檔編號H01R27/00GK2744023SQ200420013719
公開日2005年11月30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9月30日
發(fā)明者王敬順, 王明中 申請人:長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