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通風干濕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通風干濕表屬于氣象學,具體地說屬于測量干濕球溫度變量以指示空氣溫度,濕度的微氣象儀器。
現有HTF-2型通風干濕表具有防護罩,供水槽,干濕球溫度傳感器,水槽水位恒定裝置。防護罩由多個梯形圓環(huán)組成,分層套在供水槽和濕,溫度傳感器上,濕,溫度傳感器水平安裝在水槽的下方。其缺點是防護罩的多層梯形結構,對近地表層微氣象自然狀況干擾太大,濕,溫度傳感器的進氣通路上,存在產生觀測誤差的附加”熱源”和”水汽源”。濕球上水裝置結構復雜,穩(wěn)定性差,濕球紗布的更換十分不便。這樣的結構不適合進行精細的近地層微氣象梯度觀測。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通風干濕表,應能減少儀器結構對微氣象自然狀況的破壞,減少附加”熱源”和”水汽源”,保證濕球紗布上水的穩(wěn)定,可靠,濕球紗布更換容易。
通風干濕表具有防輻射屏蔽罩,水瓶,干濕探測頭,風扇,探測頭接口,其特征是防輻射屏蔽罩為內外雙層直桶狀,并水平放置,水瓶安裝在屏蔽罩外層的下方,水瓶的吸水口與屏蔽罩的內層相通,干濕探測頭從屏蔽罩的上方,直穿兩層屏蔽罩,干濕探測頭的一端位于內層屏蔽罩的中部,并且垂直在水瓶的上方,另一端連接外層屏蔽罩上方的探測頭接口,風扇安裝在屏蔽罩內的一端,防輻射端罩封住直桶狀屏蔽罩的兩端,隔離條將兩層屏蔽罩隔開一定的空間。各種罩的表面涂有或鍍有高反光度同時具有低比輻射率特性的涂層。水瓶可從屏蔽罩的下方拆下。
本通風干濕表采用雙層桶狀屏蔽體,并且水平放置,儀器各部件的外型均采用圓柱型,這種圓柱狀的結構能夠對被測位置的微氣象自然狀況的破壞降至最低的程度。雙層屏蔽體能夠有效地防止太陽輻射,濕球上水采用傳統(tǒng)的毛細原理,所不同的是儲水瓶安裝在屏蔽體的外面,拆下水瓶很方便,既保證了濕球上水的穩(wěn)定性,又簡化了換水工作,濕球上水紗布更換更方便。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一步詳細地描述。
圖1是通風干濕表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通風干濕表沿Ⅰ-Ⅰ線的剖示圖。
圖3是圖1所示通風干濕表沿Ⅱ-Ⅱ線的剖示圖。
圖1是通風干濕表的正面結構圖,雙層防輻射屏蔽罩1水平放置,探測頭接口6安裝在外層防輻射屏蔽罩的上方,干濕探測頭3一頭連接到探測頭接口6,另一頭插在內層屏蔽罩1的中心位置,水瓶2安裝在外層屏蔽罩1的下方,一根吸水管連通水瓶2與內層屏蔽罩1。風扇4安裝在屏蔽罩內的一端。防輻射端罩5遮住屏蔽罩1的兩端,防輻射端罩5不僅能有效防止太陽輻射,且具有通風能力。桶狀外形對近地層微氣象自然狀況的破壞大大減少,內外層防輻射屏蔽罩1之間有隔離條7將兩層屏蔽罩隔開一定的空間,這樣的結構可以有效防止太陽輻射和外界熱傳導對干濕探測頭3的影響。另外圓形的面積比同樣體積物體的面積小,所受太陽輻射也就小。干濕探測頭3垂直安裝,仍然采用毛細吸水原理給濕球上水,這種方法證明最有效。水瓶2安裝在外層屏蔽罩的下方,拆卸方便,有利于補充水分和更換濕球紗布。
圖2是圖1所示通風干濕表沿Ⅰ-Ⅰ線的剖示圖,隔離條7將內外層屏蔽罩隔開一定的空間,隔離條的數量可以是3個也可以是4個。
圖3是圖1所示通風干濕表沿Ⅱ-Ⅱ線的剖示圖,風扇安裝在屏蔽罩的一端。
各種罩的每一層面都涂有或鍍有高反光性能同時又具有低比輻射率特性的涂料,以增強儀器對太陽光的防輻射能力,降低熱輻射對干濕探測頭3的影響。
權利要求1.通風干濕表具有防輻射屏蔽罩(1),水瓶(2),干濕探測頭(3),風扇(4),探測頭接口(6),其特征是防輻射屏蔽罩(1)為內外雙層直桶狀,并水平放置,水瓶(2)安裝在防輻射屏蔽罩(1)外層的下方,水瓶(2)的吸水口與防輻射屏蔽罩(1)的內層相通,干濕探測頭(3)從防輻射屏蔽罩(1)的上方,直穿兩層防輻射屏蔽罩(1),干濕探測頭(3)的一端位于內層防輻射屏蔽罩(1)的中部,并且垂直在水瓶(2)的上方,另一端連接外層防輻射屏蔽罩(1)上方的探測頭接口(6),風扇(4)安裝在防輻射屏蔽罩(1)內的一端,防輻射端罩(5)封住直桶狀防輻射屏蔽罩(1)的兩端,隔離條(7)將兩層防輻射屏蔽罩(1)隔開。
2.根具權利要求1所述的通風干濕表,其特征是雙層防輻射屏蔽罩(1)和防輻射端罩(5)的所有層面涂有或鍍有高反光度和低比輻射率特性的涂層。
3.根據權利要求1和2所述的通風干濕表,其特征是水瓶(2)與防輻射屏蔽罩(1)可拆卸式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能夠測量微氣象的通風干濕表,它采用雙層桶形防輻射屏蔽罩(1),兩層屏蔽罩中間用隔離條(7)隔開一定距離,干濕探測頭(3)從上方直穿兩層屏蔽罩,一端位于內層屏蔽罩中部,并垂直于水瓶(2)上方,另一端連接探測頭接口(6),水瓶(2)安裝在屏蔽罩下面,防輻射端罩(5)遮住屏蔽罩兩端,風扇(4)安裝在屏蔽罩內的一端,全部防輻射罩的表面涂有或鍍有高反光性能和低比輻射率特性的涂料。
文檔編號G01W1/00GK2337575SQ9820574
公開日1999年9月8日 申請日期1998年6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6月10日
發(fā)明者孫曉敏 申請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