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旋轉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旋轉裝置,特別涉及一種用于放置電子裝置、可讓使用者于任何角度都可以觀看電子裝置所顯示的畫面的旋轉裝置。
背景技術:
電子裝置(如平板電腦等)通??稍O置有定位結構,用以支撐電子裝置并將其定位于可視的角度。但是,傳統(tǒng)設置于電子裝置的定位結構均為固定式,所以無法達到可自由調整可視角度的效果,因此,造成使用者的不便。因此,本發(fā)明人有感上述定位結構的缺點,特意潛心研究并配合原理運用,終于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點的旋轉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旋轉裝置,以便使用者在任何角度都可以觀看電子裝置所顯示的畫面。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旋轉裝置,包括一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包含一基座、一旋轉座及一轉軸組, 該旋轉座通過該轉軸組可轉動地樞接設置于該基座上;以及至少兩夾持件,該至少兩夾持件連接于該旋轉機構的旋轉座。進一步地,該至少兩夾持件為伸縮構件,該至少兩夾持件包含兩第一夾持件,該兩第一夾持件連接于該旋轉機構的旋轉座相對兩側,該兩第一夾持件一端各連接有一承接部。進一步地,該至少兩夾持件為伸縮構件,該至少兩夾持件包含一第一夾持件及至少一第二夾持件,該至少一第二夾持件可轉動地連接于該旋轉機構的旋轉座,該第一夾持件及該至少一第二夾持件一端各連接有一承接部。進一步地,該第一夾持件具有相互套接的一第一桿體及一第二桿體,該第一桿體一端連接于該旋轉機構的旋轉座,該第一桿體及該第二桿體之間設有一固定機構,該第二桿體一端連接該承接部。進一步地,該第二夾持件具有相互套接的一第三桿體及一第四桿體,該第三桿體一端連接于該旋轉機構的旋轉座,該第三桿體及該第四桿體之間設有一固定機構。進一步地,該第二夾持件設置有兩個,該兩第二夾持件之間設置一連動機構,該連動機構包含有兩齒輪,該兩齒輪分別固定于該兩第二夾持件一端,該兩齒輪相互嚙合,該旋轉座上可移動地設有一制動件,該制動件選擇性地卡制于該兩齒輪之間。進一步地,該至少兩夾持件為束帶、魔鬼氈或寬扁繩體,該至少兩夾持件包含兩第一夾持件,該兩第一夾持件連接于該旋轉機構的旋轉座的相對兩側,該兩第一夾持件一端各連接有一承接部。進一步地,該基座具有一底板及一固定于該底板上的頂板,該頂板上設有一樞接孔,該旋轉座上設有一穿孔,該轉軸組具有一轉軸,該轉軸固定于該穿孔,該轉軸可轉動地樞設于該樞接孔。進一步地,該基座具有一底板及一固定于該底板上的頂板,該頂板上設有一穿孔, 該旋轉座上設有一樞接孔,該轉軸組具有一轉軸,該轉軸固定于該穿孔,該轉軸可轉動地樞設于該樞接孔。進一步地,該旋轉機構的基座連接有連接構件,該連接構件為手腕帶或支架。由此可知,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旋轉裝置,包括一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包含一基座、一旋轉座及一轉軸組,該旋轉座以該轉軸組可轉動地樞接設置于該基座上;以及至少兩夾持件,該至少兩夾持件連接于該旋轉機構的旋轉座。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利用第一夾持件和第二夾持件夾持固定電子裝置,并通過旋轉機構自由地調整角度,以便使用者可在任何角度觀看電子裝置所顯示的畫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夾持件及第二夾持件為伸縮構件,以便根據不同尺寸的電子裝置調整長度。為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與附圖,然而以下的實施例及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旋轉裝置的立體結構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旋轉裝置的立體結構分解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旋轉機構的立體結構分解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旋轉機構另一角度的立體結構分解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第一夾持件的立體結構分解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第二夾持件的立體結構分解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旋轉裝置使用狀態(tài)的立體結構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旋轉裝置另一使用狀態(tài)的立體結構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第三實施例旋轉裝置使用狀態(tài)的立體結構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第四實施例旋轉裝置使用狀態(tài)的立體結構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旋轉裝置收折狀態(tài)的立體結構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旋轉裝置的立體結構圖。圖13為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旋轉裝置的立體結構分解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第五實施例旋轉裝置另一角度的立體結構分解圖。圖15為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旋轉裝置的立體結構圖。圖16為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旋轉裝置的立體結構分解圖。圖17為本實用新型第六實施例旋轉裝置另一角度的立體結構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例[0038]請參閱圖1及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旋轉裝置,包括一旋轉機構1及至少兩夾持件2、3,參考圖3及圖4,其中旋轉機構1包含一基座11、一旋轉座12及一轉軸組13,旋轉座12以轉軸組13樞接于基座11上,基座11具有一底板111及一固定于底板111上的頂板112,在本實施例中底板111及頂板112是以數個螺絲113鎖附固定。頂板112上設置有一第一定位件114,第一定位件114是以卡接等方式固定于頂板112上,定位件114上間隔設置有數個向上凸出的定位體115,在本實施例中這些定位體115是以間隔90度的角度設置,但并不限制定位體115設置的數量及角度,甚至可將第一定位件114予以省略。頂板 112上設有一呈圓形的樞接孔116,可用以樞接轉軸組13。旋轉機構1的基座11可進一步地連接適當的連接構件(如手腕帶或支架等)。參考圖3及圖4,旋轉座12設置于基座11的上方,旋轉座12上設有一呈非圓形的穿孔121,可用以穿設轉軸組13。旋轉座12上(底部)設置有一第二定位件122,第二定位件122是以卡接等方式固定于旋轉座12底部,第二定位件122與第一定位件114上、下相對應,第二定位件122上間隔設置有數個與定位體115相對應的定位槽123,在本實施例中這些定位槽123是以間隔90度的角度設置,但并不限制定位槽123設置的數量及角度,甚至可將第二定位件122予以省略。這些定位槽123之間設有數個呈弧型的滑槽124,這些滑槽IM與這些定位槽123交錯設置,使得定位體115可選擇性地配合于這些定位槽123或這些滑槽124中。參考圖3及圖4,轉軸組13用以樞接基座11及旋轉座12,轉軸組13具有一轉軸 131,轉軸131呈與穿孔121相對應的非圓形的軸體,轉軸131依序穿過一墊圈132、旋轉座 12的穿孔121、第二定位件122、第一定位件114、頂板112的樞接孔116及另一墊圈133,而后螺接固定于固定件134(螺帽),轉軸131不可轉動地固定于旋轉座12的穿孔121,轉軸 131可轉動地樞設于基座11的樞接孔116,由此可使旋轉座12通過轉軸組13可轉動地樞接設置于基座11上,且當旋轉座12相對于基座11旋轉時,可使這些定位體115配合于定位槽123或滑槽124中,當這些定位體115配合于定位槽123中時,可達到定位的效果。本實用新型若未設置第一定位件114及第二定位件122,也可利用旋轉座12與基座11之間的摩擦力來達成定位,此外也可設置其他等效的定位結構來定位。第一夾持件2為一伸縮構件,以便根據不同尺寸(如7時到10時之間)的電子裝置調整第一夾持件2的長度,但第一夾持件2的構造并不限制。參考圖1、圖2及圖5,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夾持件2具有相互套接的一第一桿體21及一第二桿體22,第一桿體21 —端連接于旋轉機構1的旋轉座12,使第一夾持件2得以連接于旋轉機構1。第一桿體21為中空體,第二桿體22 —端插置于第一桿體21內部,且于第一桿體21及第二桿體22之間設有一固定機構23,其包含一控制件231及一迫緊件232,控制件231可轉動地設置于第一桿體 21上,控制件231套設于第一桿體21及第二桿體22相接處,另于第一桿體21 —端插設有一擋止銷233,且于控制件231上環(huán)向延伸設有一導引槽234,擋止銷233可滑動地配合于導引槽234內,可利用導引槽234兩端頂觸于擋止銷233而擋止定位,用以限制控制件231 轉動的角度。迫緊件232為一呈“C”型的片體,迫緊件232設置于控制件231與第二桿體 22之間,迫緊件232外壁設有數個呈楔型的迫緊面235,且于控制件231內壁設有數個凸部 236。當控制件231轉動時,可利用凸部236選擇性的抵觸迫緊面235,以壓制迫緊件232, 使迫緊件232得以內縮迫緊第二桿體22,使第一桿體21及第二桿體22之間得以固定;反向轉動控制件231時,則可釋放迫緊件232迫緊第二桿體22的力量,使第一桿體21及第二桿體22之間可自由的伸縮調整長度。第二桿體22 —端連接有一承接部221,可用以承接電子裝置,承接部221可靠置于電子裝置邊緣處。第二夾持件3為一伸縮構件,以便根據不同尺寸的電子裝置調整第二夾持件3的長度,但第二夾持件3的構造及數量并不限制,第二夾持件3可設置一個或兩個。參考圖1、 圖2及圖6,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夾持件3設有兩個,每一第二夾持件3具有相互套接的一第三桿體31及一第四桿體32,第三桿體31 —端可轉動地連接于旋轉機構1的旋轉座12,使第二夾持件3得以連接于旋轉機構1。第四桿體32為中空體,第三桿體31—端插置于第四桿體32內部,且于第三桿體31及第四桿體32之間設有一固定機構33,其包含一控制件 331及一迫緊件332,控制件331可滑動地設置于第四桿體32上,迫緊件332則設置于控制件331與第三桿體31之間,迫緊件332外壁設有一呈楔型的迫緊面333。當控制件331滑動時,可利用控制件331內壁選擇性的抵觸于迫緊面333,以壓制迫緊件332,使迫緊件332 得以內移迫緊第三桿體31,使第三桿體31及第四桿體32之間得以固定;反向移動控制件 331時,則可釋放迫緊件332迫緊第三桿體31的力量,使第三桿體31及第四桿體32之間可自由的伸縮調整長度。第四桿體32 —端連接有一承接部321,可用以承接電子裝置,承接部 321是以轉軸322樞接于第四桿體32,以便擺動調整成不同的角度,使其可適宜地靠置于電子裝置角落處。參考圖2及圖6,本實施例中設置有兩第二夾持件3,可于兩第二夾持件3之間設置一連動機構34,使兩第二夾持件3得以同步轉動,連動機構34的構造并不限制,若不設置連動機構擬,兩第二夾持件3也可單獨的轉動。本實施例中連動機構34包含有兩齒輪 341,兩齒輪341分別固定于兩第二夾持件3 —端,亦即兩齒輪341固定于兩第二夾持件3的第三桿體31 —端,齒輪341是以固定銷343貫穿固定于第二夾持件3的第三桿體31 —端。 齒輪341及第三桿體31的一端樞設于旋轉座12所凸設的一相對應的樞軸125上,使兩第二夾持件3可轉動地連接于旋轉機構1的旋轉座12,且兩齒輪341相互嚙合,因此兩第二夾持件3可利用兩齒輪341的作用來進行同步及反向運動。旋轉座12上也可設有一制動件 342,制動件342可移動設置于旋轉座12邊緣處,制動件342可選擇性地卡制于兩齒輪341 之間,當制動件342向內按壓時,制動件342 —端(內端)可卡制于兩齒輪341之間,以制動兩齒輪;341,使兩第二夾持件3得以固定。參考圖1及圖2,旋轉座12上也可進一步地設置一蓋體126,蓋體1 是以數個螺絲127鎖附固定于旋轉座12上,蓋體1 蓋置于連動機構34等元件上。兩第二夾持件3 的第三桿體31 —端與蓋體1 之間,以及兩齒輪341與旋轉座12之間,也可設有墊圈128、 129。如圖11所示,本實用新型旋轉裝置1不使用時,可將第一夾持件2及兩第二夾持件3縮短,且可轉動兩第二夾持件3朝向第一夾持件2轉動,使兩第二夾持件3與第一夾持件2并攏,使旋轉裝置1得以收折縮小體積,以便利于攜帶及收藏。第二實施例請參閱圖7及圖8,旋轉機構1的基座11進一步地連接一連接構件4,在本實施例中連接構件4為一手腕帶,該連接構件4可套設于使用者手腕上使用,方便隨時隨地使用。 電子裝置5 (如平板電腦)則可利用第一夾持件2和第二夾持件3夾持固定,由于第一夾持
6件2和第二夾持件3為伸縮構件,因此,可以根據不同尺寸的電子裝置5調整長度,且兩第二夾持件3可轉動地連接于旋轉機構1的旋轉座12,也便于調整。此外,可利用旋轉機構1 的設置,360度轉動電子裝置5的角度,通過旋轉機構1自由地調整角度,以使使用者可在任何角度觀看電子裝置5所顯示的畫面。第三實施例請參閱圖9,旋轉機構1的基座11進一步地連接一連接構件6,在本實施例中該連接構件6為一支架,該連接構件6可放置于桌面上使用。電子裝置5則可利用第一夾持件 2和第二夾持件3夾持固定。此外,可利用旋轉機構1的設置,360度轉動電子裝置5的角度,通過旋轉機構1自由地調整角度,以使使用者可在任何角度觀看電子裝置5所顯示的畫第四實施例請參閱圖10,旋轉機構1的基座11進一步地連接一連接構件7,在本實施例中該連接構件7為一具有吸盤的支架,該連接構件7可貼附于汽車玻璃上使用。電子裝置5則可利用第一夾持件2和第二夾持件3夾持固定。此外,可利用旋轉機構1的設置,360度轉動電子裝置5的角度,通過旋轉機構1自由地調整角度,以使使用者可在任何角度觀看電子裝置5所顯示的畫面。第五實施例請參閱圖12至圖14,在本實施例中,旋轉裝置包括一旋轉機構1及兩第一夾持件 2,旋轉機構1包含一基座11、一旋轉座12及一轉軸組13,旋轉座12以轉軸組13樞接于基座11上,基座11具有一底板111及一固定于底板111上的頂板112,在本實施例中底板 111及頂板112是以數個螺絲113鎖附固定。頂板112上設有一呈非圓形的穿孔117,可用以穿設轉軸組13。旋轉機構1的基座11可進一步地連接適當的連接構件(如手腕帶或支架等)。旋轉座12設置于基座11的上方,旋轉座12上設有一呈圓形的樞接孔118,可用以樞接轉軸組13。轉軸組13用以樞接基座11及旋轉座12,轉軸組13具有一轉軸131,轉軸131呈與穿孔117相對應的非圓形的軸體,轉軸131依序穿過墊圈132、旋轉座12的樞接孔118、 墊圈119、基座11的穿孔117及墊圈133,而后螺接固定于固定件134(螺帽),轉軸131不可轉動地固定于基座11的穿孔117,轉軸131可轉動地樞設于旋轉座12的樞接孔118,由此可使旋轉座12利用轉軸組13可轉動地樞接設置于基座11上。旋轉座12上也可進一步地設置一蓋體126,蓋體1 是以數個螺絲127鎖附固定于旋轉座12上,蓋體1 蓋置于轉軸131等元件上。兩第一夾持件2為一伸縮構件,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夾持件2具有相互套接的一第一桿體21及一第二桿體22,第一桿體21 —端連接于旋轉機構1的旋轉座12,使兩第一夾持件2得以連接于旋轉機構1的旋轉座12相對兩側。第一桿體21為中空體,第二桿體22 一端插置于第一桿體21內部,且于第一桿體21及第二桿體22之間設有一固定機構23。第二桿體22 —端連接有一承接部221,可用以承接電子裝置,承接部221可靠置于電子裝置角落處。本實施例第一夾持件2的構造及作用與第一實施例大致相同,故不再加以贅述。第六實施例請參閱圖15至圖17,在本實施例中,旋轉裝置包括一旋轉機構1及兩第一夾持件2,旋轉機構1包含一基座11、一旋轉座12及一轉軸組13,旋轉座12以轉軸組13樞接于基座11上,基座11具有一底板111及一固定于底板111上的頂板112,在本實施例中底板 111及頂板112是以數個螺絲113鎖附固定。頂板112上設有一呈圓形的樞接孔116,可用以樞接轉軸組13。旋轉機構1的基座11可進一步地連接適當的連接構件(如手腕帶或支架等)。旋轉座12設置于基座11的上方,旋轉座12上設有一呈非圓形的穿孔121,可用以穿設轉軸組13。轉軸組13用以樞接基座11及旋轉座12,轉軸組13具有一轉軸131,轉軸131呈與穿孔121相對應的非圓形的軸體,轉軸131依序穿過墊圈132、基座11的樞接孔116、墊圈119、旋轉座12的穿孔121及墊圈133,而后螺接固定于固定件134(螺帽),轉軸131不可轉動地固定于旋轉座12的穿孔121,轉軸131可轉動地樞設于基座11的樞接孔116,由此可使旋轉座12利用轉軸組13可轉動地樞接設置于基座11上。旋轉座12上也可進一步地設置一蓋體126,蓋體1 是以數個螺絲127鎖附固定于旋轉座12上,蓋體1 蓋置于固定件Π4等元件上?;?1的底板111及旋轉座12的蓋體1 外側可貼設有軟墊14、 15。兩第一夾持件2為一可調整長度的束帶,兩第一夾持件2 —端穿設連接于旋轉機構1的旋轉座12相對兩側,兩第一夾持件2另一端各連接有一承接部221,可用以承接電子裝置,承接部221可靠置于電子裝置角落處。此外,兩第一夾持件2也可為魔鬼氈或寬扁繩體(如尼龍繩)等構件,其樣式及構造并不限制。
權利要求1.一種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旋轉機構,該旋轉機構包含一基座、一旋轉座及一轉軸組,該旋轉座通過該轉軸組可轉動地樞接設置于該基座上;以及至少兩夾持件,該至少兩夾持件連接于該旋轉機構的旋轉座。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至少兩夾持件為伸縮構件,該至少兩夾持件包含兩第一夾持件,該兩第一夾持件連接于該旋轉機構的旋轉座相對兩側,該兩第一夾持件一端各連接有一承接部。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至少兩夾持件為伸縮構件,該至少兩夾持件包含一第一夾持件及至少一第二夾持件,該至少一第二夾持件可轉動地連接于該旋轉機構的旋轉座,該第一夾持件及該至少一第二夾持件一端各連接有一承接部。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夾持件具有相互套接的一第一桿體及一第二桿體,該第一桿體一端連接于該旋轉機構的旋轉座,該第一桿體及該第二桿體之間設有一固定機構,該第二桿體一端連接該承接部。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夾持件具有相互套接的一第三桿體及一第四桿體,該第三桿體一端連接于該旋轉機構的旋轉座,該第三桿體及該第四桿體之間設有一固定機構。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第二夾持件設置有兩個,該兩第二夾持件之間設置一連動機構,該連動機構包含有兩齒輪,該兩齒輪分別固定于該兩第二夾持件一端,該兩齒輪相互嚙合,該旋轉座上可移動地設有一制動件,該制動件選擇性地卡制于該兩齒輪之間。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至少兩夾持件為束帶、魔鬼氈或寬扁繩體,該至少兩夾持件包含兩第一夾持件,該兩第一夾持件連接于該旋轉機構的旋轉座的相對兩側,該兩第一夾持件一端各連接有一承接部。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基座具有一底板及一固定于該底板上的頂板,該頂板上設有一樞接孔,該旋轉座上設有一穿孔,該轉軸組具有一轉軸,該轉軸固定于該穿孔,該轉軸可轉動地樞設于該樞接孔。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基座具有一底板及一固定于該底板上的頂板,該頂板上設有一穿孔,該旋轉座上設有一樞接孔,該轉軸組具有一轉軸,該轉軸固定于該穿孔,該轉軸可轉動地樞設于該樞接孔。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旋轉機構的基座連接有連接構件, 該連接構件為手腕帶或支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旋轉裝置,包括一旋轉機構以及至少兩夾持件,該旋轉機構包含一基座、一旋轉座及一轉軸組,該旋轉座通過該轉軸組可轉動地樞接設置于基座上,該至少兩夾持件連接于該旋轉機構的旋轉座。由此,可利用第一夾持件和第二夾持件夾持固定電子裝置,并通過旋轉機構自由地調整角度,以便使用者可在任何角度觀看電子裝置所顯示的畫面。
文檔編號F16M13/04GK202056476SQ20112010714
公開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4月11日
發(fā)明者盧德維, 張耕瑞, 彭琦蘋, 胡仲誠 申請人:信錦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