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交互智能平板。
背景技術:
交互智能平板是一種通過觸控技術對顯示在顯示平板上的內容進行操控和實現(xiàn)人機交互操作的一體化設備,集成了電視、電腦、投影機、電子白板、音響、視頻會議終端等多種功能,適用于群體溝通場合,集中解決了會議中遠程音視頻溝通、各種格式會議文檔高清晰顯示、視頻文件播放、現(xiàn)場音響、屏幕書寫,以及文件的標注、保存、打印和分發(fā)等系統(tǒng)化會議需求,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企業(yè)會議、商業(yè)展示等領域。
交互智能平板的主體架構一般包括顯示屏組件與后殼組件,顯示屏組件的背面設有控制單元,后殼組件安裝在控制單元的外側,用于封堵除用戶接口之外的間隙。傳統(tǒng)的,交互智能平板的顯示屏組件的尺寸較大,重量較重,交互智能平板安裝到外部基體上后,顯示屏組件的結構強度較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基于此,本實用新型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顯示屏組件強度較好、占用空間較小的交互智能平板。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交互智能平板,包括顯示屏組件、控制單元、后殼組件以及加強支架,所述加強支架設置在所述顯示屏組件的背面并與所述顯示屏組件連接,所述加強支架的下部伸入所述控制單元的間隙中,所述后殼組件包括安裝在所述控制單元上側的上側擋板,所述上側擋板靠近所述顯示屏組件的一端設有與所述加強支架匹配的伸入缺口。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控制單元包括安裝在所述顯示屏組件中部的電源板,所述電源板的左側設有安卓板,所述電源板的右側設有PC板,所述加強支架包括第一加強桿和第二加強桿,所述伸入缺口為兩個,第一個所述伸入缺口位于所述電源板與安卓板之間的間隙上方,第二個所述伸入缺口位于所述電源板與PC板之間的間隙上方,所述第一加強桿的下部穿過第一個所述伸入缺口并位于所述電源板與安卓板之間,所述第二加強桿的下部穿過第二個所述伸入缺口并位于所述電源板與PC板之間。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加強支架還包括第三加強桿,所述第三加強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加強桿的上部連接,所述第三加強桿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加強桿的上部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上側擋板包括相對于所述顯示屏組件的背面豎向設置的上側板,所述上側板靠近所述顯示屏組件的一端設有朝向內側延伸的第一安裝板,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顯示屏組件連接,所述伸入缺口設置在所述上側板與第一安裝板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上側板上設有第一散熱網(wǎng)孔。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后殼組件還包括左端子板和右端子板,所述左端子板、右端子板分別安裝在所述控制單元的左側和右側,所述左端子板的上端與所述上側擋板的左端連接,所述左端子板包括相對于顯示屏組件的背面豎向設置的左端口側板,所述左端口側板靠近顯示屏組件的一端設有朝向外側延伸的左加強板,所述左加強板與所述顯示屏組件連接,所述右端子板的上端與所述上側擋板的右端連接,所述右端子板包括相對于顯示屏組件的背面豎向設置的右端口側板,所述右端口側板靠近顯示屏組件的一端設有朝向外側延伸的右加強板,所述右加強板與所述顯示屏組件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后殼組件還包括左下端子板,所述左下端子板安裝在所述控制單元的左下側,所述左下端子板與所述左端子板的下端連接,所述左下端子板包括相對于顯示屏組件的背面豎向設置的左下端口側板,所述左下端口側板靠近顯示屏組件的一端設有朝向外側延伸的左下加強板,所述左下加強板與所述顯示屏組件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后殼組件還包括后蓋,所述后蓋包括后蓋板體以及設置在所述后蓋板體下端的下側板,所述后蓋板體安裝在所述控制單元的后側,所述后蓋板體與所述左下端子板、左端子板、上側擋板以及右端子板連接,所述下側板與所述上側板相對,所述下側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左下端子板、右端子板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后蓋板體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朝向顯示屏組件所在一側凹陷的扣手槽,所述扣手槽的槽面上設有第二散熱網(wǎng)孔。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后蓋板體上設有用于安裝第一固定件的至少一個第一安裝孔,所述后蓋板體通過所述第一固定件與外部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所述交互智能平板,通過在顯示屏組件的背面設置加強支架,加強支架的下部伸入控制單元的間隙中,加強支架能夠在縱向方向上加強顯示屏組件的結構強度,且加強支架的安裝利用的是上側擋板上部的空間及控制單元的間隙空間,不會增加交互智能平板整機的空間占用;此外,通過在上側擋板靠近顯示屏組件的一端設置與所述加強支架匹配的伸入缺口,一方面便于加強支架的下部伸入到控制單元的間隙中,另一方面又能夠對加強支架進行限位固定,保證加強支架的安裝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所述交互智能平板,加強支架安裝穩(wěn)定,顯示屏組件強度較好,占用空間較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后殼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后殼組件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顯示屏組件,110、下外框,20、控制單元,210、電源板,220、安卓板,230、PC板,30、后殼組件,310、左端子板,311、左端口側板,312、左加強板,313、第二安裝板,314、第三安裝板,315、第六安裝板,320、右端子板,321、右端口側板,322、右加強板,323、右側填縫板,324、第四安裝板,325、第八安裝板,326、第十安裝板,330、左下端子板,331、左下端口側板,332、左下加強板,333、左側填縫板,334、第五安裝板,335、第九安裝板,340、上側擋板,341、上側板,342、第一散熱網(wǎng)孔,343、第一安裝板,344、第七安裝板,345、伸入缺口,350、后蓋,351、后蓋板體,352、下側板,353、扣手槽,354、第二散熱網(wǎng)孔,355、第一安裝孔,356、第三散熱網(wǎng)孔,357、出音網(wǎng)孔,40、加強支架,410、第一加強桿,420、第二加強桿,430、第三加強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交互智能平板,包括顯示屏組件10、控制單元20、后殼組件30以及加強支架40,所述加強支架40設置在所述顯示屏組件10的背面并與所述顯示屏組件10連接,所述加強支架40的下部伸入所述控制單元20的間隙中,所述后殼組件30包括安裝在所述控制單元20上側的上側擋板340,所述上側擋板340靠近所述顯示屏組件10的一端設有與所述加強支架40匹配的伸入缺口345。本實施例中,上、下、左、右、是指交互智能平板位于正常使用狀態(tài)時,用戶面對顯示屏組件10的背面時的相對方位。
所述交互智能平板,通過在顯示屏組件10的背面設置加強支架40,加強支架40的下部伸入控制單元20的間隙中,加強支架40能夠在縱向方向上加強顯示屏組件10的結構強度,且加強支架40的安裝利用的是上側擋板340上部的空間及控制單元20的間隙空間,不會增加交互智能平板整機的空間占用;此外,通過在上側擋板340靠近顯示屏組件10的一端設置與所述加強支架40匹配的伸入缺口345,一方面便于加強支架40的下部伸入到控制單元20的間隙中,另一方面又能夠對加強支架40進行限位固定,保證加強支架40的安裝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所述交互智能平板,加強支架安裝穩(wěn)定,顯示屏組件10強度較好,占用空間較小。
本實施例中,所述控制單元20包括安裝在所述顯示屏組件10中部的電源板210,所述電源板210的左側設有安卓板220,所述電源板210的右側設有PC板230,所述加強支架40包括第一加強桿410和第二加強桿420,所述伸入缺口345為兩個,第一個所述伸入缺口345位于所述電源板210與安卓板220之間的間隙上方,第二個所述伸入缺口345位于所述電源板210與PC板230之間的間隙上方,所述第一加強桿410的下部穿過第一個所述伸入缺口345并位于所述電源板210與安卓板220之間,所述第二加強桿420的下部穿過第二個所述伸入缺口345并位于所述電源板210與PC板230之間。通過設置第一加強桿410與第二加強桿420,兩根加強桿能夠有效加強顯示屏組件10的結構強度,且第一加強桿410與第二加強桿420分別位于電源板210的兩側,第一加強桿410能夠利用電源板210與安卓板220之間的間隙,第二加強桿420能夠利用電源板210與PC板230之間的間隙,第一加強桿410與第二加強桿420能夠有效利用控制單元20的各部件之間的間隙,安裝便捷,節(jié)省空間。
本實施例中,所述加強支架40還包括第三加強桿430,所述第三加強桿430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加強桿410的上部連接,所述第三加強桿430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加強桿420的上部連接。采用上述結構,第三加強桿430能夠在橫向方向上加強顯示屏組件10的結構強度,并且,第三加強桿430的兩端分別與第一加強桿410的上部、第二加強桿420的上部連接,即第三加強桿430是設置在上側擋板340上方,第三加強桿430的安裝利用的是上側擋板340上部的空間,不會增加交互智能平板整機的空間占用。
如圖2、圖3所示,所述上側擋板340包括相對于所述顯示屏組件10的背面豎向設置的上側板341,所述上側板341靠近所述顯示屏組件10的一端設有朝向內側延伸的第一安裝板343,所述第一安裝板343與所述顯示屏組件10連接,所述伸入缺口345設置在所述上側板341與第一安裝板343上。本實施例中,相對于顯示屏組件10的背面豎向設置是指與顯示屏組件10的背面垂直或大致垂直地設置,內側是指靠近控制單元20的一側,外側是指遠離控制單元20的一側。采用上述結構,上側擋板340通過第一安裝板343安裝在顯示屏組件10上,上側擋板340安裝便捷,通過在上側板341與第一安裝板343上設置所述伸入缺口345,便于加強支架40能夠貼合安裝在顯示屏組件10的背面,進而加強顯示屏組件10的結構強度;此外,第一安裝板343朝向內側延伸,當在控制單元20的后側安裝上后蓋350后,可將第一安裝板343遮擋在內部,進而有效遮擋第一安裝板343上的固定螺栓,顯示屏組件10背面結構美觀。本實施例中,所述上側板341上設有第一散熱網(wǎng)孔342,便于控制單元20的散熱,保證交互智能平板散熱的良好性。
進一步的,所述后殼組件30還包括左端子板310和右端子板320,所述左端子板310、右端子板320分別安裝在所述控制單元20的左側和右側,所述左端子板310的上端與所述上側擋板340的左端連接,所述左端子板310包括相對于顯示屏組件10的背面豎向設置的左端口側板311,所述左端口側板311靠近顯示屏組件10的一端設有朝向外側延伸的左加強板312,所述左加強板312與所述顯示屏組件10連接,所述右端子板320的上端與所述上側擋板340的右端連接,所述右端子板320包括相對于顯示屏組件10的背面豎向設置的右端口側板321,所述右端口側板321靠近顯示屏組件10的一端設有朝向外側延伸的右加強板322,所述右加強板322與所述顯示屏組件10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左端口側板311上設有端口,所述右端口側板321上設有端口。
采用上述結構,左端口側板311用于封堵控制單元20的左側并露出用戶接口,右端口側板321用于封堵控制單元20的右側并露出用戶接口,通過在左端口側板311靠近顯示屏組件10的一端設置朝向外側延伸的左加強板312,且使左加強板312與顯示屏組件10連接,在右端口側板321靠近顯示屏組件10的一端設置朝向外側延伸的右加強板322,使右加強板322與顯示屏組件10連接,一方面,左加強板312可增加左端子板310自身的強度,右加強板322可增加右端子板320自身的強度,左端子板310與右端子板320結構強度好,另一方面,左加強板312與右加強板322實際安裝后,是疊加在顯示屏組件10的背面上,可進一步對顯示屏組件10起到加強作用,使得顯示屏組件10的結構強度更好。
本實施例中,所述左加強板312延伸至所述顯示屏組件10的左側邊緣處,所述左加強板312的外側邊緣與所述顯示屏組件10連接,所述右加強板322延伸至所述顯示屏組件10的右側邊緣處,所述右加強板322的外側邊緣與所述顯示屏組件10連接。采用上述結構,左加強板312與右加強板322能夠有效加強顯示屏組件10的強度,且顯示屏組件10背面的整體性好,結構美觀。本實施例中,所述右加強板322的下端位于顯示屏組件10的下外框110的下邊緣處,所述右加強板322的下端設有用于伸入下外框110的右側填縫板323,進而防止右加強板322的下端與下外框110之間出現(xiàn)縫隙,保證顯示屏組件10背面的整體性。
進一步的,所述后殼組件30還包括左下端子板330,所述左下端子板330安裝在所述控制單元20的左下側,所述左下端子板330與所述左端子板310的下端連接,所述左下端子板330包括相對于顯示屏組件10的背面豎向設置的左下端口側板331,所述左下端口側板331靠近顯示屏組件10的一端設有朝向外側延伸的左下加強板332,所述左下加強板332與所述顯示屏組件10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左下端子板330上設有端口。采用上述結構,左下端口側板331用于封堵控制單元20的左下側并露出用戶接口,通過設置左下加強板332,能夠加強左下端子板330的結構,并加強顯示屏組件10的結構強度。
本實施例中,所述左下加強板332的外邊緣延伸至所述顯示屏組件10的左下側邊緣處,所述左下加強板332的左外側邊緣與所述顯示屏組件10連接。采用上述結構,左下加強板332能夠有效加強顯示屏組件10的強度,且左下加強板332也能夠蓋住顯示屏組件10的下外框110,顯示屏組件10背面的整體性好,結構美觀。本實施例中,所述左下加強板332的下端位于顯示屏組件10的下外框110的下邊緣處,所述左下加強板332的下端設有用于伸入下外框110的左側填縫板333,進而防止左下加強板332的下端與下外框110之間出現(xiàn)縫隙,保證顯示屏組件10背面的整體性。
本實施例中,所述左端口側板311的下端設有朝向內側延伸的第二安裝板313,所述左端口側板311的上端設有朝向內側延伸的第三安裝板314,所述右端口側板321的上端設有朝向內側延伸的第四安裝板324,所述左下端口側板331與所述第二安裝板313連接,所述上側板341的左端與所述第三安裝板314連接,所述上側板341的右端與所述第四安裝板324連接。采用上述結構,可實現(xiàn)左下端子板330、左端子板310、上側擋板340以及右端子板320的依次連接,連接方便。
進一步的,如圖2所示,所述后殼組件30還包括后蓋350,所述后蓋350包括后蓋板體351以及設置在所述后蓋板體351下端的下側板352,所述后蓋板體351安裝在所述控制單元20的后側,所述后蓋板體351與所述左下端子板330、左端子板310、上側擋板340以及右端子板320連接,所述下側板352與所述上側板341相對,所述下側板352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左下端子板330、右端子板320連接。采用上述結構,后蓋350可用于蓋設在控制單元20的后側封堵控制單元20,通過在后蓋板體351的下端設置下側板352,下側板352可用于封堵控制單元20的下側,無需再額外設置單獨的用于封堵控制單元20下側的下側擋板,節(jié)省生產(chǎn)成本。
具體的,如圖1、圖2、圖3所示,所述左下端口側板331遠離顯示屏組件10的一端設有朝向內側延伸的第五安裝板334,所述左端口側板311遠離顯示屏組件10的一端設有朝向內側延伸的第六安裝板315,所述上側板341遠離顯示屏組件10的一端設有朝向內側延伸的第七安裝板344,所述右端口側板321遠離顯示屏組件10的一端設有朝向內側延伸的第八安裝板325,所述后蓋板體351的邊緣分別與所述第五安裝板334、第六安裝板315、第七安裝板344以及第八安裝板325連接。采用上述結構,可實現(xiàn)后蓋板體351與左下端子板330、左端子板310、上側擋板340以及右端子板320的連接,后蓋板體351安裝方便。并且,所述第五安裝板334、第六安裝板315、第七安裝板344以及第八安裝板325均朝向內側延伸,當蓋上后蓋板體351后,可將各安裝板隱藏在內部,顯示屏組件10背面的整體性好。本實施例中,所述左下端口側板331的下端設有朝向內側延伸的第九安裝板335,所述右端口側板321的下端設有朝向內側延伸的第十安裝板326,所述下側板352的兩端分別與所述第九安裝板335、第十安裝板326連接。采用上述結構,可實現(xiàn)下側板352與左下端子板330和右端子板320的連接,下側板352安裝方便。
本實施例中,所述后蓋板體351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朝向顯示屏組件10所在一側凹陷的扣手槽353,所述扣手槽353的槽面上設有第二散熱網(wǎng)孔354。采用上述結構,通過內凹結構的扣手槽353代替?zhèn)鹘y(tǒng)的手柄,扣手槽353實際占用的是顯示屏組件10背面的控制單元20未占用的空間,內凹結構的扣手槽353不會與外部產(chǎn)生干涉,可減小交互智能平板的空間占用,便于交互智能平板整機的安裝。通過在扣手槽353的槽面上設置第二散熱網(wǎng)孔354,扣手槽353還可以起到散熱的作用,功能性強,有利于交互智能平板的良好散熱。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散熱網(wǎng)孔354設置在所述扣手槽353的下槽面上,散熱效果好。進一步的,所述扣手槽353的上槽面向下傾斜,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操作人員通過扣手槽353移動搬運交互智能平板時,交互之智能平板不易脫落,操作方便、可靠。所述扣手槽353為方形結構,所述扣手槽353的槽邊均為倒圓角結構,操作人員操作時不易刮傷。
本實施例中,所述后蓋板體351上設有用于安裝第一固定件的至少一個第一安裝孔355,所述后蓋板體351通過所述第一固定件與外部連接。通過設置第一安裝孔355,當交互智能平板整機掛在外部如移動支架上時,可通過在第一安裝孔355中安裝第一固定件,將后蓋板體351與移動支架連接,進一步固定交互智能平板整機,保證交互智能平板安裝的穩(wěn)定性,防止整機晃動。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裝孔355為螺紋孔,所述第一固定件為固定螺絲,安裝簡單、連接可靠。進一步的,所述后蓋板體351上設有第三散熱網(wǎng)孔356,便于控制單元20的散熱。具體的,第三散熱網(wǎng)孔356的設置位置可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設計。所述后蓋板體351上還設有出音網(wǎng)孔357,便于出音。具體的,所述出音網(wǎng)孔357的設置位置可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設計。本實施例中,所述出音網(wǎng)孔357設置所述后蓋板體351上與控制單元20的音響對應處,進而有效傳出音響發(fā)出的聲音。
本實施例所述的交互智能平板,通過在顯示屏組件10的背面設置加強支架40,能夠加強顯示屏組件10的結構強度,且不會額外增加交互智能平板整機的空間占用;通過在上側擋板340靠近顯示屏組件10的一端設置與所述加強支架40匹配的伸入缺口345,便于加強支架40的下部伸入到控制單元20的間隙中,且能夠對加強支架40進行限位固定,加強支架40安裝穩(wěn)定可靠;通過合理設計后殼組件30的結構,可進一步加強顯示屏組件10的結構強度,且后殼組件30的各部件連接便捷、可靠,使得交互智能平板整機結構強度好、組裝方便、整體性好,散熱性能好。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