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排氣式氧電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技術(shù)領(lǐng)域一般地涉及電化學傳感器,并且更具體地涉及氧傳感器。
背景技術(shù):
電化學氧傳感器廣為人知。這樣的傳感器通常依賴于傳感器的第一和第二部分中的氧化還原反應(yīng)。在這種情況下,位于傳感器的第一部分中的貴金屬陰極化學地還原氧氣,、而平衡反應(yīng)氧化傳感器的第二部分中的可消耗陽極(例如鉛)。通過使用離子型導電電解質(zhì)而使陰極和可消耗陽極聯(lián)接起來。傳感器的第二部分可含有或填充有電解質(zhì)。用該電解質(zhì)使陽極飽和。纖維隔離件可將傳感器的第一和第二部分隔開。纖維隔離件界定了傳感器的第二部分,并且也用該電解質(zhì)使纖維隔離件飽和。隔離件也與陰極接觸,并且支持陰極和陽極之間的離子傳輸。在使用期間,氧氣通過孔徑和氣相擴散隔障擴散至傳感器的第一部分中以與陰極反應(yīng)??讖?毛細管)通常為設(shè)計中的擴散控制元件。這里考慮的傳感器的類型中顯示的膜是感測電極的支撐元件,并設(shè)計成不提供大的擴散阻力。以這樣的方式,通過機械毛細管的公知性質(zhì)而不是帶(tape)的更加復(fù)雜和可變的性質(zhì)來控制傳感器的性能。存在不同類型的使用固體膜作為擴散隔障的傳感器,其中,氣體以固體溶解過程的形式滲透通過該隔障,但這具有不同類型的壓力響應(yīng)。排氣孔更加廣為人知并用于在燃料電池類型的化學傳感器中釋放壓力,其中與可消耗部件的寄生消耗相關(guān)的缺陷不再如氧氣情況中那樣成為問題。實際上,因為這一原因,早期為了獲得覆蓋排氣式氧傳感器的專利覆蓋而進行的嘗試在其技術(shù)范圍上受到限制。當電化學氧傳感器良好地工作時,其運行可隨時間逐漸變差。例如,隔離件可能泄露,從而允許傳感器的第一和第二部分之間大量的氣體傳輸。在傳感器遭受溫度變化的情況中,傳感器內(nèi)的氣體的膨脹或收縮可能在隔離件上產(chǎn)生壓力梯度,這會導致氣泡受迫通過隔離件。當發(fā)生這種情形時,氣體需要流過傳感器的毛細管以補償由于(一個或多個)氣泡的移動而造成的體積變化,這與傳感器運行的擴散原理不一致。通過傳感器的第一部分的大量氣體傳輸導致傳感器在通常稱為“故障(glitching) ”的過程中產(chǎn)生錯誤的讀數(shù)。由于電化學氣體傳感器的重要性,需要能夠提供更可靠傳感器的方法。
圖I是根據(jù)所說明的實施例一般地顯示的電化學氧傳感器的簡化分解圖;圖2是圖I的傳感器的剖開的進一步簡化視圖3是另一個所說明的實施例的情況下的圖I的傳感器的剖開簡化圖;圖4是圖I的陽極的側(cè)透視圖;圖5是另一個實施例的情況下的圖I的陽極的側(cè)透視圖;并且圖6是一個所說明的實施例的情況下的圖I的主體的側(cè)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是根據(jù)一個所說明的實施例一般地顯示的電化學氧傳感器10的分解簡化圖。氧傳感器10通常由殼體或主體12限定,其包括附接在主體12的第一端上的蓋14?!獙泳€插腳16從主體12的第二端延伸。當連接到適當?shù)臏y量電路時,來自傳感器10的信號具有在插腳之間流動的電流的形式。例如,(來自傳感器10)的電流被測量 為已知負載上的電位差。圖2是圖I的傳感器10的剖開圖,為了說明的目的而將其進一步簡化。主體12通常被隔離件18分隔為第一腔室或隔室20和第二腔室或隔室22。第一隔室20由位于頂部的蓋14、位于底部的隔離件18以及由主體12的內(nèi)壁界定。類似地,第二隔室22由位于頂部的隔離件18、主體12的底部以及主體12的內(nèi)壁界定。第一隔室20包括貴金屬工作電極或陰極23。金屬集電器24將陰極23與接線插腳16中的第一個電連接。在這種情況下,集電器24與陰極23的底部表面形成物理和電接觸,在主體12的內(nèi)壁中的縫槽中向下延伸并與接線插腳16電連接。第二隔室22包括可消耗陽極(例如成形的鉛毛塊(lead wool mass)) 26。陽極集電器28可從陽極26延伸并形成陽極26和一對接線插腳16中的另一個之間的電連接。第二隔室22還包括電解質(zhì)30 (例如氫氧化鉀或更常見的醋酸鉀),在將陽極26組裝到主體12中之前將電解質(zhì)30置于主體12內(nèi),或者在組裝后將其注入主體12內(nèi)。電解質(zhì)30被吸收到陽極26和隔離件18中,并且允許在陽極26和主體12的內(nèi)壁周圍存在有限量的自由空間。該自由空間或體積允許陽極26在正常使用期間由于氧化而膨脹。該自由空間也允許在濕環(huán)境中使用傳感器10期間電解質(zhì)30的體積膨脹。一旦已經(jīng)組裝了傳感器10,則陰極23、隔離件18和陽極26被保持成緊密的物理接觸。將電解質(zhì)30吸收到隔離件18中允許電解質(zhì)30形成陰極23和陽極26之間經(jīng)過隔離件18的離子型導電路徑。為了允許氧擴散到第一隔室20中,通過使用穿過蓋14的適當尺寸(例如100微米)的毛細管孔徑32來提供擴散隔障。可在孔徑32和陰極23之間設(shè)置(例如多孔PTFE的)擴散盤34以促進氧在陰極23上的擴散(蔓延)。如以上所提及的,隔離件18將殼體分為第一和第二隔室20、22。隔離件18可包括一層或多層具有相對小的微孔尺寸且?guī)в辛己妹毿再|(zhì)的玻璃纖維或類似材料,所述毛細性質(zhì)將電解質(zhì)30吸入隔離件18中。由于隔離件18具有比陽極26的鉛毛塊顯著更低的微孔尺寸,因此隔離件18將變得完全浸沒于電解質(zhì)20中,并且從而在第一和第二隔室20、22之間提供相對良好的不可滲透密封。然而,如果第一和第二隔室之間的壓力差超過隔離件18的氣泡壓力,則第一和第二隔室20、22之間將會形成泄漏,導致第一和第二隔室20、22之間的大量氣流。第一和第二隔室之間的大量氣流導致陰極23上的氧流遠大于擴散所產(chǎn)生的氧流。結(jié)果是以上稱為故障的顯著讀數(shù)錯誤。每當傳感器10經(jīng)歷快速的溫度變化,如從熱的區(qū)域被帶到冷的區(qū)域或者反過來,就尤其會出現(xiàn)故障。為了減少出現(xiàn)故障的可能性,傳感器10被設(shè)置成在主體12的與擴散孔徑32相對的那一側(cè)上具有排氣系統(tǒng)36。這種情況下,“相對”指的是在隔離件的相對側(cè)。替代地,(一個或多個)排氣孔可位于傳感器的側(cè)壁中。通常而言,排氣孔可以在主體的任何位置,實際上理想的是,其應(yīng)當從傳感器的頂部出來從而排氣孔和毛細管均暴露于相同的環(huán)境壓力,而不是排氣孔在儀器內(nèi)部而毛細管位于儀器外部。在這方面,可選擇排氣系統(tǒng)36的尺寸和特征以使超過隔離件18的氣泡壓力的可能性最小化。例如,排氣系統(tǒng)36包括一定尺寸和長度的孔徑38,其能夠單獨操作或與排氣孔覆蓋膜聯(lián)合地操作以平衡隔離件18上的壓力。在這方面,孔徑38可被選擇為具有5-60微米的直徑且長度在本申請中可在I. 0-2. 5mm變化。替代地,與附圖所顯示的方式相反,使排氣孔從基座經(jīng)過適當?shù)摹肮堋毕蛏涎由熘羵鞲衅鞯捻敳靠赡苁怯幸娴摹>哂兄睆酱笥?0微米的孔徑的排氣孔可能引起性能問題,特別是當傳感器10由于失水而在干熱環(huán)境中運行時,或由于氧從排氣孔進入導致例如高背景電流。通常而言,應(yīng)當強調(diào)的是,排氣孔/覆蓋膜的組合需要提供足夠的氣體進入(即具有足夠的組合的孔隙度)以允許所需速度的體積流(bulk flow)以將環(huán)境變化所產(chǎn)生的壓力差減小到特定范圍內(nèi)。明顯地存在與孔隙度過低(即排氣孔無法應(yīng)對大的壓力差)有關(guān)的問題,然而如果孔隙度過大,則壓力均衡運行良好,但如同所注意到的,以鉛的大得多的寄生消耗和其他不期望的效果為代價。沒有將排氣孔上的膜的滲透率自身設(shè)計成充當控制元件。也就是說,它與排氣孔結(jié)合起來工作,并且對這一對進行調(diào)節(jié)以滿足特定傳感器設(shè)計的需要。最佳的組合將會根據(jù)電池設(shè)計的其余部分而變化。排氣系統(tǒng)36可設(shè)置成具有覆蓋孔徑38的密封的多孔膜(例如PTFE) 40 (圖I)。在這個方面,多孔膜40可被選擇成具有在2000-6000格利秒(Gurley second)的范圍內(nèi)的某個預(yù)定滲透率。預(yù)定滲透率的使用控制了第二隔室內(nèi)的壓力,還阻止了水蒸氣或電解質(zhì)30透過或擴散到傳感器之外,并且作為控制來自傳感器10的水分流失的手段。實際上,PTFE膜可以對水蒸氣擴散具有微不足道的限制,但將會防止液體泄露。為了進一步控制隔離件18上的壓力,排氣系統(tǒng)36還可包括第二隔室內(nèi)的的一個或多個通道,所述一個或多個通道位于殼體12的內(nèi)壁和陽極26之間并從排氣孔徑38向上延伸朝向第一腔室20。在這個方面,圖3示出了通道42的示例,其在主體12的底部上延伸并且沿側(cè)壁向上朝向隔離件18延伸??傮w而言,通道42可形成于主體12的內(nèi)壁中、陽極26的外表面上或者兩者兼有。在這個方面,圖4示出了由陽極26的外表面上的一個或多個溝槽形成或限定的通道42。圖5示出了另一個所說明的實施例。在圖5的情況中,一組彼此成直角的通道42可形成在陽極26的底部上,延伸到主體12的側(cè)壁并然后向上朝向隔離件18延伸。在圖4或圖5的情況中,可在陽極26中形成與排氣孔徑38直接相鄰的拱頂44,以在過壓條件下促進氣體46進入傳感器10。圖6示出了由主體12的內(nèi)壁中的一個或多個溝槽形成或限定的一個或多個通道42。如上所述,通道42可在主體12的底部上延伸并沿側(cè)壁向上朝向隔離件延伸。、
在義一個實施例中,圖I的隔離件18可以設(shè)置有另外的毛細管層46,該毛細管層的第一部分與隔離件18同延,而其第二部分從隔離件18向外延伸,沿著主體12的側(cè)壁在側(cè)壁和陽極26之間向下延伸并在陽極26的底部上延伸??稍诿毠軐?6的底部中設(shè)置孔徑以容納圖2的拱頂44。毛細管層46起到從排氣系統(tǒng)36中將電解質(zhì)30吸引或抽吸出來的作用。這不僅保證了通道42保持通暢,而且操作成將通過毛細作用將另外的電解質(zhì)30帶回陰極23和陽極26之間的界面,以便即使在傳感器10開始從電解質(zhì)30失去水分的情況下仍然保證傳感器的可靠性。所說明的實施例之一的特征包括電化學氧傳感器。該電化學傳感器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隔室的殼體;位于殼體的第一隔室內(nèi)的感測電極;位于殼體的第二隔室內(nèi)的可消耗陽極;位于感測電極和可消耗電極之間分隔第一和第二隔室的多孔隔離件;使多孔隔離件和可消耗陽極飽和的電解質(zhì);位于殼體的第一端上在殼體的外表面和第一隔室之間延伸第一孔徑,所述第一孔徑允許氣體通達感測電極;以及位于殼體的第二相對端側(cè)壁上的排氣系統(tǒng),所述排氣系統(tǒng)包括在殼體的外表面和第二隔室之間延伸的第二孔徑并具有預(yù)定滲 透率,所述預(yù)定滲透率控制第二隔室中的壓力和來自傳感器的水分損失。該實施例進一步特征所包括的內(nèi)容是,排氣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覆蓋第二孔徑的氣體可透過而液體無法透過的膜。該實施例的進一步特征包括在第二腔室內(nèi)位于殼體的內(nèi)壁和可消耗反電極之間并從第二孔徑向第一腔室延伸的通道。該實施例的進一步特征包括所述傳感器,其中,預(yù)定滲透率具有2000-6000格利秒的范圍。該實施例的進一步特征包括所述傳感器,其中,第二孔徑進一步包括15-60微米的直徑。該實施例的進一步特征包括所述傳感器,其中,第一孔徑進一步包括100微米的直徑。該實施例的進一步特征包括所述傳感器,其中,隔離件進一步包括毛細管層,毛細管層將電解質(zhì)從排氣系統(tǒng)的區(qū)域通過毛細作用帶至或抽吸至隔離件的區(qū)域。在另一個實施例中,一個特征包括電化學氧傳感器,該電化學氧傳感器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隔室的殼體;位于殼體的第一隔室內(nèi)的感電極;位于殼體的第二隔室內(nèi)的可消耗陽極;位于感測電極和可消耗電極之間分隔第一和第二隔室的多孔隔離件;使多孔隔離件和可消耗陽極飽和的電解質(zhì);位于殼體的第一端上在殼體的外表面和第一隔室之間延伸的第一孔徑,所述第一孔徑允許氣體通達感測電極;位于殼體的第二相對端上在殼體的外表面和第二隔室之間延伸的第二孔徑;覆蓋第二孔徑的氣體可透過而液體無法透過的膜;以及在第二腔室內(nèi)位于殼體的內(nèi)壁和可消耗反電極之間并從第二孔徑向第一腔室延伸的通道。進一步的特征包括所述傳感器,其中,覆蓋第二孔徑的氣體可透過而液體無法透過的膜進一步包括2000-6000格利秒的滲透率。進一步的特征包括所述傳感器,其中,第二孔徑進一步包括15-60微米的直徑。進一步的特征包括所述傳感器,其中,通道被限定在殼體的內(nèi)表面上。
進一步的特征包括所述傳感器,其中,通道進一步包括至少O. 5mm2的截面積。進一步的特征所包括的內(nèi)容是,通道被限定在可消耗陽極的外表面中。進一步的特征包括所述傳感器,其中,通道進一步包括第二腔室內(nèi)的多個通道,多個通道的每一個均位于殼體的內(nèi)壁和可消耗反電極之間且均從第二孔徑向第一腔室延伸。進一步的特征包括所述傳感器,其具有被限定在可消耗陽極的外表面中并與第二孔徑直接相鄰的拱頂。進一步的特征包括所述傳感器,其具有在隔離件和第二孔徑之間延伸的纖維材料,其通過毛細作用將電解質(zhì)從第二孔徑帶走。在又一個實施例中,該傳感器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隔室的殼體;位于殼體的第一隔室內(nèi)的感測電極;位于殼體的第二隔室內(nèi)的可消耗陽極;位于感測電極和可消耗電極 之間分隔第一和第二隔室的多孔隔離件;使多孔隔離件和可消耗陽極飽和的電解質(zhì);位于殼體的第一端上在殼體的外表面和第一隔室之間延伸第一孔徑,該第一孔徑允許氣體通達感測電極;位于殼體的第二相對端上在殼體的外表面和第二隔室之間延伸的直徑為15-60微米的第二孔徑;覆蓋第二孔徑的氣體可透過而液體無法透過的膜,其具有2000-6000格利秒的滲透率;以及在第二腔室內(nèi)位于殼體的內(nèi)壁和可消耗反電極之間并從第二孔徑向第一腔室延伸的通道。該實施例的進一步特征包括所述傳感器,其中,通道進一步包括多個通道。該實施例的進一步特征包括所述傳感器,其中,多個通道進一步包括位于第二孔徑上方在電極的底表面中的拱頂,多個通道從拱頂向外延伸。盡管以上對數(shù)個實施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其它修改也是可能的。例如,圖中所示的邏輯流程并不要求所顯示的特定順序或序列以獲得期望的結(jié)果。從所描述的流程中可提供其它步驟或者可刪除步驟,并且可以向所描述的系統(tǒng)增加其他部件或移除部件。其它的實施例可以落入所附權(quán)利要求的范圍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裝置,包括 電化學氧傳感器,所述電化學傳感器進一步包括 具有第一和第二隔室的殼體; 位于所述殼體的第一隔室內(nèi)的感測電極; 位于所述殼體的第二隔室內(nèi)的可消耗陽極; 位于所述感測電極和所述可消耗電極之間的多孔隔離件,所述多孔隔離件分隔所述第一和第二隔室; 使所述多孔隔離件和所述可消耗陽極飽和的電解質(zhì); 位于所述殼體的第一端上在所述殼體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一隔室之間延伸的第一孔徑,所述第一孔徑允許氣體通達所述感測電極;和 位于所述殼體的第二相對端上的排氣系統(tǒng),所述排氣系統(tǒng)包括在所述殼體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隔室之間延伸的第二孔徑并具有預(yù)定滲透率,所述預(yù)定滲透率控制所述第二隔室中的壓力和來自所述傳感器的水分損失。
2.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排氣系統(tǒng)進一步包括覆蓋所述第二孔徑的氣體可透過而液體無法透過的膜。
3.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進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二腔室內(nèi)位于所述殼體的內(nèi)壁和所述可消耗反電極之間并從所述第二孔徑向所述第一腔室延伸的通道。
4.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預(yù)定滲透率進一步包括2000-6000格利秒的范圍。
5.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孔徑進一步包括15-60微米的直徑。
6.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孔徑進一步包括100微米的直徑。
7.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隔離件進一步包括毛細管層,所述毛細管層將電解質(zhì)從所述排氣系統(tǒng)的區(qū)域通過毛細作用帶至或抽吸至所述隔離件的區(qū)域。
8.一種裝置,包括 電化學氧傳感器,所述電化學氧傳感器進一步包括 具有第一和第二隔室的殼體; 位于所述殼體的第一隔室內(nèi)的感測電極; 位于所述殼體的第二隔室內(nèi)的可消耗陽極; 位于所述感測電極和所述可消耗電極之間的多孔隔離件,所述多孔隔 離件分隔所述第一和第二隔室; 使所述多孔隔離件和所述可消耗陽極飽和的電解質(zhì); 位于所述殼體的第一端上在所述殼體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一隔室之間延伸的第一孔徑,所述第一孔徑允許氣體通達所述感測電極; 位于所述殼體的第二相對端上在所述殼體的外表面和所述第二隔室之間延伸的第二孔徑; 覆蓋第二孔徑的氣體可透過而液體無法透過的膜;和 在所述第二腔室內(nèi)位于所述殼體的內(nèi)壁和所述可消耗反電極之間并從所述第二孔徑向所述第一腔室延伸的通道。
9.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覆蓋第二孔徑的氣體可透過而液體無法透過的膜進一步包括2000-6000格利秒的滲透率。
10.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第二孔徑進一步包括15-60微米的直徑。
11.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通道由位于所述殼體的內(nèi)表面上的溝槽限定。
12.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通道進一步包括至少為O.5mm2的截面積。
13.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通道由位于所述可消耗陽極的外表面上的溝槽限定。
14.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通道進一步包括在所述第二腔室內(nèi)的多個通道,所述多個通道的每一個均位于所述殼體的內(nèi)壁和所述可消耗反電極之間且均從所述第二孔徑向所述第一腔室延伸。
15.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裝置,進一步包括被限定在所述可消耗陽極的外表面中并與所述第二孔徑直接相鄰的拱頂。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排氣式氧電池,具體提供了一種電化學氧傳感器。該電化學傳感器包括具有第一和第二隔室的殼體、位于殼體的第一隔室內(nèi)的感測電極、位于殼體的第二隔室內(nèi)的可消耗陽極、位于感測電極和可消耗電極之間分隔第一和第二隔室的多孔隔離件、以及使多孔隔離件和可消耗陽極飽和的電解質(zhì)。位于殼體的第一端上的第一孔徑在殼體的外表面和第一隔室之間延伸,該第一孔徑允許氣體通達感測電極。位于殼體的第二相對端上的排氣系統(tǒng)包括在殼體的外表面和第二隔室之間延伸的第二孔徑并具有預(yù)定滲透率,所述預(yù)定滲透率控制第二隔室中的壓力和來自傳感器的水分損失。
文檔編號G01N27/407GK102735738SQ20121011911
公開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3月11日
發(fā)明者G·R·米切爾, M·威廉森, S·哈里斯 申請人:生命安全銷售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