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塑料瓶蓋模壓機的液壓系統(tǒng),尤其涉及一種控制油缸動作的液壓分配器。
背景技術:中國專利公開號CN104696301A(申請?zhí)?01510040084.6)公開了一種塑料瓶蓋模壓機中控制油缸動作的液壓分配器。該液壓分配器的高、低壓油通過與回轉體連接的高低壓油管提供,通過設置在油管內部的軸將高低壓油管隔離成高壓油孔和低壓油孔。由于高低壓油管較長,在高低壓油壓力差的作用下,該油管的使用壽命較低,更重要的是,在壓力差作用下油管容易發(fā)生抖動進而影響模壓機的穩(wěn)定性,容易漏油,導致塑料瓶蓋無法飽滿成型,質量不高。另外,該液壓分配器中的油孔相當多,油路復雜,一是制造成本大幅提高,二對高低壓油管中的油壓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已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油路簡單、穩(wěn)定性高的液壓分配器。為實現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液壓分配器,包括分配器軸、分配器體、靜分配器、動分配器和回轉體,所述分配器軸與所述靜分配器固定連接,所述分配器體、所述動分配器和所述回轉體固定連接,所述分配器軸中制有控制油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器軸中還制有低壓油道和高壓油道;所述靜分配器中制有低壓油孔、高壓油孔、第一回油孔和第二回油孔,所述低壓油孔與所述低壓油道連通,所述高壓油孔與所述高壓油道連通,所述低壓油孔在所述靜分配器中分流為第一低壓油孔、第二低壓油孔和第三低壓油孔,所述靜分配器的下端面制有第一低壓油槽、第二低壓油槽、第三低壓油槽、第一回油槽、第二回油槽和高壓油槽,所述第一低壓油孔與所述第一低壓油槽連通,所述第二低壓油孔與所述第二低壓油槽連通,所述第三低壓油孔與所述第三低壓油槽連通,所述高壓油孔與所述高壓油槽連通,所述第一回油孔與所述第一回油槽連通,所述第二回油孔與所述第二回油槽連通;所述動分配器中制有第一油孔和第二油孔,所述回轉體中制有回油出口、回轉體第一通道和回轉體第二通道,所述第一回油孔和所述第二回油孔均與所述回油出口連通,所述回轉體第一通道與所述第一油孔連通,所述回轉體第二通道與所述第二油孔連通;在所述回轉體帶動所述動分配器旋轉過程中,所述第一油孔依次與所述第二低壓油槽和所述第二回油槽連通,所述第二油孔依次與所述第一回油槽、所述第三低壓油槽、所述高壓油槽和所述第一低壓油槽連通。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靜分配器中制有平衡油槽,所述平衡油槽通過引油槽與所述高壓油槽連通。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分配器體由上分配器體和下分配器體通過壓蓋固定連接而成。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其優(yōu)點是:一、油路簡單,油流動順暢,對油泵提供的油的壓力要求以及制造成本均降低;二、控制油、高壓油、低壓油均從分配器軸上方進入,而回油通道設置在回轉體下部,工作過程更加穩(wěn)定,提升產品質量。附圖說明圖1是本發(fā)明一個較佳實施方式的結構組裝示意圖;圖2是圖1中的動、靜分配器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中的靜分配器的仰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2中的靜分配器沿A-A方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2的靜分配器中的回油孔沿平行于靜分配器底面方向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所示,一種液壓分配器,包括分配器軸1、分配器體、靜分配器4、動分配器5和回轉體6,其中分配器體由上分配器體31和下分配器體32通過壓蓋9固定連接而成。分配器軸1與靜分配器4固定連接,分配器體、動分配器5和回轉體6固定連接,分配器軸1中制有控制油道12、低壓油道14和高壓油道16,控制油道12與控制油管11連接,低壓油道14與低壓油管13連接,高壓油道16與高壓油管15連接,其中控制油道12與現有技術相同用于調節(jié)靜分配器4和動分配器5之間的間隙H。如圖3所示,靜分配器4中制有低壓油孔41、高壓油孔42、第一回油孔451和第二回油孔461,低壓油孔41與低壓油道14連通,高壓油孔42與高壓油道16連通。如圖4所示,低壓油孔41在靜分配器4中分流為第一低壓油孔411、第二低壓油孔412和第三低壓油孔413。如圖3所示,靜分配器4的下端面制有第一低壓油槽431、第二低壓油槽432、第三低壓油槽433、第一回油槽45、第二回油槽46和高壓油槽44。其中第一回油槽45、第三低壓油槽433、高壓油槽44和第一低壓油槽431均為弧形結構,且位于同一圓周上;其中第二低壓油槽432和第二回油槽46也均為弧形結構,且位于同一圓周上;上述兩個圓周的圓心重合。上述的第一低壓油孔411與第一低壓油槽431連通,第二低壓油孔412與第二低壓油槽432連通,第三低壓油孔413與第三低壓油槽433連通,高壓油孔42與高壓油槽44連通,第一回油孔451與第一回油槽45連通,第二回油孔461與第二回油槽46連通。動分配器5中制有第一油孔51和第二油孔52,回轉體6中制有回油出口63、回轉體第一通道61和回轉體第二通道62,第一回油孔451和第二回油孔461均與回油出口63連通,回轉體第一通道61與第一油孔51連通,回轉體第二通道62與第二油孔52連通。在回轉體6帶動動分配器5旋轉過程中,第一油孔51依次與第二回油槽46和第二低壓油槽432連通,第二油孔52依次與第三低壓油槽433、高壓油槽44、第一低壓油槽431和第一回油槽45連通。上述技術方案中,靜分配器4中制有平衡油槽47,平衡油槽47通過引油槽48與高壓油槽44連通,其作用與現有技術相同:平衡傾翻力矩。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如下:根據常識,油缸的油腔被活塞分割成兩個獨立的空腔,在本發(fā)明中,靠近活塞桿一端的空腔定義為上油腔,遠離活塞桿一端的空腔定義為下油腔。為了實現鎖模,回轉體第二通道62因能提供高壓油,因此必定與下油腔連通,進而得出回轉體第一通道61與上油腔連通。工作時,首先,控制油道12進油縮小靜分配器4和動分配器5之間的間隙H,得到理想的油膜厚度。接著高、低壓油道16、14進油,回轉體6帶動動分配器5旋轉過程中,第一油孔51與第二回油槽46連通,此過程中第二油孔52依次與第三低壓油槽433、高壓油槽44、第一低壓油槽431連通。當第二油孔52與第三低壓油槽433連通時,油缸的下油腔進油,上油腔出油,活塞桿帶動型腔上升一段距離。當第二油孔52與高壓油槽44連通時,油缸的下油腔繼續(xù)進高壓油,上油腔繼續(xù)出油,活塞桿繼續(xù)帶動型腔上升直至瓶蓋模壓機的型芯與型腔接觸形成模腔,此時產品開始成型,成型過程中第二油孔52保持高壓油槽44連通,使得分配器為油缸的下油腔持續(xù)提供高壓油以實現鎖模。當第二油孔52與第一低壓油槽431連通時,此時產品完成成型,油缸的下油腔出油,活塞桿帶動型腔與型芯分離以實現脫模。回轉體6帶動動分配器5繼續(xù)旋轉,第一油孔51離開第二回油槽46開始與第二低壓油槽432連通,此時第二油孔52與第一回油槽45連通,該過程中油缸的下油腔出油,而上油腔進油,活塞帶動活塞桿向下運動,直至恢復至原狀,至此液壓分配器控制油缸完成一個動作。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發(fā)明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發(fā)明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內。