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豎向提升架1-3均由第一主控器7-1進行控制 且其均與第一主控器7-1連接。
[0133] 如圖2-1、圖2-8所示,所述水壓輔助測試裝置包括對多個被測試氣瓶2進行夾持 的氣瓶夾具11、對氣瓶夾具11與所夾持被測試氣瓶2進行運送的運送小車13和對被測試 氣瓶2進行倒水及烘干處理的氣瓶倒水及烘干處理設(shè)備,所述運送小車13呈水平布設(shè)且其 上部設(shè)置有供氣瓶夾具11水平放置的水平放置平臺。所述氣瓶夾具11上夾持的多個所述 被測試氣瓶2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均呈平行布設(shè)且其均與氣瓶夾具 11呈垂直布設(shè)。所述被測試氣瓶2為碳纖維氣瓶。所述氣瓶倒水及烘干處理設(shè)備位于測試 機架1后側(cè)。
[0134] 所述氣瓶倒水及烘干處理設(shè)備包括倒水及烘干處理機架14、第二監(jiān)控裝置、對氣 瓶夾具11進行180°翻轉(zhuǎn)的翻轉(zhuǎn)倒水裝置和對被測試氣瓶2進行烘干處理的烘干裝置,所 述翻轉(zhuǎn)倒水裝置安裝在倒水及烘干處理機架14上。
[0135] 所述倒水及烘干處理機架14包括主支撐架、位于所述主支撐架上方且能在水平 面上進行前后移動的平移支架、在豎直方向上對氣瓶夾具11進行提升的提升裝置和對氣 瓶夾具11進行水平夾持的夾緊裝置,所述提升裝置安裝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主支撐 架包括左右兩個對稱布設(shè)的豎向支架14-1,兩個所述豎向支架14-1呈平行布設(shè)且二者上 部均安裝有一個供所述平移支架前后移動的第二平移軌道14-2,兩個所述第二平移軌道 14-2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二者均布設(shè)在同一水平面上,兩個所述第二平移軌道14-2呈平行布 設(shè)。所述平移支架為口式支架且其包括上橫梁14-3和兩個分別支撐于上橫梁14-3左右 兩端下方的豎向立柱14-4,所述上橫梁14-3呈水平布設(shè),兩個所述豎向立柱14-4呈對稱 布設(shè)。兩個所述豎向立柱14-4的底部均安裝有一個能沿第二平移軌道14-2前后移動的 第二滑移座14-5,所述第二滑移座14-5安裝于第二平移軌道14-2上。兩個所述豎向支架 14-1的后側(cè)上部均設(shè)置有一個帶動第二滑移座14-5進行前后移動的第二水平移動驅(qū)動機 構(gòu)18,所述第二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18位于第二滑移座14-5后側(cè)且其與第二滑移座14-5 進行傳動連接。所述提升裝置包括一個水平吊裝架14-7和兩個對水平吊裝架14-7進行上 下提升的第二豎向提升架14-8,兩個所述第二豎向提升架14-8的結(jié)構(gòu)均相同且二者呈對 稱布設(shè)。兩個所述第二豎向提升架14-8分別位于兩個所述豎向立柱14-4內(nèi)側(cè)且二者的上 部分別安裝在兩個所述豎向立柱14-4的內(nèi)側(cè)壁上部,所述水平吊裝架14-7的左右兩側(cè)分 別安裝在兩個所述第二豎向提升架14-8左右兩側(cè)底部且其位于兩個所述豎向立柱14-4之 間。所述夾緊固定機構(gòu)安裝在水平吊裝架14-7上且其位于水平吊裝架14-7的正下方;所 述夾緊機構(gòu)包括左右兩個分別對氣瓶夾具11的左右兩側(cè)進行水平夾持的夾緊機構(gòu)14-9, 兩個所述夾緊機構(gòu)14-9的結(jié)構(gòu)相同且二者對稱布設(shè)在水平吊裝架14-7的左右兩側(cè)下方。
[0136] 兩個所述豎向支架14-1之間的區(qū)域由后向前分為吊裝入口區(qū)、入口側(cè)倒水烘干 區(qū)、出口側(cè)倒水烘干區(qū)和吊裝出口區(qū)。所述翻轉(zhuǎn)倒水裝置包括兩個分別安裝在所述入口側(cè) 倒水烘干區(qū)和所述出口側(cè)倒水烘干區(qū)內(nèi)的翻轉(zhuǎn)倒水機構(gòu)17 ;所述烘干裝置包括兩個烘干 設(shè)備和兩個分別伸入至所述入口側(cè)倒水烘干區(qū)和所述出口側(cè)倒水烘干區(qū)內(nèi)的烘干管道,兩 個所述烘干管道分別為伸入至所述入口側(cè)倒水烘干區(qū)內(nèi)的入口側(cè)烘干管道和伸入至所述 出口側(cè)倒水烘干區(qū)內(nèi)的出口側(cè)烘干管道,兩個所述烘干設(shè)備分別為與所述入口側(cè)烘干管道 連接的入口側(cè)烘干設(shè)備和與所述出口側(cè)烘干管道連接的出口側(cè)烘干設(shè)備。
[0137] 如圖2-4、圖2-5、圖2-6及圖2-7所示,所述運送小車13包括能平推入所述吊裝 入口區(qū)或所述吊裝出口區(qū)內(nèi)的第二車架13-1和多個均安裝在第二車架13-1底部的第二行 走輪13-2,所述吊裝入口區(qū)和吊裝出口區(qū)內(nèi)均留有供運送小車13放置的小車放置空間。所 述水平放置平臺位于第二車架13-1上部。
[0138] 如圖2-8所示,所述第二監(jiān)控裝置包括第二主控器16-3、對所述平移支架的水平 位移進行實時檢測的水平位移檢測單元16-4、對水平吊裝架14-7的提升高度進行實時檢 測的高度檢測單元16-5W及分別與第二主控器16-3連接的第二參數(shù)設(shè)置單元16-1和第 二顯示單元16-2,所述水平位移檢測單元16-4和高度檢測單元16-5均與第二主控器16-3 連接;兩個所述第二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18、兩個所述第二豎向提升架14-8、兩個所述夾緊 機構(gòu)14-9、兩個所述翻轉(zhuǎn)倒水機構(gòu)17和兩個所述烘干設(shè)備均由第二主控器16-3進行控制。
[0139]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主控器7-1布設(shè)在第一控制柜內(nèi),所述第一控制柜位于水 平操作臺4-1 一側(cè),所述第一參數(shù)設(shè)置單元7-2和第一顯示單元7-3均布設(shè)在所述第一控 制柜的外側(cè)壁上。
[0140] 實際使用時,所述第一監(jiān)控裝置也可W布設(shè)在水平操作臺4-1上。
[0141]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水套1-11的下開口均裝有一個與排水通道連接的第二排 水管1-18,每個所述第二排水管1-18上均裝有一個第五控制閥1-19 ;所述供水裝置分別通 過多個注水管與多個所述水套1-11的下開口連接,每個所述注水管上均裝有一個第六控 制閥1-20 ;所述第五控制閥1-19和第六控制閥1-20均由第一主控器7-1進行控制且其均 與第一主控器7-1連接。
[0142]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上壓蓋1-10上均裝有排氣管1-21,所述排氣管1-21上裝有 排氣開關(guān)1-22。所述排氣開關(guān)1-22與第一主控器7-1連接。
[0143] 本實施例中,多個所述豎向連接管1-6分兩列進行布設(shè),每列所述豎向連接管1-6 均包括多個由前至后布設(shè)的豎向連接管1-6,兩列所述豎向連接管1-6呈左右對稱布設(shè);所 述安裝座1-5包括上部支座1-51和兩個分別安裝在上部支座1-51左右兩側(cè)下方的下壓座 1-52,兩個所述下壓座1-52分別布設(shè)于兩列所述豎向連接管1-6的正上方;每個所述豎向 連接管1-6上均同軸套裝有一個對上壓蓋1-10進行下壓的下壓套管1-15,所述下壓套管 1-15位于下壓座1-52下方,所述下壓套管1-15的上端安裝在下壓座1-52上且其下端與上 壓蓋1-10連接;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的數(shù)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分別安裝在兩個 所述下壓座1-52上。實際使用時,下壓座1-52通過下壓套管1-15對上壓蓋1-10進行下 壓。
[0144] 如圖1-5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加壓裝置還包括與所述供水裝置的供水口連接 的蓄能器6-12,所述主加壓管6-1的進口與蓄能器6-12的出口連接。
[0145] 并且,所述加壓裝置還包括水槍,多個所述注水管的進口均通過第二連接管與所 述水槍的出水口連接,所述水槍的進水口與蓄能器6-12的出口連接。通過所述水槍從下至 上向水套1-11內(nèi)注水時,能有效減少水套1-11內(nèi)的氣泡,確保測試精度,并且使用操作簡 便。同時,由于水套1-11內(nèi)采用從下至上的注水方式,能確保水套1-11與水槽1-12內(nèi)的 水完全隔離,進一步確保測試精度。并且,水槽1-12的水位低于水套1-11的上沿口。
[0146] 實際使用時,所述主加壓管6-1的進口通過供水管6-5與蓄能器6-12的出口連 接,所述供水管6-5上裝有第二壓力檢測單元6-16,所述第二壓力檢測單元6-16與第一主 控器7-1連接。
[0147] 本實施例中,所述供水裝置的供水口與蓄能器6-12的進口之間通過第一連接管 6-13進行連接,所述第一連接管6-13上裝有第一控制閥6-8,所述第一控制閥6-8由第一 主控器7-1進行控制且其與第一主控器7-1連接。并且,所述供水裝置為水源8。
[0148] 實際使用時,所述水槽排水管6-22上裝有由第一主控器7-1進行控制的第Ξ電磁 閥 6-29。
[0149] 本實施例中,所述供氣裝置為壓力為30MI^的氣源9。所述供氣管6-6上裝有第二 控制閥6-9,所述第二控制閥6-9由第一主控器7-1進行控制且其與第一主控器7-1連接。
[0150] 本實施例中,所述加壓裝置還包括裝于主加壓管6-1上的第Ξ控制閥6-20,所述 第Ξ控制閥6-20由第一主控器7-1進行控制且其與第一主控器7-1連接。
[0151] 并且,所述供氣管6-6上裝有第Ξ壓力檢測單元6-21,所述第Ξ壓力檢測單元 6- 21與第一主控器7-1連接。
[0152] 所述供氣管6-6上裝有第一減壓閥6-17和第二空氣過濾器6-18。所述第一減壓 閥6-17由第一主控器7-1進行控制且其與第一主控器7-1連接。所述第一連接管6-13上 裝有第一空氣過濾器6-14,所述第一空氣過濾器6-14與主排水管6-15連接;多個所述第 二排水管1-18均與主排水管6-15連接。
[0153] 本實施例中,所述主加壓管6-1的數(shù)量為兩個,兩個所述主加壓管6-1的進口連接 且二者的出口連接;每個所述主加壓管6-1上均安裝有一個所述第Ξ控制閥6-20和一個所 述電液增壓累6-7。并且,兩個所述電液增壓累6-7分別為增壓累GYB1和增壓累GYB2。
[0154] 實際使用時,可根據(jù)具體需要,對主加壓管6-1的數(shù)量進行相應調(diào)整。本實施例 中,兩個所述主加壓管6-1為并聯(lián)連接且二者互不影響。
[01巧]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監(jiān)控裝置還包括與第一主控器7-1連接的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 7- 5,多個所述第一壓力檢測單元6-4均通過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7-5與第一主控器7-1連接。并 且,所述第二壓力檢測單元6-16通過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7-5與第一主控器7-1連接。
[0156] 本實施例中,多個所述稱重裝置4-3均與第一主控器7-1連接。
[0157] 如圖1-6所示,多個所述稱重裝置4-3與第一主控器7-1之間均通過串行通信接 口 7-4進行連接。
[0158] 本實施例中,所述稱重裝置4-3為電子天平。
[0159] 本實施例中,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為第二氣缸1-14,兩個所述第二氣缸1-14均呈豎 直向布設(shè)且二者均布設(shè)在同一豎直面上;兩個所述第二氣缸1-14的上部均安裝在上部支 座1-51上且二者的下端分別與兩個所述下壓座1-52連接。
[0160] 并且,所述第一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為第一氣缸1-13,所述第一氣缸1-13呈水平布 設(shè)且二者均布設(shè)在同一水平面上。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氣缸1-13為無桿氣缸。
[0161] 實際布設(shè)安裝時,兩個所述第一氣缸1-13分別位于兩個所述第一滑移座1-9的正 后方。
[0162] 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第一豎向提升架1-3均為第Ξ氣缸1-24,兩個所述第Ξ氣 缸1-24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且二者均布設(shè)在同一豎直面上。
[0163] 如圖1-5所示,兩個所述第一氣缸1-13分別為氣缸SJG1和氣缸SJG2,兩個所述第 Ξ氣缸1-24分別為氣缸ZDGl和氣缸ZDG2,兩個所述第二氣缸1-14分別為氣缸PDGl和氣 缸PDG2。
[0164] 本實施例中,所述密封接頭5和連接接頭1-7均為快速接頭。
[0165] 如圖1-2所示,所述上支架1-4與承重支架1-1呈垂直布設(shè)。
[0166] 實際加工時,所述承重支架1-1為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為型鋼框架。所述承重 支架1-1的外側(cè)設(shè)置有第一外擋板。并且,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的之間后側(cè)設(shè)置有呈豎 直向布設(shè)的后擋板。
[0167] 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呈平行布設(shè),兩個所述第一平移軌道1-2均與 承重支架1-1呈平行布設(shè)。
[016引如圖1-5所示,所述加壓裝置還包括與供氣管6-6連接的第Ξ連接管6-23和Ξ個 分別與第Ξ連接管6-23的出口連接的分支管6-24,Ξ個所述分支管6-24的出口分別與Ξ 個電磁換向閥6-25的進口連接;Ξ個所述分支管6-24分別為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和第 Ξ分支管,Ξ個所述電磁換向閥6-25均為氣動電磁換向閥且Ξ者分別為與所述第一分支 管、第二分支管和第Ξ分支管連接的第一電磁換向閥、第二電磁換向閥和第Ξ電磁換向閥, 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的兩個工作口分別與兩個所述第一氣缸1-13連接,所述第二電磁換 向閥的兩個工作口分別與兩個所述第二氣缸1-14連接,所述第Ξ電磁換向閥的兩個工作 口分別與兩個所述第Ξ氣缸1-24連接。
[0169] 本實施例中,Ξ個所述電磁換向閥6-25均為Ξ位五通電磁換向閥。每個所述分支 管6-24上均裝有第二減壓閥6-26。
[0170] 同時,所述第Ξ連接管6-23上裝有第四壓力檢測單元6-27,所述第四壓力檢測單 元6-27與第一主控器7-1連接。
[0171]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Ξ連接管6-23上裝有第Ξ空氣過濾器6-28。
[0172] 實際使用時,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1-8、豎向連接管1-6和連接接頭1-7的數(shù)量均 相同且其數(shù)量均為Μ個,其中Μ為正整數(shù)且Μ= 2~8。
[0173] 本實施例中,Μ= 4,4個所述連接接頭1-7分別布設(shè)在一個正方形的四個頂角上。 實際使用時,可根據(jù)具體需要,對Μ的取值大小進行相應調(diào)整。
[0174]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6-2的數(shù)量為4個且其數(shù)量與第二分支加壓 管1-8的數(shù)量相同。4個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6-2上所裝的第一電磁閥6-3分別為電磁閥 JZF1、電磁閥JZF2、電磁閥JZF3和電磁閥JZF4,4個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6-2上所裝的壓力 表6-19分別為壓力表ΡΖ1、壓力表ΡΖ2、壓力表ΡΖ3和壓力表ΡΖ4。
[0175] 相應地,所述第一排水管1-16和第二排水管1-18的數(shù)量均為4個,4個所述第一 排水管1-16上所裝的第四控制閥1-17分別為控制閥STF1、控制閥STF2、控制閥STF3和控 制閥STF4,4個所述第二排水管1-18上所裝的第五控制閥1-19分別為控制閥SF1、控制閥 SF2、控制閥SF3和控制閥SF4。
[0176]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6-2上均裝有一個壓力表6-19。
[0177] 如圖1-3、圖1-4所示,所述測試小車3包括第一車架3-3、多個分別供多個所述被 測試氣瓶2放置的氣瓶放置架3-2、安裝在第一車架3-3內(nèi)側(cè)中上部的水平托板3-4和多個 均安裝在所述第一車架底部的第一行走輪3-1,所述第一車架3-3呈水平布設(shè);所述氣瓶放 置架3-2的數(shù)量與水套1-11的數(shù)量相同,多個所述氣瓶放置架3-2的結(jié)構(gòu)均相同且其均布 設(shè)于同一水平面上;每個所述氣瓶放置架3-2均包括一個上限位板3-21、一個位于上限位 板3-21正下方的下限位板3-26和多個分別支撐于上限位板3-21與下限位板3-26之間的 支撐桿3-22,所述上限位板3-21和下限位板3-26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二者的中部均開有一個 供被測試氣瓶2放置的圓形通孔,每個所述支撐桿3-22的上端均固定在上限位板3-21上 且其下端均固定在水平托板3-4上,所述上限位板3-21、下限位板3-26和水平托板3-4上 均開有多個供支撐桿3-22安裝的安裝孔。每個所述氣瓶放置架3-2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
[017引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車架3-3為長方體第一車架。
[0179] 并且,所述長方體第一車架包括第一上框架3-31和位于第一上框架3-31正下方 的第一下框架3-32,所述第一上框架3-31和第一下框架3-32的結(jié)構(gòu)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 均為矩形框架;所述第一上框架3-31和第一下框架3-32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二者之間通過四 個第一豎向支撐柱3-33進行連接,四個第一豎向支撐柱3-33分別支撐于第一上框架3-31 的四個頂角下方。
[0180] 實際加工時,所述水平托板3-4與四個所述第一豎向支撐柱3-33均固定連接。
[0181]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下框架3-32上設(shè)置有四個對水平托板3-4進行支撐的豎向 支桿3-5,四個所述豎向支桿3-5的上端均固定在水平托板3-4上且其底端均固定在第一下 框架3-32上。
[0182] 并且,所述第一下框架3-32由四個水平連桿連接而成,四個所述豎向支桿3-5的 底端分別固定四個所述水平連桿的中部。
[0183]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上框架3-31和第一下框架3-32均為不誘鋼框架,所述第一 豎向支撐柱3-33為不誘鋼柱體,所述水平托板3-4為不誘鋼板。所述上限位板3-21和下 限位板3-26均為不誘鋼板。
[0184] 實際使用時,多個所述氣瓶放置架3-2的布設(shè)位置分別與多個所述水套1-11的布 設(shè)位置一一對應。多個所述氣瓶放置架3-2的上限位板3-21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多個 所述氣瓶放置架3-2的下限位板3-26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185] 本實施例中,所述氣瓶放置架3-2的數(shù)量為四個。
[0186] 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桿3-22的上下兩端均為螺紋段,所述支撐桿3-22的上端裝 有上限位螺母3-23且其下端裝有第一限位螺母3-24和第二限位螺母3-25,所述第一限位 螺母3-24位于第二限位螺母3-25上方;所述上限位螺母3-23位于上限位板3-21上方,所 述第一限位螺母3-24支撐于下限位板3-26與水平托板3-4之間,所述第二限位螺母3-25 位于水平托板3-4下方。
[0187] 實際加工時,多個所述上限位板3-21的結(jié)構(gòu)和尺寸均相同且其分兩列進行布設(shè), 每列所述上限位板3-21均包括多個由前至后布設(shè)的上限位板3-21,每列所述上限位板 3-21中的多個所述上限位板3-21均呈均勻布設(shè);多個所述下限位板3-26與上限位板3-21 的結(jié)構(gòu)和尺寸均相同。
[018引本實施例中,所述上限位板3-21為正方形平板。
[0189]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氣瓶放置架3-2中所包括支撐桿3-22的數(shù)量均為四個,四 個所述支撐桿3-22分別支撐于上限位板3-21的四個頂角上。
[0190] 并且,所述上限位板3-21的數(shù)量為四個,四個所述上限位板3-21分別布設(shè)在一個 正方形的四個頂點上。
[0191] 同時,為平推簡便,所述第一車架3-3的上部后側(cè)設(shè)置有第一水平推把3-6。
[0192] 實際進行裝車時,將多個內(nèi)部注滿水并加蓋密封接頭1的被測試氣瓶2分別由上 至下放入測試小車3的多個所述氣瓶放置架3-2內(nèi)即可,使用操作非常簡便。
[0193] 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豎向支架14-1之間由后向前設(shè)置有第一分隔桿14-14、第 二分隔桿14-15和第Ξ分隔桿14-16,所述第一分隔桿14-14、第二分隔桿14-15和第Ξ分 隔桿14-16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其均與豎向支架14-1呈垂直布設(shè),所述第一分隔桿14-14、第二 分隔桿14-15和第Ξ分隔桿14-16均布設(shè)在同一水平面上,所述吊裝入口區(qū)與所述入口側(cè) 倒水烘干區(qū)之間通過第一分隔桿14-14進行分隔,所述入口側(cè)倒水烘干區(qū)與所述出口側(cè)倒 水烘干區(qū)之間通過第二分隔桿14-15進行分隔,所述出口側(cè)倒水烘干區(qū)與所述吊裝出口區(qū) 之間通過第Ξ分隔桿14-16進行分隔。
[0194] 并且,所述第一分隔桿14-14、第二分隔桿14-15和第Ξ分隔桿14-16均位于兩個 所述豎向支架14-1的上部之間。
[0195] 如圖2-4、圖2-5所示,所述運送小車13還包括上托板13-3和位于上托板13-3正 下方的下托板13-4,所述上托板13-3和下托板13-4均呈水平布設(shè);所述上托板13-3位于 第二車架13-1上部且其為所述水平放置平臺,所述上托板13-3上開有多個分別供氣瓶夾 具11上所夾持的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放置的圓形通孔。所述下托板13-4位于第二車架 13-1的內(nèi)側(cè)中上部。
[0196] 所述上托板13-3底部設(shè)置有多個分別對氣瓶夾具11上所夾持的多個所述被測試 氣瓶2進行限位的上限位套筒13-5,多個所述上限位套筒13-5的結(jié)構(gòu)和尺寸均相同且其 分別布設(shè)在多個所述圓形通孔的正下方;所述下托板13-4上部設(shè)置有多個分別對氣瓶夾 具11上所夾持的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進行限位的下限位套筒13-6,多個所述下限位套筒 13-6分別布設(shè)在多個所述上限位套筒13-5的正下方;多個所述上限位套筒13-5和多個所 述下限位套筒13-6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
[0197] 本實施例中,多個所述下限位套筒13-6的結(jié)構(gòu)和尺寸均相同。
[019引實際加工時,多個所述上限位套筒13-5和多個所述下限位套筒13-6均為不誘鋼 圓形套筒。并且,所述上限位套筒13-5和下限位套筒13-6的內(nèi)徑相同。
[0199]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車架13-1為長方體第二車架。
[0200] 實際加工時,所述長方體第二車架包括第二上框架13-11和位于第二上框架 13-11正下方的第二下框架13-12,所述第二上框架13-11和第二下框架13-12的結(jié)構(gòu)和尺 寸均相同且二者均為矩形框架;所述第二上框架13-11和第二下框架13-12均呈水平布設(shè) 且二者之間通過四個第二豎向支撐柱13-13進行連接,四個第二豎向支撐柱13-13分別支 撐于第二上框架13-11的四個頂角下方。
[0201]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托板13-3支撐于第二上框架13-11上,所述下托板13-4與四 個所述第二豎向支撐柱13-13均固定連接。
[0202] 并且,所述第二上框架13-11和第二下框架13-12均為不誘鋼框架,所述第二豎向 支撐柱13-13為不誘鋼柱體,所述上托板13-3和下托板13-4均為不誘鋼板。
[0203]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托板13-3上所開圓形通孔的數(shù)量為四個,四個所述圓形通孔 分別布設(shè)在一個矩形的四個頂點上,
[0204] 相應地,所述上限位套筒13-5和下限位套筒13-6的數(shù)量均為四個。
[0205]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車架13-1的后側(cè)上部設(shè)置有第二水平推把13-7。
[0206] 實際使用時,所述水平位移檢測單元16-4布設(shè)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高度檢測 單兀16-5布設(shè)在水平吊裝架14-7上。
[0207]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主控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